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救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90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氧合功能、血气分析变化及平均住院时间、上机时间、治愈率。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肺氧合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肺氧合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及上机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救治早产儿RDS效果较常频通气效果显著,且改善血气和肺氧合功能较良好,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并发症情况。方法22例Ⅱ~Ⅲ级RDS的早产儿应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并与同期单纯机械通气和常规治疗的29例RDS患儿作对比。结果治疗组住院天数、病死率及致残率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肺炎较对照组发生率少,上机条件及上机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缩短住院天数,改善呼吸机条件,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并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呼吸机无创辅助通气设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4例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采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舒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CM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舒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用机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氧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机无创辅助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症少,且患儿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固尔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妇产科出生且出生后30 min即转入NICU住院的82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1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机械通气治疗,试验组实施机械通气联合固尔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住院天数、血气分析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住院天数、p H值、Pa O2和Pa CO2较对照组患儿显著改善,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机械通气联合固尔苏治疗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和住院天数,改善血气分析结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也低。结论:机械通气联合固尔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肺部氧合功能,提高治愈率,是抢救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3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取NCPAP治疗,治疗组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表现及各项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组早产儿临床反应改善情况、早产儿NCPAP参数变化及病理变化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转为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早产儿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是目前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观察组患儿同时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改变情况,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效所占比例与有效所占比例之和)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p H值、Pa O2、Pa CO2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呼吸窘迫相关症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严伟凤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2):39-40,43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机械通气和常规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2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27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氧合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平均呼吸道压、吸入氧体积分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呼吸机参数呼气末正压与对照组无差异。观察组住院天数、用氧天数、机械通气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3%)明显高于对照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氧合功能,降低呼吸机的使用条件和缩短患儿的用氧时间,还可以大大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宋薇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219-220
目的分析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过程中的应用,旨在探求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最适宜方法。方法收集近几年在我院NICU被确诊为NRDS的患儿98例,其中50例为观察组,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48例单用机械通气治疗,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在疗效和减少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NRDS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8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3%,且观察组患儿的Pa O2/Fi O2、OI、RI指标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缓解,控制病情,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盐酸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平顶山市中医院收治的9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胸部X线评分变化、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aO_2和pH值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_2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胸部X线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NICU近2年半以来住院的133例HMD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8例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为观察组,55例单用机械通气为对照组,观察在相同的基础治疗上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并发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结果 观察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30~120 min呼吸窘迫症状明显改善;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总吸氧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肺出血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观察组的总病死率及3 d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HMD,近期疗效确切,病程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减少,远期病死率下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3例,根据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应用猪肺磷脂注射液。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2h、24h的PaO2、PaCO2及PaO2/FiO2水平;比较两组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后12h及24h,观察组患儿PaO2、PaCO2及PaO2/FiO2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患儿感染、颅内出血、呼吸暂停、肺气漏及死亡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4例.均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单独使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予以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惠儿治疗有效率为71.4%,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治疗疗程结束后,所有患儿的PH值、PaO2、PaCO2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儿改善效果显著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机械通气予以治疗的同时,临河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将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于波 《吉林医学》2022,(3):672-674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安全性.方法:选择10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机械通气组和联合组,各54例.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患儿为机械通气组,应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患儿为联合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结...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医学》2017,(2):103-105
目的评估经鼻气道正压通气(Nose continuous Post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o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市人民医院2014-06—2016-06间新生儿科收治的15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做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研究组79例与对照组80例。研究组患儿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基础上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患儿临床应用常规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儿不同时间点动脉血气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动脉血气指标改善(P<0.05),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动脉血气指标改善情况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感染、气道损伤、气压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经鼻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疗效确切,有效改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有效避免通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几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朱志刚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799-1801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联合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给予呼吸机治疗,观察组28例在呼吸机治疗基础上加用珂立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用药后患儿血气分析pH、PaO2、PaCO2很快好转;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肺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CPAP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及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24h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24h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PAP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研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辅助呼吸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收治了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90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把90例患儿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45例患儿。2组患儿都在应用表面活性物质后,给予对照组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分析比较2组治疗成功率、氧疗时间以及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为91.1%,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成功率75.6%,观察组氧疗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气胸以及脑内出血并发症为11.2%,低于对照组的20.0%,并且观察组治疗费用比对照组治疗费用低,2组患者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成功率比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高,效果显著,并发症风险较低,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M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东莞市横沥医院78例NRDS早产儿临床资料,46例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为研究组,32例单用机械通气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主要血气指标、氧合指数、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转归等。结果研究组使用PS 6h后呼吸窘迫症状明显改善;研究组氧合指数(OI)、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机参数吸入氧浓度(FiO2)、最大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呼气终末气道正压(PEEP)在治疗后6、12、24h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而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 associated lung injury,VAL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间气胸、肺出血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联合MV能迅速有效地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症状、机械通气等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患儿住院ID号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各项指标的恢复情况、肺功能、血气指标改善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持续正压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pH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呼气流量峰值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能缩短患儿持续正压通气时间及用氧时间,改善其血气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