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溯源】太阳蓄水证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在太阳病篇,霍乱篇中详细论述了本证的病因脉治。如太阳病篇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今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  相似文献   

2.
谈五苓散对蓄水证的运用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是一张临床常用、疗效可靠的古方。它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为太阳蓄水证之主方。用治太阳病发汗后,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属水蓄气化不利,表亦不解之证。原方由桂枝、白术、猪苓、茯苓、泽泻五味药组成,剂型为“散”,故名“五苓散”。在《伤寒论》中论其运用就有八条之多,足见其临床运用自古即较广泛。五苓散的主要功效是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主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太阳病蓄水证,主要是指71至74条的五苓散证而言的。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古今注家,将其称为太阳腑证,认为是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热与水互结膀胱所致。笔者认为,蓄水证非为太阳腑证,乃是汗后损伤三焦之阳,阳虚气化失常,水蓄三焦所致。现简述于下: 从论述蓄水证的4条原文分析,则知蓄水  相似文献   

4.
五苓散在临床中使用较多,可以治疗很多病症。五苓散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原书《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现代在临床上,经过医师的临床验证和不断总结,五苓散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肾衰,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医的辨证论治的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所以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数十篇,无一篇不贯以‘病脈证并治’或‘病脈证治’的题目。但中医的证候决不同於西医的症状,中医的证候,完全是施治用药的标准,而西医的症状,不过是描写病人的异常状态,殊非诊断治疗上的关键。现在举‘五苓散’证来说明如下:‘太阳病发汗後……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发汗已,脈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裹证,渴  相似文献   

6.
正五苓散为张仲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方。笔者在现代医学辨病基础上结合六经辨治,将其用于皮肤病治疗,效如桴鼓。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1五苓散方证指征《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五苓散方证条文有多条,其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是提示运用五苓散的关键。皮肤病中的皮损所表现出的水肿、渗出或顽固性结节倾向,口渴而不多饮,舌淡、苔白滑或淡胖有齿痕为客观依据;从病机而言,即蓄水  相似文献   

7.
一、病机分析本条的关键之词是小便不利。因此,弄清其成因就能正确理解五苓散证。众所周知,发汗为太阳病表证阶段之正法,汗之得当者一汗而愈,故太阳表证不解者只要津液不伤均可以汗解之,一汗不解者尚可再汗。但太阳病也有汗之不解,汗之而变不可再汗者。在同一条文中论述两种不同情况如解与不解、变与不变是常用的笔法,本条就是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原文第26条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对于本条的认识,众多先贤及当代学者均认为:太阳伤寒经误治等各种原因导致病邪不解转入阳明。而笔者认为,此证并非太阳伤寒引起,而是感受热邪。笔者就以下几点的不成立,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9.
五苓散不主蓄水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是《伤寒论》的著名方剂,历来注释主“膀胱蓄水”(太阳腑证),这是宋·成无已以后逐步形成的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但若细读原文,可以发现,这不是仲景的意思。仲景再三强调的是胃,是“转属阳明”,因此,五苓散证属“太阳阳明合病”始合仲景原义。一、五苓散证背景是耗津五苓散是在汗、吐、下后,为表证兼津伤而设。如71、72条(汗后),74条(吐后),161条(下后)。其证发热,躁烦渴、汗出、吐逆、小便不利及“呕吐而利”之霍乱,皆属耗津之证。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虽为伤寒立论,实乃外感内伤诸种杂病论治之准绳,尤其太阳病篇变证部分,将杂病辨证思维展示得最为完整。16条言:“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现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坏病”即变证,实乃杂病范畴。杂病由于证候复杂,变化多瑞,政治无定法。太阳病含上、中、下三篇,凡回74条原文j:阳主表,汗法为太阳病正治法,桂技汤证、麻黄汤证、表郁轻证为太阳病本证。主证不变,由体质、瘤疾或误治等原因致兼夹其他证候者,为太阳病兼证;其余内容当属太阳病变证范畴。…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利条,“太阳病,项背强nit,无汗恶风,葛根场主之。”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4条主证中皆有无汗(不汗出),三方中皆用麻黄,且38条又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眼之,服之则厥逆,筋仍肉脯,此为逆也”。据此,有人提出“有汗不得用麻黄”。此言差矣。今笔者不揣浅陋,分析…  相似文献   

12.
阱乾人 《陕西中医》1991,12(6):284-285
<正>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本条“反烦不解”,是服桂枝汤所引起的呢?抑或原本见“烦”?服汤后“烦”本应去,而何反不去呢?其“烦”的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呢?这是疑点之所在。笔者管以己见,不妥之处,敬请同道赐正。1.其证本见“烦”非服桂枝汤后反烦病为太阳中风之变证:原文既言太阳病,初即服桂枝汤,则本条之太阳病当为太阳中风。太阳中风服桂枝汤,病可愈而不应“反烦不解”,今言“反烦”,当不属太阳中风之正证,而应属变证。诚如柯韵伯所说:“此条治  相似文献   

13.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1],由炮附子、茯苓、生姜、芍药、白术5味药物组成,《伤寒论》中记载真武汤证有两条:太阳病篇第82条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喟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第61条云:“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9条曰:“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上二条,叙述了太阳病误经汗下后,所发生的证候变异及治法。历代注家多认为是太阳病变证,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伤寒论选读》亦将其列入太阳病变证之中。然而,从变证的概念、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5.
二、兼咳喘症 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阐述的是,太阳伤寒表实证兼水饮内停而致咳喘症的证治。条中“伤寒表不解……发热而咳”论述其主证,为第一段;“或渴……或喘者”续议或然证,是第二段。第一段论述主证以“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冒首,既是对全条病理机制的一个总括,又有喻明具体脉证的意义。《医宗金鉴》指出:“伤寒表不解,谓脉浮紧,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之证  相似文献   

16.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出自《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条文中“坏病”,坏者,自败之义,言历经误治而正证自坏,柯韵伯云:“坏病者,即变证也”。在这一条文中,指出患太阳病已有数日(病变部位、患病时间),已用过发汗之法,再或曾用涌吐、攻下、温针治疗,不仅病证不愈,而且病情复杂化。  相似文献   

17.
五苓散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 ,本人对五苓散证的定位及其功用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伤寒论》中五苓散证并非都是蓄水证 ,缺水证占大部分 ;五苓散蓄水证的蓄水部位应在胃而不是在膀胱。下面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阐述如下。《伤寒论》首次出现五苓散在第 71条 :“太阳病 ,发汗后 ,大汗出 ,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合则愈。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习惯认为 ,此条五苓散证病机为 :表证未解 ,同时邪气入里 ,邪与水结在下焦成蓄水证。如此解释不免让人产生如下几个疑点 :(1)如为蓄水…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涉及口渴者有30余条,约占总条文的百分之十。口渴的提法有微渴、烦渴、消渴等的不同。有属主证、兼证、或然证之别。笔者根据有关条文,浅析、归纳如下: 口渴在临床上的意义 1.辨证依据“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条)。外感疾病初期阶段,仲景以发热,口渴提示鉴别伤寒与温病。“少阴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282条)。尤在泾曰:“五六日自利而渴,则其邪已入少阴之脏矣。”“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条)。以上各条均以口渴结合其它证候进行辨证。  相似文献   

19.
陈瑞春应用五苓散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春教授为著名经方专家 ,从事临床工作近5 0年 ,应用五苓散方强调从其病机入手 ,不要囿于《伤寒论》蓄水证之说 ,临床上大大拓宽了五苓散之运用 ,起到药到病除之效。我有幸跟师学习 ,观其用方用药 ,现仅举几例以说明。《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共 8条 ,包括原文 71、72、73、74、1 41、1 5 6、2 44、3 86条。《伤寒论》中五苓散方除第 3 86条为治疗霍乱外 ,主要是针对太阳蓄水证而设。其主要症状为 :口渴、小便不利、有或无表证。如 71条“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72条“烦渴者”、73条“汗出而渴者”、74条“有表里证 ,渴…  相似文献   

20.
真武汤载于《伤寒论》凡两见。一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以下简称“太阳病中篇”)第84条;二是“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少阴病篇”)第316条。这两条原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指明本方证的始末特征,而其联系则着重暗示本方证的病理机括。由此看来,两条原文的内涵极富,外延甚广,为我们临床应用本方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兹分析如下。一、原文解说“太阳病中篇”第84条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太阳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