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分析4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儿,年龄10个月-3岁,47例均有发热、发抖、发呆及高血压;呕吐33例(70.2%);末梢血白细胞升高21例(44.7%);血糖升高14例(29.8%)。查视频脑电图22例,异常12例;查脑脊液40例,异常30例;合并肺水肿、肺出血7例,死亡5例。结论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3岁的患儿,有皮疹或无皮疹,当出现发热、发呆、发抖和高血压时,要高度怀疑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尤其是脑干脑炎。积极降颅压、降血压治疗可阻止或减缓病情加重。心跳停搏由中枢病变引起,成功复苏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诊治特点 ,并对其作用机理作一探讨。方法 :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神经系统损害 3 0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3 0例在起病前均存在呼吸道感染症状 ,持续 5~ 2 3 d,平均9.3 5 d。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 3例 ,占 76 .6 7%;运动障碍 7例 ,占 2 3 .3 3 %。其中 5岁以下者 1 8例 ,占 6 0 %。早期采用红霉素类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其机理可能与病原直接侵犯 ,神经毒素介导的损害及免疫机制介导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冯占伟  王宁  包瑛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2):1648-1649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MP-IgM抗体用被动凝集法检测,对确诊为支原体肺炎(MP)的216例患者中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4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发生率为19%,多为非特异性表现,选用阿奇霉素治疗及相应的综合治疗,全部病例均痊愈。结论:儿童支原体肺炎并发消化系统损害较为多见,但特异症状少,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从而得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认识,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2010年3月至10月我科收治的51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婴幼儿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5~6月份为发病高峰.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嗜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高血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等.确诊后除常规给予抗病毒、对症及支持治疗外均又给予脱水剂降颅压、大剂量静点丙种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等处理,治疗10~14天后均临床痊愈.结论 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做到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杨善志  都鹏飞 《安徽医学》2010,31(12):1404-1405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HFMD)并发心血管损害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11例重症HFMD合并心血管损害的治疗效果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211例重症患者中,治愈190例,占90.05%;好转16例,占7.58%;无效而自动出院2例,占0.95%;死亡3例,占1.42%。结论对并发心血管损害者可早期应用甲基泼尼松龙,重型病例使用一般剂量,危重型病例使用大剂量冲击疗法;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对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者使用维持量米力农持续静脉滴注,疗效优于洋地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52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痊愈48例,4例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结论在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5岁的患儿有或无皮疹,当出现发热、肢体抖动、精神萎靡时,要高度怀疑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尤其是脑干脑炎。积极降颅压治疗可以阻止或减缓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的临床症状及诊治经验。方法:对2009年4~9月我科诊治的39例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患儿发病年龄以≤3岁居多,临床表现除发热、疱疹外,以合并四肢反射性抖动、嗜睡、易惊等症状多见。辅助检查方面,92.3%的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69.2%的患儿静脉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48.7%的患儿血糖轻度增高。结论:肢体抖动、膝反射亢进是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较具特征的表现,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对重症病例的早期发现有提示意义。对于重症病例早期综合治疗有助于阻断或延缓病情进展,可以最大化地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危因素及早期发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54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示发热峰值≥38.5℃、呕吐、惊跳、精神差、四肢抖动、血糖高等6项差异有显著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发热峰值≥38.5℃(OR=2.954,95%CI 1.387~6.295)、惊跳(OR=118.000,95%CI 28.500~488.563)、精神差(OR=59.487,95%CI 13.683~258.626)、四肢抖动(OR=13.803,95%CI 3.504~54.378)是增加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发热峰值≥38.5℃、惊跳、精神差、四肢抖动是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症状,确定这些危险症状有助于早期识别,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9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无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手足口病100例对比分析,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Ⅰ组,无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Ⅱ组。结果 2组年龄以5岁以下为主;Ⅰ组发热者100%,Ⅱ组发热者52.0%;与Ⅱ组比较,Ⅰ组发热峰值明显升高,热程明显延长,呕吐多,呼吸增快,心率增快(P〈0.01或P〈0.05),血糖升高,ALT升高,CK-MB升高,血白细胞升高,血乳酸升高(P〈0.01或P〈0.05)。Ⅰ组除发热皮疹外,神经系统症状依次表现为呕吐、颈抵抗、嗜睡、肌阵挛、抽搐、急性迟缓性瘫痪等。结论手足口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幼儿,对体温较高、发热时间长、呕吐、呼吸心率增快、血白细胞明显升高、高血糖、CK-MB升高、ALT升高、血乳酸升高者,应警惕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早进行救治。  相似文献   

10.
袁国英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9):1139-1140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对收治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受累32例患儿,采取住院隔离,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精心护理。结果: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受累32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早期发现手足口病神经系统受累重症病例,采取中西医结合规范治疗,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可有效控制病情,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1.
手足口病163例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及其合并症的临床表现,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 对163例2个月~5岁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患者中单纯52例,合并脑炎103例,合并心肌炎7例,合并肺水肿、肺出血1例,给予利巴韦林或喜炎平等抗病毒及对症治疗,除合并肺水肿的15天治愈,其余均在7天左右治愈,无死亡病例。结...  相似文献   

12.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患者后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者可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神经源性肺水肿和神经源性心肌损害等。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王梅琴 《疑难病杂志》2012,11(7):541-542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的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脊液检查确诊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48例,及时给予抗感染、脱水降颅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并发呼吸衰竭者及早行机械通气,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7例危急重症患儿(4例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3例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均早期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1例死亡,余6例机械通气平均3.5d后顺利撤机,47例患儿均痊愈。结论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多发生于3岁以下儿童,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小儿缺乏表达能力,应严密观察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以及脱水降颅压是治疗的重点;识别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早期表现,积极行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手足口病2103例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为治疗手足口病提供经验及教训。方法:对2103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患儿多数为1~5岁(87.79%)。散居儿1396例,占66.34%。多于群居儿童。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皮疹,皮疹部位以手、足、口、臀、膝等为主。2103例患儿均有皮疹,其中1671例(79.45%)患儿发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547例,占26%;白细胞下降119例,占5.7%。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较好,本组2103例患儿中2100例均在1周左右治愈。死亡3例,占0.14%。结论:手足口病好发3岁以下幼儿,每年以4~6月和10~12月为发病高峰。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0年4月~2011年7月收治的215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颈抵抗、嗜睡、肌阵挛、抽搐和急性弛缓性瘫痪等.3例死亡,2例出院时遗留有神经系统表现.结论 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3岁以下幼儿,脑干脑炎患者病情最为严重,可导致死亡或遗留神经系统症状.  相似文献   

16.
罗伟汀 《吉林医学》2011,(33):7084-708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方法,以及早期识别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症患儿。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资料。结果:52例患者中5岁以下患者有49例,占94.23%,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感染发生在病程第2~4天,经过治疗后3~5 d,患者体温恢复正常;针刺血痂样皮疹及腹部先出现皮疹的患儿病情重,应考虑肠道病毒71感染。病后便秘的患儿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出现针刺血痂样皮疹及腹部先出现皮疹的手足口病患儿易出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秋冬季节也可出现手足口病发病高峰。对于病后便秘的患儿,早期清洁灌肠有利于病情的控制。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小儿手足口病440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440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440例手足口病进行有效隔离治疗,3例死亡,其余全部治愈。结论尽早发现并及时隔离治疗患儿。当大面积暴发流行时,必须集中隔离治疗,采取及时、有效地抗病毒和对症处理,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3例手足口病恢复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9.
手足口病373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手足口病(HFMD)是病毒经多种途径传播而引起的以发热皮疹为临床特征的儿童传染病,重症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循环衰竭。我院2009年3~5月共收治373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26例HFMD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HFMD患儿共52例(5.9%),男女性别比2.1:1.平均年龄(2.5±2.1)岁,略低于普通的HFMD患儿(P<0.05).高热发生率为51.9%,高于普通的HFMD患儿(P<0.05).神经系统损害典型的症状依次是精神差、头痛、呕吐、易惊、嗜睡、颈抵抗、肢体抖动、肌阵挛、无力或瘫痪和共济失调等.52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异常24例,血糖升高16例,均要高于普通的HFMD患儿(P<0.05).EV71阳性率72.7%,也高于普通的HFMD患儿(P<0.05).治疗痊愈49例,遗留左上肢无力1例,2例死于心跳停搏.死亡率也高于普通的HFMD患儿(P<0.0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月龄越小、平时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照看、家庭月平均收入低,是HFMD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发神经系统损害的手足口病患儿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年龄较小的手足口病患儿,当出现高热、发呆、发抖时,要高度怀疑并发神经系统损害;而对于月龄越小、平时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照看、家庭月平均收入低这类患儿,更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