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祝志慧 《安徽医学》2010,31(11):1359-1360
目的探讨在胃癌根治术肠内营养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方法、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即根据医嘱给予营养指导;试验组由专人按照我们制定的营养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平均住院天数、肛门排气时间、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健康教育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平均住院天数、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健康教育效果、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胃癌根治术肠内营养指导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值得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徐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4,(24):3221-3222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2年间收治的3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护理,观察2组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手术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和积极的护理,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而且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给予个体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选取胃癌术后患者共90例,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护理,试验组46例在此基础上采用个体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包括术前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成立营养支持小组、监测体重计算热量、个体化配方及浓度的调整。评价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两周后血清营养学指标及术后恢复时间。结果:试验组营养支持后血清营养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术后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给予个体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胃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11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9例患者给予早期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试验组59例术后则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血清指标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癌术后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有助于保持肠黏膜屏障功能,保持黏膜结构、功能的完整性,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泽红  鲍慧玲  刘芸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8):2346-234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疗效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将8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普通的胃肠外营养。观察比较2组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营养相关费用。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营养相关费用均优于对照组(P〈O.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恢复,缩短住院日期,减轻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探讨胃肠术后患者的营养护理。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行胃肠手术的患者10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情况、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营养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术后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早期肛门排气,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功能锻炼结合腹部按摩对胃癌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实验组采用早期康复功能锻炼结合腹部按摩的方法,对照组1采用早期康复功能锻炼的方法,对照组2采用腹部按摩的方法。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早期康复功能锻炼结合腹部按摩能有效促进胃癌术后患者早日肛门排气,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促进病人早期康复.方法 将胃癌根治术后的56例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按胃癌术后留置胃管、禁食、输液、肠外营养等治疗护理,实验组在实施对照组措施外,同时于术后24h给予肠道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病人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早(P<0.01).实验组术后并发症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提早肛门排气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明显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随机分配80例胃癌患者为A、B两组,A组为实验组,术前放置鼻肠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B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48~72 h肛门恢复排气,恢复顺利,无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0~12 d出院.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能迅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治疗结合腹部按摩促进剖宫产术后肛门排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剖宫产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低频脉冲组在术后6小时给予低频脉冲治疗结合腹部按摩;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和腹部按摩。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奶和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腹胀情况。结果:低频脉冲组患者术后下奶和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无腹胀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治疗结合腹部按摩可促进剖宫产术后患者下奶和肛门排气,对于剖宫产患者的早日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心得。方法:将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在经过不同的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无论是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差异显著。结论:针对于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患者来讲,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缩短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利用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针对肠内营养所引起的诸多并发症的护理要点。方法:将60例胃贲门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术中留置空肠营养管并给予肠内营养液)30例,对照组(未留置空肠营养管)30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第7 d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辅以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加快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将5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临床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1/25),明显低于对照组28.0%(7/25),P<0.05;观察组患者的体重下降、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癌术后患者在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护理疗效优于肠外营养护理,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105例贲门癌患者,分成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常规肠内营养(REN)组。EEN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REN组在肛门排气后给予肠内营养。结果:EEN组肛门排气时间较短,术后9天免疫指标均较REN组改善明显。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105例贲门癌患者,分成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常规肠内营养(REN)组.EEN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REN组在肛门排气后给予肠内营养.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术后9d进行营养指标监测,并记录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EEN组肛门排气时间较短;术后9d营养指标EEN组较REN组改善明显.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梁勇  徐根强  高珲 《吉林医学》2013,34(22):4465-4466
目的:胃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探讨。方法:行胃癌手术的5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是观察组28例(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与对照组28例(术后禁食,给予常规补液与胃肠减压),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饮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生化指标等项目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饮食时间均比对照组早(P<0.05)。两组的生化指标例如Na+、Ca2+、K+、ALB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患者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吴枫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2):180-181,18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改进策略在胃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5例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肠内营养组术前营养风险筛查结合肠内营养支持、术后早期少量肠内营养支持加后期全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术后由中心静脉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化验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第1、3及7天的白清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A(SIgA);记录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记录住院期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术前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区别,术后第1、3及7天均高于对照组(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肠内营养组术后Ig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05)。肠内营养组术后平均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均<0.05)。两组均无重大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结合预防性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术后早期的营养状况与胃肠道免疫功能,术后早期少量肠内营养患者耐受性好,并发症少,并有助于改善患者胃肠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况、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方法将38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术中留置鼻肠管并给予肠内营养液)、对照组(未留置鼻肠管),比较两组营养状况变化、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体重变化、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均较EN组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白蛋白水平、并发症的发生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腹胀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 将290例子宫全切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45)和对照组(n=145),实验组术后心理护理、早期给予正确饮食、早期活动、腹部按摩、用静脉自控镇痛泵镇痛、维生素B1200 mg双侧足三里穴位封闭;对照组术后常规护理,待肛门排气后进食,术后给予哌替啶50 mg肌注镇痛.对两组患者术后的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腹胀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早(P<0.01),术后腹胀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术后心理护理、早期给予正确饮食、早期活动、腹部按摩、有效镇痛、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封闭等是避免和减少腹胀及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徐梦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6):56-56,65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改善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恢复指标的价值。方法:将67例近期在我院接受择期腹部手术进展期胃癌患者按接受手术时间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34例)和常规肠内营养组(33例),统计和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术后恢复指标。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的胃肠道并发症、吻合口并发症、并发症频次、下床活动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开始摄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肠内营养组(P均〈0.05~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可显著改善进展期胃癌患者各项术后恢复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