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胚胎组织抑制无关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胎儿组织在诱导细胞免疫耐受性中的作用,用治疗性引产胎儿肝、胸腺、脾和肺,制成4种组织的细胞悬液和4种组织浸液,分别加入无关个体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体系中测定刺激指数(SI),与不加胎组织成分的对照组SI(6.916)相比,4种胎组织细胞悬液(0.741~1.148)和胎肝(1.156)、胸腺(3.442)和肺(2.214)的组织浸液均可显著性的降低MLC的SI,脾浸液组SI(4.510)也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4种胎组织细胞悬液可以明显增加单种淋巴细胞培养的3H-TdR掺入量,4种胎组织浸液对此无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胚胎组织能降低无关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且此作用并非由于抑制细胞生长增殖所致。  相似文献   

2.
韩亚萍  刘源  李军  陈念  董莉  蔡洁  黄祖瑚 《检验医学》2005,20(5):448-451
目的 探讨肝脏组织单细胞悬液的制备方法,了解慢性肝病患者的肝组织和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方法 分别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B)1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4例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3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作肝脏穿刺活检,用单细胞制备仪或物理研磨方法将肝组织制备成单细胞悬液,肝组织中淋巴细胞经4种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在流式细胞仪(FCM)上作四色荧光分析,并与外周血测定结果比较.结果 单细胞制备仪和物理研磨方法制备的肝组织单细胞悬液,细胞成活率分别为92.4%和91.5%;检测肝组织单细胞悬液中淋巴细胞亚群,正常对照组和慢性肝病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IH组和CH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检测,HCC组和CH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组织和外周血相应项目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2种方法制备单细胞悬液能满足FCM检测的特殊需要;肝脏组织中淋巴细胞与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肝内胆管结石病因复杂,本院自1992年始对该病从肝细胞亚微结构进行观察的同时进行肝组织、血液、胆汁及胆石中微量元素测定分析来进行了前瞻性研究。l材料与方法所有样品均来自患者肝内胆管结石,共20例。设立对照组10例,来自外伤。本组病例均于手术前30min取静脉血sml,术中取胆管内胆汁sml及肝内胆管包裹性结石若干克,并取内无结石的鲜肝组织'g。胆石处理:把取出的结石标本用双蒸水洗净表面血污后,放入80C烘箱烘干后,研成粉末,准确称取0.159,加入HNO。、HC10。进行硝化,使成清液,定容,待测定。肝组织处理:把肝组织标本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输血杂志》2003,16(2):90-92
目的了解胎肝中CD34+CD38+和CD34+CD38-细胞数量组成.方法从胎肝中分离细胞,制成细胞悬液;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收集单个核细胞;洗涤两次,制备细胞母液;取约1×106细胞经CD34CD38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38+和CD34+CD38-细胞含量;用红细胞裂解液裂解残留在MNCs中的红细胞,统计肝细胞中MNCs的相对总数,最终统计出胎肝中CD34+和CD34+CD38-细胞的相对数量.结果 22~30W胎龄胎肝MNC中CD34+细胞平均为12.02%±4.00%,CD34+CD38-细胞平均为6.17%±5.08%,CD34+CD38-细胞在CD34+细胞中约占51.00%±32.56%;该期胎肝组织中CD34+细胞和CD34+CD38-细胞相对总数和胎龄有一定的相关性,30W时明显高于22W.结论 22~30W胎龄胎肝中的CD34+细胞和CD34+CD38-细胞相对百分率都高于胎儿脐血、新生儿脐血、成人骨髓和外周血的百分率;CD34+CD38-细胞在CD34+细胞中的比例也远高于上述四种组织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脏组织单细胞悬液的制备方法,了解慢性肝病患者的肝组织和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方法分别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B)1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4例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3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作肝脏穿刺活检,用单细胞制备仪或物理研磨方法将肝组织制备成单细胞悬液,肝组织中淋巴细胞经4种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在流式细胞仪(FCM)上作四色荧光分析,并与外周血测定结果比较。结果单细胞制备仪和物理研磨方法制备的肝组织单细胞悬液,细胞成活率分别为92.4%和91.5%;检测肝组织单细胞悬液中淋巴细胞亚群,正常对照组和慢性肝病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IH组和CH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检测,HCC组和CH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组织和外周血相应项目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2种方法制备单细胞悬液能满足FCM检测的特殊需要;肝脏组织中淋巴细胞与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Fas和FasL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Fas和FasL的表达情况,探讨细胞凋亡在中毒性肝损伤发病中的地位及其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再分为3、9、16、24、36和48h6个亚组,每组5只。制备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伤动物模型,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肝组织Fas和FasL的表达,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测定各时间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 Fas和FasL在正常大鼠肝细胞中未见表达,实验组3h后即开始有明显表达,并随时间延长表达相应增强;病理学和TUNEL检测结果均显示肝脏有严重损伤,大量肝细胞发生凋亡。大鼠染毒后血清ALT、AS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肝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十分显著(P〈O.05或P〈O.01)。结论 大鼠急性肝损伤时Fas和FasL表达显著增加,和肝细胞凋亡变化相一致,提示Fas/Fasl。系统及介导的细胞凋亡反应在中毒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使用胎儿脾脏、骨髓、肝脏和胸腺的淋巴样组织细胞,按标准的NIH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作适用于临床的HLA-ABC和DR分型。用机械吸引摘除术终止妊娠的新鲜胎儿组织为检材。因胎儿不完整,可以测量足长来估计胎龄。脾、肝或胸腺在培养基中切碎冲洗,经不锈钢丝网筛过滤取得细胞悬液。取臂、小腿长骨或髋和肩膀处骨头,用25号针头注射器抽取骨髓细胞。去除组织碎块后的细胞,用含0.6%灭活小牛血清的McCoy培养基洗2次后,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简称Percoll法)。等渗的Percoll液系按9份Percoll贮存液和1份浓缩10倍的PBS(1.37M NaCl、0.027M KCl、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射频热凝家兔肝组织的热效应范围,并观察肝细胞、肝内动脉、静脉及胆管组织的损伤情况。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只),均分别剖腹暴露肝脏,于实验组家兔肝膈面插入射频针并给予射频热凝处理,对照组家兔手术操作与实验组相同,但不给予射频热凝处理。2组家兔分别于术后1,5,10,15d各处死5只,取肝脏不同部位进行常规切片染色,观察肝细胞、动脉、静脉及胆管组织的损伤情况。采用TUNEL法检测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率,并测定家免术前、术后血清GPT、T-BIL及D-BIL水平。结果通过组织学观察,发现该射频热凝治疗仪(单电极)对家兔肝组织的最大热效应损伤半径为2.5cm,在坏死区域内可见肝细胞、血管及胆管等均有程度不一的损伤。距凝固坏死区外边缘2、0cm范围内的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指数均高于对照组相应部位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还发现实验组家兔肝细胞的凋亡指数也高于同区域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P〈0.01)。结论对射频热效应耐受性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胆管〉动脉〉静脉〉肝细胞,正常家兔肝细胞对射频热效应的敏感性大于胆管上皮细胞,细胞凋亡可能与射频热效应相关,即射频热凝能引发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为微囊化异种肝细胞在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5-02/2006-01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生物医学材料工程实验室完成。①采用自制静电液滴发生器制备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胶囊,应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以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高出正常值10倍以上作为判定肝功能衰竭的具体标准。②取造模成功的急性肝衰竭小鼠90只,随机分为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游离细胞组,30只/组。各组均于注射四氯化碳24h后进行移植实验:空囊组腹腔注射含有空囊的生理盐水,微囊化细胞组腹腔注射微囊化肝细胞悬液,游离肝细胞组腹腔注射游离肝细胞悬液,均1mL/只。③每组随机取出10只用于观察8d存活率,其余小鼠分别于移植后1,2,4,8d经眼球后静脉丛采血,进行肝功能检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每组5只/次。并回收微胶囊观察其形态,对回收的微囊化细胞进行组织切片细胞活性观察。 结果:成功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的9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的变化:移植后第1,2天,微囊化细胞组的两种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游离细胞组和空囊组(P〈0.05)。到移植后第8天各组间转氨酶水平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小鼠移植8d存活率的比较:微囊化细胞组小鼠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囊组、游离细胞组(90.0%,50.0%,60.0%,P〈0.05)。③腹腔移植微胶囊的形态及囊内细胞活性观察结果:回收的微胶囊形态完整光滑,未见明显的纤维包裹,囊内细胞呈圆形,细胞膜完整光滑,胞浆饱满,仍有90%以上肝细胞存活。 结论: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以提高药物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的存活率,改善急性肝衰小鼠的肝脏功能。提示生物微胶囊可以有效阻断免疫排斥作用,保护移植的肝细胞,有利于其发挥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10.
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HBV cccDNA的定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肝活检组织中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待检肝组织标本共21份,来源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手术患者,包括19份慢性HBV感染,其中HBeAg(+)标本10份,HBeAg(-)标本9份,4份非HBV感染为阴性对照组,取HBVDNA阳性的患者外周血作为rcDNA组。检测方法的主要步骤为肝组织经蛋白酶K和细胞裂解缓冲液消化后,用液相抽提法提取核酸,将提取的核酸溶液分为2等份。1份用特异性降解单链DNA的核酸酶加以消化,纯化后使用跨缺口引物和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另1等份则用以定量检测肝细胞看家基因(β-Globin)作为样本细胞参数。检测结果的特异性主要通过PCR反应产物的序列分析及rcDNA组结果的对照进行证实,HBeAg(+)组和HBeAg(-)组cccDNA水平的差异通过两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显示扩增产物的碱基数为350bp左右,DNA测序分析提示产物与目的片段的序列符合率为99%以上,且以rcDNA为对照的结果均为阴性,排除最有可能造成假阳性的rcDNA对结果的干扰。本方法对10mg HBeAg(+)肝组织标本的cccDNA的检测阳性率为100%。血清HBeAg(+)的肝组织样本的平均HBV cccDNA水平高于HBeAb(+)的肝组织标本(P〈0.05)。结论通过上述三种途径证实了本文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应用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和β-Globin作为样本细胞参数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肝细胞内HBV cccDN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且成本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高渗构橼酸盐腺嘌呤液(HCA液)加前列腺素E1(PGE1)对大鼠供肝进行灌注,探讨PGE。在供肝灌注冷保存中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肝脏单纯冷保存离体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组是HCA灌注液中加入PGE.加器官保存液(UW液)注取肝,对照组则单纯使用HCA液加UW液灌注取肝。经不同冷保存时间后,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髓过氧化物酶(MPO)以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病理学变化。结果在10h和20h保存时间点,实验组ALT和LDH以及MDA和MPO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酶值水平均随冷保存时间延长增高(P〈0.01);实验组SOD高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延长降低(P〈0.01)。病理变化可见实验组肝窦、肝细胞索结构清晰,肝轻度肿胀,无细胞坏死。结论HCA液中加入PGE1后对肝脏冷保存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GE1在灌注过程中通过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减少中性粒细胞与肝窦库普弗细胞及内皮细胞的黏附,减轻多种组织和细胞损伤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胎肝中CD3 4 + CD3 8+ 和CD3 4 + CD3 8-细胞数量组成。方法 从胎肝中分离细胞 ,制成细胞悬液 ;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 ,收集单个核细胞 ;洗涤两次 ,制备细胞母液 ;取约 1× 10 6细胞经CD3 4 CD3 8荧光抗体标记 ,流式细胞仪检测CD3 4 + CD3 8+ 和CD3 4 + CD3 8-细胞含量 ;用红细胞裂解液裂解残留在MNCs中的红细胞 ,统计肝细胞中MNCs的相对总数 ,最终统计出胎肝中CD3 4 + 和CD3 4 + CD3 8-细胞的相对数量。结果  2 2~ 30W胎龄胎肝MNC中CD3 4 + 细胞平均为 12 .0 2 %± 4 .0 0 % ,CD3 4 + CD3 8-细胞平均为 6 .17%± 5 .0 8% ,CD3 4 + CD3 8-细胞在CD3 4 + 细胞中约占 5 1.0 0 %± 32 .5 6 % ;该期胎肝组织中CD3 4 + 细胞和CD3 4 + CD3 8-细胞相对总数和胎龄有一定的相关性 ,30W时明显高于 2 2W。结论  2 2~ 30W胎龄胎肝中的CD3 4 + 细胞和CD3 4 + CD3 8-细胞相对百分率都高于胎儿脐血、新生儿脐血、成人骨髓和外周血的百分率 ;CD3 4 + CD3 8-细胞在CD3 4 + 细胞中的比例也远高于上述四种组织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聚糖蛋白3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很可能成为一种应用于肝细胞癌诊断的新的肿瘤标志物。现介绍聚糖蛋白3的发现及其结构,聚糖蛋白3mRNA在胎儿、成人组织、肝细胞癌组织及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聚糖蛋白3在人HCC细胞系、肝组织及人血清中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丹参对离体大鼠肝组织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参对离体低温保存大鼠肝组织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供肝切取采用模拟临床肝移植的标准取肝法,离体肝组织置于4℃保护液中。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32只(再根据不同保存时间分为1、2、3、6h4个亚组,每组各8只)、实验组(B组)32只(再根据不同保存时间分为1、2、3、6h4个亚组,每组各8只)和正常对照组8只(设为保存0h组)。肝脏保存1、2、3、6h后,测定肝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等的含量,线粒体Ca^2+含量及Ca^2+-ATP酶活性。观察实验组、对照组肝细胞及线粒体形态学改变。结果:(1)实验组肝细胞ATP的含量、Ca^2+-ATP酶活性、线粒体Ca^2+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光电镜下见随保存时间延长,实验组细胞损伤较对照组轻微。结论:丹参能改善低温保存肝脏的能量代谢;减轻线粒体钙超载,减轻低温保存肝脏线粒体的损害,因此丹参能提高供肝保存质量,可用于供肝保存。  相似文献   

15.
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和肝组织超微结构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和肝组织超微结构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和超微病理学技术,分别检测随机选择的4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和其肝组织超微结构损伤。结果血清HBV DNA水平和肝组织某些超微结构损伤(线粒体肿胀、溶酶体增多、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Kupffe细胞增生、肝细胞淤胆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呈正相关,但不呈直线相关(re;0.21,t=1.12,P〉0.05);血清HBV DNA水平和肝组织某些超微结构损伤(内质网增生扩张、高尔基体扩张、贮脂细胞增生、毛细胆管扩张淤胆、毛细血管增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和其肝组织某些超微结构损伤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樊凤艳  王广义  周虹  王字玲 《中国急救医学》2007,27(2):143-145,F0003
目的通过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回输后造成的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研究肌肽对全身性IRI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休克损伤组、再灌损伤组和肌肽治疗组。制作大鼠IRI模型:大鼠失血至40mmHg→维持20min→放置1h→全血回输→维持3h→处死。假手术组大鼠手术后处死;休克损伤组大鼠输血前处死;再灌损伤组和三个肌肽治疗组输血前分别静脉推注生理盐水或90mg/kg肌肽,大鼠放置3h后处死。大鼠处死后取血浆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丙二醛(MDA)浓度;取肝、脑、肺、心、肾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取肝组织制作肝细胞悬液检测肝细胞凋亡率。结果与休克损伤组相比,再灌损伤组血浆LDH活性及MDA浓度显著升高(P〈0.01,P〈0.05)、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加重。与再灌损伤组相比,肌肽治疗组血浆LDH活性及MDA浓度显著降低(P〈0.01);肝、脑、肺、心、肾组织切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肝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肌肽对全身性IRI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生物型人工肝采用猪肝细胞或肝癌细胞作为移植物来源存在动物源性疾病和致瘤性的担心,而正常成人肝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的:通过检测转染前、后正常成人肝细胞的活率、生长曲线和细胞周期的变化,了解转染SV40永生化基因对正常成人肝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方法:培养不同时间的正常人肝细胞和永生化正常成人肝细胞,采用胎盘蓝染色和AO-PI染色,于培养后1~8 d采用MTT染色法计数细胞活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的A值并绘制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生长周期.结果与结论:3种染色法检测显示两种细胞的活率为95%~99%,存活率无明显差异.转染前、后的两种正常成人肝细胞的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异,均在培养3~5 d时呈指数型生长,但转染后正常成人肝细胞较转染前增殖略快.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得的两种肝细胞的细胞周期:转染后肝细胞S期细胞占65.64%,G_0~G_1期细胞占34.36%,G_2期细胞占0%;转染前肝细胞S期占21.27%,G_0~G_1期细胞占62.64%,G2期细胞占12.09%,提示转染后肝细胞的S期细胞明显增多,增殖能力增强.转染SV40永生化基因的正常成人肝细胞较转染前细胞的增殖活力增高,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提示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用胎肝细胞输注(FLT)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已取得较为满意疗效。我院自1985年1月~1986年3月,自制胎肝细胞悬液及骨髓悬液多次连续治疗32例再障共105次,疗效达81.4%,其中显效达33%,有效达48%。一、方法胎肝细胞悬液选择健康、肝肾功能正常、HBSAg为阴性,以水囊引产的4~5个月的健康胎儿,要求娩出后2小时内操作,以提高活细胞率。4~5个月胎龄的胎儿肝脏,不仅CFu-C丰富,而且T淋巴细胞保持在1-2%,免疫机能发育不完善,排斥反应较小,一般要求活细胞占75%以上方可使用,这样才能保证其疗效,所以选择胎儿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夏季中气温过高,无冷藏或空调设备,暂不能做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19.
背景:作者先期研究表明,在鼠胚第17-19天胎肝存在一类FLK-1^+细胞,表达胚胎干细胞的特征性标志,并具有多向分化功能。目的:验证胎肝FLK-1^+细胞治疗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免疫磁珠提取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胎肝FLK-1^+细胞;RT-PCR检测FLK-1^+细胞Oct-3/4、Rex-1基因;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FLK-1^+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模型小鼠仅输入生理盐水,实验组模型小鼠尾静脉输注诱导分化FLK-1^+细胞(1×106细胞),16 h后两组取血测定肝功能,观察64 h小鼠死亡率。结果与结论:胎鼠肝脏FLK-1^+细胞高表达Oct-3/4、Rex-1,白蛋白表达的FLK-1^+细胞阳性率为0.6%。经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3 d后FLK-1不表达,Oct-3/4和Rex-1表达显著下降或消失。经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后96.38%的FLK-1^+细胞表达白蛋白。诱导3d的FLK-1^+细胞移植后16 h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血清白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血清总胆红素和纤维蛋白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组64 h死亡率为61.5%与对照组(8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胎鼠肝脏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3 d的FLK-1^+细胞移植可较好地改善急性肝损伤的肝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清中HBV-DNA含量及其与HBVM之间的关系。方法67例乙肝患者为检测对象,36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组,分别用FQ-PCR定量测定,内对照法定量测定血清HBV-DNA。免疫荧光定量测定HBVM。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检出阳性率为67.2%(45/67),与血清的符合率为80.7%,但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检出率高于血清,且与病情呈正相关。结论三个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与反映肝细胞病毒复制情况。对进一步指导抗病毒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