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点滴式保留灌肠的疗效评价(附40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梅芳 《广西医学》2009,31(2):234-235
目的研究中药点滴式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改良法点滴式保留灌肠,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法灌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灌肠液平均保留时间8.5h;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灌肠液保留时间5.3h。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患者肛门异物感、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点滴式保留灌肠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增加了病人的舒适感,延长了灌肠液的保留时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药点滴式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把80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40例采用改良法点滴式保留灌肠;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法灌肠。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50%,保留时间10.5h±3.5h;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0%,保留时间5.62h±4.8h。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点滴式保留灌肠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增加了病人的舒适感,延长了灌肠液的保留时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张艳 《铁道医学》2014,(10):1207-1209
目的:探讨改进后的保留灌肠方法对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5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均为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留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进后的保留灌肠方法,治疗15 d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结束后,回顾性比较两组平均每次灌肠液保留时间、平均每次灌肠液外溢例数及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每次灌肠液保留时间实验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平均每次灌肠液外溢例数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常规保留灌肠方法基础上,改进灌肠液量及灌肠液温度、肛管插入深度,并采取先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能明显延长灌肠液保留时间、减少灌肠液外溢,从而提高保留灌肠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延长中药液在肠内的存留时间,减少药液外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需要中药保留灌肠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40例,传统组40例。传统组采用一次性灌肠袋盛装中药液连接12号肛管,按传统要求插入肠内15cm-20cm进行保留灌肠;改良组采用注射器抽取中药液后连接12号吸痰管插入肠内30cm进行保留灌肠。观察记录2组灌肠后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药液外溢情况,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P〈0.01),灌肠药液外溢减少(P〈0.01),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使中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延长,药液外溢减少,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两种保留灌肠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保留灌肠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保留灌肠法,实验组应用输液式保留灌肠法。结果: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药液外溢高于实验组;实验组满意度、治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输液式保留灌肠法,能够使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延长,药液外溢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效果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理想高效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保留灌肠方法。方法选择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且无并发症的患者40倒,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改良保留灌肠法灌肠)20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灌肠)20例。比较改良保留灌肠法和传统保留灌肠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中的作用。结果根据灌肠后的便意感,灌肠药液保留时间,灌肠10min后的脉率,灌肠的依从性等评价指标,两组灌肠效果比较,经过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改良保留灌肠法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较传统的保留灌肠法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白瑞平 《包头医学》2009,33(2):111-112
目的:探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最佳灌肠剂量,为临床根据结肠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灌肠剂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抽签法将确诊为慢性结肠炎的24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Ⅰ、Ⅱ、Ⅲ、Ⅳ组)各60例,每组均用添加染色剂(靛胭脂)的灌肠液进行保留灌肠,Ⅰ、Ⅱ、Ⅲ、Ⅳ组的灌肠剂量分别为100ml、200ml、300ml、400ml每晚保留灌肠1次,观察各组灌肠后药液的保留时间,治疗2周后行屯子结肠镜检查,灌肠药物到达的肠段及肠黏膜炎症改变情况。结果:各组灌肠后药液的保留时间、灌肠液到达的肠段情况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Ⅱ、Ⅲ组药液的保留时间、药液到达的结肠部位、治疗效果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灌肠剂量为100ml时药液到达的结肠部位较浅,治疗效果欠佳;剂量为400ml时患者耐受性差,肠道急惹现象强烈,药物保留时间较短,疗效不佳。药物保留灌肠最佳剂量为200~300ml,药液到达的部位最理想,患者耐受性好,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9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用传统的中药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于每晚灌肠前先用开塞露排便,再用注射器接吸痰管(代肛管)方法,灌肠后不断改变体位,观察其疗效及护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延长(P〈0.01),灌肠药液外溢减少(P〈0.01),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治疗组采用双腔球囊乳胶管,用灌肠吊筒控制注药速度,球囊内注气防止药液外溢,来进行保留灌肠,并进行腹部按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灌肠药液外溢明显减少,总有效率明显提高。结论: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可减少药液外溢,解除肠道平滑肌痉挛,扩张肠壁,加快药物吸附速度,延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从而提高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点式中药保留灌肠法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将80例需要中药保留灌肠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静点式保留灌肠法,观察2组患者灌肠液保留时间、患者满意度及药液是否外溢和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P<0.05)、灌肠液外溢明显减少(P<0.05)。结论静点式保留灌肠法可以提高灌肠效果,减轻患者灌肠中的不适,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荣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159-160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片口服,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加生理盐水作保留灌肠;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方式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保留灌肠,同时口服中药汤剂。结果观察组显效率73.33%(33/45)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8.89%(22/4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45/4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39/4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00例,用复方芩柏颗粒剂,庆大霉素,甲硝唑保留灌肠;对照组98例,用庆大霉素,甲硝唑保留灌肠;观察比较两组用药4周后的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总有效率8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结合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性化服务在老年患者清洁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0例来我科清洁灌肠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灌肠操作,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服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灌肠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灌肠液外溢及腹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灌肠液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灌肠后排便情况和满意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老年患者清洁灌肠时实施人性化服务,有助于消除或缓解其紧张恐惧心理,患者积极配合,使灌肠顺利完成,提高了灌肠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改良后的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方法随机将在我院接受的改良后保留灌肠法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6例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38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药液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未发生药液外溢,对照组药液外溢率10.5%,两组比较,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接受改良后保留灌肠法治疗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更快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点滴式保留灌肠法用于放射性肠炎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60例放射性肠炎且需保留灌肠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实验组采用点滴式保留灌肠法,观察两组患者灌肠液保留时间、灌肠液是否外溢、临床疗效及灌肠过程中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P<0.01),灌肠液外溢明显减少(P<0.01),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点滴保留灌肠法可以提高灌肠效果,减轻患者在灌肠中的不适,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物的肠内保留时间,提高治疗及护理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锡类散、云南白药及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144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1.0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锡类散1.Og,云南白药2.0g,地塞米松5mg保留灌肠,每晚1次,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结肠镜下表现,采用Mayo疾病活动指数进行评分,并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Mayo疾病活动指数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后结肠镜下评分比较,治疗组在促进黏膜修复、愈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美沙拉嗪口服联合锡类散、云南白药及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优势。方法收集68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均予西医常规治疗,但观察组加用中药保留灌肠,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症状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泻与黏液脓血便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而腹痛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4.71%,复发率11.76%,低于对照组的23.53%及20.59%(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肯定,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周思琼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5):115-116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43例)采用中药内服结合灌肠法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6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3.03%;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72.10%;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药内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方法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液保留灌肠对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液100毫升保留灌肠,每天2次,疗程均为2周,治疗期间每半月测定血肌酐,尿素氮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观察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在用药后肾功能变化值与对照组同期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中药液保留灌肠可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延缓肾衰进展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栓痔术后应用替硝唑、庆大霉素及利多卡因保留灌肠对伤口愈合及血浆内毒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4月我科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血栓痔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术后给予生理盐水保留灌肠,2次/d;试验组术后给予替硝唑、庆大霉素及利多卡因混合液保留灌肠,2次/d;观察两组术后疼痛、排便、伤口愈合及血浆内毒素含量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灌肠后5 d疼痛评分和排便舒适度评分分别为(2.18±0.42)分、(3.21±0.5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94±0.67)分、(5.69±0.8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灌肠后血清内毒素和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0.13±0.03)kU/L、(7.86±1.34)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18±0.05)kU/L、(10.72±1.5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痔患者术后给予替硝唑、庆大霉素及利多卡因混合液保留灌肠,可以减轻术后疼痛,促进伤口愈合,降低血浆内毒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