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CT、MRI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60例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作为研究对象,行CT及MIR扫描,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肿瘤原发于鼻腔31例,上颌窦20例,蝶窦2例,无法辨别起源7例。CT表现:肿瘤多呈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42例),密度均匀(46例)的软组织肿块,多伴有邻近骨质破坏(43例),增强扫描呈中度~明显强化,部分强化不均。MRI表现:肿瘤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12例),T2WI呈稍高信号(14例),部分信号不均匀,增强后肿瘤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能很好地显示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的部位、周围骨质破坏和邻近重要结构的侵犯,腺样囊性癌及恶性淋巴瘤具有典型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2.
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的CT征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鼻腔及副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探讨几种特殊及少见恶性肿瘤的CT征象。方法:41例鼻腔及副鼻窦恶性肿瘤均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常规行轴位CT平扫,其中6例加做增强扫描,4例加做冠状扫描。结果:上颌窦恶性肿瘤19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常累及窦腔多个壁,并侵犯骨壁外脂肪层,使其变模糊和出现软组织肿块;鼻腔恶性肿瘤15例,CT表现为鼻腔内肿块,其中6例侵犯同侧筛窦,3例累及眼眶,4例累及范围广,破坏临近多个结构;筛窦肿瘤5例,均引起筛板骨质破坏,大都侵犯同侧鼻腔、眼眶;2例肿瘤巨大,同时累及鼻腔、筛窦及上颌窦,其来源辨别不清。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窦壁骨质侵蚀性破坏、窦周脂肪层侵犯消失、腔外软组织肿块及侵犯范围,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结果 鼻腔鼻窦癌20例,多为密度不均匀肿块(14/20),直接侵犯腔内(34/20)及腔外结构(20/20)并形成软组织肿块;18例骨质破坏明显,可见骨壁碎裂、缺失,鼻面部软组织肿胀不常见(2/20).T细胞性淋巴瘤16例,多起源于鼻前庭(11/16),以混合表现为主(11/16),多数密度均匀(12/16),主要累及腔内结构(36/18),但鼻面部肿胀常见(8/16);骨质破坏不明显或轻微,5例可见骨质吸收.1例恶性神经鞘瘤和2例B细胞性淋巴瘤表现与癌肿相似.1例骨肉瘤病灶内可见骨样组织影.4例恶性黑色素瘤表现无特异性.结论 CT能有效观察鼻腔鼻窦肿瘤的病变范围并对良、恶性进行鉴别,对NHL等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肿瘤能进行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颌窦恶性肌上皮瘤、血管内皮瘤及浆细胞肉瘤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我院发现的3例上述少见肿瘤的临床、CT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并得以献。结果:恶性肌上皮瘤及浆细胞肉瘤CT显示上颌窦内占位,破坏相邻的骨壁,向邻近的鼻腔、鼻窦、眼眶及颞下窝侵犯,而浆细胞肉瘤除破坏的骨碎片外,见放射性骨针。血管内皮瘤示上颌窦占位,明显强化,周围骨质受压部分硬化。临床症状无特殊,浆细胞肉瘤球蛋白增高。结论:上颌窦恶性肌上皮瘤、血管内皮瘤及浆细胞肉瘤的CT检查可确定肿瘤的形态及侵犯的范围,提示良恶性。最后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诊断和鉴别诊断鼻腔鼻旁窦恶性肿瘤中作用。方法恶性组为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恶性肿瘤27例,良性组为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良性肿物93例,从肿瘤的形态、密度、窦壁骨质破坏、周围脂肪层侵犯、窦腔外软组织肿块等征象统计对比分析。结果恶性组和良性组突出于窦腔外的软组织肿块(77.8%/6.4%),窦壁骨质侵蚀性破坏(59.3%/12.9%),肿瘤对窦腔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48.1%/12.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和密度不均匀,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能有效观察鼻腔鼻窦肿瘤的病变范围并对良、恶性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方法:分析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征象。结果:CT检查显示多数病灶起源于鼻甲和鼻道,部分很少起自上颌窦,侵犯筛窦、上颌窦、鼻咽部、眶尖部,引起良性的骨质受压、吸收和增生硬化等改变,无骨质破坏,病灶密度不均,病灶边缘呈不规则乳头状,其周围存在正常的间隙。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特征表现为病灶呈软组织密度影,边缘不规则乳头状,病灶周围存在正常间隙。  相似文献   

7.
安玉松  鲁俊东  杨利忠 《河北医学》2011,(11):1497-1500
目的:探讨上颌窦霉菌性病变的CT影像特征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CT扫描检查在上颌窦霉菌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07例上颌窦霉菌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及CT扫描结果,分析CT扫描对诊断上颌窦霉菌性病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61.68%)高于男性所占比例(38.32%)(P〈0.05),107例患者中有104例病变仅累及一侧上颌窦。临床症状以回吸血涕最多见(89例),CT诊断上颌窦霉菌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9.06%,特异性为97.27%。结论:上颌窦霉菌性病变有明显的临床特征。CT具特征性的表现,能准确反映鼻窦霉菌感染的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因此CT扫描可作为该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报告191例鼻腔鼻窦肿瘤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及其常见肿瘤的发病部位及恶性肿瘤的组织学分类;CT扫描清楚地显示肿瘤和窦腔破坏情况。上颌窦后壁破坏是诊断上颌窦恶性肿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鼻窦CT扫描所示病变范围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及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林岗 《河北医学》2009,15(5):562-564
目的:分析鼻腔及副鼻窦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两者的CT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至2007年经病理证实的35例鼻腔及副鼻窦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总结各种肿瘤的影像特点。结果:35例鼻腔及副鼻窦肿瘤中,良性25例,恶性10例。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缘清楚,少有骨质破坏,不侵犯腔外软组织;而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清,带有骨质破坏及侵犯腔外软组织。CT扫描不但能显示鼻腔及副鼻窦肿瘤的范围,而且能明确其邻近组织结构是否受侵等。结论:CT对鼻腔及副鼻窦肿瘤可正确定性,并确定肿瘤侵犯的确切范围,从而为根治术及放射野的确定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但不能确认其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上颌窦出血性坏死性息肉属上颌窦一种良性病变,因其临床有鼻出血,CT及X线表现骨质破坏,往往误诊为上颌窦恶性肿瘤。现将我院CT误诊为上颌窦癌,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出血性坏死性息肉3例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例1,男性,24岁。主因右面颊部隆起伴右鼻塞1年入院。查体:右侧面颊部隆起,右侧鼻腔内可见暗红色息肉样新生物。CT表现:右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