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侧He紧咬的肌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M2型肌电仪分别测试10名男性青年学员在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右侧He最大,紧咬和左侧He最大紧咬时颞肌前束的肌电值。结果发现,ICP最大紧咬时,双侧同名肌的肌电值无显著差别;侧He最大紧咬时,工作侧TA的肌电值大地非工作侧;工作侧MM的肌电值小于非工作侧;咀嚼习惯,尖牙He、组牙He及工作侧He干扰对该结果无明显影响,这对于认识咀嚼肌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衬术对全口义齿患者咀嚼肌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肌电仪和微机-EMG系统,测试10名戴口齿患者重衬前后的双侧颞肌前束与嚼肌,分别在ICP紧咬和咀嚼食的肌电积分值。结果显示:1本组患者经重衬后颌间垂直距离恢复正常,平均增高值为4.3mm。2.重衬后患者在ICP紧咬时和咀嚼时的双侧颞肌和嚼肌肌电积分值均大于重衬前。  相似文献   

3.
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 C M D)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美国 E M2 型肌电仪记录102 例患者带咬合板前后的姿势位( M P P)及牙尖交错位( I C P)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变化。结果:(1)即刻戴入咬合板后颞肌前束( T A)与嚼肌( M M)的 M P P高电位明显降低( P< 0.05);治疗后不戴咬合板复查, T A、颞肌后束( T P)和 M M 肌紧张缓解。(2)戴咬合板紧咬双侧 T A、 T P 和 M M 的肌电活动显著减小( P< 0.05), M M 的肌电活动对称性明显提高( P< 0.05),活动指数显著增加( P<0.05)。结论:肌位咬合板能明显降低升颌肌最大紧咬的肌电活动,提高嚼肌的肌电活动对称性及活动指数。  相似文献   

4.
嚼肌B超图象与肌电幅值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10例正常男性青年嚼肌B超图像与肌电幅值进行了对照研究,作以下测试:(1)采用线阵超声诊断仪记录侧嚼肌在牙尖交错位不咬(静止)和最大紧咬(收缩)时前后径冻结图像,测量视野内肌肉截面积及下颌骨升支前缘处嚼肌厚度;(2)采用肌电图仪记录双侧嚼肌在牙尖交错位作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图,测量峰值,结果表明B超图像所测嚼肌静止面积,收缩面积有收缩厚度均与嚼肌肌电值有明显线性正相关关系,作者认为B超测量活体肌  相似文献   

5.
下颌前突患者正颌术前后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下颌前突患者正颌手术前后咀嚼肌肌电活动的特征,作者对27例患者进行手术前后咀嚼肌肌电图的检测。结果显示:术前肌电电压值偏低,双静息期(silentperiod,SP)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术后肌电电压值有以下变化:①正中咬合时嚼肌和颞肌的肌电电压值均明显上升;②前伸边缘运动时嚼肌的肌电电压值明显升高而颞肌的变化较小;③侧方边缘运动中工作侧嚼肌和颞肌的肌电电压明显上升,非工作侧变化不明显;④息止颌位时的肌电电压值下降;⑤术后SP缩短。提示正颌手术矫治颌骨畸形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此类患者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磨牙症患者咀嚼肌肌电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磨牙症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以及咀嚼肌受损的肌电表现。方法收集24例磨牙症患者和16例无磨牙症学生分别作为磨牙症组和正常组。用Bio PAK口颌功能诊疗系统测量双侧颞肌前束(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DA)和胸锁乳突肌(SCM)在姿势位、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紧咬和吞咽时的表面肌电活性。结果磨牙症组姿势位时TA和MM的肌电幅值明显高于正常组,而ICP最大紧咬时TA和MM的肌电幅值明显低于正常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时2组各肌肉的肌电幅值没有明显差别。磨牙症组ICP最大紧咬时TA和MM的不对称指数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磨牙症患者的咀嚼肌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颞肌前束和咬肌在姿势位呈高电位,而在ICP最大紧咬时呈低电位。  相似文献   

7.
单侧咬合接触对咬肌和颞肌正中咬合最大紧咬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单侧咬合接触状态下最大紧咬时 ,双侧咬肌和颞肌前束的电位活动 ,探讨此二肌的功能特点。方法 :9名正常男性大学生 ,采用EM2型肌电仪检测自然状态下正中最大紧咬和单侧咬合接触 (一侧咬棉条 ,另一侧咬合不接触 )状态下正中最大紧咬时 ,双侧咬肌和颞肌前束的电位。结果 :自然状态下正中最大紧咬时 ,双侧颞肌前束肌、双侧咬肌肌电值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单侧咬合接触正中最大紧咬时 ,咬合接触对侧颞肌前束肌电值明显降低 (P <0 0 5 ) ,咬肌肌电值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正中咬合时 ,是否有咬合接触关系对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有明显影响 ,而对咬肌的肌电活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的头位变化对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以30例健康正常[牙合]受试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肌电图仪(EMG)测试下颌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5种头位姿势的颞肌前束(TA)、颞肌后束(TP)、咬肌(MM)、二腹肌前腹(DA)的肌电幅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姿势位和紧咬位时,与正中头位相比,头左倾和右倾状态时咀嚼肌的肌电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咀嚼肌在头位左倾和右倾变化过程中所受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牙周炎患者的合力,肌功能及下颌运动轨迹描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40例牙周炎患者的合力、咀嚼肌肌电和下颌运动轨迹作了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的超、覆合值异常且个体差异很大,但ICP后移者仅2例。下颌从肌位到牙位发生偏斜者少,这与牙齿的松动有关,MKG显示合间隙<1mm者20例。下颌姿势位肌电值明显升高。表明牙周炎患者的咀嚼肌处于较紧张状态。最大紧咬肌电值及平均每牙合力值明显减小,这与牙周组织的炎性破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10~16岁的43位错患者上进行。以肌电图为指标,检测性别对颞肌和咬肌肌电幅值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男性受试者在正中颌位的颞、咬肌的紧咬电位明显高于女性的紧咬电位,安氏Ⅱ类颞、咬肌的紧咬电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安氏Ⅰ类颞,咬肌的紧咬电位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受试者做开闭口运动时,男性颞肌电位明显高于女性,而咬肌开闭口电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下颌生理运动的同步肌电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研究正常人在姿势位及各种下颌功能运动中,双侧了颞肌前束(AP)、后束(TP)、嚼肌(MM)、二腹肌前腹(DA)的肌电活动大小。方法 采用JBD-1型八通道肌民仪及双极表面电极同步记录60名正常人上述诸肌的肌电活动。结果 在下颌各种功能运动中,除侧方运动时双侧TA、TP与姿势位时的肌电活动大小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肌均有明显大于姿势位时的肌电活动。TA在闭口运动中,TP在姿势位及后退、吞咽、同侧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10名正常男性青年嚼肌B超图像与肌电幅值进行了对照研究。作以下测试:①采用线阵超声诊断仪记录双侧嚼肌在牙尖交错位不咬(静止)和最大紧咬(收缩)时前后径冻结图像,测量视野内肌肉截面积及下颌骨升支前缘处嚼肌厚度;②采用肌电图仪记录双侧嚼肌在牙尖交错位作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图,测量峰值。结果表明B超图像所测嚼肌静止面积、收缩面积及收缩厚度均与嚼肌肌电值有明显线性正相关关系。作者认为用B超测量活体肌肉在功能状态时的截面积指标,对咀嚼肌肌肉作用力及其相互比例关系的确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肌肉作用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50名TMJDS患者进行了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双侧颞肌前束、颞肌后束、嚼肌及二腹肌的肌电检查,并以50名同龄健康人作为对照观察。结果表明TMJDS患者关节区疼痛侧颞肌后束姿势电位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余各肌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TMJDS患者的颞肌前束、嚼肌肌电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余各肌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提示电生理检查可望成为对TMIDS诊断及判断疗效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4.
性别对错He患者颞肌和咬肌肌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10~16岁的43位错He患者上进行,以肌电图为指标,检测性别对颞肌和咬肌肌电幅值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男性受试者在正中颌位的颞,咬肌的紧咬电位明显高于女性的紧咬电位。安氏II类颞,咬肌的紧咬电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安氏I类颞,咬肌的紧咬电位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受试者做开闭口运动时,男性颞肌电位明显高于女性,而咬肌开闭口电位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44名颅颌功能紊乱症病人及111名正常人作了ICP与肌电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ICP侧向移位广泛存在于正常人和病人中,但病人髁突移位比例明显增高。正常人颞肌肌电与ICP移位存在一定的矢量关系,而病人该关系不存在,且病人的升颌肌ICP紧咬电位较正常人明显降低。作者认为病人ICP移位超出了肌代偿能力,ICP与肌功能不协调。进一步分析指出,紊乱可能是这种不协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应用SAMP-EMG软件,对10名正常人及20名Ⅱ2类舌缺损患者(其中10例前臂皮瓣修复,7例胸大肌皮瓣修复及3例股薄肌皮瓣修复)作舌背表面肌电测定,计算肌电积分值,并作肌电功率谱分析。此外,还使用液压传导电子测压装置作吞咽压测定。实验结果表明:(1)SAMP-EMG软件能较准确地反映出肌电活动情况;(2)正常人舌尖肌电能量最大,舌缘次之,以舌中份能量最弱;(3)各类修复(肌)皮瓣皆未测出有效肌电;(4)患者术后健侧舌部肌电较术前代偿性增强;(5)正常人吞咽压为21.1±5.7kPa,舌修复术后较正常值低,股薄肌(GC)组为14.6kPa,胸大肌(PM)组为10.8kPa,前臂皮瓣(FA)组为10.3kP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的疗效。方法:TMD疼痛患者61例,急性组28例(男11例,女17例);慢性组33例(男18例,女15例)。记录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双侧颞肌前束(temporal anterior,TA)和咬肌(masseter muscle,MM)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电位及最大紧咬时咬合接触情况。结果:(1)2组治疗后1月疼痛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疼痛强度差值及显效率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治疗后无论是急性组还是慢性组TA及MM最大紧咬电位症状侧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非症状侧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急性组TA和MM肌电不对称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肌电不对称指数TA慢性组明显高于急性组(P〈0.05),而MM无明显差异(P〉0.05)。(4)2组治疗前后左、右两侧咬合接触点数、以及咬合接触不对称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可以明显缓解TMD疼痛,但对急、慢性疼痛的缓解程度无明显差异。其机制可能与肌功能活动情况易于得到明显改善等生理学基础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肌位He板对磨牙症伴颅颌功能紊乱(CMD)症状者最大紧咬时咀嚼肌肌电图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对31例患者戴板前,即刻戴入He板后,采用EM2肌电仪分别测试最大紧咬时双侧颞肌前束,后束,嚼肌及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大小。嘱患者夜间戴板3-6月,记录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变化。结果:肌位He板能明显升颌肌的肌电活动提高嚼肌活动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咬肌活动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masseter muscles,ASMM)早期诊断偏侧咀嚼不良习惯。方法 用肌电图仪分别记录双侧咀嚼组(30人)和偏侧咀嚼组(52人)分别在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的最大紧咬运动和咀嚼运动时的咬肌肌电图,计算ASMM,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偏侧咀嚼组在MPP、ICP最大紧咬运动和咀嚼运动中ASMM显著高于双侧咀嚼组(P<0.01)。②双侧咀嚼组不同性别间MPP、ICP最大紧咬运动和咀嚼运动中AS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双侧咀嚼组ASMM的95%百分位数参考值:在MPP为5.66%、ICP最大紧咬运动中为10.65%和咀嚼运动中为12.73%。结论 偏侧咀嚼者在MPP、ICP最大紧咬运动和咀嚼运动中的咬肌活动明显存在不对称。ASMM可用于检测偏侧咀嚼。  相似文献   

20.
总义齿咬合平面定位对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10名患者各做四副总义齿,其咬合平面或平分颌间距离并与耳屏鼻翼线平行(标准义齿),或向后上、后下及左右倾斜5°。结果发现:①正中咬合位紧咬时,嚼肌、颞肌的平均肌电幅值,以戴标准义齿者最高;②戴标准义齿咀嚼,平衡侧二腹肌前腹幅值高于工作侧,工作侧嚼肌、颞肌幅值显著高于平衡侧;③咬合平面前后倾斜使咀嚼时平衡侧二腹肌前腹幅值增加;④咬合平面向左右倾斜,咀嚼时工作侧嚼肌、颞肌的肌电幅值与平衡侧相差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提示,总义齿咬合平面平分颌间距离且与耳屏鼻翼线平行,最有利于患者咀嚼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