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黑龙江医学》2018,(3):197-200
目的探讨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和三维适形照射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10例患者,采用pinnacle3 9.6计划系统分别设计胸壁电子线照射和三维适形照射计划,比较两种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参数。结果三维适形放疗靶区剂量Dmax、Dmin、Dmean、V90、V95、V100和D95比电子线放疗明显增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105、V110和D5差异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电子线放疗优于三维适形放疗,HI三维适形放疗明显优于电子线放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及器官左肺V5、V10、V15、V20、V30、V40和Dmean,心脏V5、V10和V15三维适形放疗比电子线放疗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V20和Dmean三维适形放疗比电子线放疗略下降,而V30和V40则略有升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肺Dmean三维适形放疗比电子线放疗略有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的靶区剂量分布以及对患侧肺和心脏的保护明显优于电子线放疗,在胸壁表面放置0.5 cm厚的等效填充物既能使靶区剂量分布更加均匀又降低了心肺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和X线和电子线混合照射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10例患者,采用pinnacle3 9.6计划系统分别设计胸壁电子线照射、X线和电子线混合照射两组计划,比较两种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参数。结果:X+E计划D_(min)、D_(mean)、V_(90)、V_(95)、V_(100)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_(max)、V_(105)和V_(110)降低,其中D_(max)和V_(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和D_(95)升高、D_5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及器官左肺V_5、V_(10)、V_(15)、V_(20)、V_(30)、V_(40)和D_(mean)X+E计划低于E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肺D_(mean)X+E计划稍高于E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E计划心脏V_5、V_(10)、V_(15)、V_(20)和D_(mean)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V_5、V_(10)、V_(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_(30)和V_(40)虽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E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对患侧肺和心脏,尤其是对心脏低剂量体积保护优于E计划;并且胸壁表面垫0.5 cm厚的等效填充物既可使靶区剂量分布更加均匀又进一步降低了心肺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左乳癌根治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与X线调强放疗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差异,为临床选择放疗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6例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胸壁表面垫5 mm填充物,并用热塑体膜固定CT扫描定位,利用TPS计划系统设计胸壁9MeV电子线照射和6MeV-X线IMRT两种放疗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次,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差异。结果:调强放疗计划PTV的D_(mean)、D_(min)、V_(95)和D_(95)明显高于电子线放疗计划,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_(max)、V_(105)、V_(110)和D_5明显低于电子线放疗计划,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调强放疗计划明显优于电子线放疗计划,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调强放疗计划明显增多,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肺V_5、V_(10)、D_(mean)、全肺V_(20)、D_(mean)和脊髓D_(max)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肺V_(20)、右肺D_(mean)心脏V_(10)、V_(30)、D_(mean)和右乳D_(mea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调强放疗计划在靶区剂量分布上比电子线放疗放疗有明显优势,X线调强放疗计划能明显降低患侧肺高剂量受照体积,但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侧肺低剂量照射体积及心脏的照射剂量,在表面垫适当厚度的填充物可使靶区剂量分布更均匀和进一步降低心肺的受照剂量并同时提高皮肤剂量。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放疗技术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放射治疗的最合理方式。方法:对2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2种技术,同时设计胸壁治疗计划,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2种治疗计划中照射野的数目、肿瘤靶体积的剂量、适形指数(CI)、剂量不均匀指数(HI)及心、肺、肝等重要组织器官的照射量。结果:IMRT技术靶区的适形度、剂量分布均匀,心、肺、肝正常组织器官的照射量分别为0.21、1.19、2.75、9.797、.68 Gy,优于3D-CRT,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种治疗技术中肿瘤靶区内剂量分布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MRT可以提高靶区内剂量分布的均匀性,减少胸壁出现高剂量区;能减少心、肺、肝等器官的照射容积和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胸壁及锁骨上区两种照射模式的剂量学特点,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例乳腺癌伴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别设计三维适形计划(3DCRT)和混合逆向调强计划(Hy-IMRT),计划靶区(PTV)处方剂量为50 Gy分25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评价两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均质性指数( HI)及危及器官( OAR)的受量。结果
  Hy-IMRT靶区的近似最大剂量D2%分别为明显低于3DCRT(t=-9.821,P<0.05),近似最小剂量D98%明显高于3DCRT计划(t=3.879,P<0.05);混合调强计划靶区剂量均质指数(HI)明显好于3DCRT计划(t=-7.657,P<0.05);靶区平均剂量Dmeam两种计划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患侧肺的V20、V30混合逆向调强计划明显低于适形计划( t=-3.401、-4.117, P<0.05),其他危及器官受量无差异。结论胸壁及锁骨上区混合调强技术计划在剂量分布、危及器官保护、HI等方面都好于3DCRT计划。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术后常规放疗与加胸壁照射的生存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江涛  麦茂  陈沃培 《广东医学》2002,23(3):280-281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进行常规野放射治疗及增加胸壁野照射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对比分析常规野加胸壁野照射者132例(观察组),常规野者121例(对照组)。同时予以5-6段化疗,放疗剂量≥CGY。结果 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2%和14.9%,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0.6%和27.3%,观察组5年生存率为93.2%,明显高于对照组(71.1%)。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术后常规野加胸壁野照射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放疗加等效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子君  李伟雄 《广东医学》2007,28(4):614-615
目的 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电子线胸壁照射加膜和不加膜的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和近期复发率.方法 选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需要胸壁照射患者46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3例,一组不加等效膜,另一组加0.5 cm等效膜,采用半程加膜,两组全程均采用6MeV电子线放疗,剂量50 Gy/25次/5周.结果 加膜组和不加膜组的Ⅰ,Ⅱ,Ⅲ级的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分别为82.6%,8.7%,8.7%和91.3%,0,8.7%(x2=2.1,P=0.3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加膜组和不加膜组的复发率均为4.3%,两组无放射性肺炎发生.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用电子线半程加膜的胸壁照射方式,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少,近期疗效未见明显优势,远期疗效和正常组织放疗反应还需进一步追踪.  相似文献   

8.
董晓庆  胡杰  林清 《重庆医学》2023,(9):1373-1378
目的 比较调强放疗(IMRT)技术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在该院行保乳术后放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同一影像分别设计IMRT和3DCRT计划,对比评估靶区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2%、98%靶区体积所受照剂量(D2、D98),以及患侧肺、健侧肺、心脏、脊髓和乳头的剂量。结果 与3DCRT技术相比,IMRT技术下全乳腺计划靶区(PTV)、瘤床加量计划靶区(PTVb)的HI降低,CI升高,PTV抠除PTVb区域(PTV-PTVb)的D2、PTV-PTVb中接近处方剂量1.1倍的体积(V55)降低[V55:145.10(100.84,227.25)cm3vs.247.84(183.35,353.12)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3DCRT技术相比,IMRT技术下患侧肺3 000、2 000 cGy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加锁骨野常规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84例,根据术后放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放疗组(42例)及三维适形放疗组(42例),常规放疗组进行胸壁加锁骨野常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组行三维适形放疗。于治疗6~8周后检测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CA15-3、CA125、CEA、CK19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CD3~+、CD4~+、CD4~+/CD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8~+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放疗组治疗后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三维适形放疗组(P<0.05)。结论:两种放疗方案疗效相当,但三维适形放疗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常规放疗方案,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王准  刘冠  郑晓 《浙江医学》2007,29(7):709-711
早期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后是否需行胸壁预防性照射目前仍存争议,临床观察仍有相当数量的该类患者出现胸壁复发。我院自1995年至2005年共收治该类患者88例,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后均未接受胸壁放疗。现对胸壁复发后的相关治疗模式作一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Ⅲ期乳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放射治疗的效果,对42例Ⅲ期乳癌患者在行改良乳癌根治术后,分别进行胸壁照射(20例)和淋巴引流区域照射(22例)。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胸壁照射组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淋巴引流区域照射组(P<0.05)。三年存活率也较后者为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放疗副作用基本一致。结论:胸壁照射疗法是Ⅲ期乳癌改良根治术后有效的补充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皮瓣护理的改进对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提高伤口Ⅰ期愈合率的影响。方法将7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8例,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即橡胶管重力引流、胸壁胸带加压包扎、患肢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实验组32例,采用负压引流,合理安排患肢功能康复时间,胸壁使用纱包、弹力网套包扎,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例皮瓣积液、坏死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皮瓣积液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伤口Ⅰ期愈合率明显提高;引流管拔管时间、伤口平均愈合天数均缩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和〈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皮瓣护理的改进可明显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积液、皮瓣坏死,提高伤口Ⅰ期愈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子射线(模拟β射线)局部辐照大鼠致放射损伤后胶原表达及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变化的情况。方法采用直线加速器局部照射制作SD大鼠的辐射损伤模型,观察Ⅰ/Ⅲ型胶原表达及MMP1、MMP2、MMP9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β射线照射引起的皮肤损伤可以引起胶原含量和分型的改变,MMP-1有不同程度的提高,MMP2与MMP9的表达随辐射剂量的增加,由强变弱再上升变强。结论β射线照射皮肤损伤引起的创面难愈合可能与胶原含量和结构的改变相关,其又与胶原的降解酶MMP1活性增强有关;MMP2与MMP9参加基底膜的溶解、血管形成和坏死组织的清除,有助于创面的重建,促进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静态调强(s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在肝癌的剂量学差异,评价不同放疗技术的优劣性。【方法】选择20例行4DCT扫描的原发性肝右叶癌,为每例患者制定三套放疗计划:3DCRT、9野sIMRT和VMAT计划。处方剂量统一为50 Gy,分25次照射。比较不同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加速器跳数(MU)以及治疗参数等。【结果】三组计划的Dmax无明显差异;IMRT和VMAT计划的靶区覆盖率、均匀性和适形性均显著优于3DCRT。三组计划的肝平均剂量分别为(20.5±4.5)Gy(3DCRT)、(21.1±3.8)Gy(IMRT)、(20.9±3.9)Gy(VMAT),肾脏、胃、小肠、脊髓的受照剂量差异不明显。3DCRT、IMRT、VMAT计划的MU分别为405±99、392±81、438±76(P=0.226),有效治疗时间分别为(2.1±0.2)min、(4.8±0.7)min、(3.0±0.2)min(P=0.000)。【结论】VMAT的剂量分布与IMRT相仿,可显著提高治疗效率。与3DCRT相比,IMRT和VMAT计划均可显著改善肝癌靶区的剂量覆盖,但在正常器官的保护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引流加包扎是否优于单纯的负压引流,及影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负压引流组(实验组)及负压引流加包扎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均作保留胸大小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Auohineloss术式)。记录病人年龄、BMI、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切口、引流情况及拔除引流管的时间及拔除引流管后出现积液的情况。引流管为腹腔硅胶引流管分别为腋窝26号,胸壁22号。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发生积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84,P=0.7662〉0.05)。但积液患者与无积液患者的BMI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9〈0.01)。结论两种引流方法各有优缺点。对切口有张力患者可适当加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自1985年至1989年5月,为6例乳癌患者作根治术的同时,一期作带血管神经肌蒂背阔肌岛状肌皮瓣移位重建乳房,全部取得成功。较详细讨论几个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70例I、Ⅱ、Ⅲa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保留组实际为31例(其中2例操作不当未能保留该神经和2例肿大的淋巴结与其粘连而放弃),在乳腺癌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对照组行常规乳腺癌根治术,切除肋间臂神经,术后对两组患者测试胸壁、腋窝和上臂内侧ICBN支配区感觉功能并随访。结果保留组患者胸壁、腋窝和上臂内侧感觉异常发生率为(22.6%),明显低于对照组(7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4.192);保留组患者胸壁、腋窝和上臂内侧疼痛的发生率(12.9%)低于对照组(3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2.006),随访6-12mo两组均未发生局部复发。结论乳腺癌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肢感觉异常及疼痛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