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士职业应激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人格特征等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描述性相关性研究的设计方法,应用职业应激测量工具随机调查广东省9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901名护士,并按职业应激得分的高低分为4组。结果不同职业应激分组个体在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A型行为及心理控制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个体职业应激得分的增加,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得分下降,而A型行为、心理控制源得分及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增加。职业应激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呈负相关,与人格特征及心理状况不佳呈正相关。结论个体职业应激受应对方式、社会支持、A型行为、心理控制源的影响。建议通过开展护士人格教育、提高社会支持水平及应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可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职业应激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某市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应激状况,探讨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应激的影响,提出缓解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应激的干预措施。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物联网职业应激评估系统和传统问卷结合的方式,调查该市236名孤残儿童护理员的职业应激状况。 结果 不同年龄组孤残儿童护理员间工作负荷、工作前景、参与决策、焦虑状态、逻辑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孤残儿童护理员间组织忠诚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孤残儿童护理员间的任务控制、资源控制、工作负荷、工作前景、工作满意感、心理健康、焦虑状态、抱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班制孤残儿童护理员间的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满意感、心理健康、焦虑状态、自尊感、同事支持、家庭支持、任务策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年龄、学历、职称等人口学特征会对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应激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班制设置对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应激状态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迎春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1291-1293,1295
[目的]了解感染HIV孕妇的心理应激现状,探讨其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德宏州HIV感染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感染HIV孕妇作为样本,采用自编的感染HIV孕妇产妇人口学及社会心理情况调查问卷、Buffalo艾滋病相关生活事件调查表(BHLES)、事件影响量表(IES)、中文知觉心理压力量表(CPS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大五人格简易问卷、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目标人群进行调查。[结果]88.6%具有创伤后应激障碍,43.2%压力水平达到了危险程度。总体上,人口学、感染特征及怀孕特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不显著。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关系事件、屈服应对方式、以及神经质、尽责性、开放性人格特征对知觉心理压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而宗教事件、屈服应对方式、神经质人格特征对心理应激障碍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该人群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心理应激状态变量与社会支持并无关联。[结论]感染HIV孕妇的心理应激状况较为严重,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应激对新疆部队官兵(以下简称"驻疆官兵")职业倦怠的影响路径,以期为新疆部队开展职业倦怠干预提供思路。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驻疆官兵757名,运用军人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和军人职业倦怠量表进行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结果 (1)职业倦怠与消极应对方式、心理应激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与积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P0.01)。(2)心理应激、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进入职业倦怠回归方程,可解释职业倦怠43.6%的变异量。(3)积极应对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间具有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13.6%;消极应对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间具有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18.5%;心理应激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间具有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46.5%。结论社会支持、心理应激、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是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对方式、心理应激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职业倦怠是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极度的心身疲惫和情感耗竭的综合征。护士作为服务于人群的职业群体,容易在工作中逐渐出现自卑、冷漠、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表现,并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和辞职的倾向增加,研究表明,护理是卫生保健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为评估和认识护士职业倦怠,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本文将护士职业倦怠的相关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有效的干预措施作一综述。护士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大致可以把它们归纳为3类:工作和职业特征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特征因素。护士职业倦怠的应对措施主要有:改善工作环境,管理者的支持,培养健康人格及工作态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圳市女性外来务工者职业紧张的现状,分析人口学特征对深圳女性外来务工者职业紧张的影响。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问卷(OSI-R)和自行设计的人口学资料问卷对深圳2个大型企业(员工达4000人以上)的非深圳户籍、工作达3个月以上的女员工共2000人按照随机抽取的方法进行调查,按人口学特征进行分组,比较职业紧张的差异。结果紧张反应得分高于国内常模,个体应对资源得分低于国内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紧张受年龄、学历、民族、BMI、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居住情况等因素影响;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婚姻状况是职业任务和个体应对资源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学历是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深圳女性外来务工者职业紧张明显,个体应对能力较差,社区、企业应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女性外来务工者的职业紧张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分析探讨影响因素,寻找解决的方法与对策。方法采取有意抽样方法,对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全部现岗临床医疗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国际通用的马斯勒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统计各问卷得分,建立Excel数据库,并采用SPSS 1 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职业倦怠测量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情感衰竭方面护理人员有48.35%的被试得分比较高;在去个性化方面,有43.41%的被试得分比较高;在成就感方面,有6 0.44%的被试得分比较低。年龄、学历、平均工作时间等变量不同,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水平相应地存在差异。结论经过对职业倦怠产生原因进行深入探索,提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推行‘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尝试引入员工援助计划(EAP)"和"积极开展心理疏导,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坚定职业信仰,发扬职业奉献精神,增进护理人员自身对职业倦怠的抵抗力"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煤化工企业工人的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并分析职业紧张对职业倦怠发生的影响程度。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新疆阜康市煤化工企业工人共858人,使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和职业倦怠量表(CMBI)对其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不同学历、工龄、婚姻状况及月收入的工人其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状况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职业紧张程度的增加,工人在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及职业倦怠总分上的得分是随之增加的(P0.001),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得分是逐渐降低的(P0.001)。工人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体应对资源、个体紧张反应、工龄及学历这4个因素。其中,个体紧张反应、工龄及学历与职业倦怠呈正性关联,个体应对资源与职业倦怠呈负性关联。结论煤化工企业员工的职业紧张状况不容忽视,且随着紧张程度的增加,职业倦怠发生的可能性随之增加,但个体应对资源的增强可以明显的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对2家电子制造服务企业2400名员工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职业倦怠自评量表》《自我管理睡眠问卷》《抑郁评价量表》分别调查社会支持及职业应激早期健康效应。数据有效率为84.75%(2034/2400),研究对象职业倦怠、失眠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45.7%(930/2034)、36.7%(746/2034)、67.2%(1367/2034),不同水平的社会支持对职业应激早期健康效应中的职业倦怠、失眠和抑郁症状检出率有一定影响(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社会支持得分中等者发生职业倦怠、失眠和抑郁症状是社会支持得分低者的0.456、0.651、0.502倍(P<0.01);社会支持得分高者发生职业倦怠、失眠和抑郁症状是社会支持得分低者的0.210、0.519、0.342倍(P<0.01)。提示社会支持可能是职业倦怠、失眠和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高水平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减少员工职业倦怠、失眠和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倦怠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职业倦怠量表、紧张相关工作分析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510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试.结果 (1)专业技术人员情感耗竭的检出率为15.76%,人格解体的检出率为40.47%,成就感降低的检出率为60.24%;轻度职业倦怠的检出率为37.18%,中度职业倦怠的检出率为35.06%,重度职业倦怠的检出率为7.29%;(2)职业紧张、消极应对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积极应对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关系;(3)社会支持、年龄和收入对情感耗竭有明显的预测作用,总贡献率为30.75%;社会支持、职业紧张、消极应对、收入、积极应对和年龄对人格解体有明显的预测作用,总贡献率为28.80%;支持利用度、积极应对、主观支持、婚姻和学历对成就感降低有明显的预测作用,总贡献率为27.98%.结论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倦怠比较严重,并受到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劳动密集型企业女工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8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750名女工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665份,有效回收率为88.67%。采用《职业倦怠通用量表》调查其职业倦怠水平,用《工作付出-回报失衡紧张量表》评估其职业紧张水平。组间比较用Mann-W...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南宁市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的相关性,为缓解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教师生存质量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3~6月通过便利抽样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educators survey,MBI-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及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对南宁市214名高校教师进行职业倦怠调查。结果不同教龄(F=3.556,P<0.05)、学历(F=4.888,P<0.01)、体育锻炼(F=3.853,P<0.05)、婚姻状况(t=-2.379,P<0.05)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水平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校教师领悟社会支持、特质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大部分相关显著(P<0.05)。其他支持、积极应对、体育锻炼程度为职业倦怠的保护因素,消极应对为危险因素。结论其他支持、积极应对、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防控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3.
李慧民  李莉  张晓慧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092-4094
目的 了解艾滋病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工作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CMBI),简易应对方武问卷(SCSQ)以及自编工作压力源问卷对342名艾滋病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①工作倦怠3个维度与工作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多个因素有显著相关关系(P< 0.05和0.01).②管理问题和职业风险的压力对情感耗竭以及职业风险对人格解体的预测作用均极其显著(P<0.01);消极应对对于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P< 0.01和0.05),而积极应对对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反向预测作用(P<0.01).③Amos路径分析表明,职业风险的压力和消极应对方式直接影响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人际排斥的压力直接影响成就感降低,而积极应对反向作用于成就感降低;消极应对在压力源和工作倦怠中起着部分的中介作用.结论 应当重视艾滋病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问题,指导他们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以降低其工作倦怠水平,提高工作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应付策略与职业紧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付策略与职业紧张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515名油田工人进行调查,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测试油田工人的应付策略、职业紧张因素、个性特征及职业紧张反应。结果36.9%油田工人采取了充分的应付策略。应付策略评分与文化程度、人际关系、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提升机会、参与机会、任务一致性、工作自主性、工作挑战性、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情绪平衡、正性情绪、A型行为及自尊感评分呈正相关,与组内冲突、负性情绪、抑郁症状、每日紧张感、工作心理控制源及社会支持评分呈负相关。应付策略充分者的工作人际关系、对人的责任、参与机会、工作自主性、工作挑战性、工作满意感、情绪平衡、正性情绪和忍耐性评分明显高于应付策略的中等或不足水平者(P<0.05或P<0.01),而每日紧张感、外控性和社会支持评分则明显低于应付策略的中等水平、不足水平者(P<0.05或P<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应付策略与正性情绪关系密切。结论应付策略对职业紧张有较大的影响;有效的应付策略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然而,油田工人总体的有效应付策略尚不够充分,可能与个性特征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社会支持与职业应激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职业应激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654名来自不同行业的职业人群进行调查,使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测试社会支持、职业应激因素、个性特征及职业应激反应。结果不同职业人群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不同;调查人群的社会支持评分与工作中的多种职业应激因素有关。获得社会支持越多者,工作人际关系、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提升机会、参与机会、任务一致性、培训的充分性、工作挑战性、工作自主性、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情绪平衡、正性情绪、自尊感及应付策略评分越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前景未知性、负性情绪、抑郁症状、每日紧张感及工作心理控制源评分则随社会支持程度的增加而减少,与对照组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状有较大的影响(R2>0.05)。结论社会支持对职业应激有较大影响,对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维护作用;不同职业人群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北京某三甲医院心脏外科医生职业倦怠与压力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医生的职业倦怠状况,探讨职业倦怠与压力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Maslach倦怠量表(MBI-GS)和职业压力指标问卷(OSI-2)中的压力源分量表对66名心脏外科医生进行调查。结果 47%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39.4%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疏远;10.6%的被试者职业效能感较低。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心脏外科医生的职业倦怠相关(P<0.05);工作10~15年者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婚姻状况与职业倦怠无显著相关。工作负荷对情绪衰竭具有正相关作用;人际关系对情感疏远具有正相关作用;日常烦忧、管理角色对职业效能具有负相关作用。结论部分心脏外科医生有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不同来源的压力源对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某油田工人工作心理控制源的一般状况及其与职业应激各因素的关系.方法 运用一般调查问卷和职业紧张测量工具对582名油田工人进行调查.结果 年龄≥30岁组与<30岁组间工作心理控制源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3,P=0.037);外控性强组在人际关系、对人的责任、提升、参与机会、任务一致性、工作自主性、工作挑战性、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自尊心、应对策略的评分均低于内控性强组,而在角色模糊、工作前景、抑郁症状、社会支持的评分均高于内控性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心理控制源评分与角色模糊、工作前景、抑郁症状、社会支持呈正相关;与人际关系、提升、参与机会、任务一致性、工作挑战性、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自尊心、应付策略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工作心理控制源是工作满意感的主要预测因素.结论 工作心理控制源与职业应激多种因素有相关关系,油田工人中外控性强者比内控性强者经历更多的职业应激.  相似文献   

18.
某油田工人工作满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某油田工人工作满意感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对某油田作业工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0岁组油田工人的工作满意感、工作组织满意感、工作本身满意感评分(分别为45.69±10.98、22.63±6.16、23.07±5.39)低于≥30岁组(分别为49.34±10.12、24.60±5.40、24.74±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工龄组间工作满意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为5~10年的工人工作满意感得分最低,分别与工龄<5年和>10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油田工人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婚姻状况对工作满意感无明显影响.工作满意感与心理卫生、工作心理控制源、应对策略、情绪平衡、社会支持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工作满意感为应变量,以个体统计学特征资料、职业应激因素、个性特征和应付策略变量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工作心理控制源、情绪平衡、社会支持、心理卫生、应对策略5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结论 油田工人的工作满意感水平受年龄、工龄、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高校后勤工作员工工作倦怠与工作满意度、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工作倦怠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工作满意度量表等对四川省内2所高校的后勤集团员工(含餐饮、宿舍管理、水电等部门的一线员工与管理者)共460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员工的工作倦怠中,仅情绪衰竭(t=1.56,P<0.001)和成就感低落(t=2.33,P<0.001)维度与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人口统计学变量中,部门差异最为明显;工作倦怠与应对方式的各维度都显著相关,而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倦怠的显著相关则分维度不同,且工作满意度和应对方式也显著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应对方式对于工作满意度和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结论 高校后勤员工的工作倦怠状况较为普遍,人口统计学特征、工作满意度和应对方式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且应对方式在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倦怠关系中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某手套生产企业针车工人职业紧张与精神卫生状况,分析精神卫生状况的影响因素,为企业职业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方法 以该企业全部针车工人作为观察组,选取性别构成相同、年龄相似的非针车工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各131人,分别对其进行麦克林职业紧张问卷和哥德伯格普通健康问卷调查;并对针车工人精神卫生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平均收入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职业紧张程度大、应付能力弱、精神卫生异常的发生率分别是20.61%、18.32%和32.8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职业紧张问卷的职业紧张因素、应付能力2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工作满意感维度得分(30.50±4.92)低于对照组(30.64±3.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普通健康问卷的积极性项目平均异常率为25.06%,较对照组(10.81%)高,除“感觉愉快”条目外,其他条目的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消极性项目平均异常率为14.50%,较观察组(29.39%)低,除“因焦虑失眠”条目外,观察组其他条目的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应付能力弱(OR=3.576,95% CI:1.405~9.101)是针车工人精神卫生异常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与企业其他员工相比,该手套生产企业针车工人的职业紧张程度较高,企业应针对针车工人的应付能力弱、工作满意感差等问题,制定职业健康促进干预措施,以预防职业紧张与精神卫生异常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