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经手术治疗腰椎盘间突出症521例,有21例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占4.03%。其中L_(1~2)3例,L_(2~3)4例,L_(3~4)14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符合率低,易漏诊,误诊。膝腱反射改变为重要体征。X线检查及脊髓造影对诊断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腰骶神经根异常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骶神经根异常并非罕见,国外文献中已有不少报道,国内文献中也有所提及.现将我科手术发现的4例报告如下.病历报告例1:男,40岁,因腰腿痛9个月入院.检查见腰脊柱左侧弯畸形.骶棘肌痉挛,L_(4、5)棘突右旁压痛且向右下肢放射,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右踝反射消失,右(?)背伸力减弱,右足背痛觉减退.使用Myodil脊髓造影.L_4、L_5不全梗阻,神经根充盈不佳.诊断为腰4、5椎间盘突出症,在局麻下手术探查.见L_4神经根正常出椎间孔,L_5,S_1两条神经根紧密相邻自硬膜囊发出(附图①).在2条神经根前方L_4、L_5间盘突出,压迫了L_6、S_1两条神经根.扩大开窗后切除突出间盘,向下探查L_5、S_1两条神经根各自进入相应的椎间孔离开脊柱.术后2年6个月随访,症状消失,恢复原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肥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腿痛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1-10-2016-12我院住院部收治的2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为对象,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依据其体质量指数(BMI)值分为肥胖组(BMI≥28 kg/m~2,n=70)、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n=60)及对照组(18.5 kg/m~2BMI24 kg/m~2,n=80),纳入患者术后均行MRI检查,比较三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后腰腿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评估],比较三组术后椎间盘退变分级(Pfirmann),采用Spe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肥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盘退变程度及腰腿痛的关系。结果 三组之间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相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腰腿部VAS评分由高到低排序:肥胖组超重组对照组,三组之间两两相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肥胖组L_(1-2)、L_(3-4)、L_(4-5)、L_5-S_1节段Pfirmann分级评分明显高于超重组和对照组(P0.05);经Spe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肥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盘退变程度及腰腿痛程度均呈明显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盘退变程度和腰腿痛程度均呈明显正相关,临床可据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1 病例资料例1:男,33岁.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左下肢疼痛再发2个月入院.入院后行椎管造影检查.术中将76%泛影葡胺10ml误当作碘必乐注入蛛网膜下腔,拍片显示为L_5~S_1椎间盘突出.术后半小时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四肢轻度抽搐.45min后症状迅速加重,四肢痉挛性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呼吸极度困难,意识丧失.继之全身发凉、出冷汗,口唇及趾、指端紫绀.心率127次/分,血压12/7kPa,体温39.7℃.急行气管切开插管、高频呼吸机人工呼吸、给氧、抗痉挛、抗休克、激素、物理降温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同时查证造影剂使用错误,即予脱水、利尿以降低颅内压,促进药物排泄.硫代硫酸钠解除部分中毒症状,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经积极抢救,于造影后5h患者抽搐基本控制.3天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停用高频呼吸机.查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电解质等各项指标正常.于造影后第4天拔除气管插管,病人迅速康复.3周后予手术行L_5~S_1髓核摘除术.术后腰腿痛消失.10天后出院.术后1年复查未发现明显后遗症.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35岁。腰腿痛8年,加重1年,初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造影为L_(4~5),L_5~S_1椎间盘突出。在连硬麻醉下行髓核摘除木,L_(1~2)穿刺,置管顺利,留管3.5cm。注入0.5%布比卡因2ml,主诉腰及双下肢疼痛,5ml注完后疼痛转剧,大声呼叫,约持续5min,观察BP、P均先变化,10min后疼痛缓解。又给3ml空气注入,病人又出现难以忍受的疼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2年8月~1998年8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80例,其中有34例术中处理欠妥和失误,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5岁。手术方法采用开窗式髓核摘除术24例,半椎体板切除术6例,全椎板切除术4例。术中探查与术前诊断不符5例,其中探查阴性1例,转移癌2例,髓内肿瘤1例,椎管内静脉曲张畸形1例。术中定位失误找错间隙11例,其中将L_3~L_4误认为  相似文献   

7.
本人报告我院自1979年12月至1992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高位(L_(3~4)以上者)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L_(1~2)1例,L_(2~3)4例,L_(2~3)L_(3~4)2例,L_(2~3)L_(4~5)1例,L_(3~4)L_(4~5)1例。L_(3~4)24例,L_(3~4)L_(4~5)12例,占同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3.78%。对下述临床病史及特娠者,应防止遗漏高位突出的可能:患者有大腿前方、腹股沟区疼痛麻木;膝前无力,股四头肌萎缩;大腿前内,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膝反射异常;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病侧下腹部无压痛或包块;有反复发作性病史者。此外,还可伴有X线片腰椎侧凸、间隙变窄及椎体后缘有唇变等。必要时脊髓造影或CT扫描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中低位腰椎间盘突出不典型时,要探高位间隙,这样可防止漏诊。手术中对椎管狭窄要彻底减压,才能提高优良率。  相似文献   

8.
正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组织突出或脱出于侧隐窝外侧、椎间孔及椎间孔以外,压迫同一节段神经后节与神经根,引起下肢相应神经分布区剧烈放射性疼痛及腰骶部疼痛,同时还伴有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文献~([1-2])报道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占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2.6%~11.7%,好发于L_(4、5),其次为L_(3、4),L_(2、3)及L_5S_1较少见。由于病变位置特殊,其临床表现容易与上位节段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混淆,易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操作技巧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7—2016-07诊治的43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_(1、2)椎间盘突出5例(L_(1、2)组),L_(2、3)椎间盘突出15例(L_(2、3)组),L_(3、4)椎间盘突出23例(L_(3、4)组)。L_(1、2)组及L_(2、3)组采用改良经椎间孔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L_(3、4)组采用改良经椎板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比较3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ODI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Prolo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43例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3个月。3组术后3个月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末次随访时ODI指数较术后3个月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Prolo评分标准评定疗效:L_(1、2)组优4例,良1例;L_(2、3)组优8例,良6例,可1例;L_(3、4)组优12例,良8例,可3例。结论 L_(1、2)及L_(2、3)椎间盘突出症可采用改良经椎间孔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而L_(3、4)椎间盘突出症可采用改良经椎板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后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其治疗分为非手术和手术两种。Mcculloch认为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中最后步骤。我院自1996年5月~1998年6月,共有185例患者分别接受盘内、盘外注射胶原酶化学溶解术,临床效果比较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85例,其中男114例,女71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3岁,病例中L_4~L_5间隙突出98例,L_5~S_1 40例,L_4~L_5、L_5~S_1同时突出者23例,L_2~L_3、L_3~L_4及三个以上同时突出者9例。其中突出自0.3cm~1.6cm大小不等,平均突出0.68cm,行L_4~L_5注入胶原酶119例,L_5~S_1注入48例,L_3~  相似文献   

11.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 应用德国LINK公司的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治疗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腰4.5椎间盘置换5例,腰5骰1椎间盘置换1例,全部病例均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经MR或CT确诊。结果 6例患者术后经半年以上随诊,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术后4天下床活动,术后3个月检查置换椎间盘恢复活动。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适合55岁以下1~2个腰椎间盘病变的治疗,具有临床症状缓解迅速、彻底,能保持脊柱稳定和恢复腰椎间的活动,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单切口椎间孔镜治疗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单切口双节段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47~71岁,平均61.5岁。术前均行MRI检查明确椎间盘突出程度。根据髓核摘除节段:L_4/L_5及L_5/S_1 11例,L_3/L_4及L_4/L_5 7例,L_2/L_3及L_3/L_4 2例,L_1/L_2及L_2/L_3 2例。通过VAS、ODI评分及Macnab评分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伤口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5个月。无永久性神经根损伤、大血管损伤和硬脊膜囊撕裂等并发症。1例术后复发行开放髓核摘除手术。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Macnab评分:优1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5%。结论单切口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少见类型,症状与普通旁侧型者相似。自1987年以来我院收治3例,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例1,女,17岁,学生。腰痛伴右下肢放散1年于1987年5月21日入院。检查:腰椎向右侧凸弯,生理前凸消失,于L_(4、5)右侧间隙有压痛,并放散至右小腿。右小腿前外侧痛觉减退,右跟腱反射减弱。直腿抬高试验左侧80°,右侧40°;X线平片见有腰椎右凸及生理前凸减小。诊断为L_(4、5)椎间盘突出症。1987年6月7日行开窗减压探查术,L_3~S_1各间隙未见间盘突出。术后症状无缓解,脊髓造影未见神经根袖显影不全及硬膜受压。于1988年4月10日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 36例患者资料 ,通过半椎板切除或椎板间开窗后 ,行侧隐窝探查根管扩大术 ,神经根得到了松解。结果  36例患者术后经平均 2 .5年随访 ,优 30例 ,良 4例 ,可 2例。结论 半椎板切除或椎板间开窗加侧隐窝探查根管扩大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 ,疏通了神经根通道 ,解除了引起临床症状的因素 ,又可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其中10%~20%需手术治疗[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与手术成功密切相关.为预防和减轻手术后硬脊膜和神经根粘连,加强腰背肌的肌力,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进行早期、适量的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增强腰椎稳定性.2010年我科指导37例患者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效果满意,现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时,因术前定性、定位诊断精确度不高,长期以来,人们常探查2~3个椎间隙,致使一些正常椎间盘及其相关组织遭受不必要损伤。作者自1987年始应用脊髓造影及脊髓造影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1],同时用放弃探查、小切口开窗法摘除突出物,治疗215例。现将手术并随访3年以上的72例患者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44例,女2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平均39岁;术前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0年,平均3年7个月。有外伤史者占53.2%。全部患者均有明显腰或腰腿痛,合并间歇跛行者占42.8%,大小便障碍者占8.1%。直腿抬高<70°者占91.4%。膝反射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腰骶筋膜脂肪疝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治疗腰骶筋膜脂肪疝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半年—2年,保守治疗有4例再次发作,手术无再发。结论 腰骶筋膜脂肪疝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应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主,保守、手术都可以取得疗效。  相似文献   

18.
<正>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下腰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少见,包括因腰1/2、腰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刺激或压迫临近组织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其发病率较低,约为5%左右[1、2]。近年来由于MRI的普及,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  相似文献   

19.
腰椎间盘突出症起一种常见性疾病。但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断裂未见报道。我院近发现两例患者 ,报告如下 :病例 例 1,女 ,48岁 ,因腰痛向右下肢放射 2月余 ,症状加重 ,活动受限 ,行 CT检查为腰 5骶 1腰椎间盘突出症 ,于 2 0 0 2 - 0 6- 0 3来我院门诊收入院。入院后检查 ,行走跛行 ,脊柱向左侧凸 ,腰 5骶 1右侧压痛向下肢放射 ,右小腿后外及足底感觉减退 ,右拇指伸肌力 °,右下肢抬高 70°。诊断同前 ,于 2 0 0 2年 6月 10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腰 5骶 1椎管探查髓核摘除术。术中见 ,纤维环破裂 ,髓核脱入椎管 ,与硬膜囊粘连。取出游离髓核约…  相似文献   

20.
腰硬膜外造影是腰椎管造影的方法之一,在鉴别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椎管内肿瘤和确定病变部位等方面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显影清晰、对比度好,并且比碘水脊髓造影显影范围广,造影剂可以不局限在腰_2水平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