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管再狭窄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掌握基因治疗血管再狭窄的实验结果和发展方向。方法 针对细胞毒素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细胞内信号感应器、一氧化氮、转录因子、Fas配体等作用或调节环节基因治疗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结果 胸腺嘧啶核苷激酶(HSV-tk)和胞嘧啶脱氨酶细胞毒基因治疗、突变的Rb、cdk抑制因子p21,p27,p53,β-干扰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反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β,A-Raf和C-Raf的反义寡核苷酸及AGβγ等阻断细胞内信号传递、增加NO的合成、抑制平滑肌细胞(SMC)的细胞因子kB(nuclear factor-kB NF-kB)、促进gas和Fas配体表达等基因治疗可明显抑制血管再狭窄。结论 基因治疗再狭窄治疗实验疗效明显,多基因多环节的联合基因治疗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血管重建术后再狭窄的防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血管重建术后再狭窄的各种防治手段。方法 对有关国内、外血管重建术后再狭窄防治方法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血管再狭窄的防治手段包括基因治疗、药物治疗、血管外支架和物理治疗等。基因治疗的方法包括转染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基因和利用反义核酸技术或RNA干扰技术使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基因失活。结论 各种防治方法各有优、缺点,有些还存在争议。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将会成为防治血管再狭窄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PTEN基因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克隆株VEGF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肿瘤抑制基因-PTEN诱导表达后对人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细胞株SK-MEL-31VEGF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MM细胞信号传导中的地位和分子生物学作用打下基础。方法:应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技术,研究PTEN基因、反义PTEN基因转染人MM细胞株SK-MEL-31前后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 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PTEN基因转染人MM细胞株SK-MEL-31经诱导表达后细胞内VEGF表达明显减少,而转染反义PTEN基因的细胞,其VEGF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PTEN基因的表达影响MM细胞侵袭和转移等肿瘤病理生物学行为,与细胞内VEGF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抑制肝癌的血管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ODN)是否可以抑制人肝癌细胞系VEGF的蛋白表达,进而抑制肝癌的血管形成,探讨肝癌基因治疗的新方法。方法 人肝癌细胞系7721能表达VEGF,其培养上清液对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采用人工合成反义、正义ODN分别加入7721细胞培养液,比较7721细胞VEGF的表达以及各上清液刺激内皮细胞生长的受抑情况,即可了解ODN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抑制肝癌的血管形成情况。结果 VEGF反义ODN明显抑制了人肝癌细胞VEGF的表达(灰度值:反义组122.6,正义组101.3,对照组106.3,P<0.01),且抑制率与剂量呈性关系(当剂量为1、2、5、10μmol/L时抑制率分别为:63.2%、82.4%、210.0%、287.5%)。结论 VEGF反义ODN能够抑制肝癌的血管形成,其有望成为抗肝癌的新一代基因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血管再狭窄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描述血管再狭窄的病理学和细胞学机制的基础上,将抑制血管再狭窄的目的基因分为抗增殖基因、抗迁移基因和多效基因并系统总结了近十年来的研究结果,并对载体选择及输送方法进行了回顾,同时指出了基因治疗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因转移技术指将外源性基因 (目的基因 )通过一定载体导入靶细胞 ,以补偿靶细胞的基因缺陷或调节靶细胞的蛋白分泌水平 ,最终使靶细胞获得新的生物学行为或功能的一种高新技术。它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临床基因治疗的主要手段。1 基因转移的基本程序[1,2 ]1.1 目的基因的选择与克隆 目的基因指通过转移使细胞获得新的生物学行为的基因。其选择的原则是选择的基因其产物对疾病的疗效必须相当肯定。例如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强大的血管生成诱导剂 ,肯定了它的血管生成刺激功能后 ,在缺血组织或器官的转基因…  相似文献   

7.
胃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胃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方法 回顾国内外有关文献。结果 胃癌的发生、进展与癌基因、生长因子、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肿瘤抑制基因、细胞粘附因子及基因的不稳定性有关。结论 胃癌涉及多种基因的不同改变。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退变是下腰痛的常见病因.椎间盘退变分子机制的研究发现,白介素-1α和β、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环氧化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在退变椎间盘中有较高活性,转化生长因子-β及Sox9基因等表达降低,可能是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因治疗为椎间盘退变带来了希望,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诱导蛋白-1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生长分化因子-5等生长因子基因,以及Sox9基因成功导入人或动物椎间盘细胞中发现,这些外源基因可促进Ⅱ型胶原和(或)蛋白多糖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将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基因成功导入椎间盘细胞,可从抑制分解代谢方面为基因治疗提供另一条可行的途径.基因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随着研究的深入与转基因技术方法的提高,基因治疗可望进入临床为椎间盘退变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因治疗是目前肝癌治疗研究的热点.人们已建立了多种肝癌治疗研究的模式,如抑癌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自杀基因治疗、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等,体外实验已取得初步的成功。但临床宴践的开展还有一定困难,主要原因是还未建立起安全有教的基因转移方法。基因转移技术是基因治疗的关键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对基因治疗的成功和临术应用起决定作用。基因转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回体转移法(ex vivo).即在体外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后.再将转基因细胞回输体内.使目的基因在体内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另一种是体内直接转移法(in vivo).包括原位转移法(in situ),即将外源基因直接导入体内的有关组织器官,使其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Angiostatin基因联合反义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治疗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协同抑制作用。方法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建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四组荷瘤裸鼠分别注射质粒PcDNA3、Angiostatin/PcDNA3、HIF-1α/PcDNA3B、Angiostatin/ PcDNA3 HIF-1α/PcDNA3B。观察肿瘤生长曲线,检测肿瘤的Angiosta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HIF-1α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利用TUNEL染色法行原位细胞凋亡分析。结果Angiostatin基因治疗在早期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Angiostatin基因治疗组的MVD(24.8±2.8)低于空质粒对照组(30.2±4.1),VEGF表达高于空质粒对照组,细胞凋亡指数(2.87±0.48)高于空质粒对照组(1.55±0.43);联合治疗组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HIF-1α局部低表达,MVD (14.6±2.1)低于Angiostatin基因治疗组(24.8±2.8),VEGF表达低于单独治疗组,细胞凋亡指数(5.12±0.63)高于单独治疗组。结论肿瘤对Angiostatin基因治疗可以产生耐受性;反义HIF-1α基因阻断肿瘤的缺氧适应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耐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