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人再发MI的相关因素与临床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为勇  孙荣丽 《临床荟萃》1995,10(9):404-405
由于对心肌梗塞(MI)早期再疏通疗法的开展和对慢性期的血流再建及管理,使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预后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多数学者认为再发性心肌梗塞(RMI)仍是AMI后存活出院病人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探讨与RMI相关因素,了解RMI的临床特点对预防RMI、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8例发生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患者经正确采取相应的指导和护理措施,再发生21例,发生率14.18%。结论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健康教育,正确引导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合理控制饮食、运动、体重,正确应用药物,能够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减少和防止并发症,使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再发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经CT证实的117例再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发脑出血占同期脑出血的13.3%,高血压患者占再发出血者的71.8%,平均出血年龄67.2岁,主要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49.6%)及脑叶出血(21.4%),绝大多数(88.9%)出血部位均与首次不相同。高血压控制不良及血管淀粉样变性(CAA)是再发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再发脑出血的机制是多方面的。首次出血后血压的控制可以防止多数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左室重构及PTCA对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晓冬  张丽芳 《临床荟萃》1998,13(12):530-532
心肌梗塞(MI)后左室重构(LVRM)是临床上常见的进行性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反映MI后心功能的敏感指标.也是远期发生心脏性死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早期溶栓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可有效地预防LVRM的发生发展,MI后早期选择性PTCA减轻LVRM的作用亦已被证实,但对已经发生LVRM的MI患者PTCA能否逆转之.尚无一致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基因469K/E多态性与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的相关性.方法 对231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分析ICAM-1基因469K/E多态性.并根据基因型分两组,即ICAM-1基因KK KE型组(n=86)和EE型组(n=145),比较两组MI发病率、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等指标的差异,以评价MI的危险因素.结果 KK KE型组MI、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EE型组(P<0.0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心血管病家族史、总胆固醇、糖尿病后,KK KE型组患MI的风险性是EE型组的3.42倍(P<0.01).而在回归中引入高血压病自变量后,KK KE型患MI的风险性下降(OR=3.03,P=0.03),进一步引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自变量后,ICAM-1基因型与MI间不再存在相关性(P=0.23).结论 ICAM-1基因KK KE型是M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能通过改变血压和HDL-C水平影响MI发病.  相似文献   

6.
老年再发性心肌梗塞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发性心肌梗塞(MI)是老年冠心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文对我院56例再发性心肌梗塞住院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再发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危险因素,防止再梗塞发生,改善老年冠心病人的预后。l对象与方法1.l对象:我院1986年6月~1996年8月间收住院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467例,老年MI210例(45.0%),其中老年再发性MI56例,男40例,女16例,年龄60~87岁,平均67.8岁。同期老年人初发AMI154例,男121例,女33例,年龄60~89岁,平均64.8岁。1.2方法:再发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1)既往有确切的AMI病史或有ECG…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生与患者认知水平及生活行为方式紧密相关,针对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是控制和改善慢性病病程的有效措施。动机性访谈(MI)通过探索患者内在,使患者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去改变,干预方式相比传统的健康教育,在减少患者不良行为和促进健康行为改变方面有积极作用。现将MI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综述如下。1 MI相关概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活动能力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使用人类活动概况量表(Human Activity Profile,HAP),于2007年2月~2009年12月对广州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的317例患者进行追踪调查.结果 活动能力可以预测MHD患者的死亡率.HAP的最大活动得分(maximum activity score,MAS)和校正活动得分(adjusted activity score,AAS)是MHD患者的保护因素,其值越高,死亡率越低:年龄是MHD患者的危险因素,其值越高,死亡率越高.结论 活动能力可以预测MHD患者的死亡率,患者的活动能力越高,死亡率越低.本研究提示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MHD患者活动能力的评估,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从而降低MHD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王飞  李娴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1):910-912
<正>2型心肌梗死(type 2 myocardial infarction,T2MI)是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无关的心肌氧供需失衡所致的心肌坏死,其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严重低氧血症、休克、重症感染、贫血、心律失常、围手术期等~[1-3],而这些危险因素是危重症患者的常见合并症。研究发现,发生T2MI患者的病死率比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MI)并发脑梗死(CI)多见于老年人 ,由于其预后差 ,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CT与MRI在临床应用上的普及 ,MI合并CI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本文对此进行调查 ,旨在探讨老年MI合并CI的发生率、CT表现和相关的危险因素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3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MI患者110例为MI组 ,男86例 ,女24例 ;年龄60~79岁 ,平均69.8岁 ,MI的诊断均符合WHO标准。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74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OMI)24例 ,再梗死12例。MI部位为前壁(包括前间壁、前壁、侧壁和广泛前壁)50例 ,下壁(包…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入院时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因AMI收住的35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病死组(45例)与存活组(311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化验指标、心血管并发症(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室速/室颤),以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影响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陈旧性MI病史、脑卒中病史、肾功能不全、贫血、首发症状呼吸困难、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室速/室颤,入院时血清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血红蛋白减低、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峰值水平与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陈旧性MI病史,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室速/室颤,入院时eGFR水平是影响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及陈旧性MI病史、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入院时eGFR水平是影响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心肌梗死患者及其同胞者血脂水平和ApoE基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心肌梗死 (MI)者及其同胞的血脂水平和ApoE基因多态性 ,评价他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MI患者 6 5例 ,MI患者的健康同胞 14 1例 ,健康对照者 4 7例 ,分别检测其血脂 (TC、LDL C、HDL C和TG)水平及ApoE基因多态性 ,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TC、TG、LDL C和TC/HDL C水平MI组及同胞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HDL C则MI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以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②与血脂异常相关的ApoE基因 3种基因型中以E3/ 3型多见 ,但ApoE基因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 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E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很低 ,但MI组中其携带者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 ,E4等位基因携带者早发MI频率的为非E4等位基因携带者的 2倍 ;③非条件Logistic回归建立的血脂及ApoE危险因素指标与MI的相关性为 :TC >5 .2mmol/L、TG >2 .2 6mmol/L、LDL C >3.4mmol/L、TC/HDL C >5 .0为MI危险因素 ,HDL C >0 .9mmol/L为MI的保护因素。结论 血脂代谢紊乱是冠心病和MI的重要易患因素 ,MI及其同胞者血脂水平升高 ,ApoE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促使冠心病和MI发生的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14例心肌梗塞(MI)后患者进行17次非心脏手术的临床情况.4次在MI后6个月内进行,有1例死亡.13次在MI6个月以后进行,无近期死亡.我们体会到:在MI后6个月内遇有危及生命的外科情况,如胃肠穿孔、肠梗阻等,即使冒一定风险,也应急症手术.有些疾病如胆石症急性发作、上消化道出血等,力争内科治疗缓解病情,于MI半年后择期手术.在MI急性期发现可切除的恶性肿瘤,若情况允许,以尽早施行手术为宜.高龄及心功能不全也为手术危险因素.心肌梗塞后患者必须进行较大的非心脏手术而又有冠脉供血不足时,可考虑先行冠脉旁路手术,再作非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复发性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5~1997年住院的256例脑出血病人中的15例(5.86 %)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含CT)、可能的危险因素。并随机选择24例单次出血的病人作对照比较。结果 9例男性 ,6例女性 ,首次出血平均年龄(61.5±9.0)岁 ,再次出血平均年龄(64.5±9.2)岁 ,两次出血平均间隔时间(38.0±20.8)个月 ,再出血组73.3 %的病人血压仍高于正常。首次出血位置 :基底节8例 ,脑叶6例 ,脑干1例 ,再出血部位与原出血部位不一致。最常见复发类型是基底节—基底节7例 ,脑叶—基底节3例 ,脑叶—脑叶3例 ,再出血组病人预后较差(p<0.05)。与24例无复发的脑出血相比 ,高血压控制不佳、脑叶血肿是复发的危险因素 (p<0.01) ,而与性别、糖尿病、烟、嗜酒、血脂等无关(p>0.05)。 结论 再发脑出血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高血压、大脑淀粉样血管病等) ,首次出血后血压的控制可以防止多数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并发心力衰竭(HF)的影响因素及血清凝集蛋白-1(ITLN-1)、可溶性基质裂解素2(sST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388例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后随访1年发生HF情况分为HF组(92例)和非HF组(296例)。分析MI患者PCI术后并发HF的影响因素及血清ITLN-1、sST2、MCP-1对MI患者PCI术后并发HF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后,血清sST2、MCP-1水平较高,均为MI患者PCI术后并发HF的危险因素(P<0.05),而血清ITLN-1水平较高,为MI患者PCI术后并发HF的保护因素(P<0.05)。将血清ITLN-1、sST2、MCP-1按照并联试验的方法对样本进行联合预测,结果显示,联合预测的灵敏度为94.56%,预测的漏诊率为5.5%。虽然联合预测的特异度(45.61%)、Kappa(0.254)均较低,且预测MI患者PCI术后并发HF的曲...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6):3101-3102
选择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2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既往及目前的吸烟状况分为不吸烟组99例、已戒烟组78例及仍在吸烟组45例。比较三组的随访结果,包括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心绞痛再发导致的住院情况。仍在吸烟组平均年龄低于不吸烟组和已戒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仍在吸烟组男性比例显著高于不吸烟组和已戒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仍在吸烟组非致死性MI率显著高于不吸烟组及已戒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再发心绞痛率、全因性死亡率、心因性死亡率、因心脏病而住院率及MACE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介入后仍然吸烟是导致患者非致死性MI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实施支架植入术后吸烟增加非致死性M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管理对心肌梗死(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不良情绪、自护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行PCI治疗的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及心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活方式管理,比较两组干预效果和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及健康行为执行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SESA)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心绞痛和总体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行PCI术MI患者实施生活方式管理,有助于规范患者健康行为,提升患者自护能力,从而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对患者康复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家庭心脏康复模式在心肌梗死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2例心肌梗死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4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指导;实验组按家庭心脏康复模式进行健康指导,以身体康复锻炼和心理放松训练为主要内容。出院后随访6周,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心理状况、心血管危险因素改善情况及再入院率。结果:实验组生活质量、心理状况及部分心血管危险因素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再次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家庭心脏康复模式应用于心肌梗死出院患者,可促进其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造成冠心病患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以加强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反复入 院率。方法 入选因冠心病二次入院的患者115例为研究组,并入选同期一次入院的冠心病患者78例为对照组,对 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再次住院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年龄、合并高血压(HBP)或2 型糖尿病(T2DM)率、首次以急性心肌梗死(AMI)入院率、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心脏超声左心房内 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经(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后壁(LVP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左 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合并高血压、LAD 增大、EF 降低是冠心病再入院的相关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对高龄、合并高血压及血糖异常、NYHA 分级或心脏超声 提示心功能较差及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患者应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心功能,对于降低冠心病患者 的再入院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21例无复流现象进行探讨,分析无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12月-2005年12月60例我院急诊确诊AMI患者,通过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无复流患者平均年龄高于再灌流患者。无复流患者开始再灌注治疗的时间迟于再灌流患者。结论年龄、再灌注治疗时间延迟是无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是预防无复流现象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