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临床针麻手术有配合使用氯胺酮提高其效果,但也有持相反的意见。在我们以往的一些工作中主要是观察大鼠在清醒状态下的行为反应,因此一些必要的手术是在氯胺酮麻醉下完成的。由于氯胺酮的作用时间较短,动物可很快恢复,便于进行实验,但是否会影响到针刺镇痛作用的研究,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有报导氯胺酮有拮抗 相似文献
2.
针刺镇痛的外周经穴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镇痛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研究及外周机制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较少考虑到经穴系统的特异性治疗作用,且模型建立也无法体现经穴——脏腑相关性联系。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治疗痛证多为循经取穴,即应用传统的经络循行理论,以“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按经脉循行区域选取相应的穴位治疗痛证,临床疗效较好。为此,我们建立了具有经穴——脏腑明确关系的胃——足阳明胃经痛证模型,以探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经穴特异性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4.
5.
针刺镇痛穴位结构与功能的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仕荣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9):3-5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众多学者在针刺镇痛的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各种实(试)验方法,不仅基本肯定了针刺提高皮肤痛阈或抑制痛反应的镇痛作用,还对针刺镇痛的变化条件及其规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不仅推动了针刺镇痛技术的进步,还促进了现代疼痛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针刺穴位是针刺镇痛的物质基础.因此,认真研究镇痛穴位的结构、功能的特异性及其分布与运用规律,对积极推广针刺镇痛临床应用并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催眠和针刺均可缓解实验性疼痛,但二者的镇痛机制尚不清楚,对8名男性志愿受试者,用冷加压试验引起实验性疼痛。在用双盲交叉法施也安慰剂和催眠镇痛和针刺镇痛的效应进行测定。结论:1、催眠和针刺均能显著减弱冷加压试验引起的疼痛,前者经后者的作用更强;2、催眼镇痛和针刺镇痛主要不是由阿片内啡肽系统传递的;3、无论催眠或针刺,给纳洛酮或安慰剂对血浆β-内啡素水平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8.
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效应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或情感体验,是人类特有的感觉。西药镇痛疗效差且易成瘾,而针刺因其镇痛效果好,无副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针刺治疗疼痛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电针镇痛是在毫针针刺穴位获得针感后,在针柄上通以微量脉冲来兴奋穴位,以达到镇痛效果。大量的研究表明,电针不同的刺激频率对机体可以产生不同的镇痛效应。本文对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效应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韩济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8):506-508
本文对1965年以来国内关于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作一些估价与展望。一、针刺确有镇痛作用针刺的作用通常是使机体的功能"正常化"。以血压为例,针刺使高血压患者血压降低,使休克患者血压升高,即促使病理情况下的血压趋于正常化,但对正常血压者并无明显影响。针刺对疼痛的影响则不同,它既可使疼痛患者症状减轻,也可使正常人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换言之,它可使感受疼痛的调定点由正常水平提到一个较高的新 相似文献
10.
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灸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记载,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医学家在针灸可以缓解疼痛的临床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麻醉方法一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从而推动了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机制的研究。50多年来,我 相似文献
11.
针刺胃经经穴治疗胃肠实热型肥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胃经穴位治疗胃肠实热型肥胖各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将51例胃肠实热型肥胖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胃经取穴为主,对照组采用俞募配穴法。电针参数:疏密波,频率40-100Hz,强度3.0-10.0mA,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中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同时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肥胖指标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胃经组体重和体重指数的回降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腰围回降也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胃经穴位对于胃肠实热型肥胖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针刺镇痛作为针灸临床应用的精华一直备受关注,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研究层次也从临床实验观察深入到分子研究水平.重新评价针刺镇痛效果,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全息、心理学、边缘频谱分析等多学科和中医传统理论角度探讨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明确研究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长期以来作为当代针灸穴位临床应用新发现的代表,对国内外针灸学教科书及针灸临床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此验方从发掘到演变再到广为流行全过程的层层剖析,发现这一针灸治疗经验在传播、研究及应用中出现了种种失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代针灸临床实验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三七微米粉末、夏天无微米粉末对肛肠病术后疼痛模型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并初探其镇痛机理。方法(1)采用小鼠热板法和小鼠扭体法,并予相应处理,与空白组、阿司匹林组、盐酸曲马多组对照,观察实验药物的整体镇痛效果。(2)建立小鼠肛肠病术后疼痛模型,并予相应处理,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该模型小鼠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和β-内啡肽(β-EP)进行测定。(3)以急性皮肤黏膜刺激性实验观察药物局部外用的毒性与不良反应。结果三七、夏天无微米粉末对各疼痛模型具有明确的镇痛作用,三七的镇痛作用更强,外用与盐酸曲马多粉末相当。结论三七、夏天无微米粉末的镇痛机理主要与提高β-EP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不同穴位电针对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抑制作用的广泛性和特异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实验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对后爪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观察不同强度及不同穴位的电针对该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低强度(2V)电针与痛刺激近节段的下肢穴“足三里”对会聚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头面部的远节段穴“下关”则没有这种抑制作用。表现出穴位镇痛的特异性。高强度(18V)电针分别给予“足三里”或“下关”对该神元的伤害性反应均可引起明显而持久的抑制作用。表现出穴位镇痛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没药微米粉末、血竭微米粉末对肛肠病术后疼痛模型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并对其镇痛作用机理进行初探。方法:分别采用小鼠热板法和小鼠扭体法,与空白组、阿司匹林组、盐酸曲马多组对照,观察实验药物的躯体镇痛效果;建立小鼠肛肠病术后疼痛模型,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该模型小鼠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和β-内啡肽(β-EP)测定,研究其镇痛作用及镇痛机制;以急性皮肤粘膜刺激性实验观察药物局部外用的毒性与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没药、血竭微米粉末均具有明确的躯体镇痛作用;没药微米粉末喷洒对肛肠病术后疼痛模型具有明确的镇痛作用,其作用与盐酸曲马多原料药外用相当;血竭微米粉末也具有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原料药外用的效果相当;本实验未发现没药、血竭微米粉末对小鼠皮肤粘膜有急性刺激作用。没药微米粉末的镇痛机理可能与提高神经激素β-EP的含量,发挥中枢镇痛作用有关;血竭微米粉末的镇痛机理可能与抑制PGE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和氟比洛芬酯常规镇痛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ASAI-II级择期行泌尿外科腔镜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组(A组)、氟比洛芬酯常规镇痛组(B组)、安慰剂组(C组),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A组术前15min静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mg/kg,B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lmg/kg,C组术前15min静推10ml生理盐水。记录患者术后3、6、12、24h~,觉模拟(vas)评分、镇痛满意度、追加补救镇痛药的例数和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结果:A组术后6、12、24hVAS评分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C组.B组术后6h、12hVAS评分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C组(P〈0.05)。镇痛满意度评价A、B两组均明显优于C组(P〈0.05)。补救镇痛药物的使用例数A、B两组均明显少于C组(P〈0.05),使用时间A组长于B、C两组、B组长于C组。三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无差另q。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术后镇痛是安全有效的,并且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效果要优于常规镇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