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的 总结分析一种新型引流管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将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连续收治的54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的硅胶管和新型的Subdural Cadaeter导管进行引流手术,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种引流管的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52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均取得较满意治疗效果,Subdural Catheter引流组患者术后仅1例发生局部积液,而传统引流组13例发生局部积液,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引流时间,Subdural Catheter组(2.6d)比传统导流管组(3.1d)缩短,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选择性使用Subdural Catheter导管,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日,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共36例,男27例,女9例,在传统钻孔引流术的基础上扩大骨孔至2.5 cm,悬吊硬膜,引流管置于骨孔处,不缝合颞肌,利用颅内压和大气压用生理盐水将颅内积气置换出来。结果:36例中治愈29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100%。改良钻孔引流术治疗CSDH能有效减少血肿残留复发、颅内积气、癫痫等术后并发症。结论:改良钻孔引流术治疗CSDH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引流完全等优点,可减少术后相应并发症,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微创改良穿刺引流术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根据患者个人意愿,将患者分别纳入传统钻孔组(n=27)和微创改良组(n=25)。传统钻孔组在全麻下行钻孔引流治疗,微创改良组在局麻下采用改良后的锥颅穿刺引流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 微创改良组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6.0%,略低于传统钻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改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传统钻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微创改良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均显著低于传统钻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穿刺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操作简单、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更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硬膜下血肿(CSH)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案是经颅骨钻孔闭式引流术,而术后引流的成功与否,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现对临床21例CSH术后闭式引流管的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小29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47岁。均有头部外伤史,头颅CT证实。手术方式:19例经颅骨钻孔,2例去骨瓣开颅,术后均置管引流,选用引流管为一柔韧的硅胶管,侧面开小孔,外径0.6cm,内径0.4cm,引流管置放时间48~72小时。平均住院时间11.5天,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硬膜下血肿液D-二聚体含量测定对指导血肿腔留置引流管拔管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16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例。所有患者均在血肿液D-二聚体含量正常时,行颅骨钻孔血肿腔留置导管引流术。比较随访3个月后的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血肿液D-二聚体含量正常时进行血肿腔留置引流管拔管,有助于此类患者的术后恢复,并可以有效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钻孔引流术后引流管放置深度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间收治的60例CSDH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术中引流管放置深度观察组2 cm以内;对照组根据术前CT定位,放置在额部,深度多大于5 cm,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颅内积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于48 h内拔除引流管,术后颅内积气发生率观察组为20.0%(6/30),高于对照组的13.3%(4/30),术后并发症对照组10.0%(3/30),高于观察组的0(0/3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大致相同.结论 置管深度对CSDH术后引流效果无明显影响,建议置管深度在2 cm以内,以减少误入脑组织及发生硬膜下积液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改良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7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1天。术后24小时内复查CT46例,硬膜下均有积液,其中35例额部有少量积气。术后48-72小时拔除引流管,术后1个月左右CT复查示残腔少量积液3例。无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以及张力性气颅。结论:改良钻孔引流术既能彻底冲洗血肿腔,亦能探查血肿腔,降低复发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安全可靠、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10.
孙德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0,14(2):172-173
本院自 1995~ 1999年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15 0例 ,其中头部外伤者 138例。男 143例 ,女 7例 ,年龄 2 1~ 84岁 ;血肿大小为 5 0~ 30 0ml。头部外伤至发病时间 30天~ 14个月 ,术前都有头颅CT确定诊断。全部予以局麻钻颅冲洗引流手术。但 15 0例手术中有 4例出现并发症 ,占钻孔引流术的 1.6 6 % ,现报告如下。例 1,男 ,6 7岁 ,3月前头顶部被砖块砸伤 ,近来头昏、纳减 ,左上、下肢渐渐不能活动 ,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 ,予以扩血管药物治疗 5天 ,发生呕吐 ,昏迷 ,大、小便失禁 12小时转入本院。经颅CT证实为右侧额颞顶部C…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局麻下床旁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可行性.方法:对216例非随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123例在局麻下行床旁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术(锥颅引流术组),93例行传统钻孔冲洗引流术(钻孔引流术组),对比2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血肿复发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锥颅引流术组的治疗效果和血肿复发情况与钻孔引流术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锥颅引流术组的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钻孔引流术组(P<0.01). 结论:局麻下床旁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的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肖朝辉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2):104-106
目的对比观察钻单孔与钻双孔冲洗引流术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CSD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钻单孔冲洗引流术,对照组采用钻双孔冲洗引流术,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32例(71.1%),手术时间(42.6±6.4)min,术后头痛11例,颅内积气23例,血肿复发6例;对照组治愈34例(75.6%),手术时间(71.8±12.5)min,术后头痛10例,颅内积气19例,血肿复发4例。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观察组(P〈0.01),两组治愈率、头痛、颅内积气和血肿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钻孔冲洗引流术对CSDH均有较好疗效,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但钻单孔冲洗引流术耗时较短、操作简便,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对我科收治的15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以期得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病例分为两大组:A组即手术组110例。B组非手术治疗组40例。其中A组又分为A1组(钻单孔冲洗引流组)65例和A2组(钻双孔冲洗引流组)45例,对A组与B组、A1组与A2组有效率及A组与B组有效病例复发率进行比较,采用SPSS17.0进行X^2检验。结果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1),A1组与A2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病例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出现术后并发症12例。颅内积气11例及癫痫1例,无颅内血肿和伤口及颅内感染发生。结论钻孑L冲洗引流术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是CSDH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吉林医学》2016,(12)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啶辅助局部浸润麻醉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啶复合局部麻醉组(D组)和单纯局部麻醉组(R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术中术毕Ramsay评分。结果:D组的血压在相同时间段内较R组患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降幅度波动于10%左右。R组存在明显的体动不适感,医患满意度调查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中术毕Ramsay评分维持在2~3分。结论:DEX辅助局部浸润麻醉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具有镇静、镇痛、抑制交感神经、对呼吸影响小、具有脑保护作用,能提供患者安全有效的舒适化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该院采用穿刺引流术治疗5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55例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均获成功,其中治愈49例(89.1%),复发6例(10.9%),发生并发症4例(7.3%),无死亡病例。结论 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安全简便、疗效好、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