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总结研究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和锥颅抽吸术后置管血肿引流两种微创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对60例天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28例;另一组锥颅抽吸术后置管血肿引流32例。两种微创治疗方法均选择CT片示最大血肿影像层面进行定位。结果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组血肿清除率为72%~96%,治疗总有效率85.7%。血肿清除或基本清除平均时间5天,死亡2例。锥颅抽吸术后置管血肿引流血肿清除率为46%~86%,治疗总有效率62.5%。血肿清除或基本清除平均时间8天,死亡4例。结论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比锥颅抽吸术后置管血肿引流,血肿清除率高,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微创技术治疗方法.方法 46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单行锥颅穿刺侧脑室引流术15例(32.6%),单行YL-1型针颅内血肿清除术21例(45.7%),行YL-1型针颅内血肿清除术加锥颅穿刺侧脑室引流术10例(21.7%).结果 本组46例,死亡8例,存活38例,存活率82.6%,随访2~6个月,以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Ⅰ级)9例(23.7%),轻残(Ⅱ~Ⅲ级)23例(60.5%),重残(Ⅳ~Ⅴ级)6例(15.8%).结论 合理选择使用YL-1型针穿刺血肿和锥颅穿刺侧脑室引流这一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钻颅紧急减压,抢救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继发脑疝的临床价值。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钻颅吸出部分血肿,紧急减压后再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48例直接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结果治疗组钻颅后,13例双侧瞳孔散大患者中,有7例对侧瞳孔回缩,37例单侧散大患者中,有26例瞳孔回缩。治疗组病死率低,预后良好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颅术前钻颅引流血肿能够快速降低颅内压,缓解脑疝压迫,有效降低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继发脑疝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10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钻颅置管血肿腔引流术,在围手术期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并严格落实.结果 108例手术,其中有96例血肿消失;6例血肿大部分清除,残余血肿经再次或多次冲洗引流治愈;3例并发颅内血肿(硬膜外2例,硬膜下1例),形成脑疝,予再次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治愈;2例并发颅内感染,经鞘内应用抗生素后治愈;1例气颅(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同时配合围手术期严密的病情监测及落实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是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10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钻颅置管血肿腔引流术,在围手术期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并严格落实.结果 108例手术,其中有96例血肿消失;6例血肿大部分清除,残余血肿经再次或多次冲洗引流治愈;3例并发颅内血肿(硬膜外2例,硬膜下1例),形成脑疝,予再次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治愈;2例并发颅内感染,经鞘内应用抗生素后治愈;1例气颅(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同时配合围手术期严密的病情监测及落实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是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10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钻颅置管血肿腔引流术,在围手术期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并严格落实.结果 108例手术,其中有96例血肿消失;6例血肿大部分清除,残余血肿经再次或多次冲洗引流治愈;3例并发颅内血肿(硬膜外2例,硬膜下1例),形成脑疝,予再次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治愈;2例并发颅内感染,经鞘内应用抗生素后治愈;1例气颅(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同时配合围手术期严密的病情监测及落实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是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10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钻颅置管血肿腔引流术,在围手术期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并严格落实.结果 108例手术,其中有96例血肿消失;6例血肿大部分清除,残余血肿经再次或多次冲洗引流治愈;3例并发颅内血肿(硬膜外2例,硬膜下1例),形成脑疝,予再次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治愈;2例并发颅内感染,经鞘内应用抗生素后治愈;1例气颅(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同时配合围手术期严密的病情监测及落实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是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10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钻颅置管血肿腔引流术,在围手术期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并严格落实.结果 108例手术,其中有96例血肿消失;6例血肿大部分清除,残余血肿经再次或多次冲洗引流治愈;3例并发颅内血肿(硬膜外2例,硬膜下1例),形成脑疝,予再次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治愈;2例并发颅内感染,经鞘内应用抗生素后治愈;1例气颅(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同时配合围手术期严密的病情监测及落实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是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10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钻颅置管血肿腔引流术,在围手术期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并严格落实.结果 108例手术,其中有96例血肿消失;6例血肿大部分清除,残余血肿经再次或多次冲洗引流治愈;3例并发颅内血肿(硬膜外2例,硬膜下1例),形成脑疝,予再次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治愈;2例并发颅内感染,经鞘内应用抗生素后治愈;1例气颅(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同时配合围手术期严密的病情监测及落实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是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10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钻颅置管血肿腔引流术,在围手术期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并严格落实.结果 108例手术,其中有96例血肿消失;6例血肿大部分清除,残余血肿经再次或多次冲洗引流治愈;3例并发颅内血肿(硬膜外2例,硬膜下1例),形成脑疝,予再次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治愈;2例并发颅内感染,经鞘内应用抗生素后治愈;1例气颅(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同时配合围手术期严密的病情监测及落实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是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10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钻颅置管血肿腔引流术,在围手术期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并严格落实.结果 108例手术,其中有96例血肿消失;6例血肿大部分清除,残余血肿经再次或多次冲洗引流治愈;3例并发颅内血肿(硬膜外2例,硬膜下1例),形成脑疝,予再次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治愈;2例并发颅内感染,经鞘内应用抗生素后治愈;1例气颅(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同时配合围手术期严密的病情监测及落实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是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10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钻颅置管血肿腔引流术,在围手术期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并严格落实.结果 108例手术,其中有96例血肿消失;6例血肿大部分清除,残余血肿经再次或多次冲洗引流治愈;3例并发颅内血肿(硬膜外2例,硬膜下1例),形成脑疝,予再次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治愈;2例并发颅内感染,经鞘内应用抗生素后治愈;1例气颅(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同时配合围手术期严密的病情监测及落实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是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抽吸引流术及脑室外引流装置的应用价值。方法 68例诊断并接受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钻孔抽吸引流术手术改进及脑室引流装置治疗,总结钻孔抽吸外引流术及脑室外引流装置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水的手术经验。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方法及外引流装置改进,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1年,无颅内迟发出血、颅内积气、硬膜下积液、颅内感染等病例。无一例死亡。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的并发症与手术本身有关,改进手术方法 ,个性化设计治疗方案,严格无菌操作,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0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所有患者均行钻颅置管血肿腔引流术,在围手术期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并严格落实。结果108例手术,其中有96例血肿消失;6例血肿大部分清除,残余血肿经再次或多次冲洗引流治愈;3例并发颅内血肿(硬膜外2例,硬膜下1例),形成脑疝,予再次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治愈;2例并发颅内感染,经鞘内应用抗生素后治愈;1例气颅(保守治疗治愈)。结论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同时配合围手术期严密的病情监测及落实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是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的微创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采用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的57例颅内血肿的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采用传统开颅术治疗的40例颅内血肿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以及相关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术后并发症对照组,疗效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的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好,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紧急锥颅减压在抢救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形成中的临床价值和作用机制.[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33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形成患者,先行床旁紧急锥颅引流减压,完成术前准备后立即开颅清除血肿.[结果]锥颅后引流出血肿量:< 30m15例,30~50 ml 21例,>50ml7例.锥颅后15 min内一侧瞳孔缩小或恢复正常17例,双侧瞳孔均有缩小4例.锥颅后GCS评分好转25例.[结论]紧急锥颅减压抢救方法简便有效,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形成患者疗效明显,且为开颅手术赢得宝贵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研究外伤性脑室内出血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开颅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脑室外引流17例持续脑室外引流12例,引流时间3-4d,平均7.2d。脑室外引流加脑室内灌注尿激酶6例,引流时间2-12d,平均6d,应用尿激酶,方法每次向脑室内注入尿激酶10000iu夹闭3-4h后开放持续引流,每日注入2次,两侧脑室交替注入(双侧脑室外引流)直至三、四脑室通畅,脑室内积血清除为止。结果本组大部分临床治疗后效果转满意,根据COS预后评分标准:良好17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8例。死亡原因:脑疝、脑干损伤、颅内感染6例,心肺并发症2例。结论TIVHD的预后差,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出血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脑室急剧扩张,脑压骤然升高,脑干继发性损伤以至患者讯速死亡,同时合并其他脑损伤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本组29例合并有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干损伤,影响预后,本病及早诊断及时将血肿清除或行去骨辦减压术,脑室外引流术,并行脑室内尿激酶灌注多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尤其是伤后7h以内手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头颅CT选择血肿最大层面行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60例。结果:本组60例一次穿刺成功,经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未发生脑损伤、张力性气颅、颅内血肿、颅内感染、低颅压症状。3例存有少量硬膜下积液,无明显临床症状,3个月后复查头颅CT,积液消失。6个月复查头颅CT,2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简单易行,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节省医疗成本、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重症脑出血的疗效及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并发症。方法 对 6 5例术前意识状态分级 ~ 级的重症脑出血病人采用锥颅穿刺血肿抽吸引流和 /或侧脑室外引流和 /或腰穿CSF置换。结果 存活 5 3例 ,死亡 1 2例 ,死亡率 1 8.4 6 %。术后随访 3个月~ 3年 ,ADL 2 8例 ,ADL 1 5例 ,ADL 8例 ,ADL 2例。血肿 >30 ml,有中线移位或血肿破入脑室导致脑室系统阻塞者均为手术适应症 ,以超早期、早期手术疗效为佳。结论 血肿抽吸引流术创伤小、操作简单 ,在严格掌握适应症、手术时间及手术方式前提下 ,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张波  王任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0):169-170
目的:探讨急生颅内血肿伴脑疝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I型颅内血肿穿剌针。血肿腔持续引流联合开颅手术治疗的22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4例(63.64%),死亡3例(13.64%);常规开颅手术23例患者中,预后良好6例(26.09%),死亡12例(52.17%),两组良好率及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手术能缓解或解除脑疝危象,彻底清除血肿,降低死亡率,是治疗急性颅血伴脑疝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