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HTK)对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脑氧自由基代谢影响。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无神经症状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n=8):即假手术(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人组织激肽释放酶(HTK)组:SAH+静脉滴注HTK10×10-3PNAU/kg,连续静脉给药5天。每组兔子注血前后每日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在第1次注血前1天(D0)及后第5天(D5)行3D-CTA造影,并在最后一次造影后取新鲜海马组织进行SOD、MDA检测。结果与Sham组比较,SAH组兔基底动脉在SAH后5天痉挛明显(P<0.05),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与SAH组相比,HTK组在D5时兔基底动脉直径增粗(P<0.05),神经功能评分降低。海马组织SOD、MDA测定:与SAH组相比,HTK组SOD活性较高(P<0.05),与SAH组相比,HTK组MDA含量则较低(P<0.05)。结论人组织激肽释放酶能扩张痉挛的基底动脉,并通过调节氧自由基水平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郭娜  苏秀兰  王立平 《医学综述》2013,(16):2881-2883
人组织型激肽释放酶基因(KLK)在多种疾病中发挥着作用,参与体内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调节血压和水钠代谢,参与炎性反应和心血管保护作用。KLK具有降低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心脏和动脉的重构,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KLK可能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可能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易患基因。该文就KLK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状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作者建立了S-和C-ELISA两种测定人血中组织激肽释放酶含量的方法。该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两种ELISA法只与人血液中组织激肽释放酶反应,与其它类型激肽释放酶无交叉反应。并测定了正常人血浆和血清值,建立了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4.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的克隆及测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体远  戴勇  杜珙  文锦丽 《广东医学》2001,22(4):291-292
目的 克隆中国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为开展基因治疗高血压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提取人胰腺组织总RNA,逆转录后进行PCR扩增。将PCR产物回收、插入质粒KS,酶切鉴定后双向测序分析。结果 本实验克隆的激肽释放酶基因与GenBank报告的激肽释放酶基因相比,有一个碱基不同,同源性为99.8%。结论 克隆的中国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可用于基因治疗等深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人类组织激肽释放酶15(KLK15)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20例上皮性良性卵巢肿瘤组织、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KLK1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卵巢癌组织中KLK15的表达阳性率(45/60,75%)高于正常(1/10,10%)及良性卵巢组织(8/20,40%)(P<0.01),在后2者中的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LK15表达阳性率随卵巢癌细胞分化程度降低而增高(P<0.05),随临床分期增加而增高(P<0.05);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其表达阳性率增高(P<0.05).KLK15阴性表达者生存时间较KLK15阳性者延长(P<0.05),KLK15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生存时间相关(χ2=5.96,P=0.014 6).结论:KLK15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卵巢癌恶性程度及评估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经枕大池应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大鼠模型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 6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D组在SAH模型建立后,经枕大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CGRP及腺病毒CGRP.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脑脊液白细胞、酶联免疫法检测CGRP活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循环内皮细胞、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检查顶叶皮层局部脑血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基底动脉痉挛及血液气体分析仪分析动脉血气.结果 各组大鼠给药前及给药后白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中CGRP浓度:给药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B组(0.006±0.003)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1.160±0.170) nmol/L,增加约20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2.071 ±0.412) nmol/L,增加近40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变化:给药后48 h,C组[(5.56±0.61)个/0.9 μL]较B组[(9.94±0.73)个/0.9 μL]减少(P<0.01),D组[(5.16±0.61)个/0.9 μL]较C组减少(P<0.01).顶叶皮层局部脑血流:给药后,与B组比较,C组和D组的脑血流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基底动脉直径:给药后12 h,D组大鼠[(1.000±0.025) mm]比B组[(0.670±0.028) mm]大13% (P<0.05),比C组[(0.900±0.023)mm]大3%(P>0.05).结论 CGRP经枕大池给药有效改善SAH后的脑血管痉挛,且经枕大池注射腺病毒CGRP效果比CGRP更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人血浆前激肽释放酶的测定方法,对影响酶活测定的有关条件,如血浆用量、底物浓度、离子强度及pH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从中选出最佳条件。本方法灵敏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血浆激肽释放酶(pKal)是血浆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KS)的重要组分,其通过KKS、补体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参与炎症反应,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类风湿性关节炎(RA)、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等疾病的炎性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HAE、RA等炎症性疾病防治靶点,也可能作为防治COVI...  相似文献   

9.
组织激肽释放酶7(kallikrein7,KLK7)是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家族成员之一,该家族均表达丝氨酸蛋白酶,近些年关于该家族基因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多数学者认为该家族表达产物与多种疾病相关 .现将KLK7基因与疾病关系的近期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冯忠  汪立松  王希佳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7):1987-1989
目的 探讨组织激肽释放酶(TK)与缺血性脑卒中(CIS)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CIS患者324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将患者分为NIHSS≤12分组238例和NIHSS>12分组86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个人史情况,计算体质指数,测定血脂、肝肾功能及TK水平.对NIHSS和CIS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对CIS严重程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NIHSS>12分组TK水平低于NIHSS≤12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IHSS>12分组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高于NIHSS≤12分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NIHSS与TK呈负相关(r=-0.425,P=0.038);NIHSS与胆固醇(r=0.356,P<0.01)、三酰甘油(r=0.277,P<0.01)均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K与CIS患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b=-0.735,t=-0.861,P=0.021);胆固醇(b=1.102,t=3.221,P=0.036)、三酰甘油(b=1.116,t=4.216,P=0.042)与CIS患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TK、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与C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TK水平越低,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越高,CIS患者病情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TCD对实验性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状况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上,建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测兔椎基底动脉脑血管痉挛(CVS)的新方法。方法:建立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模型,同时行逆行颈内动脉插管椎基底动脉造影和TCD检测。结果:逆行性颈内动脉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注血前后血管管径有明显差异(P<0.05),平均血流速度注血后明显加快(P<0.05)。结论:一侧颈内动脉逆行插管椎基底动脉造影操作简单、可靠,采用TCD检测可获得兔椎基底动脉脑血管痉挛稳定的图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发生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年中11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及部位与DIND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及DIND与脑梗死影像学检查的一致性。结果:脑血管痉挛与DIND两者之间存在弱相关(r=0.22;P=0.016);随着痉挛程度加重,DIND发生率增加(U=2.589,P〈0.05)。大脑中动脉痉挛组的DIND发生率为68.0%,高于大脑前动脉和颈内动脉痉挛组的36.7%和25.0%(X^2=8.195,P=0.004);而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X^2=0.646,P=0.421)。结论:脑血管痉挛只是DIND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重度脑血管痉挛时和大脑中动脉部位的痉挛,才易发生DIND;发生于非重要功能区脑缺血,可能无DIND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血管痉挛186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u WG  Yang XF  Cao F  Zheng XJ  Shen H  Fu WM  Lü ST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40-1043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影像学和腰椎穿刺证实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186例中55例(29.6 %)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FisherⅢ级,临床状况不良,反复SAH发作患者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性别、不同年龄组患者、不同动脉瘤治疗方式组(手术夹闭或栓塞)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是否使用抗纤溶药物(AFD)治疗对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isherⅢ级[OR=2.549,95%可信区间(CI)1.406~4.517]、临床状况不良(OR=2.342,95% CI 1.320~4.159)和反复SAH发作(OR=2.492,95% CI 1.394~4.448 )是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FisherⅢ级、临床状况不良和反复SAH发作是症状性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根据蛛网膜下腔积血量、入院时临床状况和SAH发作次数预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张峰  刘建峰  李鹏  井山泉  张超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378-2380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SCVS的发生率为20%~30%,一般于aSAH后3~4 d出现症状,第2周达到高峰,需3~4周恢复。早期评估病情,预测SCVS的发生,有利于预防及给予恰当的治疗;加强围术期的监测及处理,降低动脉瘤处理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以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本文就aSAH后SCVS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盐酸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以尼莫地平为对照,将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n=15)、法舒地尔治疗组(n=20)及法舒地尔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组(n=20)。应用经颅多普勒动态观察发病后3、7、14、21、28d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压变化及Glasgow预后量表评分。结果三组均能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和预后,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但尼莫地平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低血压发生率大于法舒地尔治疗组。结论盐酸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与尼莫地平相当,两者联用效果并不增强,但是盐酸法舒地尔对血压的影响较尼莫地平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实验性SD大鼠蛛网膜下隙出血脑血管痉挛后神经功能评分,脑血管直径与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SD大鼠尾动脉取血,立体定位仪下枕大池2次注血的方法造模,采用神经生物学功能评分,印度墨水血管灌注观察脑血流,测量大脑动脉的直径,测定血中ET-1、NOS的含量.结果 大鼠枕大池2次注血后7 d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69.33±8.67)mm、(227.33±14.25)mm、(226.33±5.99)mm,与对照组[(259.5±7.48)mm,(228.17±8.09)mm,(254.67±8.48)mm]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7d后神经功能评分为(9.45±1.77)分,与对照组相比[(0.60±0.49)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ET-1和NOS含量在注血组7d分别为:(231.25±19.45)g/L,(198.50±9.52)×103U/L,与对照组相比[(72.99±5.83)g/L,(230.76±17.06)×103U/L]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大鼠枕大池2次注血法能够产生蛛网膜下隙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模型,神经功能评分升高,神经功能评分与大脑中动脉直径和血中内皮素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Yu JM  Mo YC  Liang DD  Tao F  Geng WJ  Wang JL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5):345-349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继发脑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无神经症状日本大耳白兔24只,采用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尼莫地平(ND)组:SAH+静脉输注尼莫地平0.1 mg/kg,连续静脉给药5 d.每组兔子蛛血前后每日进行食量测定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在第一次蛛血前1 d及后5 d行3D-CTA造影,并在最后一次造影后甲醛灌注固定取基底动脉行HE染色与电镜观察.结果 SAH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基底动脉发生明显痉挛,光镜与电镜均提示基底动脉出现凋亡样改变.尼莫地平对痉挛的基底动脉无扩张作用,但可以减少神经功能症状的出现,减轻基底动脉病理学改变.结论 尼莫地平不能扩张痉挛的基底动脉,但能明显地改善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继发脑损伤的神经症状.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nimodipine on 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 in rabbits. Methods Twenty four japanese white rabbits which ligation of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and no neurological deficits were randomized to sham-operatio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and nimodipine which injected of nimodipine 0.1 mg/kg, continuous vein administration 5 day. The behavior scores, neurological scores were observed everyday and cerebral angiography changes were measured twice by 3D-CTA,and basilar artery was removed for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fter last CTA examination. Results In SAH group , The basilar artery were significantly vasoconstrictive on 5 days, neurological scores were increased, and the basilar artery was found apoptosis-like changes under light microscopic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Nimodipine group could not dilated the basilar artery arteriospasm after SAH, but it could attenuate neurological deficit,and obviously alleviat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basilar artery. Conclusion Nimodipine could not vasodilation of basilar artery in SCVS, but obviously could alleviate neurological change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basilar artery. in rabbits with 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将蛛网膜下腔出血5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8例,给予法舒地尔静点30 mg,每日q8 h静点1次,用药时间为14 d;对照组27例,给予尼莫地平10 mg静点,每小时0.5~1.0 mg的速度连续静点,每日1次,时间为14 d。通过观察两组临床表现的症状及体征、颅脑CT、Hunt&Hess分级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防治脑血管痉挛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28/2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2/27),经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于血压的影响,治疗组轻于对照组。结论:为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应用法舒地尔优于尼莫地平,且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9.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迟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10年2月收治入院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1周后症状减轻、2周脑膜刺激征缓解、4周脑脊液正常、1个月后头颅CT正常、再出血及并发症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另外,SAH并DCVS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无明显关系,DCVS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无关。结论:基底池中凝血块的存在是产生DCVS的直接原因。尼莫地平治疗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川芎嗪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探讨川芎嗪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缓解作用,并通过测量血浆中ET及CGRP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川芎嗪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机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造模成功后取脑干,行HE染色后观察基底动脉内径的变化,并同时取大鼠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浆中的ET和CGRP含量的变化。结果:空白组基底动脉内径没有明显的变化,对照组和实验组基底动脉血管内径均出现血管痉挛;实验组有所缓解,血浆中ET含量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CGRP的变化相反。结论:川芎嗪可以缓解SAH后CV S,并可以调节大鼠血浆中ET和CGRP,即减少血浆中的ET的含量,增加血浆中的CGRP的含量,来缓解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