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目的:比较最小化心室起搏中心室起搏管理(MVP)与房室间期自动搜索[Search AV(+)]功能对右室起搏比例(V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50例症状性窦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均安装双腔起搏器,分为MVP组和Search AV(+)组,程控MVP组关闭Search AV(+)功能,开启MVP功能;Search AV(+)组开启Search AV(+)功能.于术后随访,比较其6个月的心房起搏、心室起搏比例、高频心房事件次数,及LVEF的值.结果:50例患者完成随访,MVP组比Search AV(+)组的心室起搏比例、高频心房事件次数都显著降低,分别为(11.4±8.3)%,(36.7±7.4)%和(32±10)次,(86±16)次;6个月的LVEF值较术前有显著差异,两组心房起搏比例、12个月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VP功能与SearchAV(+)功能相比可更加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减少高频心房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具有自动房室间期搜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在打开与关闭状态下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44例置入具有AV间期搜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DDD(R)患者,观察自动房室间期搜索功能在打开与关闭状态下,患者心室起搏(VP)、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6min步行试验(6MWT)情况。结果 44例患者按计划完成随访,自动房室搜索打开状态下总心室起搏比例、NT-proBNP水平低,6MWT距离增加,与关闭状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者心房起搏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腔起搏器可以减少右心室起搏,改善DDD(R)双腔起搏器患者的心功能,增加6 min步行距离。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具有自身房室传导搜索功能(Autointrinsic Conduction Search,AICS)双腔起搏器减少右心室起搏比例的效果。方法选择18例病窦综合征患者(排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观察应用AICS功能前后患者自身房室传导的比例变化。结果除2例失访外,16例在自身房室传导功能打开后,总心室起搏比例明显下降(5.43±1.7%vs29.5±10.05%,P<0.05),心室起搏百分比>10%的患者比例亦明显减少(5/16例vs10/16例)。结论自身房室传导自动搜索功能可以有效降低右心室起搏的比例,因而可以减少起搏器的能量消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观察两款起搏器在病窦综合征患者中减少右心室起搏及对血流动力学和房颤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入选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09年月1月因患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DDD)不同房室延迟间期(AVD)及VVI起搏时的血流动力学及左心功能变化.方法: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永久人工起搏器患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66.79±15.52)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DDD起搏时不同AVD及VVI起搏时二尖瓣前向血流图(E、A峰),主动脉前向血流速度(AFV)及速度时间积分(AFVTI)、左心室收缩/舒张末期内径(LVESd/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排血量(CO)等.预设心房起搏频率为75次/min, AVD自90 ms以30 ms步长依次递增至240 ms,最后程控为VVI模式.结果:(1)DDD起搏时血流动力学各参数随AVD变化而变化,当AVD为(163.30±30.41) ms时,E、A峰,AFV,AFVTI达最大;当AVD为240 ms时,部分患者E、A峰融合呈单峰;当以VVI起搏时,E峰高低不等,A峰间断、不规则出现,AFV、AFVTI较DDD起搏时明显减小. (2)DDD起搏时心功能各参数随AVD的递增而改善,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AVD为(163.30±30.41) ms时,CO达最大[(6.50±1.54) L/min],较AVD为90 ms[(5.83±1.61) L/min]、240 ms[(5.85±1.28) L/min]时分别增加11.5%、11.1%,较VVI起搏[(4.83±0.80) L/min]时增加25.9%.结论:(1)DDD起搏时左心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明显优于VVI模式;(2)DDD起搏时,心功能随不同AVD发生明显变化,对有心功能代偿不良者,优化AVD与选择起搏方式具有同样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时间对设置起搏器PAV间期的作用。方法通过随访2008年1月~2013年6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安装双腔心脏永久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65例患者,调整PAV设置,对比出厂PAV设置,观察右心室起搏百分比变化,同时检测血浆BNP浓度。结果延长PAV间期后,与出厂设置PAV对比,心室起搏百分比可显著减少,同时BNP浓度也随之下降。结论表明S85患者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设置起搏器PAV间期要将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时间计算在内,降低心室起搏比例同时降低患者心衰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使用自身房室传导搜索功能(autointrinsic conduction search,AICS)对右心室起搏百分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成功植入St Jude公司双腔起搏器(型号为5376或5386)的患者50例。分别观察打开和关闭AICS功能1个月后患者右心室起搏百分比的变化及测试血浆脑利钠肽(BNP)值。结果:使用AICS功能后,与关闭AICS功能后比较,心室起搏比例明显下降[(4.2±1.3)%vs(43.3±7.1)%],BNP水平亦明显降低[(57.3±22.4)pg/ml vs(377.7±42.5)pg/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腔起搏器使用自身房室传导搜索功能可明显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鼓励自身房室传导,减少起搏器电池耗竭,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微处理器的应用,起搏器功能进入自动化时代,起搏器的参数可以自动调整,能够保持房室结优先,促进自身心律下传,有效减少心室起搏,自动调整输出能量,在保障安全起搏的前提下,始终维持适当的最小输出能量,延长起搏器寿命;使其功能更符合人体生理需要。现就起搏器的自动房室搜索、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工作原理和优点、自动化功能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Toff  W.  D.  Camm  A.  J.  Skehan  J.  D.  姜朝晖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1):20-21
背景:与单腔心室起搏相比,双腔起搏被认为在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中能取得更大的临床益处,而其支持证据主要来自回顾性研究。双腔起搏的真正益处仍然不是很明确,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双腔起搏在老年人中的使用往往比在年轻患者中要少。方法:在一个多中心、随机平行试验中,纳入2021例≥70岁、由于高度房室阻滞而第一次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单腔心室起搏(n=1009)或双腔起搏(n=1012)。单腔心室起搏组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固定频率起搏组(n=504)和频率适应性起搏组(n=505)。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包括房颤,心力衰竭,卒中、短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腔心室自动闽值夺获起搏器的长期各参数变化,节能功能及起搏安全性。方法:对65例患者植入具有AC功能双腔起搏器,观察术中、术后6个月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ER振幅,阻抗和极化电位及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结果:术后心室起搏阈值早期升高1.10V±0.18V以后逐渐稳定,长期心室起搏电压仅在0.45V±0.13V。63例在术后测定各参数即刻启动AC功能并于术后1周及6个月随访心室各参数变化。1例术中R波振幅15.2mV,ER值为10.4mV,极化电位0.4mV,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给普罗帕酮600mg转律,测试时发现AC功能自动关闭,当时ER值9.4mV,极化电位0.8mV,再测ER值10.2mV,极化电位0.4mV,AC功能可以打开并工作正常。比较术中、术后1周起搏阈值升高,P〈0.05,术后一周与6个月相比起搏阈值下降,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高效能保护起搏电压,耗能低而且安全性好,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11.
12.
Wang W  Meng SR  Peng J  Yang RH  Xie CL  Feng XG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6):1136-1138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以房室全能型方式起搏在不同房室间期(AVD)时心功能的变化,以探讨最佳AVD,指导临床程控起搏器AVD参数的设定。方法30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植入双腔起搏器,男18例,女12例。利用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分别测量程控不同AVD时室间隔及左室各壁基底段的收缩峰值速度和收缩达峰时间(从收缩期开始至收缩峰值的时间),在常规二维超声切面上测量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舒张末期内径(LVEDd)。AVD自100ms起以30ms步长依次递增至250ms。结果程控不同的AVD对心功能的影响不同,AVD程控为160ms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CO(5.5L/min±1.1L/min,P〈0.05)、CI(3.5L·min^-1·m^-2±0.8L·min^-1·m^-2,P〈0.05)、SV(78ml±13ml,P〈0.05)、LVEF(67%±7%,P〈0.05)、LVEDd(121mm±29mm,P〈0.05)均达最大值,LVESd达最小值(37mm±16mm,P〈0.05);室间隔及左室各壁基底段的收缩峰值速度最快,收缩达峰时间最短,各室壁运动的同步性最好(P〈0.05)。结论选择最佳的AVD(160ms)双腔起搏器程控时.对患者心功能改善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双腔起搏器植入后不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植入双腔起搏器且心室电极置于右心室心尖部的患者,随访并记录末次超声心动图和起搏器程控结果,剔除起搏比例10% ~ 40%的患者.结果:共入选83例患者,随访(38±23)个月.术后中、重度二尖瓣返流(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MR)和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TR)的发生率均高于术前(6.2% vs.2.6%,11.1% vs.4.9%,均P<0.01).术后中、重度TR患者9例,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高于无或轻度三尖瓣返流患者[(49.6±10.5) mmHg vs.(33.8±12.0) mmHg,1 mmHg =0.133 kPa,P<0.01],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外侧环舒张早期速度比值(E/Em)大于其他患者(11±5vs.9±3,P<0.05).心室起搏比例<10%的患者52例(A组),心室起搏比例>40%的患者31例(B组),术后两组中、重度MR和TR的发生率均高于术前.B组术后右心房较术前增大[(17.7±4.0) cm2vs.(15.6±3.2) cm2,P<0.05],右心室较术前增大[(21.5±4.4) mmvs.(19.9±3.4) mm,P<0.05],PASP≥50 mmHg的发生率高于术前(9.7%vs.3.2%,P<0.05).术后B组左心房、右心房面积均大于A组[(21.8±5.5) cm2vs.(20.2±4.6) cm2,(17.7±4.0) cm2vs.(16.1±3.8) cm2,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A组(68%±6% vs.70%±6%,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后过多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远期可导致左心房、右心房和右心室增大,肺动脉高压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7年1月共247例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其中215例完成随访,统计随访期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15例患者中随访期间出现心力衰竭者42例,发生率19.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植入时射血分数低、心室起搏比例高是起搏器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OR=4.89、3.21,均P<0.05)。结论:植入双腔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发生心力衰竭比例为19.5%,危险因素包括植入时射血分数低和心室起搏比例高,需加强此类患者起搏器术后的治疗及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评价新型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抗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 (VT/VF)及心动过缓起搏的临床效果 ,了解经腋静脉送入心房及心室电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7例室性心动过速及或室颤同时伴有心动过缓患者接受了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 ,其中冠心病 5例、扩张性心肌病 2例。心房及心室电极均在X光线透视、静脉注入造影剂指导下 ,直接穿刺腋静脉 ,从该静脉送入。结果 脉冲发生器埋在左上胸皮下 5例 ,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 2例。仪器对所有VT/VF均能及时识别并成功治疗 ,同时提供有效的房室顺序起搏功能。所有心内电极均成功地经腋静脉送入 ,无并发症。结论 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不但能有效地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而且能提供可靠的房室顺序性起搏功能 ,且经腋静脉送入电极安全 ,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自动模式转换 (AMS)起搏器对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检测效应。方法 选择 31例病窦、房室阻滞患者 ,其中伴有阵发性房颤 2 2例、房扑 5例、房速 4例 ,分别植入AMS功能起搏器。起搏器参数设置为 :起搏上限频率 110~12 0bpm、心房检测频率 130~ 15 0bpm、心房感知灵敏度 0 71± 0 16 (0 5~ 0 75 )mV、频率自适应AV间期 40~ 2 0 0ms、心室后心房不应期 (PVARP) 2 5 0~ 36 0ms、心室后心房空白期 (PVAB) 15 0ms。利用AMS监测、Holter和心电图随访。结果  31例患者发作阵发性房颤 (PAF) 386次 ,372次启动了AMS功能 ,检测成功率为 96 4% ,失败率为 3 6 %。 5 /31例阵发性房扑发作 82次 ,78次启动了AMS功能 ,检测成功率为 95 1% (78/82 ) ,失败率为 4 9%。 4/31例阵发性房速发作 36次 ,33次启动了AMS功能 ,检测成功率为 91 7% (33/36 ) ,失败率为 8 3%。结论 AMS起搏器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检测可靠。对于伴有阵发性快速房性心率失常患者 ,AMS起搏器是较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HTK〗对心脏起搏患者长期随访,观察术后定期随访和起搏器参数程控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的影响。〖HTW〗方法〓〖HTK〗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随访组28例,于术后3个月、1年、3年、6年随访,病情需要时测试并程控起搏器参数;随访干预组30例,于术后3个月及每半年随访1次,每次均测试起搏器参数,必要时进行调整。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3年、6年分别填写完成心脏症状调查表、心理健康水平评定量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HTW〗结果〓〖HTK〗术后同一阶段,随访干预组与常规随访组患者心脏症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随访干预组患者SCL-90得分与常规随访组比较前者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P2〗随访干预组患者强迫、焦虑、抑郁、恐惧心理症状得分低于常规随访组(P<0.05)。心脏起搏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术后呈动态改变。〖HTW〗结论〓〖HTK〗术后增加定期随访和起搏器参数程控次数对心脏起搏患者心理状态有积极影响,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房程序起搏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方法:对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置入Vitatron Selection900E(AF2.0)型起搏器,采用自身交叉对照试验,将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月作普通双腔起搏作为空白对照,术后第2月起根据患者房颤发作不同特点打开相应房颤起搏治疗模式。并记录阵发性房颤事件数、总数、总持续时间及房颤负荷。结果:比较患者术后1月与术后第2、3月的阵发性房颤事件数(10.21±6.37 vs 7.53±4.83)、房颤阵发总数(114.52±97.65vs 86.56±52.17)、房颤总持续时间(5.77±3.62 vs 4.13±2.35)、房颤负荷(24.36%±15.23%vs 18.21%±11.57%)均降低(P均<0.05)。结论:心房程序起搏能够减少阵发性房颤事件的发生,降低房颤负荷,有望成为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9.
动态心电图在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在起搏器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12通道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对148例起搏器置入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 共检出:感知功能障碍25例,其中感知过度8例,感知不良17例;起搏功能障碍12例;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29例;自身心律失常32例.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检出率高,并可系统地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是起搏器术后随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