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哌喹、甲氟喹及奎宁的敏感性。方法: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采自云南省瑞丽11个县、市的恶性疟原虫对以上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云南省南部、东南部及西部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分别为96.7%、78.9%及95.7%,ID50依次为125nmol/L、136nmol/L、及176nmol/L;对氯酚喹的抗性率分别为100%、85.3%及88.9%,ID50依次为52nmol/L、54nmol/L及72nmol/L;对奎宁均为敏感,ID50依次为480nmol/L、352nmol/L及608nmol/L。南部及东南部原虫对哌喹的抗性率分别为68及88nmol/L;结论: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4-氨基喹啉类药物普遍产生抗性,其抗性程度来自滇西及其相连的缅甸感染的疟原虫明显高于滇东南;对奎宁及甲氟喹敏感。氯喹、氨酚喹及哌喹目前已不适应于云南恶性疟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哌喹、甲氟喹及奎宁的敏感性。方法: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采自云南省瑞丽11个县、市的恶性疟原虫对以上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云南省南部、东南部及西部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分别为96.7%、78.9%及95.7%,ID50依次为125nmol/L、136nmol/L、及176nmol/L;对氯酚喹的抗性率分别为100%、85.3%及88.9%,ID50依次为52nmol/L、54nmol/L及72nmol/L;对奎宁均为敏感,ID50依次为480nmol/L、352nmol/L及608nmol/L。南部及东南部原虫对哌喹的抗性率分别为68及88nmol/L;结论: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4-氨基喹啉类药物普遍产生抗性,其抗性程度来自滇西及其相连的缅甸感染的疟原虫明显高于滇东南;对奎宁及甲氟喹敏感。氯喹、氨酚喹及哌喹目前已不适应于云南恶性疟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咯萘啶分别与甲氟喹等5种药物伍用的体外抗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咯萘啶单用及其分别与甲氟喹、硅宁、阿莫地喹、甲硝唑及诺氟沙星伍用的体外抗疟作用,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上述6种药物单用及其伍用的敏感性。在单一用药组中,咯萘啶、甲氟喹、奎宁、阿莫地喹、甲硝唑与诺氟沙星对疟原虫的半数抑制量(ID50)分别为48.6、78.7、142.8、83.2、1301.5及1205.2nmol/L。伍用中咯萘啶的ID50依次13.0、21.5、83.2、176.7及68.6nmol/L,其它5种药物依次为61.6、344.2、80.2、564.3及489.8nmol/L。结果提示,咯萘啶分别与奎宁、阿莫地喹、甲硝唑及诺氟沙星伍用在体外无明显增效作用;咯萘啶与甲氟喹伍用似有一定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应用体外微量法检测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醚及咯萘啶的抗性率,我国境内的分别是95.7%(22/23)、88.9%(8/9)、16.5%(4/24)、22.2%(2/9)、11.1%(1/9)、20.8%(5/24);半数抑制量(ID50)分别为176、72、6、13、118、16nmol/L;ID95依次为830、512、34、80、650、88umol/L。缅甸境内的分别为100%(29/29)、83.3%(5/6)、13.8%(4/29)、16.7%(1/6)、16.7%(1/6)、21.4%(6/28);ID50分别为240、52、6、14、120、18nmol/L;ID95为1408、384、34、80、650、96nmol/L。境内、外恶性疟原虫对奎宁均敏感,ID50分别为608、470nmol/L,ID95为2560,1690nmol/L。证实该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存在高度抗性.且缅甸高于我国;对氨酚喹亦普遍产生抗性;对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醚、咯萘啶有少数疟原虫产生低度抗性。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醇和咯萘啶无交叉抗性。抗青蒿琥酯恶性疟  相似文献   

5.
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现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目的:了解恶性疟原虫对各种常用抗疟药的敏感性,以指导合理应用抗疟药。方法:采用WHO标准体外微量法。结果:甲氟喹和奎宁分别测定36例和33例,未发现抗性病例。氯喹、氨酚喹和哌喹抗性率分别为84.6%、86.1%和38.0%。有8.3%病例对咯萘啶有抗性,少数病例对青蒿素类药物敏感性下降。结论:云南和海南两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和哌喹有高度抗性,但停用氯喹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有所恢复。对哌喹抗性率和抗性程度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对咯萘啶和青蒿素类药物的敏感性在逐渐降低。上述抗疟药抗性之间有一定交叉关系。  相似文献   

6.
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得中缅边境西段缅甸境内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及我国抗疟新药青蒿琥酯及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100%、14.3%及19.0%,半数抑制量依次为249.4、4.2及12.1nmol/L。3例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咯萘啶的ID50分别为335、6nmol/L和43.1nmol/L;4例抗咯萘啶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青蒿琥酯的ID50分别为260.1nmol/L和5.0n  相似文献   

7.
1988及1990年在滇南恶性疟流行区用体外微量法测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咯萘啶、青蒿琥酯及哌喹的抗性率分别为98.7%(75/76)、27.6%(16/58)、13.8%(9/65)及97.7%(43/44);半数抑制量(ID_(50))分别为125.0、19.0、4.7及243.3nmol/L,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哌喹有明显的交叉抗性;对咯萘啶及青蒿琥酯则未见明显的交叉抗性。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以上3种药均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抗性。抗咯萘啶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无交叉抗性,而对氯喹及哌喹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8.
用4天抑制试验法给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小鼠灌胃咯萘啶12.5mg/kg·d或阿莫地喹25mg/kg·d均能完全杀灭原虫;甲氟喹25mg/kg·d或青蒿素100mg/kg·d虽有抑制作用但治愈率仅为50%及0%。咯萘啶12.5mg/kg·d对中度抗氯喹的NS系原虫亦有明显作用,洽愈率70%,而阿莫地喹100mg/kg·d、甲氟喹100mg/kg·d及青蒿素200mg/kg·d均无治愈鼠,示后3种药与氯喹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抗性。上述剂量的阿莫地喹、甲氟喹和青蒿素对高度抗咯萘啶的伯氏疟原虫无明显抑制作用,示它们与咯萘啶有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对氯喹、哌喹和咯萘啶敏感性的变化。方法 2009年9~12月在中缅边境的缅甸拉咱市采集了51份恶性疟血样,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敏感性测定结果有效的42份血样中、其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和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95.2%、7.1%和54.8%,半数抑制量(ID50)分别为320.5、128.2和96.0 nmol/L。在抗咯萘啶的23份血样中,对氯喹和哌喹的交叉抗性率分别为91.3%(21/23)和13.0%(3/23);抗氯喹的40份血样中,对哌喹和咯萘啶的交叉抗性率分别为7.5%(3/40)和52.5%(21/40);抗哌喹的3份血样中,对氯喹和咯萘啶的交叉抗性率均为100%。结论在缅甸拉咱市调查点流行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已普遍产生抗性,约半数对咯萘啶具有抗性,多数对哌喹则敏感。  相似文献   

10.
体外测定恶性疟原虫对七种抗疟药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2年应用体外微量法在中老边境测得我国境内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还原青蒿素及咯萘啶抗性率,分别为97.0%、96.4%、12.1%、16.0%、6.2%、12.5%、34.5%;半数抑制量(ID50)依次为119.0、320、7.2、295.0、74.4、5.4及31.9nmol/L。老挝境内恶性疟原虫分离株对氯喹、哌喹及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9/10、8/10及1/5;ID50依次为114.0、166.9及16.4nmol/L;对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及还原青蒿素均敏感,ID50分别为5.0、91.6、56.7及4.4nmol/L。结果提示境内外恶性疟原虫株对氯喹的抗性程度相似,但对哌喹的抗性程度境外明显低于境内。对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及还原青蒿素的敏感性境外明显高于境内。  相似文献   

11.
参照WHO推荐的“4d抑制性试验法”给药,并采用延长疗效的观察期和取血再转种的方法证明:三氟乙酰伯氨喹20mg/kg·d×4d能完全清除血内的伯氏疟原虫ANKA株;对抗氯喹伯氏疟原虫NS系和抗咯萘啶伯氏疟原虫RP系亦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疗效明显较差,与用伯氨喹相似。提示,8-氨基喹啉类药物与氯喹、咯萘啶等红内期杀灭剂有一定的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恶性疟原虫抗青蒿琥酯株对氯喹及氨酚喹 (阿莫地喹) 有无交叉抗性及其与青蒿琥酯联合使用是否有增效作用。方法: 用Rieckm ann 体外微量法比较青蒿琥酯敏感株与抗性株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氨酚喹的敏感性。结果: 氯喹对青蒿琥酯敏感株与抗性株原虫的ID50 分别为90.9 及112.0 nm ol/L, ID95 均为320.0nm ol/L; 氨酚喹ID50 分别为50.9 及133.5 nm ol/L, ID95 均为320.0 nm ol/L。在联合用药组中, 青蒿琥酯及氯喹的完全抑制浓度(ID95) 分别为3.2 及20.0 nm ol/L,为单用组的1/125 和1/16;青蒿琥酯及氨酚喹的ID95 分别为3.2 及5.0 nm ol/L, 为单用组的1/125 和1/64。结论: 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无明显交叉抗性,青蒿琥酯与这2 种药物联用在体外测试有明显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85年6~10月,应用Rieckmann的体外微量法,测定海南岛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喹哌、氨酚喹、甲氟喹及奎宁的敏感性,ED_(50)分别为0.91、1.72、0.06、0.25和2.25×10~(-6)mol/L.对氯喹、喹哌和氨酚喹的抗性率分别为68.0、18.2和30.0%,未发现对甲氟喹和奎宁有抗性。当地氯喹抗性程度较前又有所下降。对比测定显示,对喹派抗性者,对氯喹同时存在抗性,且抗性程度较高;对氨酚喹抗性者,不一定同时对氯喹有抗性,反之亦然。甲氟喹完全抑制疟原虫裂殖体形成的药物浓度与氯喹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青蒿琥酯敏感株与抗性株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甲氟喹和奎宁的敏感性 ;了解这 3种药物与青蒿琥酯伍用对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的体外抗疟作用。 [方法 ]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敏感株与抗性株原虫对上述 4种药物的敏感性 ,同时测定青蒿琥酯分别与咯萘啶、甲氟喹、奎宁伍用对抗性株原虫的敏感性。 [结果 ]咯萘啶、甲氟喹、奎宁和青蒿琥酯对敏感株的ID5 0 分别为 5 9 0、 6 9 7、 2 83 8和 9 6nmo1/L ;对抗性株的ID5 0 依次为 170 6、 6 3 2、 2 72 4及 85 1nmo1/L。咯萘啶与青蒿琥酯伍用 ,其ID5 0 分别为两药单用组的 1/4 7(36 6 / 170 6 )和 1/ 3 7(2 2 8/ 85 1)。甲氟喹与青蒿琥酯伍用中 ,其ID95 分别为两药单用组的 1/ 4(40 / 16 0 )和 1/ 12 5 (3 2 / 40 0 )。奎宁与青蒿琥酯伍用 ,其ID95 分别为单用组的 1/ 16 (80 / 12 80 )和 1/ 12 5 (3 2 / 40 0 )。 [结论 ]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甲氟喹和奎宁无交叉抗性 ,这两种药物分别与青蒿琥酯伍用 ,对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有较明显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咯萘啶单用及其分别与甲氟喹、奎宁、阿莫地喹、甲硝唑及诺氟沙星伍用的体外抗疟作用,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上述6种药物单用及其伍用的敏感性。在单一用药组中,咯萘啶、甲氟喹、奎宁、阿莫地喹、甲硝唑与诺氟沙星对疟原虫的半数抑制量(ID50)分别为48.6、78.7、142.8、83.2、1301.5及1205.2nmol/L。伍用中咯萘啶的ID50依次13.0、21.5、83.2、176.7及68.6nmol/L,其它5种药物依次为61.6、344.2、80.2、564.3及489.8nmol/L。结果提示,咯萘啶分别与奎宁、阿莫地喹、甲硝唑及诺氟沙星伍用在体外无明显增效作用;咯萘啶与甲氟喹伍用似有一定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86~1987年在海南岛乐东县和崖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体外微最法继续监视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喹(口派)氨酚喹、甲氟喹和奎宁的敏感性。喹(口派)测定板由我们制作,其它4种药物测定板由世界卫生组织供应。 氯喹、喹哌、氨酚喹、甲氟喹和奎宁分别在≥1.14、6.4、0.2、3.2、25.6×10~-6mol/L药物井中疟原虫仍能发育成裂殖体时为对该种药物存在抗药性。 一、测定氯喹96例,抗性55例,抗性率57.3%,  相似文献   

17.
作者等于1985年在泰国测定了抗疟新药咯萘啶对恶性疟原虫现场分离株及已克隆的具特征化的参考株的体外作用。比较了咯萘啶与阿莫地喹、氯喹、奎宁、甲氟喹、乙胺嘧啶和Enpiroline等标准抗疟药,对从泰国东部占他武里和达叻府及从泰国北部帕府第二行政区疟疾诊所分离的具多重抗性的恶性疟  相似文献   

18.
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得中缅边境西段缅甸境内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及我国抗疟新药青蒿琥酯及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100%、14.3%及19.0%,半数抑制量(ID_(50)依次为249.5、4.2及12.1nmol/L。3例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咯萘啶的ID_(50)分别为335.6nmol/L和43.1nmol/L;4例抗咯萘啶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青蒿琥酯的ID_(50)分别为260.1nmol/L和5.0nmol/L。结果显示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及氯喹有明显的交叉抗性;抗咯萘啶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无交叉抗性。当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程度明显高于云南南部恶性疟原虫,但对其它2种药物的敏感性则无明显差别,提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及咯萘啶无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萘酚喹、甲硝唑、诺氟沙星单用及其与青蒿琥酯伍用的体外抗疟作用,比较青蒿琥酯对恶性疟原虫敏感株与抗性株的差别。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得萘酚喹、甲硝唑、诺氟沙星、青蒿琥酯对敏感株的ID50分别为88.5、1303.3、1215.9及9.6nmol/L;对抗性株的ID50依次为119.4、35879.6、9818.2及85.1nmol/L。在青蒿琥酯与这3种药物伍用中,青蒿琥酯的ID50分别为20.0、33.0及5.0nmol/L,单用组较之分别高出3.3、1.6及16.0倍;其他3种药物的ID50依次为15.7、198.6、34.0nmol/L,单用组较之高出6.6、197.7及287.8倍。结果提示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甲硝唑、诺氟沙星有交叉抗性的征兆;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甲硝唑、萘酚喹伍用对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有明显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氯喹曾是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 ,被广泛应用 ,但自 6 0年代恶性疟原虫对其产生抗性以来 ,使用范围受到了极大限制。咯萘啶、萘酚喹、本芴醇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药物 ,最近监测表明咯萘啶的敏感性正在下降 ,且单独用药有 6 0 %~80 %病例出现配子体[1~ 3] 。舒文谊等与庞学坚等报道 ,萘酚喹治愈率高 ,但对少数病例显效缓慢 ,甚至无效[4 ,5] 。本芴醇对恶性疟治愈率高 ,但显效较为缓慢 ,不利于及时控制症状[6] 。为进一步了解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是否有交叉抗性及咯萘啶分别与本芴醇、萘酚喹及氯喹联用的可行性 ,1998年开展了该项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