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物的细胞学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不同视网膜增殖性疾病细胞增殖的特征及其异同。方法 采用3种特异性抗原,即抗人细胞角蛋白,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肌动蛋白对28例临床上不同的视网膜疾病的增殖膜及玻璃体切除液样本进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增殖特征以胶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为主,二者在PVR发病中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2.
巨噬细胞诱发的实验性PVR玻璃体中的IL—6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检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发生过程中玻璃体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PVR早期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用同种巨噬细胞诱发兔眼PVR,在不同时间点抽取玻璃体液,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试剂盒检测IL-6含量。结果IL-6含量14d达高峰998pg/ml,28d降至其基线水平;拟合二次曲线提示玻璃体中IL-6含量在10~21d呈一高水平平台251pg/ml。结论IL-6在此PVR模型中玻璃体含量在第2周明显升高,并持续至第3周,与PVR形成中的第二阶段细胞增殖期相一致,提示IL-6对此PVR模型细胞增殖、特别是对免疫活性细胞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持续性出血的发生率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42例(53眼)增殖性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血量分别给予局部糖皮质激素、降低眼内压药物、前房冲洗或玻璃体腔灌洗。结果:增殖性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持续性出血共22眼,发生率52.38%收,自发清除率86.3%。2眼经前房冲洗吸收,1眼经玻璃体腔灌洗吸收。结论:持续性出血是增殖性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4.
硅油在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及比较了解硅油在现代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及硅油对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及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 中的疗效。方法 分析1993年1月-1997年12月在国立名古屋医院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患者,选出应用硅油的112例;并选择其中合适的80眼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 与过去相比硅油在PVR和PDR中的指征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28.2个月的随访后,PVR组取得了73.5%的视网膜复位率,同时大部分患者在术后能获得视力改善或保持原有的视力;PDR组则仅维持术前视力,且在长期随访之后,视力有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硅油在虹膜新生血管的眼中未能取得预期的疗效。术后并发症方面,PDR组仅在视网膜前出血方面多于PVR组。结论 硅油在复杂性PVR及PDR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硅油的指征在近年来已有所变化;同时在某些方面硅油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尽管采取了多种防治手段,硅油仍可产生一定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后界膜残留的一些临床特征,探讨其在复发性PVR的作用。方法:玻璃体切割术后复发性PVR和视网膜脱离接受再次玻璃体切割36眼,术中发现玻璃体后界膜残留28眼:有硅油充填21眼,充填时间2~26mo;无充填7眼。首次病变:RRD合并CD、巨大裂孔、黄斑裂孔11眼、早期外伤玻璃体积血10眼、视网膜血管病变玻璃体积血7眼、特发性玻璃体病变2眼。追踪观察6~34mo。结果:B超发现玻璃体内有一层较为完整的膜状结构6眼。玻璃体后界膜残留所致的复发性PVR和视网膜脱离,多发生在术后4~12wk。PPV术中发现较为完整膜结构23眼,部分膜结构5眼,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证实为后界膜。再次手术后7眼PVR再生,5眼再次手术,2眼经历3次手术,最终21眼(75%)视网膜获得功能复位,2眼获解剖复位,2眼拒绝再手术,3眼眼球萎缩。结论:玻璃体后界膜残留是PPV手术常见并发症,易发生于PDR、无明显PVR的RRD和早期外伤性玻璃体积血患;玻璃体后界膜残留是PPV术后产生PVR和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巨噬细胞诱发的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IL—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一宁  惠延年 《眼科学报》1997,13(2):49-51,66
目的:检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过程中白细胞介素IL-8的含量探讨其对早期炎性细胞的作用。方法:用同种巨噬细胞诱发兔眼PVR,在不同时间点抽取玻璃体液、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试剂盒检测其IL-8含量。结果:IL-8分泌量14天达高峰1325pg/ml,是基线95pg/ml的14倍,随后迅速下降,28天降至基线水平(48pg/ml)。二次拟合曲线提示,IL-8分泌高峰为13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58例(61眼)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患者行常规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并根据病情相应处理视网膜病变,选择眼内激光及眼内填充物。结果随访3~13个月,术后矫正视力不同程度改善46眼(75%),12眼(20%)不变,3眼(5%)视力下降。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网膜手术及光凝、眼内气体、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有效。  相似文献   

8.
玻璃体切割术结合眼内激光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结合眼内激光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 10例15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例均行玻璃体切割术,其中8例12眼同时进行眼内全视网膜光凝。术后随访3-6个月,对视功能恢复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控制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未行眼内激光的2例3眼中,1例双眼术后再次发生玻璃体出血,3个月后又行玻璃体腔灌洗术;1例1眼注入硅油,取油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眼内激光8例12眼,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均得到控制。15眼中,视力下降1眼,视力不变1眼,其余12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2例2眼有视野缩窄。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结合眼内激光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曲安奈德辅助显示玻璃体切割术中残留的玻璃体后皮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TA)辅助的PPV手术中行人工玻璃体后脱离后,玻璃体皮质的残留情况。方法90例患者行TA辅助的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其中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4例(34只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16例(16只眼)、特发性黄斑裂孔17例(17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3例(23只眼)。在常规的人工玻璃体后脱离后,在TA辅助下残留的玻璃体皮质被分为三种类型:弥散型、局限型和无残留。结果79.4%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残留玻璃体皮质为弥散型,11.8%为局限型,8.8%为无残留;56.3%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为弥散型,25.0%为局限型,18.7%为无残留;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9.4%为弥散型,17.6%为局限型,53.0%为无残留;39.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为弥散型,17.4%为局限型,43.5%为无残留。结论常规的人工玻璃体后脱离后玻璃体皮质残留仍然存在,糖尿病患眼容易表现为弥散型。  相似文献   

10.
玻璃体切割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玻璃体切割60例临床分析北京交通医院眼科(100009)郭纯钢严厉郭春英我院眼科自1994年3月开展玻璃体切割手术以来,应用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玻璃体混浊、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60例,总结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所有病例按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上海医大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栾洁综述王文吉审阅PVR是指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表现为剥离后由视网膜在其内、外面及玻璃体内形成可以收缩的细胞性膜,常致视网膜剥离复位手术失败。许多学者认为,视网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优点和并发症。方法:对36例48眼具有玻璃体积血的PDR眼,术前5~7d玻璃体腔内注入TA0.1mL(40g/L)后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玻璃体腔内注入TA0.3~0.5mL以帮助辨认玻璃体后皮质。结果:炎症反应程度:有4眼(8%)术后瞳孔区可见少量渗出膜,术后5~7d渗出吸收;15眼(31%)房水闪辉,术后3~5d,房水闪辉消失。所有病例都没有发现手术后感染。视力改善情况:39眼(81%)视力较手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大于2行),7眼(15%)手术后视力较术前没有改善。眼压变化:玻璃体腔注入TA前后平均眼压比较其差异没有显著性;手术后1wk内监测平均眼压比术前高,其差异有显著性。手术后第3mo和术前相比,其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TA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割在治疗PDR中有较好的效果,临床上没有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技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玻璃体出血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在宣武医院眼科诊治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玻璃体出血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患者,分为23G玻璃体切割组及20G玻璃体切割组,记录患者术前个人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患病时间、玻璃体出血至手术时间、术前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眼科检查结果视力、眼压、散瞳眼底情况,并行眼B超检查.两组患者分别行23G及20G玻璃体切割,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及眼内玻璃体切割操作时间,术后患者1周、1、2、3月复查分别记录视力、眼压、眼底检查、黄斑OCT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G玻璃体切割组完成31例,男21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2±23.7)岁,20G玻璃体切割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63.6±18.4)岁,两组对比的手术时间:23G组(74.39±15.61) min,20G组(93.96±18.7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内玻璃体手术操作时间:23G组(62.35±13.95) min,20G组(59.35±16.0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术后1d、1周、1、3月复查眼压,23G组分别为(10.46±2.11)、(11.74±2.52)、(14.26±3.11)、(14.85±3.73) mmHg; 20G组(15.20±3.33)、(14.49±3.36)、(14.76±3.50)、(15.62±4.02) mmHg,术后1d、1周眼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黄斑OCT结果:术后1周、1、3个月复查OCT结果,23G组(356.93±88.82)、(313.77±92.21)、(273.74±66.09) μm,20G组(336.50±116.1)、(301.43±100.65)、(283.69±84.39) μm,两组各复查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23G组BCVA<0.05者2只眼;0.05~0.09者5只眼;0.1~0.2者17只眼;≥0.3者只7眼;20G组BCVA<0.05者2只眼;0.05~0.09者4只眼;0.1~0.2者14只眼;≥0.3者6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G组手术后出现多量的眼内出血3只眼,1只眼需再次冲洗手术,1只眼术后第1天眼压4 mmHg术后5天发现术眼脉络膜脱离,经激素抗炎治疗逐步吸收.20G组手术后出现多量的眼内出血4只眼,2只眼需再次冲洗手术.结论 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玻璃体出血与20G玻璃体切割手术相比同样有效,完成手术所耗时间更短,但存在术后短期低眼压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术后高眼压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行玻璃体切割术的108例121眼PD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并对引起术后高眼压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早期高眼压的诊断标准为:术后2周内任何时间非接触性眼压计测眼压>21 mmH g(1 kP a=7.5 mmH g)。结果玻璃体切割术后33眼(27.27%)发生高眼压,眼内充填与平衡液充填者的发病率为32.63%和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与补充视网膜光凝者的发病率分别为42.22%和18.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视网膜病变Ⅳ期、Ⅴ期、Ⅵ期组的发病率分别为12.00%、22.00%、41.30%,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未合并视网膜脱离与合并视网膜脱离组的发病率分别为18.67%和4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与术中未联合晶状体切除术组的发病率为35.21%和1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及术中眼内充填。结论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术中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中眼内充填、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与DR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相关,引起术后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及术中眼内充填。早期发现、个体化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挽救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5.
玻璃体内应用抗PVR药物缓释制剂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本文依照有、无载体、制剂的释药方式等特点分别介绍玻璃体内各种抗PVR药物缓释制剂及其优缺点。其依照有、无载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高分子聚合物为载体的缓释制剂,另一类是无载体的抗PVR药物联合制剂。前者按照其释药方式又可分为延缓释放制剂和控释给药制剂,后者依据其剂型不同又可分为粉剂与联合片剂、注射用粉剂与植入用片剂。它们各有所长,但均有不足之处。理想的缓释制剂应是尽量具有持效时间长、释药恒速、位置固定、自行降解、容易消毒、使用方便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手术结束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在治疗早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患有PDR合并有玻璃体积血需要行平坦部PPV患者60例60眼。依据患者注药时间分为术毕联合康柏西普注射组(A组)20例20眼、术前康柏西普注射组(B组)20例20眼和无注射(C组)20例20眼三组进行观察分析,分析三组患者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术中情况、术后预后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的手术前基本情况及手术时间均无差异,三组术中均未出现医源性裂孔、硅油填充,术后均未出现复发性视网膜脱离。三组术后1、3、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较术前改善(P<0.05),注射组(A组和B组)术眼术后BCVA改善程度均优于无注射组(C组),均有差异(P<0.05)。A组术后晚期玻璃体积血(术后1mo之后)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均P<0.05)。注射组(A组和B组)术眼中央视网膜厚度在术后1、3、6mo均低于无注射组(C组),均有差异(P<0.05)。结论:术毕注射康...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结合氩激光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效果,探讨术后激光治疗对于巩固手术效果的作用。方法:49例53眼PDR病例均行玻璃体切割结合术中眼内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延长术后观察时间至12~36mo,复查时及时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后补打激光,临床观察术后12~36mo中视力的恢复情况及PDR控制情况。结果:行玻璃体切割结合术中全视网膜光凝的53眼中,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者42眼(79%),视力不变者5眼(10%),视力下降者6眼(11%)。在观察的12~36mo中,47例51眼补打激光,53眼视力稳定,未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结论:玻璃体切割结合眼内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是治疗与控制PDR行之有效的方法,延长术后观察时间并及时补打激光对巩固手术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药物缓释制剂在抗PVR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药物缓释制剂按其释药方式的不同可分为2大类:一类为延缓释放制剂,如脂质体、微球。另一类即控释给药制剂,如各种植入体装置。近年来有学者还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不需要载体的共药缓释系统。本文介绍了各种缓释制剂的特点及其在抗PVR中的应用,并评价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C2级以上PVR合并视网膜脱离21眼,特发性PVR14眼,外伤性PVR7组,C级9眼,D级12眼,均作常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环扎、膜剥离、视网膜切开、气体或硅油填充等附加术式。结果随访2~9个月,视网膜复位15眼(78.9%),视力提高20眼(95.2%)。4眼手术失败,均系PVR再次复发所致。结论 现代玻璃体手术是治疗严重PVR的理想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