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药组成:生怀山10克,生苡米10克,酥龟板10克,酥鳖甲10克,鸡内金10克,乌梅肉5克,北五味子4克,白莲肉10克。汤剂即取上药每日1剂,水煎2次,分2~4次口服,连服5~7天为1个疗程;糊剂即取上药分别用文火炒熟后,共研细粉,每次用茶匙(约10克)1匙,加冰糖(或白糖)少许,用淡盐汤调成糊状食用,每日服3~3次;丸剂即取上药研成极细粉末,炼蜜为丸,每日3次,每次约4克,淡盐开水送服。兼风寒者加香薷草、厚朴各6克,兼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青蒿草各6克,兼咳嗽者加桑白皮、杏仁各6克,兼腹泻者加炒山楂、麦芽、神曲茶各6克  相似文献   

2.
小儿夏季热 ,乃儿童春末夏初常见病。临床表现为低热、厌食、身倦乏力、消瘦、头痛、心烦等 ,秋凉后自然缓解 ,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笔者近年以东垣“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数例 ,疗效颇佳 ,举例如下 :患儿宋× ,男 ,9岁 ,1 996年 5月 2 5日初诊。患儿每年春末夏初即出现发热 ,体温多波动在 37 5℃~38℃之间 ,伴纳差、身倦乏力 ,消瘦 ,立秋后自然好转 ,反复发作 3年 ,曾多次前往儿科诊治 ,均诊断为夏季热 ,予能量合剂、抗生素等治疗无效 ,乃转中医科治疗。查 :舌质淡红 ,苔薄黄 ,脉虚数。证属中医“疰夏” ,病由素体阴虚脾弱 ,兼挟湿邪 ,入…  相似文献   

3.
处方:黄芪10克,白术5克,防风4克,青蒿8克,金银花10克,竹叶3克,鲜荷叶10克,鳖甲6克,秦艽5克。加减:神疲甚者加太子参10克,烦燥不安则用沙参15克,高热不退加钩藤、蝉蜕各5克。  相似文献   

4.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将小儿夏季热分为暑湿遏表,肺失清肃;暑伤肺胃,气阴两虚;暑热久羁,阴液亏虚;暑热日久,上盛下虚四型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阴阳稚弱,机体调节未臻完善,兼之先天秉赋不足或病后虚弱,患儿不能耐受外界酷暑的熏蒸,受暑邪乘虚侵袭而发病。现介绍几则治疗小儿夏季热的药粥方:  相似文献   

6.
肖达民 《新中医》2002,34(5):76-77
小儿夏季热又称暑热症,是婴幼儿特有的一种季节性疾病,多集中于每年的6-9月暑热季节,症见长期发热,持续不退,无固定热型,体温常在38℃-40℃之间,且午后为高,尤为突出的是其体温与气候关系密切,天气愈热,体温愈高,天气转凉,体温亦随之下降,病程可长达2-3月,甚至更  相似文献   

7.
半边莲治小儿夏季热1000例经验彭喧(江西省乐平县陈家巷48号泊阳医寓333300)关键词小儿夏季热,中医药治疗,半边莲,临床应用家父彭元亮老中医以半边莲(LobeliaChinseslour)治疗小儿夏季热有较好疗效。就其有效病例(966例)来说,...  相似文献   

8.
小儿夏季热在每年6~8月较为多见,好发于1~2岁儿童,以农村儿童尤其多见。该病系暑热所引起的一种季节性疾病而得名,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症。其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小儿疰夏”、“暑热症”等。1肺胃实热型主症以入夏后发热,持续不退,气候越热,发热越高  相似文献   

9.
刘登友  罗俊生 《四川中医》2002,20(10):64-64
小儿夏季热分暑伤肺胃证和上盛下虚证,但临床上暑伤肺胃证多见,多由体质虚弱,暑热亢盛,不耐暑气熏蒸,暑蕴肺胃,耗伤气阴所致。治疗当以清暑透热,益气养阴为治则。作者选用名医验方加减治疗小儿夏季热4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刘真栋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1048-1048
笔者根据小儿夏季热的发病特点,归纳为4个不同证型,予以论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叙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夏季热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尤以6个月~3岁的婴幼儿多见。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症。因其多发生于夏季,故名夏季热。  相似文献   

12.
南国 《家庭中医药》2007,14(8):60-60
夏季热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尤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为多见。临床以长时间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症。因其多发生于夏季,故名夏季热。  相似文献   

13.
孙艳淑 《光明中医》1999,14(4):16-17
小儿急性偏瘫是由后天因素所引起的脑动脉的血栓形成、梗塞和血管炎,导致局部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逐渐或突然出现程度不同的一侧肢体活动受限,可伴有面瘫、失语、流涎,重者可见惊厥、意识障碍...  相似文献   

14.
1 概说小儿夏季热是一种小儿特有的非感染性发热的综合征 ,因其发病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故称夏季热。中医因此也有近似的名称———疰夏 ,并且因其表现不仅有发热 ,而且多伴随“上渴下泻”的特点 ,故 (南昌 )又有“天干地漏”的形象俗称。西医对此病的发病原因认识不够明确 ,而中医则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出发 ,认识到此病是内外两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小儿稚体 ,气质较弱 ,不能耐受夏季暑气之逼迫所致。具体来说 ,内因与心脾有关 ,外因则与暑气的湿热两性有关 ,因为夏天为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其令之季 ,火土交蒸 ,故产生…  相似文献   

15.
治疗小儿夏季热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季热是小儿特有的夏天持续发热疾病 ,本人运用蒿芩清胆汤加味治疗 2 0例 (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 6个月~ 2 .1岁 ;病程 10~ 30 d) ,效果尚属满意 ,现小结如下 :1 治法及效果 基本方药 :青蒿 6g,条芩 6g,陈皮 4g,法夏 4 g,茯苓 6g,枳壳 6g,六散 6g,竹茹 6g。口渴加芦根 6g、天花粉 6g,尿多加益智仁 6g、桑螵蛸 6g,出汗加凤凰衣 6g、浮小麦 6g,食差加神曲 6g、麦芽 6g,腹泻加香薷 6g、扁豆 6g,疳积加疳积草 6g。日 1剂 ,水煎 2次 ,待凉后分数次频频饮服。以体温降至37.4℃以下为治愈 ,服药 4~ 6剂退热者 9例 ,服 6~10剂退热者 10例 ,…  相似文献   

16.
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治方法治疗小儿夏季热多例 ,取得满意疗效。内服药物 :西洋参、苍术各 4g,鲜石斛、石膏各 1 0 g,西瓜翠衣、芦根各 6g,薄荷、甘草各 2 g。煎水代茶频频饮用。外用药物 :银花、连翘、鲜浮萍各 3 0 g,鲜芦根、鲜石斛各 1 0 0 g,鲜荷叶 1张 ,煎汤 2 0 0 0 ml兑水 ,将患儿身体除头部外浸于药液之中即可。药量随患儿体表面积多少略作加减 ,水温适宜 ,药液浸后擦干 ,外扑六一散。一般治疗 1 0天后即可获效。内外合治小儿夏季热!225723$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卫生院@孙尧中…  相似文献   

17.
笔者用《宣明论》之桂苓甘露饮治疗小儿夏季热疗效较好 ,介绍如下。例 1 :李某 ,女 ,2岁 ,2 0 0 1年 8月 1 5日诊。自入夏以来 ,长期发热 ,多饮多尿 ,逐渐消瘦 ,经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已月余。形体较瘦 ,面色苍白少华 ,精神萎靡 ,皮肤滚烫 ,干燥少汗 ,烦躁不安 ,口渴饮冷 ,饮后腹胀有振水音响 ,食量少 ,大便稀 ,小便微黄 ,舌淡苔腻 ,指纹紫暗。查血常规正常 ,体温 39.5℃。证属暑热伤气 ,脾胃气化失职 ,湿热停滞中焦 ,津液不能敷布周身。治宜清暑泄热 ,化气利湿。方用桂苓甘露饮加减。茯苓、白术各 1 0 g,猪苓、泽泻各 5 g,桂枝、甘草各 3g,…  相似文献   

18.
在炎热的夏季,两岁以下的幼儿容易发生“夏季热”。  相似文献   

19.
六叶苇根汤治疗小儿夏季热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笔者自拟六叶苇根汤加减治疗小儿夏季热,收效显著,现总结报告所治的26例如下。1 一般资料26例患儿均属门诊病例。根据中医教科书儿科夏季热的诊断标准诊断。患儿均以发热,口渴,喜饮多尿,无汗或少汗为主症。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3岁。发病时间为6月~9月上旬。治疗前体温均在379℃至395℃之间,每日饮水量明显增多,最多每日达2500ml。其中神疲乏力16例,烦躁不安10例,伴食少纳呆13例。血、尿、大便常规检查,X线透视均正常。2 治疗方法六叶苇根汤组成:丝瓜叶、藿香叶、金银花各3g,苦瓜叶、佩兰叶各2g,白扁豆、麦冬…  相似文献   

20.
<正> 陈某某,男,4岁。2000年7月24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于同年3月份曾患过麻疹,经中西治疗病患痊愈,病后体质差,容易患感冒,饮食不振,烦躁,大便不调,平素感冒发热,常用氨苄青霉素或先锋霉素连续3~5天治疗,方见治愈。于5月下旬始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经治疗后感冒症状缓解,但见发热时增时减,连续2个多月曾服中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