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氯沙坦及A779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39只雄性Wistar大鼠给予链脲佐菌素(STZ)55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12周后,将血糖>16.7mol/L且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现象的36只大鼠纳入实验。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心肌病 (DCM)组、氯沙坦组和A779+氯沙坦组,每组12只。给予氯沙坦组大鼠氯沙坦10mg/(kg·d)灌胃,给予A779+氯沙坦组大鼠氯沙坦10mg/(kg·d)灌胃和血管紧张素-(1-7)受体拮抗剂A779 100ng/(kg·d)尾静脉注射,给予DCM组大鼠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治疗持续4周。第16周末采用心脏超声、Masson染色及RT-PCR的方法测定大鼠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E/A(E峰/A峰)、左室心肌胶原含量、ACE2 mRNA的表达。结果与DCM组比较,氯沙坦组和A779+氯沙坦组大鼠的LVIDs、LVIDd降低(P<0.01),E/A、FS、LVEF升高(P<0.01),左室胶原含量减轻(P<0.01),ACE2 mRNA表达增高(P<0.01);与氯沙坦组比较,A779+氯沙坦组大鼠LVIDs、LVIDd升高(P<0.05),E/A、FS、LVEF降低(P<0.05),左室胶原含量升高(P<0.05),ACE2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氯沙坦通过Ang (1.7)途径减少纤维化及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糖尿病组和缬沙坦治疗组.实验2、4、8、12周后分别处死大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肾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肾脏CTGF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和缬沙坦治疗组大鼠的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均显著增高(P值分别<0.01、0.05),肾脏CTGF mRNA和CTGF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值分别<0.01、0.05).缬沙坦治疗组大鼠血尿素氮、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较糖尿病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降低(P值分别<0.01、0.05),肾脏CTGF mRNA和CTGF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值均<0.05).结论 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的作用可能与减少肾脏CTGF mRNA和CTGF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on Ⅱ receptor blocker, ARB)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分组对照分析 15 例用 ARB和 15 例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抗心力衰竭治疗3个月的DCM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及心肾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心率、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治疗后3个月,两组心率、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ACEI组与ARB组心率、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RB可改善DCM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减缓心力衰竭的病程发展,可作为ACEI副作用不能耐受者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4.
Apelin-13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Apelin-13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Apelin-13低、高剂量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实验组给予高脂高糖饮食4周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30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Apelin-13低、高剂量组分别按50、100μg/(kg·d)连续灌胃8周,8周后计算各组大鼠心脏指数(H/B)和左室质量指数(1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Masson染色观察心肌胶原形态、图像分析测量心肌间质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CVF),放射免疫法测定局部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浓度,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I(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组H/B、LVMI、心肌间质CVF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ngⅡ的浓度、TGF—μ1及TIMP-1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MMP-1蛋白的表达则明显减少(P〈0.05)。Apelin-13治疗后,上述趋势均明显好转,并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改变更明显。结论Apelin-13可能通过对TGF—β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来改善糖尿病心肌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 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进程的作用.方法 健康 Wistar大鼠单侧输尿管结扎制备UUO模型,并分为模型组(n=18)、缬沙坦组(n=18,30 mg·kg-1·d-1 灌胃);以切开腹腔并游离左侧输尿管但不结扎和剪断大鼠作为对照组(n=12).分别于术后3、10、20 d处死大鼠,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肾组织骨桥蛋白(OPN)的表达,RT-PCR方法 检测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缬沙坦组Scr及BUN自术后第10天起均显著上升(F=11.75~40.83,q=3.32~11.87,P<0.05);术后第3天模型组OPN及TGF-β1 mRNA表达均上调,缬沙坦组OPN自第3天亦显著增加,但TGF-β1 mRNA的表达自第10天起才显著增加(F=11.70~231.51,q=4.74~30.42,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术后第3天OPN表达无显著差异,但TGF-β1 mRNA表达显著降低(q=3.92~15.11,P<0.05).结论 OPN、TGF-β1参与了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缬沙坦可能通过抑制OPN及TGF-β1的表达抑制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进程,延缓肾损害进展. 相似文献
6.
荞麦花总黄酮对大鼠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荞麦花总黄酮(TFBF)对异丙肾上腺素(ISO)所致大鼠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用ISO sc5 mg/(kg·d),建立大鼠心肌肥厚模型,同时用TFBF ig给药[(0.05,0.1和0.2g/(kg·d)),连续14 d.测定心脏质量指数、心室RN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血清心肌酶活性,并观察心肌病理改变.结果:TFBF能明显减轻心脏质量,缩短心肌纤维直径,减少心室RNA,AngⅡ,MDA含量,增加SOD活性,抑制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肌酸磷酸激酶的活性.结论:TFBF对ISO所致大鼠心肌肥厚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脂联素在糖尿病心肌病心肌纤维化中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脂联素(Adiponectin,APN) 是否能够抑制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间质纤维化,该效应是否通过抗氧化机制而实现.方法:取60 只6周龄的清洁级雄性wister 大鼠,随机分为APN 组、DETC+APN 组、Saline 组,每组20 只.所有大鼠禁食12h 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5mg/kg) 制作糖尿病模型,于造模后每组每天分别给予腹腔注射APN 、DETC+APN 、Saline(APN:1.5×103μg/ kg;DETC:750mg/kg),持续至造模后第16 周末.16 周末评定糖尿病发病率,造模72 小时后血糖>16.7mol/L; 尿糖(+++~++++); 且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现象为糖尿病成模;测定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取心脏病理切片进行Masson's 染色以测定心肌纤维化情况;心脏病理切片进行DHE 染色以评估氧化应激情况.结果:Saline 组和DETC+APN 组至16 周末分别死亡4只和2只,发生糖尿病大鼠分别为14 只(87.5%) 和10 只(55.5%); 而APN 组无死亡,6 只发生糖尿病(30.0%).与Saline 组大鼠相比,APN 组和DETC+APN 组大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 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 均显著减少(P<0.05),短轴缩短率(FS) 和射血分数(EF) 显著升高(P<0.05),左室胶原容量分数(CVF) 显著减少(P<0.05),反映氧化应激情况的DHE 染色相对发光值显著减弱(P<0.05).与APN 组大鼠相比,DETC+APN 组大鼠LVEDD 、LVESD 、LVEDV 和LVESV 均显著增加(P<0.05),FS 和EF 显著降低(P<0.05),CVF 显著增加(P<0.05),氧化应激显著增强(P<0.05).结论:APN 能够通过抗氧化应激效应抑制大鼠糖尿病心肌病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合厄贝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的骨骼肌型α-肌动蛋白(α-a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阿霉素建立大鼠DCM模型.13周后,大鼠分为4组:A组为正常大鼠;B、C、D组均为DCM大鼠.A、B组不予药物干预,C组予以培哚普利,D组予以培哚普利联合厄贝沙坦.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RT-PCR方法检测骨骼肌型α-actin mRNA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骨骼肌型α-actin蛋白的表达.结果:药物治疗3周后:[1]D组LVEF高于C组(P<0.05);[2]D组骨骼肌型α-act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C组(P<0.05).结论:与单用培哚普利比较,培哚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更明显改善DCM大鼠心功能,同时伴随心肌骨骼肌型α-actin表达更明显下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大鼠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模型,探讨瘦素对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造大鼠模型.将DCM大鼠随机分为DCM组、瘦素50μg/kg组、瘦素100μg/kg组,每组10只,3组大鼠造模成功后均继续给予高脂高糖饮食,瘦素50 μg/kg组、瘦素100μg/kg组分别给予每日腹腔注射瘦素50μg/kg、100μg/kg,持续5d.另设正常对照组10只给予常规饲料,4组的饲养时间均为12周.12周后检测血清IL-6、Ang-Ⅱ水平,并行心脏彩超测定大鼠的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组大鼠出现心功能减退,IL-6、Ang-Ⅱ水平升高(P<0.01);不同剂量的瘦素干预后,大鼠心功能减退严重,IL-6、Ang-Ⅱ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且瘦素100μg/kg组变化更为明显.结论:瘦素可能在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部分炎症因子及肾交感神经系统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糖尿病早期心肌病变情况并予福辛普利或氯沙坦干预治疗,为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福辛普利组、氯沙坦组,造模8周后心导管法比较各组大鼠心功能,测定血浆及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Apelin含蟹、心肌局部Apelin mRNA表达量并作形念学观察.结果;各组心功能无明显差异;糖尿病组心脏重量指数、血浆及心肌局部Ang Ⅱ升高,Apelin含量及Apelin mRNA表达降低;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空泡样变,微血管壁增厚.福辛普利或氯沙坦干预可部分逆转此改变.结论:糖尿病早期即出现心肌病变,早期应用福辛普利或氯沙坦可一定程度上保护Apelin的表达,改善心肌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1.
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6例、运动员18例、健康对照组20例三组左心室心肌应变,心尖四腔观切面获取整体长轴应变(GLS)和局部心肌峰值收缩应变(PSS)。结果显示,与运动员组和对照组比较,肥厚型心肌病组GLS减低[-(8.0±3.6)%,P〈0.01];运动员组与正常对照组GL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对照组间隔基底段、中间段、侧壁中间段长轴应变,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侧壁基底段、中间段局部心肌节段PSS显著高于运动员组。以左心室GLS小于-10%为截断值诊断病理性左心室肥厚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4.0%、94.0%。提示STI技术能定量评价左室整体与局部收缩功能,有助于区分左心空生理性肥厚与病理性肥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97年7月—2007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伴心肌损害50例,将患者分为两组作病例对照研究,糖尿病合并心肌病为病例组,未合并心肌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特征、血脂代谢情况和心脏超声特点。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心肌损害的病例组病程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总胆固醇(TC)值无差别,但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甘油三酯高,但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低;糖尿病心肌病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P〈0.05)。结论糖尿病病程长、甘油三脂高等因素是糖尿病心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治疗时强调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宣传教育,有效控制高血糖、高血压及脂代谢紊乱对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客观评价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与室间隔心肌部分切除术(SM)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疗效,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可靠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从建库至2012年8月收录的PTSMA与SM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对照试验,并对纳入的中英文文献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5篇文献共28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行PTSMA治疗149例,SM治疗137例.肥厚型梗阻性患者经SM治疗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较PTSMA减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9.07,95% CI:0.96~17.18,P=0.030);行PTSMA和SM治疗患者的室间隔厚度(OR=1.15,95% CI:-0.79~3.10,P=0.240)、左房内径(OR=1.95,95%CI:-0.16~4.07,P=0.070)、左室舒张末期(OR=0.70,95% CI:-0.79~2.19,P=0.360)及收缩末期内径(OR=1.14,95% CI:-1.65 ~ 3.93,P=0.420)、症状改善程度(胸痛:OR=1.07,95% CI:0.35 ~ 3.23,P=0.910;晕厥:OR=0.32,95%CI:0.08 ~ 1.23,P=0.100)、术后病死率(OR=1.63,95%CI:0.46 ~5.76,P=0.4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TMSA治疗后患者起搏器植入率(OR=5.91,95% CI:2.04~17.11,P=0.00l)和再介入治疗率(OR =6.62,95% CI:1.20~36.62,P=0.030)较SM治疗者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目前,PTSMA只能作为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一种选择,现有的证据尚不能证明其可完全替代SM,但可根据左室流出道压差、症状、靶血管解剖形态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心肌病,通常表现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伴或不伴有流出道的明显梗阻.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为1:500[1].约有50%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史,男女比例2:1,平均发病年龄为(38±15)岁.本病常为青年(特别是运动员)猝死的原因,且无特效治疗手段[2].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在一个HCM家系中进行心脏型肌钙蛋白T基因(TNNT2)、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突变筛查,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a)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家系调查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结果在该家系接受家系调查的10例对象中4例携带TNNT2 14035c〉t(R130C)突变,全部于40岁之前发病,外显率100%。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置未见异常,该突变位点使TNNT2基因第10号外显子130位的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先证者及其两兄长皆以心功能不全表现为主,先证者的两位兄长在我们随访过程中发生猝死。MYH7及MYBPC3基因未发现突变。结论TNNT2基因14035c〉t突变是该HCM家系的致病突变。其携带者的临床表型较恶。对于临床表型较恶,猝死发生率较高HCM家系有必要进行TNNT2的突变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肥厚型心肌病 (HCM)患者左心室纵向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方法 应变成像模式下 ,对 18例HCM患者和 17例正常人左心室各室壁不同水平心肌节段在长轴方向上的应变曲线进行分析 ,测量收缩期峰值应变。结果 HCM组各室壁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应室壁节段 (P <0 .0 5 ) ;室间隔中段局部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分别与室间隔厚度以及IVS/PW比值具有相关性 (r1=0 .76 2 ,r2 =0 .6 70 ,P <0 .0 1)。结论 HCM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受损 ,且左室形态学异常与局部心肌功能的异常具有相关性 ;应变成像能够定性、定量地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中国家族性及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的异同。方法 对10个家系中36例HCM患者及50例散发的HCM患者进行B肌球蛋白重链(MYH7)、肌钙蛋白T(TNNT2)及肌球结合蛋白C(MYBPC3)扫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结果家族性HCM患者中,3个家系的13例HCM患者发现MYH7错义突变,分别为18号外显子发生G12601A突变(Arg663His)、23号外显子发生G15373A突变(Glu924Lys)、20号外显子发生T13659C突变(Ile736Thr),散发的50例HCM患者中,有1例发现MYH7的20号外显子上T13659C突变。所有HCM患者均未发现TNNT2基因突变。家族性HCM患者中有2个家系共4例发现MYBPC3基因突变:2例为18号外显子上的Arg502Trp、2例为13号外显子碱基插入突变,即在7425~7426间插入CGGCA,导致Arg346fs移码突变;50例散发性HCM患者中未发现此基因突变。结论 MYH7和MYBPC3可能为我国家族性HCM的主要致病基因之一,而我国散发性HCM患者MYH7和MYBPC3基因突变率低;TNNT2可能不是我国HCM患者的主要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左房射血力并探讨其意义。方法:使用超声技术测量56例HCM患者和33例正常对照的左房射血力,根据HCM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受损程度不同依次分为Ⅰ、Ⅱ、Ⅲ、Ⅳ组。结杲:左房射血力,Ⅱ、Ⅲ组高于正常对照组、Ⅰ组和Ⅳ组,其中Ⅱ组又高于Ⅲ组(P均〈0.05);肺静脉口A波峰值流速,Ⅱ、Ⅲ、Ⅳ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Ⅰ组,其中Ⅱ组又高于Ⅳ组(P均〈0.05);左房泵血量,Ⅱ、Ⅲ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结论:多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房射血力代偿性增加,左房射血力受心室顺应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心肌病心室重构作用机制以及缬沙坦、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糖尿病心肌心室重构影响。方法: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心肌病(DC)组、缬沙坦(Val)组、阿托伐他汀(Ato)组、联用(V+A)组、正常(CN)组。干预12周,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脏质量(BW)、左心室质量(LVW)、检测心肌组织中MMP2基因表达以及MMP2蛋白含量及活性。结果:与DM组相比,三个治疗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室肥厚指标明显改善(P<0.05),MMP2mRNA有明显减少(P<0.05),MMP2蛋白含量及活性显著降低(P<0.5),而且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对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结论: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均可缓解糖尿病心肌病心室重构,其联合应用有协同治疗效果。其机制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和活性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