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高等中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是中医院校新的培养目标.中医院校西医基础课是优化中医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现代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西医结合人才知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关于中西医结合人才知识结构目前尚无明确的探讨,但结合目前的时代需求,以及医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知识结构至少应具备创造性、学科交叉性、广博性的特点,同时掌握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和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亦应该是中西医结合人才必须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中医院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知识和技术,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验、操作、分析、研发及创新等实践能力以符合中医药临床实际要求,因此,中医院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人才培养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笔者根据现代检验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结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相关组织需要,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提出与探讨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化医学检验人才。  相似文献   

4.
学生科研在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明华  段徐 《中医教育》2011,30(2):51-52
创新意识或创造意识是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属于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1]。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学科,进入21世纪,医学科学更是飞速发展。医学生是医学发展的后备人才,良好的创新意识是合格医学人才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提出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创新型国家的建立,要求大学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创新知识、促进创新思维、转化创新成果的重任。知识社会不仅要求大学继续保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综合功能,更要求大学在创新上下功夫,创新已成为大学发展的灵魂[1]。随着医学向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医学将与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整合,医学科学的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的难题。什么是创新人才,怎样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已成为医学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思想.方法: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与全科医学的系统整体论、中医学和全科医学都强调精神对健康的重要作用、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与全科医学的以预防为导向的医学特点,中医学的医学道德观与全科医学的道德准则、中医学与全科医学在对医生的基本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广博、全面方面的一致性5个方面做了对比.结论:中医学与全科医学在此5个方面如出一辙,中医学将在世界的全科医学中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实践中始终探索既能符合高等医学教育特征,又能充分体现中医药主体思想的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过程中努力保持规模发展与质量、效益之间的协调统一,不断突出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继承创新,致力改革开拓,强化素质能力,注重知识交融,促进个性发展,努力造就现代中医药人才。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为主体的开放性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完善中医药人才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与超前性。努力构建4个人才培养平台,形成有一定辐射、示范效应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改革同时全面推进学校各项改革,建立学校整体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保证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院校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力争形成具有高等中医药教育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使大学语文成为中医药大学生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引导者和助推器,培养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和现代人文性,具备弘扬中国医学的文化创新能力,能以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个性和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中医研究生应成为具有开放型的知识结构,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广博的专业知识,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创造型人才。摹仿、沿袭、摘抄、知识中转站式的学生是无法完成振兴中医的伟大任务的。因此,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要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必须提高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坚持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融,是提高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信息知识服务是我国为振兴中医药发展事业必不可少的窗口之一,有承上起下的桥梁作用.为了满足各层次中医药信息知识服务的需要,培养中医药信息知识服务人才,是当前服务于中医药信息领域的重要任务.此外,中医药图书馆也应该有全方位人力资源体系的支持. 1服务人才的特质与素养 符合中医药创新体系的信息服务人才,应具有两方面的本质特征:一是学有专长,术有公认,在中医药信息领域中走在最前沿;二是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能以自身为榜样引领团队,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上有较大建树.其素养通常是具有较高的价值追求、独特的人格魅力、坚韧的拼搏毅力、以及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具有包括本专业前沿知识的内核层、相关专业综合知识的中间层、人文及科技基础知识的外围层等优化的智能结构学识;具有特别强的承受挫折、经受困难的能力;具有吸引、感召、带领团队的思想品格、创新能力和领军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文章总结了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绩,并就中医药如何发展提出五点思考: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要紧紧围绕临床需求,需求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动力和牵引;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要保持特色优势,尊重自身规律,继承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要吸收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科技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要紧紧依靠专家人才,人才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和根本;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要鼓励多学科的学术交流、不同流派间的学术争鸣,交流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平台和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中医药领域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因此,要保持传统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有高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研究生显得尤其重要。文章主要针对目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结合实际工作,探讨培养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其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对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高等中医药人才,具有深刻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要以培养具有专业化通识教育理念,具有德性自觉和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通识教师队伍为支撑。要设立专门组织机构管理指导通识教育;严格通识教育教师标准,拓宽师资来源;强化对通识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和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多学科交叉融合已被认为是当今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教育策略。药理学本科教学改革以学习者为中心,重塑教育教学新形式,优化学科整合布局,构建现代知识体系,突出多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方法,体现相生共长优势;注重能力塑造,推进基础与临床及医理工文深度交叉融合的“新医科”建设。立足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前沿,秉持“大科学”汇聚理念,厚基础、强实践,培养具有完善知识结构、交叉融合思维、广阔综合学科视野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6.
本科人才知识结构是指本科生经过专业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本科毕业生在职业岗位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是本科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创造和创造力的分析,提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类研究生培养,要注意打造创造性思维教师团队,提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学术氛围,注重培养学生构建最佳的知识结构,广博、深厚的中医药学和西医学知识及娴熟的研究技能,培养其基于中医思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符合中医药特色的现代研究方法及创造性人格特征,这是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类研究生创造力,产生高水平中医药创新成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人才在中医药振兴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仅是中医师人才评价的核心制度,也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机制。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医教协同机制,以医师资格考试为核心,构建包括医学教育、临床实践与资格考试在内的“医教考协同”体系。通过医师资格考试综合改革,充分发挥资格考试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支承作用,引导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和医教协同,以及在毕业后医学教育和人才配备执业中的动平衡作用,构建以医师资格考试制度为轴心的医教考协同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9.
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是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树立创新理念,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创新管理体制等措施实现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观念、体系和管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注重立德树人,注重中西医融合。课程中融入中医药传统文化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预防医学课程加强中医药特色,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目前中医药院校预防医学课程特色不鲜明,与中医药联系不密切。在思政视域下创新地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预防医学课程,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