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月艳 《国医论坛》2003,18(3):16-17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具有一定的特点 ,从临床对病毒性肝炎的观察和认识来看 ,引起的根本原因是感染某种专一的瘟疫毒邪 (后简称疫毒 ) ,根据有三 :其一 ,是一种人们感官不能直接体察到的致病因素 ,如明末清初温病学家吴又可所著《瘟疫论·序》指出 :“夫瘟疫之为病 ,非风、非寒、非暑、非湿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又可强调其“无形可求 ,无象可见 ,况无声 ,复无臭”(《瘟疫论·下卷·杂气》) ;其二 ,疫毒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如《诸病源候论·总论》说 :“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则病气转相染易 ,乃至灭门。”吴又可认为疫毒“最能…  相似文献   

2.
湿热瘀毒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临床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在治疗上各有侧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上以清内生湿热为主兼清外湿,调肝健脾,清热化湿,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则以清化瘀毒为大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壮药制剂棒柄花叶清肝胶囊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例慢乙肝肝胆湿热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壮药制剂棒柄花叶清肝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等各项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为90.4%,高于对照组的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有明显疗效(P0.05)。结论:壮药制剂棒柄花叶清肝胶囊可提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肝炎,祖国医学文献虽无此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似属于“黄疽”“胁痛”“湿阻”“郁证”“症瘕”等范畴。从病因病机出发,笔者将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分为六个证型进行论治;即湿热交蒸型;肝郁气滞型;脾气虚弱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淤血型。急性病毒性肝炎以“邪实”为主,常表现湿热交蒸型;肝郁气滞型。慢性病毒性肝炎以“正虚”为主,常表现脾  相似文献   

5.
湿热黄疸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成熟于张仲景,叶天士在继承前贤理论基础上,辨治湿热黄疸颇有特色,虽然所留病案并不多,但对后世医家颇有启迪。吴鞠通对其尤为服膺,并将《临证指南医案·湿》《临证指南医案·疸》中湿热黄疸四则医案整理编入《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中。本文首先通过回顾湿热黄疸的历史沿革,分析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的思路,再从《临证指南医案》所录四则医案及《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所录条文入手,阐释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用药特色及吴鞠通对其经验的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6.
治法札记     
1 治暑泻当利小便  夏日泄泻。多为大肠湿热。因热夏盛暑 ,天热地湿 ,若饮食不节 ,起居失时 ,则脾胃易伤而致湿热内蕴 ,故其泻必粪大出而势直下 ,所谓倾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暑泻来势凶急 ,故易耗津伤阴 ,导致脱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云 ;“泻多必亡阴。”清·程杏轩《医述·泻》亦云 :“暴注下迫 ,食不及化 ,是无水也。”故暑泻的治疗 ,务必以止为先 ,清热渗湿止泻当为治则 ,霍香正气水、葛根芩连片、六一散皆为常用 ,中药处方 :葛根、白头翁、黄芩、黄连、秦皮、木香、滑石、车…  相似文献   

7.
钱武潮 《河北中医》2000,22(7):501-502
江苏省金坛市名中医贡承度副主任医师 ,幼承庭训 ,家学渊源 ,在继承孟河巢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又虚心求学 ,博采众家之长。行医 30余载 ,在中医妇科、内科之脾胃病、肝胆病、糖尿病、风湿病方面颇有心得 ,疗效显著。现就其治疗肝炎经验浅述如下。1 明病因 ,治以解毒为要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 ,属中医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肝炎的病因 ,祖国医学曾提出“湿、热、疫毒”诸因。如《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 :“湿蒸相薄……民病黄疸而浮肿。”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认为 :“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清代沈金鳌在《沈氏尊生书》…  相似文献   

8.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证候,可由多种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淤胆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等)引起,中医认为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黄疸总体来说,可分阳黄和阴黄两种,阳黄多因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所致,阴黄则多因寒湿阻遏,脾阳不振,胆汁外溢所致。所以阳黄可责之于热,阴黄可责之于寒。临床用于退黄的药物繁多,根据笔者经验,一些黄疸单纯用清热化湿或温阳化湿法,效果并不理想,必须加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这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较多,须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医诊治阳痿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思路不断扩展,方法也不断增多。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试从病因、脏腑等方面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兹介绍经验如下。1 病因辨证论治11 从湿热辨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华岫云说:“湿热为患者,宗筋必驰纵而不坚举。”湿为阴邪,其性凝滞,阴邪可以伤阳,凝滞阻塞气机,使之不畅,湿邪久郁常可化热,湿热下注,宗筋被遏,发为阳痿。清热利湿为其治疗原则,湿去热清而病退。肝胆湿热者,治宜清肝利胆,方如龙胆地龙起痿汤:龙胆草、制大黄…  相似文献   

10.
黄疸湿酿成 ,治湿理为先。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多属中医黄疸病之阳黄范畴。《内经》强调“溽暑湿热相搏”为本病的病因病理 ,历代医家多遵从之。现代肝病专家关幼波指出 :“脾湿胃热 ,肝胆失于疏泄 ,为黄疸发生的脏腑功能失调的基本状态。”[1] 湿之与热 ,孰主孰从 ?《金匮要略·黄疸病》一语破的 :“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清·沈金鳌直责为脾湿。脾湿不运 ,郁而生热 ,湿与热合 ,蕴结熏蒸 ,肝失疏泄 ,胆汁外溢而成黄疸。湿为黄疸主因 ,故仲景首揭“诸病黄家 ,但当利其小便”的原则 ,并于茵陈蒿汤方后注曰 :“一宿腹减 ,黄从小便去也。”前…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感染率和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 ,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最常见。治疗乙肝 ,西医以抗病毒药物为主 ,兼用免疫调节剂 ,确切疗效尚难正确评估。中医药治疗乙肝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笔者通过近 5年临床总结 ,并结合自身体会 ,归纳出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几点心得 ,现简介于下。1 病因湿热疫毒 ,病位肝脾肾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金匮要略》肝着病范畴。考之临床 ,本病有传染性 ,而且病毒感染有“嗜肝性” ,与“疫气”的特点相符 ,故笔者认为本病乃“湿热疫毒”所致。疫毒之邪郁伏血分 ,蕴结不去 ,发病取决于疫毒与人体正气…  相似文献   

12.
湿温论治     
湿温是温病中的一种,是湿和热交相为患的病变。清·叶天士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说明湿温在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有着不断的散发或流行。历代医家在长期的防治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明·吴又可的《温疫论》、清·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等,对湿温证治都有了阐述,到目前尚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金实运用龙柴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金实教授运用龙柴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中医学“湿热疫毒”范畴,聚湿、热、郁、瘀、毒5种因素为患,其中以毒为本,邪毒深伏营血,诸邪交织,或湿热蕴邪,或瘀血阻络,或肝郁气滞,病情反复发展,迁延难愈;以龙柴方加减治疗,旨在化解瘀毒。  相似文献   

14.
略论湿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湿证溯源  湿证 ,《内经》早有记载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地之湿气 ,感则害皮害筋脉 ,”“湿胜则濡泻。”《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因于湿 ,首如裹”。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湿证》曰 :“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 ,雨雾之属是也 ,多伤人脏气 ;有出于地气者 ,泥水之属是也 ,多伤人六腑 ;有由于汗液者 ,以大汗沾衣不皇解换之属是也 ,多伤人肌腠 ;有湿从内生者 ,以水不化气 ,阴不从阳而然也 ,悉由脾肾之亏败。”2 湿证分类  湿之为病 ,有从外感而来…  相似文献   

15.
湿热痿是指男子青壮年时期由于体内湿热炽盛 ,以致宗筋弛纵 ,引起阴茎痿软不举或者临房举而不坚的病证。湿热痿属阳痿范畴。《灵枢·经筋》中说 :“热则宗筋弛纵不收 ,阴痿不用”。《类证治裁·阳痿》篇说 :“伤于内则不起 ,故阳之痿多由色欲竭精 ,斫丧太过 ,或思虑伤神 ,或恐俱伤肾……亦有湿热下注 ,宗筋弛纵而致阳痿”。由于现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饮食条件改善 ,醇甘不节 ,过食醇酒厚味 ,积滞不化 ,戕伤脾胃 ,导致运化失常 ,聚湿生热 ,湿热下注而致宗筋弛纵 ,阳事不兴。笔者在临床辨证治疗湿热痿时 ,采用先予清利湿热 ,后予补肾益阳法治…  相似文献   

16.
《内经》虽成书久远,文朴理奥,然而“湿”的文义并非生僻难解,古今义项,变化不大。学者校注疏证于此,往往随文顺释,不作深究,导致某些经文文意牵强,医理附会。笔者不揣浅陋,略作探讨: 一、《内经》中“湿”的一般义项 1、六淫病邪之一: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素问·痹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素问·生气通天论》)。“夫为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等。 2、节令、六气之一:如“在天为湿,在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是现代医学的概念,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肝损伤所共有的一种病理改变,可归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疸”、“鼓胀”等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对此就有了相关的记载和描述,如《灵枢·水胀》曰:“腹胀,身皆大……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金匮要略·水气》云:“肝水者,其腹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其多由湿热疫毒之邪侵袭或饮酒过度蕴生湿热,羁留不去,再加情志不舒等因素,渐致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相互搏结,肝脉淤阻所致。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仍缺乏特效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药物,而中医中药的疗效逐渐得到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总结中医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中医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机多是:湿热、瘀血、痰浊、气郁、正虚、伏邪;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机进行初步探讨,更加深入理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基础,用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9.
浅议中医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辨治大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病合并黄疸是肝脏损伤较重的一种重要表现。目前西药对此病尚无良策 ,临床上一直使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本文仅就中医对黄疸的认识及其辨治大法探讨如下。1 黄疸的病因病机1 1 湿热内蕴《金匮要略·黄疸病脉症并治》提出 :“黄疸病 ,发热烦喘 ,胸满口燥者 ,以病发时火劫其汗 ,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 ,肚热 ,热在里……”。《伤寒明理论·发黄》记载 :“湿热相交 ,民当病瘅 ,瘅者黄也。单阳而无阴者也。伤寒至于发黄 ,为疾之甚也。湿也 ,热也 ,甚者则发黄。内热已盛 ,复被火者 ,亦发黄也。邪风被火扰 ,两阳相熏灼…  相似文献   

20.
清肝合剂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文军 《陕西中医》2001,22(7):402-403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采用清肝合剂(苦味叶下珠、虎杖、白花蛇舌草、白术、茯苓、泽泻、丹参、积壳、陈皮、郁金、田基黄、甘草等)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80例。结果:总有效率93%。提示:清利湿热、凉血解毒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