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麻疹暴发流行的形式、原因及三间分布情况,以更好地指导麻疹防制工作。方法对麻疹病人作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其急性期血清用ELISA法作麻疹病毒IgM抗体测定;按照有关规定对麻疹病例作诊断分类。结果东海县2006年1~5月份共报告麻疹203例,罹患率为17.74/10万,暴发流行17起,有22个乡级单位的101个自然村、街道小区发病;不足免疫月龄的发病构成及年龄组发病率均最高分别占40.39%和1183.09/10万,大年龄发病占17.74%,各年龄组间性别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发病占25.13%,无免疫史的占16.75%,免疫史不详的占17.74%,不足免疫月龄的占40.39%;有1针、2针免疫史的麻疹发病危险性分别是有2针以上免疫史的33倍和17倍;麻疹病人IgM抗体阳性率71.43%,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例病人为输人性的在校学生;教师及医务人员有发病。结论流行形式以多点暴发、局灶性发病为主,同时又有广泛的散发性,波及面达全县范围;无麻疹免疫史包括不足免疫月龄,是麻疹的好发人群,但存在明显的发病年龄后移现象;今后要切实加强麻疹免疫覆盖率与加强免疫的成功率;适当调整免疫月龄及成人特别是育龄期女性的麻疹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2.
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流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红  黎景全  杨华可  黄勇 《中国热带医学》2007,7(9):1636-1637,1639
目的了解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流行情况,探讨预防控制麻疹的策略,为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东莞市麻疹监测系统资料,对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东莞市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583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7.4/10万。每年5—8月份为发病的高峰期。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儿童居多,占5年发病总数的54.3%。2006年统计外地儿童占发病人数的70.0%,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占57.6%(731/1268)。2005年麻疹-IgC,抗体水平监测儿童组和成年组保护率分别为62.1%和51.5%。结论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发病率呈上升之势,呈小年龄组发病模式。外来青年工人和外来儿童是麻疹发病的易感人群.故应加强麻疹痘苗接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闸北区麻疹流行特征,探讨麻疹控制策略。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闸北区1999.2004.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闸北区人口麻疹年平均发病率0.62/10万,外来人口麻疹年平均发病率11.4/10万。麻疹发病呈散发和局部爆发,3—6月为高发季节。51.58%的病例发生在城乡结合部街道。闸北区人口发病以1岁以下儿童和20-39岁成人为主;外来人口发病以8月龄-9岁的儿童为主,其中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明的占89.36%。结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外来儿童中的麻疹发病,是现阶段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海南省麻疹监测结果,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家统一的麻疹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Epiinfo软件分析监测结果。结果海南省21302~2006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550例,确诊麻疹病例2130例,确诊率为83.5%,年均发病率为5.3/10万,病死率为0.05%。监测系统报告病例数均大于大疫情报告数,采集疑似病例血标本1121例,采集率为44.0%,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61.1%,风疹IgM阳性率15.6%。发病以散发为主,局部暴发点同时存在。3~7月为高发季节;发病以15岁以下少年儿童为主,占85.3%,其中8月龄~6岁占48.0%,7~15岁占37.3%;无麻疹疫苗(简称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儿童占83.3%。结论海南省2002~2006年麻疹监测系统保持较高敏感性,21302~2006年海南省麻疹发病处于低流行水平,无MV免疫史的少年儿童是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新绛县1990—1999年麻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十年间麻疹疫苗接种率在94.28%—99.52%之间;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年龄以8—14岁和4岁以下儿童为多,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发病总数的68.37%;健康人群麻疹HI抗体水平检测平均阳性率为82.39%,GMT为1:8.54。建议继续巩固和提高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同时应加强和完善麻疹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6.
林其汉  蔡和宋 《中国热带医学》2013,(11):1352-1354,1362
-目的通过对2006~2012年三明市麻疹流行特征及麻疹防控情况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三明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2年三明市累计报告麻疹病例399例,年平均发病率2.17/10万。〈15岁病例占58.90%,年龄别发病率以0岁最高,为21.85/10万;9岁、10~14岁次之,发病率分别为10.38/10万、10.13/10万;病例以学生、散居儿童、农民居多。399例病例中,无免疫史80.20%,免疫史不详5.51%。2009年采取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措施后,人群IgG抗体阳性率、GMT水平显著升高,麻疹年平均发病率较强化前下降97.83%。2006—2012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麻疹排除发病率由0.91/10万上升2.48/10万,血清标本采集率由33.03%上升100%,实验室确诊比例由16.49%上升100%。结论扩大麻疹疫苗免疫覆盖率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焦作市1950~2002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了解焦作市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和疫情动态,为削定麻疹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②方法:对1950~2002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③结果:麻疹疫苗使用后,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分别比使用疫苗前降低99.22%和99.84%。自1986年以来,麻疹疫苗接种率一直保持在高水平,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发病年龄后移,5岁以下人群发病逐年减少,5~9岁发病增加,1周岁内儿童发病构成比占6.84%。实施计划免疫后以3~5月为高峰。④结论:焦作市麻疹控制取得了显成绩。目前麻疹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但2001、2002年麻疹发病率有所上升。因此,在做好基础免疫的同时,应重视加强麻疹的免疫工作.提高免疫质量和保持高接种率水平;在麻疹发病率较低情况下,如何避免小月龄儿童发病,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佛山市禅城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掌握流行规律,探讨控制策略。方法 对2005年发生在禅城区的139例麻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5年禅城区麻疹发病率为14.48/10万,高于2004年的发病水平,4~6月份为麻疹高发季节,0~1岁和20~30岁为麻疹高发年龄组,散居儿童、工人为高发人群,对麻疹病例免疫接种史分析表明,接种者占17.27%,未接种者占48.2%,不详占34.53%;未满8月龄38例,占27.34%。结论 加强外来流动儿童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提高免疫覆盖率,同时考虑提前初种年龄并对大年龄组人群开展复种工作。  相似文献   

9.
淄博市2007年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茜  殷茂荣  王勤 《中国热带医学》2008,8(8):1430-1430
目的了解淄博市2007年麻疹疫情爆发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年全市各区县送检疑似麻疹病人的血清404份,采用酶联免疫捕获法对医检疑似麻疹病人血清进行麻疹IgM抗体检测。结果共收集疑似新麻疹血清标本404份,麻疹抗体阳性213人,阳性率为52.72%。麻疹发病年龄构成向两极移动,以15岁以上年龄组的外来民工为主,占发病总人数的36.63%;其次为0-6岁组,占发病总人数的32.67%。结论继续做好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工作,提高麻疹疫苗初免及时接种率。同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今后麻疹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了解新兴县麻疹流行情况,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统计方法对该县1999~2009年麻疹疫情及麻疹病例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新兴县1999~2009年麻疹共11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36/10万,4~6月为高发季节,占总发病数的69.49%。发病人群主要是10岁以下的儿童,占90.67%,3~13岁儿童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占83.73%。结论新兴县的麻疹流行处于低发病水平,但距离消除麻疹的目标仍待观察,要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建议落实儿童入学的查证制度与查漏补种,重点是流动儿童,实施8月龄~14岁的人群麻疹强化免疫的策略,必要时对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成年人补种疫苗,提高免疫覆盖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上海市松江区不同时期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本区1953—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策略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自然感染时期(1953—1965年)麻疹发病率、死亡率最高;流行周期1~2年;城市发病高于农村;发病高峰集中在冬春季,发病人群以学龄前儿童为主。实施计划免疫后,全区的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下降了98.57%,死亡率下降100%;发病月别高峰与计划免疫前相比明显后移;农村发病高于城市;发病年龄明显后移。结论现行的麻疹控制策略是有效的。今后,应抓好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管理,在维持高水平常规免疫接种率的同时,适时开展强化免疫,阻断麻疹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南海区200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麻疹控制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运用Excel200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南海区2000—2005年共报告麻疹4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73/10万;流动人口年平均发病率为6.37/10万;常住人口年平均发病率为1.70/10万。发病以流动人口为主。流动人口发病占总发病的74.83%。年龄分布以学龄前儿童和成人为主,同时〈8月龄婴儿发病为8.98%。病例中有免疫史者占11.01%,无免疫史者占30.11%,免疫史不详者占58.88%。麻疹发病季节以3.7月为发病高峰期,其中5月发病最高。结论人口的频繁流动使麻疹控制工作难度日趋加大,免疫空白及免疫失败人群的自然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高覆盖率的常规免疫结合加强免疫和有效的疾病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惠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找出发病原因,探讨麻疹控制策略。方法对2006年惠州市惠阳区麻疹流行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惠阳区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确诊病例139铡,其中血清学诊断100例,临床诊断39例,发病率为15.44/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6~8月份,发病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32岁,无免疫史占8.63%,免疫史不详占46.76%。结论需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开展查漏补种,对流动人口儿童较多的地方,临时设立接种点或入户接种,提高接种率和覆盖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加速控制麻疹发病,方法:包头市1998年4月对全市1-14岁儿童实施了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用麻疹血凝抑制试验检测免疫前后人群麻疹HI抗体(麻疹血凝抑制抗体)结果:应接种314526人,实接种300181人,接种率为95.43%,免疫后人群HI抗体阳性率由免疫前94.87%升到99.90≥1:16抗体滴度比例由38.85%,GMRT(抗体几乎平均滴度倒数)从8.75提高到26.09,增长2.98倍,结论:人群麻疹免疫力大幅提高,局部麻疹暴发流行得到控制,麻疹年均发病率下降了87%,强化免疫效果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近年来郧县麻疹流行特征。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郧县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1郧县共报告麻疹病例16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55/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乡镇发病数多于城区;年龄组发病从高到低依次为8月龄~4岁(占34.78)、5-岁(占30.43%)、〈8月龄(占18.63%)、15~岁(占16.15%);职业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散居儿童(占54.66%)、学生(占26.71%)、农民(占15.53%)、幼托儿童(占3.11%);流动人口占39.75%;无免疫史占44.72%。结论加强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强化免疫,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开展育龄妇女麻类疫苗接种是控制麻疹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某市81名儿童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成功率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宝志 《中国热带医学》2007,7(2):305-305,309
习的了解麻疹疫苗接种质量和效果,分析麻疹疫情上升原因。方法随机选择到预防接种门诊接种麻疹疫苗的8月龄儿童分别于免疫前、免疫后1个月各采集血液标本1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麻疹IgC抗体。姑果检测81名儿童,免疫前,麻疹IgG抗体阳性率51.85%,有效保护率20.99%;免疫后,抗体阳性率98.77%,比免疫前升高了46.92%,有效保护率为90.12%,比免疫前升高了69.13%;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成功率为93.83%。结论麻疹疫苗接种质量和效果良好,提示控制麻疹流行的工作重点为切实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7.
河源市2001-2006年麻疹疫情分析及防制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源市麻疹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制定防治对策,以降低发病率,保护易感人群。方法对2001—2006年河源市麻疹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河源市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周期性,2—7月份发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74.22%,流行模式为散发和暴发并存,以散发为主,但局部麻疹暴发影响全市的发病水平,发病年龄后移,2001年以来麻疹年平均接种率为95%,人群抗体保护率达到了91.2%。结论河源自2001年以来,麻疹免疫预防接种率比较高,麻疹发病率多年控制在较低水平,长时期的高保护率导致易感人群积累,发病率有回升可能。当前麻疹的预防控制策略仍然是以麻疹疫苗接种为主导措施,加强麻疹基础免疫,加强麻疹疫情监测管理和分析,完善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减少免疫空白,保护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8.
贾德勤  王星  刘建和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98-99,109
目的分析佛山市小儿麻疹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治对策。方法对2003年2月~2007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110例麻疹患儿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儿均是8岁以下儿童,未到初免年龄(8月龄)病例占23.6%;流动人口仍是发病的主要人群;男女比例为2.14:1,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预防接种史者占15.5%,无预防接种史者占50%,接种史不祥者占34.5%。发病季节以春夏季为主,发病高峰时间延长。结论控制小儿麻疹的防治对策包括:提高接种疫苗的成功率,将麻疹疫苗初种时间提前,加强流动人口儿童的计划免疫,在麻疹发病率明显上升时对8个月~14岁儿童进行疫苗复种,对育龄妇女在孕前进行麻疹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9.
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嫣平  郑华  雷静 《医学动物防制》2004,20(11):693-695
麻疹是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国计划免疫的六种传染病之一。我国在使用麻疹疫苗(MV)前的1950年~1965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590.6/10万,1959年全国发生大流行,发病率高达1423.4/10万,自从1965年开始使用MV,麻疹发病得到明显控制。1957~2000年全国每年麻疹报告发病率均在5/10万~15/10万。  相似文献   

20.
茂名市50年来麻疹疫情流行情况分析与控制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实施计划免疫前后麻疹流行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将1950年以来的疫情资料划分为疫苗前、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三个阶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疫苗使用前(1950~1965年)、预防接种阶段(1966-1983年)和计划免疫阶段(1984~2001年)的麻疹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669.63/10万、494.71/10万和6.72/10万。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的流行特征表现为流行强度大大减弱,流行周期消失,流行季节不明显.发病年龄后移,不典型病例增多。结论计划免疫阶段的麻疹流行特征已发生根本性改变,现阶段麻疹控制策略是保持高水平的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麻疹流行病学和血清学监测,开展麻疹强化免疫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