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与健康     
龙彬 《家庭医学》2008,(9):42-43
运动和营养是健康的两大主题。而运动将使我们更健康,运动还是改变“亚健康”的最佳选择。人的健康10%~15%取决于医疗保健,15%~20%来自于遗传,20%~25%依赖于环境,生活方式和条件则占50%~55%,而运动则是我们生活方式的涵盖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洪昭光 《药物与人》2006,19(12):8-10
2006年11月30日,“上海国际营养、运动与健康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源于希腊卫生体育机构与美国遗传、营养和健康中心为扩大奥运和平与健康精神,在国际奥委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支持下,与每届国际奥运会同期举行,堪称国际营养健康奥林匹克大会。此次“健康大会”,旨在加强全民健康意识,倡导营养与运动作为合理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防治慢性病的发展并控制其危害,促进营养和运动产业的发展,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洪教授在讲话中提出:健康是节约;健康是和谐;健康是责任;健康是金子。并号召广大群众,从生活方式入手,成就健康人生。  相似文献   

3.
“每日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这是2007年9月卫生部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倡议。健步走、跑步等下肢运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上肢运动却很容易被人忽视。  相似文献   

4.
《家庭健康》2008,(1):56-56
在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环境因素、不良遗传因素、不良医疗条件)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双不”习惯——不科学的运动与不合理的营养。现阶段我国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仍较低,喜欢健身运动的城市女性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尤其缺乏运动后有助于恢复及提高体质的合理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5.
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健康与运动、修养、心态、生活方式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吃得更科学、更合理,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甚至关乎民族的振兴。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从传统温饱型消费向讲究食品安全、卫生、营养、风味转变。餐桌上安全、营养与吃出健康是各级政府和百姓所关注的。为全面了解我市城乡居民目前人群膳食摄入状况及膳食结构与饮食习惯,借此来评定营养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为指导居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影响寿命和健康的因素依次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医疗条件和气候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长寿的关键环节,核心内容包括“坚持运动,处世乐观,生活规律,营养适中,戒烟少酒,讲究卫生”。有研究显示,饮食与健康长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营养能延缓衰老,而营养不良、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则能明显地加快衰老的进程和多种老年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信息     
《大众医学》2010,(10):53-53
健康城市 美好生活 2010年5月,由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举办的“健康城市美好生活”主题活动——“城市居民健康生活”网络调查结果在上海世博会场馆内公布。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认为目前的城市生活不够健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质疏松和肝病成为困扰城市居民的最常见慢性疾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为不运动、作息不规律和压力大。  相似文献   

9.
黄克群 《长寿》2007,(11):11-11
研究表明.血管的健康与否跟生活方式是否科学关系极大。世界卫生组织总结出当今人类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句话。即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经过实践和验证,他认为人们如果恪守这样的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邢志和 《长寿》2005,(11):8-9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应该是老年人健康的行动指南。反之,一切与此背道而驰的做法均属于不良生活方式。下面我们就列举种种不良生活方式,以提醒广大读者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1.
来自临床、营养等学科的调查显示,健康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膳食营养平衡、戒炯限酒、心态平和等,可减少40%以上糖尿病的发生。还发现已患糖尿病者普遍缺乏糖尿病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许多糖尿病患者存在着多个高危因素,但又不懂得如何控制,因而血糖达标不满意。专家们呼吁,对糖尿病患者加强专业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张正修 《家庭医学》2007,(21):53-53
现代人生活虽然越来越忙碌,但坐着的时间却比运动的时间长多了。办公室里上班“坐”,回家上网“坐”。下班乘车还得“抢坐”……越来越多的上班族染上了体力活动不足的“静坐生活方式”,成为危害健康的无形杀手。有关资料显示,75%的国人每天运动量不到30分钟。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报告称,因为久坐不动,导致每年直接或间接死亡200多万人;到2020年,全世界将有70%的疾病是由坐得太久、缺乏运动引发的。  相似文献   

13.
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中老年人尤应把健康问题摆在首位。因为一个人若只是生命存在,但是却长期活在煎熬痛苦中,那么再“长寿”也意义不大。中老年人若想延长健康年龄,那就必须坚持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了解国内在校大学生健康生活行为、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及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为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选取国内4所综合性院校2 26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评标准化得分为65.7分,8个维度标准化得分在50~ 70分之间,其中“运动锻炼”维度标准化得分最低,仅为52.1分.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KAP)得分分别为(10.5±3.6),(20.8±4.2),(18.3±3.7)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营养KAP得分、每次体育锻炼的强度、认为体育锻炼对人的全面健康的重要程度、在校期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体育课除外)、是否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现在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与健康生活方式自评总得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评得分较低,营养知识得分相对较低,多数学生营养态度较好,但转化为行为的动力不足;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较好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评价更高.  相似文献   

15.
“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卫生部、全国爱卫办和中国疾控中心现阶段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发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以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为切入点,倡导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推广使用控盐勺、控油壶等支持性工具。  相似文献   

16.
《医药与保健》2010,(6):F0003-F0003
为进一步普及健康保健知识,引导健康生活方式,《医药与保健》杂志社于2010年举行“健康知识入万家巡回讲座进社区”大型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并以西安地区各个社区为试点免费举办各类健康知识讲座,赠阅健康读物,对居民日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疾病的防范进行有奖知识问答,从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基本技能”三大块,有选择的向广大社区居民进行分析、讲解;并开设“健康热线”,为广大读者/患者提供免费健康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17.
吃素之风日渐盛行,信佛者吃素,动物保护主义者吃素,为健康者也吃素,素食甚至成为全家的饮食方式。那么孩子是否可以涉入这种生活方式?身体发育的关键期,素食能否满足他们的身体需要,达到营养均衡?  相似文献   

18.
上海浦东某社区健康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健康促进活动对社区居民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及改变的影响.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浦东新区某街道500户居民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线调查,通过多种形式对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持续干预10个月后比较其健康生活方式知识、信念、行为的改变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居民的每天吃蔬菜、每天吃早餐、饮食口味等合理营养行为,及保持心情愉快和熬夜、锻炼身体等个人心理健康、运动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戒烟限酒等行为变化不大.结论: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干预,可改变人群的合理营养等行为,但对戒烟限酒等行为的改变,需要长期坚持不断的行为干预和干预方法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探讨青少年生活方式对心理弹性、自我效能的影响,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郑州市12所中学6401名学生,使用青少年生活方式问卷、儿童青少年心理复原力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及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青少年生活方式总分为(160.36±29.80),不同性别、不同学段青少年生活方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生生活方式身份认同、健康意识、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生活方式运动参与、身份认同、压力应对、营养及健康意识与自我效能呈正相关(P值均<0.01).女生生活方式身份认同、健康意识、社会支持、营养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安全意识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生活方式运动参与、身份认同、压力应对、营养及健康意识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安全意识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生活方式整体良好,但存在学段和性别差异.生活方式对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有预测作用,可通过加强青少年生活方式相关教育提升心理状态水平.  相似文献   

20.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增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慢性病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责任感,实现“人人健康”,预防非传染性疾病的重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