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旭东 《医学信息》2005,18(8):861-861
肝豆状核变性(W D)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累及多个器官,首发症状无神经系统症状时容易误诊,我院在临床中收治无神经系统症状的W D患者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10岁,因“全身浮肿三月”入院。患者三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浮肿,以双下肢最明显,未予重视,逐渐加重,以劳累后明  相似文献   

2.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s病(简称WD),是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现将我科1980年以来诊治的6例报告于后。 病例报告 一般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51/2~12岁,发病年龄最小者5岁。其父母均系非近亲结婚。以肝炎为首发病者4例,以上消化道出血及急性溶血为首发者各一例。6例均无神经精神症状。 临床表现①肝脏症状4例初为厌食,恶心,腹胀痛及黄疸。6例肝脾肿大,肝肋下2~3cm,脾5例轻度肿大,1例肋下达7cm,一例有呕血、便血。②角  相似文献   

3.
先证者(Ⅱ2),女,37岁,已婚,以“四肢不规则粗大震颤二十年,近三个月加重”为主诉入院。该患者18岁时起病,右上肢不规则粗大震颤,右手用膳困难,以后渐累及左上肢,双下肢和头部,伴言语困难,在(8.6μmol/L),血清铜蓝蛋白降低(165mg/L).尿酮明显增高(1600μg/24小时).  相似文献   

4.
肝豆状核变性一家系报告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116033)王剑锋大连市计划生育研究所初海鹰先证者(Ⅱ2),女,37岁,已婚,以“四肢不规则粗大震颤二十年,近三个月加重”为主诉入院。该患者18岁时起病,右上肢不规则粗大震颤,右手用膳困难,以后渐累及左...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2 7岁 ,汉族。 13岁时因双手震颤就诊于我院儿科。当时查体 :双眼K F环阳性 ,实验室检查 :尿铜排泄量 90 2 μg/2 4h ,显著增加 ,铜氧化酶活性 0 5U ,明显降低 ,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予以D 青霉胺、VitB6等治疗 ,症状好转 ,病情稳定。近 7年来反复腹胀便血 ,予以保肝、利尿、止血等对症治疗 ,症状时重时轻。此次出现意识恍惚并发肝性脑病治疗无效死亡。尸检所见 黄疸明显 ,口唇青紫 ,杵状指 (趾 )。胸腔、腹腔和心包内均有大量黄色清亮液体 (2 0 0 0ml、5 0 0ml)。肝脏 :黄色 ,体积缩小 ,重 90 0 g ,…  相似文献   

6.
肝豆状核变性二例汪广俐例1男,8岁,因肝脾肿大1月余入院。1年前患过“肝炎”(院外诊断)。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7cm,边缘钝、质中、表面光滑,无触痛。脾肋下4cm,质中,无腹水。实验检查:WBC7.2×10...  相似文献   

7.
肝豆状核变性二家系报告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350001)王清珍,周秀珍福建省立医院内科除鸣钦肝豆状核变性系Wilson1912年首次描述[1],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性家族性疾病。现将我们发现约有较完整资料的两个家系共5例报告如下。病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我院收治的肝豆状核变性溶血性贫血7例。年龄5~12岁,均发生在肝豆状核变性的较早期,溶血距发病时间6天~4月,有2例反复发生2次溶血。患儿肝病症状明显,但无1例发生神经系症状。7例经一般对症、输血及保肝治疗,1例加用青霉胺治疗,结果4例贫血恢复正常,3例贫血好转,其中3例暴发肝衰,1例恢复,1例死亡,1例转院后情况不明。文中讨论了肝豆状核变性溶血性贫血特点、诊断和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s病,是小儿遗传代谢异常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但肝豆状核变性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以往国内报道的很少,鉴于这种溶血多发生在肝豆状核变性的较早期,有的可为首发症状或与暴发性肝衰并存,极易误诊和漏诊,如能早期识别,对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极有帮助,故此将我院收治的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减少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精神障碍在精神科的误诊率。方法对收集的5例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精神障碍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病时,极易造成误诊。结论加强精神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氏病、是一种遗传性代谢异常。主要累及脑基底节、肝脏和肾脏。本病乃因铜代谢障碍而引起的。将我们见到以神经症状为主的3例报告如下。 临床病例 例1:女,14岁。口吃一年、四肢活动缓慢五个月主诉入院。  相似文献   

11.
患儿 男 ,2岁。因面黄 1年、鼻衄 2天入院。1年前发现患儿面黄 ,时轻时重 ,有时巩膜黄染 ,无发热及出血倾向 ,饮食稍差 ,精神时有烦躁 ,智力正常。近日出现鼻衄 ,面黄加重。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 ,家族成员中无类似患者。查体 :神志清 ,精神萎靡 ,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苍黄 ,无出血点。双侧腹股沟可触及数个豆粒至花生米大小的淋巴结 ,活动。头颅呈舟状 ,睑结膜、口唇苍白 ,巩膜轻度黄染 ,右侧鼻腔渗血 ,牙齿发育不良。双肺呼吸音稍粗 ,无干湿口罗音。心率 12 0次 /分 ,律齐、心音有力 ,心尖区可闻及 2级收缩期杂音 ,较局限。腹胀、腹壁静脉…  相似文献   

12.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遗传性疾病。我院1974~1990年间共收治16例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其中10例有家族史,在这10个家族中有22人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现分析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分析 一般资料 10例中男2例、女8例,发病年龄最小7岁,最大19岁。这10个患者皆有明显家族遗传史:6个患者其同胞中均有一人患类似疾病;一患儿祖父死于“肝硬化、腹水”,其父母为近亲结婚,虽无肝豆状核变性的症状,但血清铜兰蛋  相似文献   

13.
肝豆状核变性一家系四例骆金芝,张琳,杨颖丽先证者女,9岁。半年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腹痛、腹胀,肝功能异常,按肝炎治疗无效。近一个月来性格改变,双手震颤,步态不稳。体检;皮肤及巩膜黄染,表情呆滞,腹膨隆,肝未触及,脾肋下2cm,腹水征阳性,四肢肌张力...  相似文献   

14.
<正>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又称为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肝硬化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是其主要特点。全球发病率为1/3万~1/10万,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1~5])。角膜缘Kayser-Fleischer(K-F)环和有关铜代谢及疾病相关基因突变的实验室检测阳性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若临床表现不典  相似文献   

15.
急进型肝豆状核变性一例刘传玉,周素荣患者男,22岁,因突发恶心、呕吐、神志不清3天入院。患者3天前突发恶心、喷射性呕吐,10小时后神志不清,小便失禁,伴阵发性抽搐。病前4天曾因"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接受"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治疗。其父、母非近亲结婚,一...  相似文献   

16.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为Wilson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铜代谢障碍而致,发病率为3/10000。临床主要表现为肝硬化、脑部尤其为基底神经节变性,角膜出现色素(K—F)环及肾脏受损。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为依靠药物促进体内铜排泄或减少铜吸收。为少数几种可有效治疗的遗传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肝移植能够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提供正常的肝组织以纠正其遗传缺陷,改善铜代谢、肝硬化所致的各种临床症状及神经精神症状。 目的:观察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效果。 方法:选择1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3例患者行尸体肝移植,14例患者行亲体肝移植,所有肝移植患者动脉重建采用供肝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胆道重建均采用胆道端端吻合,术中均未放置胆道支架管支撑引流。 结果与结论:围手术期死亡1例,生存时间超过1年15例,超过3年10例。8例伴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中,6例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生存时间超过1年的15例患者移植后肝功能较移植前明显改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明显升高 (P < 0.05)。证实肝移植可改变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代谢缺陷,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遗传病,其基因定位于13q14.3区,目前常用于检测ATP7B基因突变的方法有染色体单体型分析法、PCR-SSCP法及DNA直接测序法;ATP7B基因突变形式很多,以点突变为主,不同地域、不同人种存在不同的突变热区。现有的研究还未证实ATP7B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这些关于ATP7B基因突变的研究为实现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诊断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背景:尽管近年来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且少量研究也乐观地提示这种改善能够持续稳定存在。但由于患者、医生以及其他不可控等因素,移植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也有所不同。 目的:总结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移植病例资料,并对患者移植前伴随的神经系统的损害进行了长期随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5月因肝豆状核变性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接受肝移植治疗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14-44岁,平均年龄24.5岁。移植前9例患者的血清铜蓝蛋白均低于正常值(200-600 mg/L),移植前5例患者存在神经病学症状。 结果与结论:8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1例行活体肝移植,其中1例原位肝移植患者于围手术期死亡,死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8例患者肝功能均恢复顺利,移植后1个月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P < 0.05),白蛋白、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升高(P值均< 0.05);血铜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合并的神经病学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甚至消失;5例患者角膜K-F环移植后1个月有不同程度变淡,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7个月和11个月角膜K-F环消失。结果可见通过全肝移植或活体肝移植,不仅能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铜代谢,还能有效缓解神经病学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