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含糖透析液对非糖尿病透析相关低血压患者血压和舒适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交叉对照研究,对102例透析相关低血压患者应用无糖透析液和含糖透析液透析进行交叉透析。观察患者透析中血压(第1小时、第2小时、第3小时)和心率情况;并采用Kolcaba舒适度量表进行舒适度评价。结果在应用含糖透析液后,非糖尿病透析相关低血压患者透析中第1小时、第2小时、第3小时的收缩压明显升高,收缩压最小值明显升高,且收缩压下降最大值明显降低(P0.01或P0.05);透析中第1小时舒张压明显降低(P0.01)。应用含糖透析液时有43例患者未再发生透析中低血压,其缓解率为42.16%。应用含糖透析液的非糖尿病透析相关低血压患者透析中第1小时、第2小时、第3小时的心率减慢(P0.01或P0.05)。应用含糖透析液的非糖尿病透析相关低血压患者舒适度总分和其心理、生理维度得分均增加(P0.01或P0.05)。结论含糖透析液可以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相关低血压,且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2.
含糖透析液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含糖透析液是否可以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方法选取长期透析伴低血压患者25例。前4周采用常规无糖透析液透析,后4周采用含糖透析液[含糖桶装无菌透析液(5.5 mmol/L)]。检测使用含糖透析液前后血压,血糖,干体重,食欲等变化,低血压发生次数。结果使用含糖透析液治疗1个月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从117次降低至77次。每例患者平均发生低血压次数明显减少(P<0.01)。使用无糖透析液,透析后有6例患者发生低血糖;而使用含糖透析液后无低血糖发生。结论含糖透析液能够减少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对于透析中血压波动大的患者使用含糖透析液可以稳定血压,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含糖透析液和无糖透析液对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血压和血糖的影响。方法纳入10名稳定的非糖尿病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每个患者进行2次无糖透析液透析,2次含糖透析液透析,每次透析4h,形成无糖透析液组和含糖透析液组,每次透析过程中均对患者进行HRV连续监测,在透析0、1、2、3、4h进行血压、血糖的监测。观察含糖透析液对HRV指标和血压、血糖的影响。统计方法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无糖透析液组和含糖透析液组透析时的心率和血压的基线值可比。在透析过程中,无糖透析液组的收缩压较含糖透析液组时明显升高,第4h的平均收缩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718.10,P0.05)。无糖透析液组发生3人次低血糖,含糖透析液组没有出现低血糖。无糖透析液组标准化低频功率较含糖透析液组显著升高(t=4.31,P0.05),而标准化高频功率较含糖透析液组显著降低(t=-3.71,P0.05)。无糖透析液组低频功率/高频功率(LF/HF)较含糖透析液组偏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P0.05)。结论透析过程中使用无糖透析液可能引起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继而引起高血压。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含糖透析液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患者含糖透析治疗中低血糖反应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肾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的降解减弱、充分透析后胰岛素敏感性提高,无糖透析中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尚未见应用含糖透析液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报道。我中心应用浓度为10mmol/L的含糖透析液,近期有2例糖尿病患者3次出现透析中、后低血糖,引起我们的重视,现报道如下。例1,女  相似文献   

5.
何晓兰  武蓉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0):972-973
目的对比含糖透析液与无糖透析液对维持性血透(MHD)患者透析中血压及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非糖尿病肾病的慢性血透患者42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含糖透析液组21例和无糖透析液组21例,在透析前及透析1、2、3、4h进行血压和血糖的监测,观察含糖透析液和无糖透析液对透析中血压、血糖的影响。结果含糖透析液组与无糖透析液组透析前血压和血糖的基线值具有可比性,透析过程中,无糖透析液组的平均收缩压较含糖透析液组明显升高,第4小时的平均收缩压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糖透析液组较易发生低血糖反应。结论透析过程中使用含糖透析液可改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诱导胰岛素释放,舒张血管,减少高血压及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应用无糖及含糖透析液时血液透析的特点及其对血糖的影响。方法 观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8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应用无糖和含糖透析液(葡萄糖浓度5.5mmol/L)血液透析前后的临床和生化指标,并分别进行透析开始,透析2h及透析结束时血糖测定。结果 应用含糖透析液组在血压,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血红蛋白,血钾,透析充分性及营养状况,血脂等方面与应用无糖透析液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透析进行,血糖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无糖透析液组,在4h末基本回复到透析开始时水平。结论 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含糖透析液较为安全,且不影响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渗糖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 21例发生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每例患者观察2个月(24次血透),前1个月透析过程禁止使用50%葡萄糖(无糖透析)作为自身对照,后1个月透析过程使用50%的葡萄糖(输糖透析)作为观察组,记录透析过程血压变化,观察低血压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血液透析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1例患者输糖透析和无糖透析中低血压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过程最低血压与透析前血压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透析过程输注50%葡萄糖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钙透析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合并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血液透析患者20例,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先后应用钙浓度为1.75mmol/L及1.25mmol/L的透析液各连续进行15次透析,观察透析前静息15min后及透析开始后每隔1h时的血压。结果与使用正常钙浓度透析液透析时相比,使用高浓度钙透析液透析后,透析前血压无明显差异,透析中及透析后血压明显增高(P〈0.05)。结论提高透析液Ca^2+浓度,有助于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低温透析对改善患者透析过程低血压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目的 本研究探讨低温透析液对降低患者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的作用。方法 按照标准选取我院规律性血液透析过程中易于发生症状性低血压(SH)的15名患者。采用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分别进行8-10次的常温透析(37℃)和低温透析(35.5℃),观察透析前和透析开始后每小时的动脉血路的温度(反映患者体温)、相对血容量(RBV)、血压、心率、超滤量和低血压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共进行常温透析149次和低温透析151次。随着透析的进行,两组的RBV逐渐下降,出现低血压时的RBV分别为78%(低温组)和80%(常温组)。与常温组比较低温组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25.2%,39.6%,P=0.002),发生低血压的时间明显晚(3.93±0.49)小时,(3.66±0.73)小时,(P=0.038),低血压发生时的超滤量明显多(3500.21±843.10,3157.28±729.50,P=0.035)。RBV和心率两组无差异。但二组患者透析过程中的体温均逐渐升高,常温组始终明显高于低温组。结论 与常温透析相比,低温透析能明显减少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减少透析过程中的温度升高,避免这种温度的升高可望进一步减少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反复出现透析中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高透析液钙浓度,观察透析过程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前后交叉自身对照研究方式,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透析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sis hypotension,IDH)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患者分别予以低钙、中钙、高钙的透析液各进行2周透析,B组患者分别予以高钙、中钙、低钙的透析液各进行2周透析.2组患者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4h.记录透析前与透析过程中的收缩压、舒张压与心率、透析前血压与透析中最低血压差值(△P);记录透析过程中症状性低血压、提前停止透析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共有16例IDH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2例因发生感染退出,其余14例患者均完成研究.与中钙透析液相比,高钙透析液提高透析过程中的平均收缩压,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 (F =3.302,P=0.013),而收缩压差值无显著性差异( F=3.047,P=0.098).与低钙透析液相比,高钙透析液降低透析前与透析中最低血压的收缩压差值有显著性差异( F=3.047,P=0.016),平均收缩压无显著性差异( F=3.302,P=0.073).而中钙透析液与低钙透析液之间透析中平均收缩压、收缩压差值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F=3.302,P=0.457和F =3.047,P=0.479),但对于舒张压、心率的变化以及减少透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作用.结论 通过3种钙浓度的比较,高钙透析液对提高透析中低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有一定改善,但不能减少透析中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改善透析充分性.高钙透析液对顽固透析中低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作用,尚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明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滤速度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影响情况.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73例,按病情需要非随机地选择不同的透析模式、透析器、血流量及超滤速度,比较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 个体化超滤速度≤10 ml/(kg·h)者与>10ml/(kg·h)者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9.8%和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0,P=0.010);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中,个体化超滤速度是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控制个体化超滤速度可有效地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血液透析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杜艺  李宓  李杰  彭莉 《中国血液净化》2007,6(6):314-316
目的 探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end-stage diabetic nephropathy ESDN)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液葡萄糖浓度的适合数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ESDN患者42名分为对照组、Ⅰ组、Ⅱ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时分别使用无糖透析液和葡萄糖浓度为4.5mmol/L、6.0mmol/L的含糖透析液,并检测患者每次透析1、2、3h的血糖浓度;之后所有患者改用葡萄糖浓度为6.0mmol/L的透析液透析,测定单次透析前后血清果糖胺(serum fructosamine FA)水平及透析2h血糖水平.透析前血清FA高于2.2mmol/L的患者为A组,血析前血清低于2.2mmol/L的为B组.结果 ①416次透析中对照组及Ⅰ组患者各时段低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Ⅱ组并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与Ⅰ组患者各时段低血糖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②透析2h及3h各组低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1h,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而各组透析2h与3h时低血糖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③A、B两组透析2h时B组低血糖的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④透析前后血清FA的变化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 ①使用无糖透析液及透析液葡萄糖浓度为4.5mmol/L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高于使用透析液葡萄糖浓度为6.0mmol/L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②透析前血清FA低于正常的患者血液透析中容易发生低血糖;③血液透析不能清除血清FA.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过程中不同进食时间对患者血糖及血压的影响。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10月,采用自身随机交叉对照设计,将40例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配至2组。第1组前6次于血液透析1.5 h时进食,后6次于血液透析2.5 h时进食;第2组前6次于血液透析2.5 h时进食,后6次于血液透析1.5 h时进食。比较1.5 h进食组和2.5 h进食组血液透析前及血液透析1 h、2 h、3 h、4 h时的血糖和血压。 结果 最终纳入39例患者。在血液透析前及血液透析1 h、2 h、3 h、4 h每个时间点测量血糖和血压各234例次。1.5 h进食组血液透析2 h时低血糖发生率低于2.5 h进食组( χ 2=17.641,P<0.001)。两组在各时间点血糖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5.32,F时间=28.65,F交互=19.62,均P<0.05),两组在各时间点低血压的发生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 h进食组血糖值在血液透析2 h、3 h时,显著高于2.5 h进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无糖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的非糖尿病患者,相比2.5 h进食,1.5 h进食能减少低血糖的发生,且不增加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低血糖的观察和护理干预要点。方法对15例老年DN患者血液透析中进行血糖监测,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低血糖反应并列症处理。结果本组15例老年DN患者,910例次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糖反应14例次(1.54%),其中1例发生低血糖浅昏迷,均得到及时处理。结论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过程中易出现低血糖,注重患者饮食和降糖药物合理应用,严密监测血糖及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可减少透析中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5.
龚萍 《家庭护士》2009,7(13):1138-1139
[目的]总结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N)病人在长期维持血液透析过程中预防低血糖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终末期DN病人行长期维持血液透析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例DN病人,300例次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糖反应9例次(3.0%).[结论]根据其血糖变化正确合理使用胰岛素,加强DN病人血液透析过程中对血糖的监测,注重饮食护理能够有效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可变钠和超滤曲线透析对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及相关症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既往常规血液透析有IDH倾向的患者40例,采用可变钠和超滤曲线透析6周,监测血压、体重、超滤量,分别于2、4、6周完成透析相关症状问卷.结果 联合方法透析2、4、6周后IDH、头晕、肌肉抽搐和头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方法症状发生率(P<0.05).结论 联合采用可变钠和超滤曲线有助于减少IDH发生,增加患者的耐受力,该方法不以增加患者钠负荷为代价,不造成透析间期体重增重过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与透析中血压变化的关系。方法经生物电阻抗检测干体质量达标且符合入选标准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31名进入研究,根据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波动情况分为年龄相匹配的3组:透析中高血压组(n=11)、低血压组(n=12)和血压平稳组(n=8)。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患者透析前、后血浆ADMA水平,探讨ADMA与透析中血压变化的关系,并进行组间矿物质骨代谢指标、电解质、营养指标、炎性标记物、血脂水平、脉压差和降压治疗等的比较。结果 31例MHD患者透析前血ADMA均值为3.37±1.48μmol/L,透析后降至1.71±0.80μmol/L(P0.001),均显著高于国外正常参考值。透析中低血压组透析前、后血ADMA值(4.38±1.56μmol/L,2.25±0.83μmol/L)均高于透析中高血压组和血压平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1.18μmol/L,1.32±0.60μmol/L和2.78±0.88μmol/L,1.43±0.56μmol/L;P=0.006和0.006)。透析中高血压组患者透析中的平均脉压差高于透析中低血压组和血压平稳组(62.41±11.57mmHg,48.80±12.88 mmHg和44.56±8.30 mmHg,P=0.004)。高血压组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均高于血压平稳组(P值分别为0.036、0.039、0.046、0.046),低血压组同样指标也高于血压平稳组(P值分别为0.046、0.035、0.040、0.004),上述指标在高血压组和低血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干体质量达标的MHD患者中,血ADM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透析过程中的血压波动与内皮功能不良、血管僵硬、微炎症状态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低血压与高血压的发生情况,探讨血压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 入组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观察血液透析治疗中不同性别、年龄、透析年限、血流量、透析器通量及超滤率对血压的影响。结果 透析年限是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血压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以透析年限≤1年、1-3年、3-5年和≥5年分组,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3.8%、22.5%、26.7%和37.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年vs1-3年=23.129,P〈0.001;χ^21-3年vs≥5年=22.889,P〈0.001;χ^23-5年vs≥5年=9.072,P=0.003)。透析中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22.3%、14.2%、12.2%和8.1%,透析年限≤1年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年vs1-3年=20.399,P〈0.001;χ^2≤1年vs 3-5年=22.774,P〈0.001;χ^2≤1年vs≥5年=24.811,P〈0.001)。超滤率与透析中低血压相关(P=0.006),但与透析中高血压无关(P=0.585);余性别、年龄、透析器通量及血流量对透析中低血压(P性别=0.568;P年龄=0.059;P透析器通量=0.572;P血流量=0.447)或高血压(P性别=0.346;P年龄=0.337;P透析器通量=0.121;P血流量=0.479)影响不大。结论 随着透析年限的增加,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高血压的发生率却明显减少;而超滤率与透析中低血压相关。应注意不同透析年限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血压异常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血液透析治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