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产相关因素及早产儿结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早产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01年1月1日-2007年6月30日在我院分娩的早产儿508例作为病例组,并随机选取同期足月分娩产妇50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相关情况,围产儿结局,分析早产的高危因素。结果早产儿窒息、RDS发生率及死亡率与足月儿相比差异显著;孕周越小,发病率及死亡率越高。胎膜早破、胎位异常、胎盘因素是造成早产的高危因素。应用地塞米松与未应用者相比,足量应用地塞米松与未足量应用者相比,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早产儿死亡率均明显降低。孕35周后早产患者,延长孕周并不能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论早产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孕周越小,早产儿发病率及死亡率越高。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改善早产儿结局的重要治疗措施。35~36^+6周PPROM者建议在破膜48h内分娩,以减少早产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尽管我国围生医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早产(preterm labour,PTL)仍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患病的首要原因[1,2].不同国家对早产定义不同,我国目前仍以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分娩者称为早产,包括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自发性早产儿预后与分娩孕周密切相关,分娩孕周小于32周的早产儿预后较差[3].因此,临床上积极开展自发性早产的预测,及早发现及治疗自发性早产是降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键.现将临床上常用的自发性早产预测方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早产(preterm labor,PTL)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周间的分娩,是围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早产的发生率均高达10%以上,2004年美国早产的发生率是12.5%,较1981年早产增加了30%(9.4%).随着围生儿和新生儿医学的发展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但存活的早产儿在生长、发育障碍和健康问题等方面比足月儿有更大的风险,<32孕周出生的早产儿有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尽管32 ~ 36孕周分娩占早产的绝大多数,但与足月儿相比仍然存在健康和发育方面问题.80%的胎儿、新生儿、婴儿死亡可能与早产相关.  相似文献   

4.
医源性早产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医源性早产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医源性早产对早产儿窒息的影响.结果:孕28~33+6周出生者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孕34~36+6周出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源性早产新生儿窒息组体重明显低于早产儿无窒息组(P<0.05);医源性早产儿同孕周新生儿窒息率与自发性早产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重及孕周是影响早产儿窒息发病率的主要因素,而并非医源性早产本身.医源性早产的患者,在母婴安全的条件下延长孕周,增加新生儿体重以减少早产儿窒息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角(UCA)预测双胎早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分娩的95例孕妇,于孕中期(24~26孕周)和孕晚期(28~30孕周)行阴道超声测量UCA,根据其分娩孕周分为34孕周早产组及34~37孕周早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评估孕中、晚期通过测量UCA预测34孕周前及34~37孕周自发性早产的价值以及UCA变化对34孕周前和34~37孕周前早产的预测。结果:两组产妇的孕周、孕次、受孕方式以及绒毛膜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4孕周前早产者孕中、晚期测量UCA分别为(100.31±5.66)°和(113.20±6.34)°;34~37孕周早产者孕中、晚期UCA分别为(96.08±5.40)°和(100.85±7.20)°。孕中、晚期测量UCA预测34周前早产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6、0.909,最佳阈值为98°、113.4°;预测34~37周早产的AUC分别为0.643、0.902,最佳阈值为98.3°、105.2°。结论:应用超声测量UCA可预测无症状双胎早产的发生,孕晚期(28~30周)UCA预测早产优于孕中期(24~26周)。宫颈角变化10°,34孕周前早产可能性较小,宫颈角变化≥10°应警惕34~37孕周早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极早期和早期早产间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及早产儿出生结局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孕32周之前分娩的16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按分娩孕周分为极早期早产组(孕28周,64例)和早期早产组(孕28~31+6周,102例),对两组孕产妇及早产儿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两组孕妇的妊娠并发症主要包括:胎膜早破(27.11%)、妊娠期糖尿病(22.89%)、胎位异常(17.47%)、胎盘异常(16.27%)、宫颈机能不全(6.02%)及胎儿窘迫(5.42%);但是早期早产组并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极早期早产组(P0.05),而宫颈机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极早期早产组(P0.05)。(2)早期早产组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极早期早产组(P0.001),其中早期早产组中以并发胎盘异常的孕妇剖宫产率明显增加(P0.05)。(3)早期早产组新生儿出生状况优于极早期早产组新生儿(P0.001),而极早期早产组新生儿NICU住院天数、治疗放弃率长于或高于早期早产组新生儿(P0.001)。结论:孕期应重视常见妊娠并发症胎膜早破的发生,积极筛查妊娠期糖尿病及识别宫颈机能不全的高危因素。对于医源性的早产,应慎重权衡利弊,在母儿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延长孕周至孕28周以上,以改善早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早产发生现状及早产儿结局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早产发生现状及不同孕周、不同类型早产儿的结局.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1日-2007年5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一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市妇产医院)、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海淀妇幼)、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大三院)住院分娩的孕28周~36周~(+6)早产产妇955例及其早产儿1066例为研究对象,4家医院同期分娩数为15 197例.结果 (1)早产发生率:早产总发生率为6.3%(955/15 197).其中北大三院的早产发生率为13.1%(150/1142),北大一院的早产发生率为8.1%(125/1549),市妇产医院的早产发生率为5.5%(369/6656),海淀妇幼的早产发生率为5.3%(311/5850).其中北大三院的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医院(P<0.01).两家综合医院(北大一院及北大三院)的早产率10.2%(275/2691)明显高于两家专科医院(市妇产医院及海淀妇幼)的早产率5.4%(680/12 50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早产发生孕周:<34周的早产发生率为28.5%(272/954),≥34周的早产发生率为71.5%(682/954),早产主要发生在孕34周以后.各家医院的早产发生孕周分布有明显不同,其中,海淀妇幼<34周的早产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3家医院(P<0.01),北大一院<34周的早产发生率最高(P<0.05),北大三院与市妇产医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早产发生的原因:在早产的发生原因排序中,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早产占首位(405例),其次为医源性早产(340例)和自发性早产(205例).各医院早产发生的原因有所不同,北大三院的医源性早产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医院(P<0.01);北大一院的PPROM发生率较高而自发性早产率较低.医源性早产的发生原因排序中前4位分别是子痫前期143例(42.0%),胎儿窘迫58例(17.1%),前置胎盘43例(12.6%),胎盘早剥33例(9.7%).(4)各家医院的早产儿结局比较:4家医院由于早产原因、孕周不同,其早产儿结局也存在较大差异,市妇产医院早产儿死亡率最高,为5.4%(22/408),与海淀妇幼(1.3%,4/320)及北大三院(0.6%,1/1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北大一院(2.4%,3/1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孕周的早产儿结局比较:<32孕周的早产儿治愈率显著低于≥32孕周者(P<0.01),≥34孕周的早产儿治愈率为99.6%.<32孕周的早产分娩家属放弃及早产儿死亡率显著高于332孕周者,其中,<32孕周的早产儿死亡率为22.1%,≥34孕周者仅为0.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不同原因的早产儿结局比较:医源性早产的早产儿死亡率(4.9%)高于PPROM早产(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ROM、自发性早产及医源性早产3者的早产儿治愈率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死亡率较高,尤其是<32孕周的早产儿死亡率更高,这部分早产儿是早产预防的重点;同时,减少医源性早产,积极预防PPROM早产的发生也是降低早产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和不同类型早产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早产相关因素、分娩方式、早产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早产病例1466例,对不同孕周早产(妊娠早、中、晚期早产)和不同类型早产(自发性早产、治疗性早产)的变化趋势、早产相关因素、分娩方式、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及新生儿窒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2008—2012年早产的年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χ2=65.69,P<0.001),不同孕周早产发生率和不同类型早产发生率均呈升高趋势。②不同孕周自发性早产主要相关因素为胎膜早破、多胎妊娠、胎位异常、妊娠期糖尿病及不明原因等,不同孕周治疗性早产主要相关因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因素、妊娠合并症、多胎妊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和胎儿窘迫等。③不同孕周早产的阴道分娩率和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早产的阴道分娩率和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性早产剖宫产率高于自发性早产(P<0.05)。④不同孕周早产的新生儿体质量和新生儿窒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早期早产的新生儿窒息率(53.01%)高于中期早产(33.46%)和晚期早产(2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期早产与晚期早产的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及早识别早产潜在高危因素,加强围生期管理,以减少早产的发生,改善围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9.
过去对极早产婴儿(<孕28周)的神经发育研究常接出生体重(≤1500g)分类。本研究以出生时孕周分区。比较满18个月时早产儿存活率和残疾发生率。 研究对象为1987~1992年间在Ste-Justine医院(该院为三级NICU)出生的所有孕23~28周的新生儿465例。孕周计算均以孕24周前(平均16.4  相似文献   

10.
不同阶段自发早产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阶段的自发性早产对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分娩的孕龄在2 8~ 36周的 1 36例自然早产者。分为早期早产 (earlypretermbirth)组 ,孕龄为 2 8~ 31 6周 ,(32 / 1 36 ,2 3 5 3% ) ,中度早产 (moderatepretermbirth)组孕龄为 32~ 33 6周 (31 / 1 36 ,2 2 79% ) ,轻型早产 (mildpretermbirth)组孕龄为 34~ 36周 (73/ 1 36 ,5 3 6 8% )。分析治疗和孕龄延长时间、早产儿结局和医疗费用。结果 我院早产发生率为1 0 30 % ,其中自发性早产发生率为 6 6 4 0 %。早期早产组新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其他两组 (P <0 0 1 ) ,且医疗费用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P <0 0 0 1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孕龄是影响早产儿结局的重要因素。结论 早期早产与新生儿预后密切相关 ,应加强对早期早产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早产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分娩的2427例双胎妊娠临床资料,将分娩孕周为28~36~(+6)周的双胎妊娠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早产组(1741例),同期分娩孕周为37~40~(+6)周的双胎妊娠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对照组(686例),比较两组病例临床资料特点,分析导致双胎妊娠早产的危险因素。结果:2009~2016年双胎妊娠分娩量呈上升趋势,平均早产率为71.73%。双胎妊娠早产中自发性早产占47%,医源性早产占28%,胎膜早破占25%。早产组平均分娩年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受孕比例、初产妇比例、规律产检比例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剖宫产次、当次分娩剖宫产率及子痫前期、胎膜早破、羊水过少、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粘连、瘢痕子宫比例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痫前期、胎膜早破、羊水过少、前置胎盘及不规律产检是双胎妊娠早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双胎妊娠早产原因以自发性最多,其次为医源性及胎膜早破。子痫前期、胎膜早破、羊水过少、前置胎盘及不规律产检是双胎妊娠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有早产史是以后妊娠再次发生早产的高危因素,目前还无公认的标准对有早产史的孕妇进行产前监测。通过对有早产史的孕妇,其胎儿纤连蛋白及超声下宫颈长度来预测再早产的危险性。 从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中取其1992年9月~1994年7月间2913例资料进行研究。其中58%为经产妇(以往分娩过孕周≥20周),15.6%1次或多次发生≥20孕周至<37孕周的早产史。选用37孕周为上限包括有早产史妇女,但降低下限从20~18孕周包括由于宫颈机能不全所致的早产者。有多次早产史的孕妇,按最近1次早产孕周数评价。1718例行过宫颈B超检查,对128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源性早产的影响因素和早产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年中我院住院孕妇因各种原因在37周前终止妊娠71例,分析其衫响的高危因素,比较不同孕周终止妊娠对早产儿的影响。结果重度子痫前期和前置胎盘是引起医源性早产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孕周增加,尤其是33孕周以后,早产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率和早产儿患病率均明显下降。同时早产儿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也随孕周增加而减少。结论对不可避免的医源性早产,产前定期检查和适当干预,选择恰当孕周终止妊娠可取得良好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几十年里,产科临床监护制的建立,为改善母儿健康做出了可喜的贡献。但是,早产的发生率并未减少,在美国的早产发生率一直保留在7~8%,仍然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早产儿是指在37孕周以前出生者,但对其孕期的低限未作规定。为讨论方便,本文规定,早产儿是指从最后一次月经的第一天起,在20孕周后到37孕周前出生者。20孕周前出生者为流产。早产的早期检测Herron等证明,对于孕妇无论经过任何手段(如预测性生化检验、子宫颈检查或  相似文献   

15.
早产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早产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的妊娠结局.方法对48例PPROM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PPROM的潜伏期为1 h~56 h30 min,平均为18 h2 min.64.6%的PPROM有易发因素存在.孕28~35周与孕35~37周间,PPROM分娩方式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孕28~35周PPROM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比明显高于孕35~37周者(P<0.01).3例新生儿死亡均发生在孕30周前.结论对于孕28~35周PPROM宜采取期待疗法,以减少新生儿合并症的发生.对于孕周小者,尽量延长孕周至30周以上,以降低新生儿死亡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病史指征的宫颈环扎术人群中超声监测宫颈长度(cervical length, CL)的变化及环扎术后<24周短宫颈(CL≤2.5 cm)对<34周早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病史指征McDonald宫颈环扎术且资料完整的单胎孕妇共145例的临床资料, 记录在围手术期及环扎术后孕≥20~24、≥24~28、≥28~32周经阴道超声测量的闭合段CL, 按分娩孕周分为≥34周分娩组(n=118)和<34周分娩组(n=27), 分析2组环扎术后CL与<34周早产的关系及环扎术后孕≥20~24周短宫颈孕妇早产的风险。采用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组的CL与<34周早产的关系, 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环扎术后CL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1)在145例病例中, 足月分娩106例(73.1%), <34周早产27例(18.6%), 其中7例(4.8%)<28周分娩(晚期流产)(其中2例为有生机儿并存活), 总体活产率96.6%(140/1...  相似文献   

17.
<正>WHO将孕37周之前的活产定义为早产[1]。由于医疗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对早产的下限界定不同,大多数发达国家将早产的下限界定于妊娠20~24周之间,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妊娠28~36+6周分娩或新生儿体质量≥1000 g的标准[2]。因定义不同,美国的早产发生率为11.29%[3],而我国因"二孩政策"的开放及高龄产妇的增加,早产发生率逐年上升,目前已高达10%。未满37周出生的围产儿被称为早产儿。早产是目前全球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当  相似文献   

18.
干预性早产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干预性早产的病因、分娩方式、分娩时机及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4例干预性早产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早产发生率为6.33%,其中干预性早产占42.05%。重度子前期是干预性早产的首位因素。干预性早产组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自然早产组(P<0.01);干预性早产组早产儿窒息率明显低于自然早产组(P<0.01);干预性早产组产妇产后出血、围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自然早产组(P<0.05);孕周≥34周,体重≥2000 g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孕周<34周、体重<2000 g的早产儿(P<0.01)。结论:适时选择干预性早产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提高围生儿存活率有益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干预时机及干预方法在抗磷脂综合征(APS)合并妊娠者存在先兆早产或宫颈功能受到影响病例抗早产的效果。方法分析2006—2014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27例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合并单胎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抗APS干预时机分为未干预、孕前干预、孕14周干预及≥孕14周干预的4组,对其中59例存在先兆早产征象或宫颈功能受影响者将抗早产方法分为单纯抑制宫缩(A组)、抗APS+抑制宫缩(B组)以及抗APS+抑制宫缩+宫颈环扎术(C组)3种。分析早产风险因素以及不同干预时机下不同抗早产干预方法的孕周终止情况。结果早产发生率35.4%。59例有先兆早产征象或宫颈功能受影响,但早产风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分娩孕周在B组和C组明显大于A组(P0.001)。C组平均分娩孕周大于B组(P=0.028)。抗APS联合抗早产干预组平均分娩孕周明显大于无抗APS的单纯抑制宫缩A组(P0.001)。孕前干预与孕14周干预与APS先兆早产中34周之后和37周之后分娩呈正相关。结论 APS存在早产风险,孕前或孕14周前开始干预并联合抗早产治疗可以明显延长先兆早产病例的妊娠时间,增加34周后分娩率和足月产率。  相似文献   

20.
1 早产的定义 早产的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孕周分娩.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不少发达国家采用妊娠满20周,也有一些采用妊娠满22周、24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沿用WHO上个世纪60年代的定义,即妊娠满28周或新生儿出生体重≥1000 g.早产发生率由于各国定义的差异,发生率的统计存在不同,美国的早产发生率在12%~13%,欧洲则在5% ~9%,其中约5%发生在28孕周前,12%在28 ~ 31孕周,13%在32 ~ 33孕周,70%在34 ~ 36孕周[1].我国对早产发生率尚缺乏全国统一的数据,约为5% ~ 10%,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进行了多中心大样本调查显示,我国早产发生率为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