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喜朝  李晓涛  张惠军  季康 《河北医学》2007,13(9):1073-1075
目的:探讨炎症在心房结构重构和房颤的发生及持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住院病人50例,心房颤动病人35例,其中持续性房颤20例,阵发性房颤15例,正常对照组15例.并对患者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利钠肽(BNP)水平以左房直径及进行测量.结果:持续性房颤组和阵发性房颤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持续性房颤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对比血浆BNP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持续性房颤组左房直径较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血浆BNP的水平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变化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高血压病患者64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MT)正常组、颈动脉IMT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组3组.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在各组血清中的浓度变化,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随着内膜中层厚度增加,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相应增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者相互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房颤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135例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n=43)、持续性房颤组(n=47)和永久性房颤组(n=45),选取47例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阵发性、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组血清Hcy及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5);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组血清Hcy及hsCRP水平较阵发性房颤组增高(P<0.05);永久性房颤组血清hsCRP及Hcy水平与持续性房颤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促进房颤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4.
田海鞍  许毓申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2):2021-2024
目的探讨利钠多肽对高血压患者并发心房纤颤(房颤)和左室肥厚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110例,根据是否合并房颤分为3组:A组为高血压并发持续性房颤40例,B组为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30例,C组为高血压不伴房颤患者40例,检查3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N端B型利钠多肽(Nt-proBNP)水平并进行比较。降压药物治疗1年后将110例患者列入D组即左室肥厚消退组62例和E组即未消退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Nt-proBNP、左房大小、房颤发生率和服药差异等。结果A组与B组、C组患者的年龄、Nt-proBNP水平、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M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的发生与Nt-ProBNP水平、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LVMMI、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年龄均呈正相关。D组与E组的Nt-ProBNP、LAD、LVEDD、IVST及阵发性房颤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E组患者的ACEI和ARB的使用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左房扩大是房颤的危险因素;降压治疗可使左室肥厚消退和左房缩小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Nt-proBNP水平与左室肥厚、房颤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
高敏C-反应蛋白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华兵  杨波 《疑难病杂志》2011,10(3):176-177
目的观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与未合并脑栓塞患者间是否存在差异,以探讨hs-CRP对预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房颤患者216例,依据有无脑栓塞分为2组,并选择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清hs-CRP。结果房颤合并脑栓塞组的血清hs-CRP值明显高于房颤未合并脑栓塞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hs-CRP>5.612 mg/L为阳性标准,房颤合并脑栓塞组与未合并脑栓塞组的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明显升高的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是hs-CRP不升高房颤患者的11.32倍。结论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血清hs-CRP明显升高,hs-CRP升高是预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慢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发心力衰竭(心衰)或伴有心衰前期症状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十堰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78例房颤或者房颤并发其他并发症患者,其中房颤并发重度心衰21例(A组);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伴明显心衰前期症状患者34例(B组);阵发性房颤患者23例(C组)。同时选取对照组健康正常人群30例(D组)。A、B、C组患者入院时抽血,D组抽血时间不定,检测血清CRP、Fib、NT-pro BNP水平。结果 A、B、C和D四组CRP水平分别为(120.3±22.7)、(50.3±15.7)、(4.1±1.3)mg/L和(3.7±1.2)mg/L,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Fib分别(287.2±38.3)、(41.2±11.6)、(4.5±0.8)mg/L和(2.7±0.3)mg/L,其中A组Fib水平显著高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 BNP分别为(1092.8±218.3)、(692.4±101.5)、(395.3±51.8)ng/L和(172.4±32.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P、Fib和NT-pro BNP在房颤伴有心衰患者血清中升高呈正相关(P<0.05),但是在C组仅CRP与T-pro BNP呈正相关(P<0.05)。结论 CRP、Fib和NT-pro BNP在房颤并发早期心衰患者血清中水平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群血清水平,联合诊断可以提高房颤并发早期心衰诊断敏感性,使得临床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血清唾液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探讨炎症反应在房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孝感市中心医院住院的非瓣膜性AF患者69例,其中阵发性AF组39例,持续性AF组30例;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无AF病史的69例。测定患者唾液酸、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及左房内径。结果 阵发性、持续性组唾液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左房内径高于对照组,且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研究对象外周血唾液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与左房内径呈正相关性(r=0.685、0.403, P<0.001)。结论 唾液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是房颤发病的影响因素,与左房内径的大小相关,其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参与房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心锚重复蛋白(CARP)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房颤动(AF)之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8例,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心电图将患者分为窦律组(86例)及房颤组(92 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CARP和hs-CRP水平.探讨高血压患者的CARP和hs-CRP水平与AF之间的关系.结果 房颤组患者血清CARP、hs-CRP水平显著高于窦律组(P<0.05).房颤组内,不同类型房颤分组下的血清CA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窦律组(P<0.05),永久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均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永久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AF患者CARP水平与患者LA、IVSD、hs-CRP、AF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血清CARP水平升高,AF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结论 高血压患者AF发生与CARP、hs-CRP之间关系密切,提示CARP与炎症反应在高血压AF的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清传  苏伟  姚娟 《海南医学》2013,24(11):1634-163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左房内径(LAD)及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探讨其与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及乌鲁木齐总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房颤患者42例,包括持续性房颤22例和阵发性房颤20例,另选取42例非房颤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CRP、LAD及D-dimer水平。结果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患者CRP、LAD及D-dime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CRP与LAD水平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LAD及D-二聚体水平均与房颤相关,心房重构和炎症反应在患者房颤发生及持续中起重要作用,且D-二聚体水平可用来判断血栓栓塞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高敏C反应蛋白与房颤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本院住院确诊为房颤的患者12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组48例,持续性房颤组72例;对照组为非房颤的住院窦性心律患者52例。比较三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不同合并症之间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对照组高敏C反应蛋白平均水平为(1.29±0.85)mg/L;阵发性房颤组为(4.78±1.19)mg/L;持续性房颤组为(7.91±1.21)mg/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合并症之间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生、复发和维持,对房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