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者以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作为γ-氨基丁酸的亲脂性载体,设计并合成了4个4-[3-甲氧基-4-羟基苯亚甲氨基]丁酸酯类化合物作为抗惊厥化合物供药理筛选。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尚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2.
作者以取代苯甲醛作为γ-氨基丁酸的亲脂性载体,设计并合成了3个取代苯甲醛类Schiff碱型γ-氨基丁酸酯类化合物作为抗惊厥化合物供药理筛选。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尚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3.
作者以4-羟基苯甲醛作为Υ-氨基丁酸的亲脂性载体,设计并合成了3个4-(4-羟基苯亚甲氨基)丁酸酯类衍生物作为抗惊厥化合物供药理筛选。所合成的化合物尚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控制绿豆芽的培养条件,以期在培养绿豆芽的过程中获得γ-氨基丁酸(GABA)的最佳生长条件.方法 以绿豆为原料,研究绿豆发芽过程中浸泡温度、浸泡时间、发芽温度和发芽时间对绿豆中GA-BA含量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设计优化GABA富集的最佳发芽条件.结果 对GABA含量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发芽时间,其次为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发芽温度,经正交优化得到最佳发芽条件为浸泡温度35℃,浸泡时间8h,发芽温度30℃,发芽时间5d,在此试验条件下,测得的GABA含量为39.249 mg/100 g.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测得GABA的含量为39.347 mg/100 g.结论 控制绿豆的发芽条件可有效提高GABA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γ-氨基丁酸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γ-氨基丁酸 (γ- aminobutyric acid,GABA) 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约50%的中枢突触部位以GABA为递质[1].在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基底神经节和小脑起重要作用,并对机体的多种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史婧 《包头医学》2011,35(1):3-6
近年来脑梗死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中急需突破的重要领域。本文从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抑制性氨基酸GABA及其受体与受体基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血浆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水平,初步探讨儿童孤独症的生化病理机制;并分析GABA水平与其临床症状特点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5例孤独症患儿(病例组)及35名健康儿童(对照组)的血浆中的GABA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评定孤独症患儿疾病严重程度,总分30~36为轻~中度,总分>36为重度。结果:病例组GABA水平(1.23±0.28)μmol/L高于对照组(1.07±0.2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3,P<0.05)。病例组视觉反应因子分值与GABA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344,P<0.05),而其他各项与GABA水平之间无显著性相关。结论:提示高GABA可能是部分儿童孤独症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γ-氨基丁酸(GABA)及其受体在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的表达及分布特征,探讨GABA与腺体合成和分泌功能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技术,检测GABA、GABA-A和GABA-B受体在SD大鼠颌下腺中的表达,并比较GABA和受体在腺泡和导管系统中的表达强度和细胞分布特征。结果:GABA、γ-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基(GABA-A α1)、GABA—BR1和GABA-BR2在SD大鼠颌下腺中均有阳性表达。GABA主要分布在颌下腺腺泡和闰管、纹状管和小叶间导管上皮细胞,导管上皮强度大于腺泡上皮,且以纹状管和小叶间导管表达强度更明显,而分布特征比较一致,均位于细胞基底部。GABA-A α1表达于颌下腺小叶间导管、纹状管和部分腺泡上皮;GABA—BR1仅在纹状管上皮有散在表达。结论:大鼠颌下腺腺泡和导管上皮细胞中存在GABA及其受体,GABA系统可能通过GABA受体参与颌下腺分泌和排泄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具有快速有效的抗抑郁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清楚。观察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在氯胺酮抗抑郁中的作用。方法3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n=8):等渗盐水组、氯胺酮组、GABA组、 GABA +氯胺酮组。所有大鼠均行侧脑室置管,术后第8天行强迫游泳15 min制备急性应激抑郁模型。造模后24 h,等渗盐水组及氯胺酮组侧脑室给予等渗盐水2μL ,GABA组及GABA+氯胺酮组侧脑室给予 GABA 50μg (2μL),10min 后等渗盐水组及GABA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1 mL,氯胺酮组及GABA+氯胺酮组腹腔注射氯胺酮10 mg/kg (1 mL)。30 min后行敞箱实验记录大鼠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得分,行强迫游泳实验6 min记录后5 min内不动时间。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大鼠前额皮层,检测GABA的含量。结果等渗盐水组、GABA组、GABA组+氯胺酮组大鼠不动时间[(167.2±22.1)、(159.8±17.5)、(143.8±22.1)s]均较氯胺酮组[(107.5±21.2)s]长(P<0.05);与GABA组比较,GABA+氯胺酮组大鼠不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等渗盐水组、GABA组、GABA+氯胺酮组大鼠前额皮层GABA含量[(23.3±6.3)、(27.3±5.7)、(18.0±5.4)ng/mg·prot ]均较氯胺酮组[(12.4±3.4)ng/mg·prot ]升高(P<0.05);与GABA组比较, GABA+氯胺酮组大鼠前额皮层GABA含量减少[(27.3±5.7)ng/mg· prot vs (18.0±5.4)ng/mg· prot, P<0.05]。4组大鼠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OFT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鼠强迫游泳模型中,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与前额皮层GABA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0.
γ-氨基丁酸及其受体在大鼠脊髓疼痛传导通路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腰膨大段脊髓背角γ-氨基丁酸(GABA)及GABAAβ3受体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 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n=8)、致痛对照组(n=8)、置入导管对照组(n=8)及置入导管给药组(n=8).致痛大鼠采用福尔马林炎性痛模型,观察致痛后大鼠疼痛退缩反应,并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 比较致痛24 h后大鼠腰膨大段脊髓背角两侧GABA免疫阳性细胞和GABAAβ3受体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 在福尔马林致痛后鞘内注射蝇萆醇可抑制大鼠第2期的退缩反应,其退缩反应数明显低于致痛对照组和置入导管对照组(P<0.05).致痛24h后,GABA免疫反应神经元在致痛对照组和置入导管对照组致痛侧腰段脊髓背角Ⅰ~Ⅲ层有大量表达,与各自组的非致痛侧及空白对照组两侧相比数量明显增加(P<0.05),置入导管给药组在两侧脊髓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两侧、致痛对照组和置入导管对照组非致痛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致痛对照组和置入导管对照组致痛侧比较数量明显减少(P<0.05).GABAAβ3受体mRNA阳性细胞在致痛对照组和置入导管对照组两侧腰段脊髓背角第Ⅱ和第Ⅲ层有大量表达,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和置入导管给药组比较,其数量明显增加(P<0.05),置入导管给药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其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GABA及其GABAAβ3受体参与了脊髓对外周伤害性刺激的应答及调控.  相似文献   

11.
以(+)-对甲苯磺酸-2-甲基丁酯与联苯基溴化镁反应,在催化剂作用下实现手性戊基与联苯偶联,再经碘化和氰化,合成了(+)-4-(2-甲基丁基)-4′-氰基联苯(CB-15)。总收率为15%(以左旋戊醇计算)。同时,就手性戊基与联笨偶联的机理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对于图G和图H,Ramsey数r(G,H)定义为最小正整数p,使得经任意红兰2边着色的完全图Kp,或者其红色子图包含G,或者其兰色子图包含H.以mC4表示m个互不相交的C4.得到以下结论:当n≥m≥1,(m,n)≠(1,1)时,r(mC4,nC4)=2m+4n-1.  相似文献   

13.
本文合成了最新的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4-〔(4-氯苯基)(5-氟-2-羟基苯基)亚甲氨基〕丁酰胺。在合成方法上作了较大的改进。提出并完成了合成对-氟苯酚的新方法;采用催化缩合新法合成Schiff碱。采用美国NIH提出的“抗癲痫药物开发程序”(ADD)进行抗惊厥活性试验,结果证明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癫痫活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研究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盐酸瑞伐拉赞关键中间体的合成方法。方法以4-氟苯胺为起始原料,在酸性条件下与氨基腈缩合生成N-(4-氟苯基)胍碳酸盐,后者脱酸,再与α-甲基乙酰乙酸乙酯环合,得到4一羟基-2-(4-氟苯胺)-5,6-二甲基嘧啶。结果与结论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表征,总收率为73.6%,改进后的工艺操作简便,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合成(+)-4-(2-甲基丁基)-4′氰基联苯(CB15)的新方法。从丁醇、对氯苯胺、苯、左旋戊醇、三苯基膦、三溴化磷、1,3-二氯丙烷、金属锂、氯化镍等原料出发,合成了所需的中间体及膦镍催化剂,并应用此法进行了光活性戊基与联苯环的偶联反应,继而合成了CB15。总产率为18%。由于反应条件简单,步骤较少,原料立足国内,因此适合于工业化生产。还对影响反应的各种因素作了讨论,并提出了膦镍络合物催化对氯联苯与格氏试剂偶联可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羧酸转运蛋白4(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 4,MCT4)在前列腺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明确其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CT4蛋白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及癌旁组织(para-carcinoma tissues,PCT)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前列腺癌细胞系中MCT4蛋白表达差异,分析抑制MCT4蛋白表达对N-cadherin、E-cadherin及pERK1/2的调控作用。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显示,MCT4蛋白在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及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但PCa中MCT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PH及PCT(P=0.003)。另外,MCT4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转移组显著高于非转移组(P=0.022)。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在前列腺正常上皮细胞及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LNCap中MCT4表达较弱,而在恶性程度较高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PC3及DU145中表达明显增强。抑制PC3细胞中MCT4表达可以使N-cadherin及pERK1/2的蛋白表达下降,而使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单羧酸转运蛋白4可能参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进程及ERK1/2通路的调控,促进前列腺癌的进展和转移,对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