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关系,为进一步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北京市某高职院校385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心理健康的强迫、偏执、敌对、焦虑、人际敏感和心理不平衡因子上高职院校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t=2.47,3.24,1.97,2.90,2.29,-8.43;P0.05);男生在问题解决、合理化、忍耐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04,1.96,2.69;P0.05);女生在逃避、发泄情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51,-2.07;P0.05);一年级学生在逃避和幻想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年级组(t=3.04,1.96;P0.05);应对方式中的发泄情绪、幻想因子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忍耐、逃避因子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结论: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并与应对方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2.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263名中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问卷调查。结果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0.15%;2不同性别中学生强迫因子、人际关系紧张、抑郁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组明显高于低年级组;3除父母情感温暖、父母偏爱外,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纬度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修订后的马斯洛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493名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 ①初二和初三年级留守儿童的人际信任感明显高于初一(F=3.15,P<0.05),男生的自信感水平高于女生(t=2.71,P<0.01),但指向问题的应对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t=-2.94,P<0.01);②除情绪安全感外,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及其他因子与指向问题的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26,0.26,0.29;P<0.01),安全感及各因子与指向情绪的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35,-0.15,-0.14,-0.30;P<0.01);③人际安全感能正向预测指向问题的应对(t=5.67,P<0.01),情绪安全感能负向预测指向情绪的应对(t=-5.53,P<0.01).结论 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职生自我接纳水平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接纳量表(SAQ)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264名在校中职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①中职生自我接纳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2.102,P<0.05);②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中职生在SAQ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4.195,P<0.05);③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与SAQ及自我接纳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26,-0.304;P<0.001);强迫症状因子与自我评价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122,P<0.05);SAQ与偏执、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195,P<0.01;r=-0.311,P<0.001)。结论中职生的自我接纳处于中等水平;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因子与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相关;自我接纳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129名流浪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4.985,-4.720,-2.291,-3.798,-4.826,-3.623;P0.05);男生敌对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573,P0.01);二次以上流浪的儿童焦虑、偏执、强迫显著高于初次流浪的儿童(t=2.55,1.98,2.272;P0.05);留守过的流浪儿童偏执、精神病性分数显著高于未留守过的流浪儿童(t=2.398,2.234;P0.05)。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行为问题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亲社会行为相关性较弱(P0.05)。结论负性经历对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负性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与问题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内地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特征。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215名内地民族初中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内地民族初中女生焦虑和抑郁显著高于男生(t=6.10,6.73;P<0.05);②不同年级的内地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10个方面均差异显著(F=3.9~7.9,P<0.05、P<0.01或P<0.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了八年级得分均显著高于七年级和九年级;③内地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普遍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与流动学生(t=2.3~9.31,P<0.05、P<0.01或P<0.001)但低于山区初中生(t=2.21~5.91,P<0.05或P<0.001);④各因子呈中等以上显著相关(r=0.41~0.79,P<0.001),因素分析抽取了1个因子。结论内地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明显且心理健康结构复杂、变化剧烈,女生比男生问题严重,八年级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修订后的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493名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初二和初三年级留守儿童的人际信任感明显高于初一(F=3.15,P<0.05),男生的自信感水平高于女生(t=2.71,P<0.01),但指向问题的应对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t=-2.94,P<0.01);②除情绪安全感外,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及其他因子与指向问题的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26,0.26,0.29;P<0.01),安全感及各因子与指向情绪的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35,-0.15,-0.14,-0.30;P<0.01);③人际安全感能正向预测指向问题的应对(t=5.67,P<0.01),情绪安全感能负向预测指向情绪的应对(t=-5.53,P<0.01)。结论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南充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层抽取南充市6所中学的240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运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评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共收回有效问卷2227份。结果:南充市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2.8%,其中轻度44.1%,中度8.1%,重度0.6%。10个因子平均分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感和强迫症状。女生的敌对、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总均分均显著高于男生(t=-2.08~-5.95,P0.05)。初中生、高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52.7%、52.9%;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6%、6.7%;初中生的强迫症状、偏执、敌对症状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t=2.44~4.28,P0.05),而高中生的适应不良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t=-3.38,P0.01)。初中生初一至初三心理问题检出率依次为:51.3%,55.0%,52.2%。高中生高一至高三心理问题检出率依次为:55.1%,50.6%,52.6%。结论:南充市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感是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探讨初中生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从我校每个年级的10个班中,采用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个班共864人。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通过筛选有无自杀意念学生,然后根据不同年级、性别从自杀意念检出率和平均分进行比较,用应对方式各因子的得分与自杀意念量表得分做相关分析。结果: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6.32%。自杀意念检出率女生显著高于男生(χ~2=9.024,P0.01),初二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初三年级学生(χ~2=10.912,P0.01);在自杀意念的平均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5.252,P0.01),初三年级、初二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学生(t=8.992,P0.01)。问题解决、积极合理化与自杀意念有显著负相关(r=-0.232,-0.194;P0.01);忍耐、逃避、发泄及幻想否认等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相关(r=0.324,0.250,0.296,0.393;P0.01)。结论:初中生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希望、应对方式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方法:选取10~15岁留守儿童381名(男生191名,女生190名;小学生234名,初中生147名),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儿童希望量表(CH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希望、应对方式及生活满意度进行测评,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结果:相关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的SSRS、CHS、SWLS总分与SCSQ的积极应对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r=0.28~0.43,P0.001),与SCSQ的消极应对因子得分均呈负相关(r=-0.19~-0.14,P0.01)。通径分析发现,社会支持通过希望、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RMSEA=0.03,GFI=0.99,NNFI=0.98);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中介效应95%水平的可信区间为0.002~0.348,表明存在多重中介效应。结论:本研究提示希望与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对应付方式与适应不良间关系的影响。方法在新兵入伍第3周采用应付方式问卷(CSQ)、军人适应不良自评量表(MMQ)、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广东省某部337名武警新兵进行调查。结果解决问题、求助与MMQ总分显著负相关(r=-0.628,-0.432;P0.01),与CD-RISC总分显著正相关(r=0.594,0.346;P0.01);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MMQ总分显著正相关(r=0.581,0.461,0.477,0.331,P0.01),与CD-RISC总分显著负相关(r=-0.380,-0.278,-0.341,-0.183;P0.01),CD-RISC总分与MMQ总分显著负相关(r=-0.612,P0.01)。CD-RISC总分在应付方式各因子与MMQ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P0.01)。结论应付方式可以通过心理弹性对武警新兵的适应不良起作用,也能直接影响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65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研究组)与55例无酗酒史的健康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及偏执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SQ评分比较,研究组的应对方式不成熟,以退避(t=9.18,P=0.000)、幻想(t=10.30,P=0.000)、自责(t=8.73,P=0.000)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相关分析发现,研究组躯体化(r=-0.370,P0.05)、敌对(r=-0.386,P0.001)、偏执(r=-0.196,P0.05)与解决问题呈负相关,抑郁(r=0.298,P0.05)、焦虑(r=0.298,P0.05)、精神病性(r=0.314,P0.001)与自责呈正相关,敌对(r=-0.413,P0.001)与求助呈负相关,精神病性(r=0.516,P0.001)与幻想呈正相关,强迫症状(r=0.532,P0.001)、人际关系敏感(r=0.582,P0.001)、恐惧(r=0.615,P0.001)与退避呈正相关。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应对方式受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学生感恩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感恩问卷(GQ-6)的中文修订版、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湖北省某高校162名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感恩倾向较为强烈;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2.65,P<0.01);感恩与积极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均显著正相关(r=0.35,0.41,P<0.01),积极应对方式与领悟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r=0.41,P<0.05);其它支持和积极应对对感恩的预测力达到了显著水平(β=0.294,0.231,P<0.01)。结论大学生感恩倾向较为强烈,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感恩、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其中其它支持和积极应对对感恩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特质应对问卷(TCSQ)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32名男护生进行测评并与男医学生相比较。结果①男护生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男医学生,尤其在偏执、人际敏感、焦虑、抑郁及精神病性因子上尤为显著(t4.05,P0.001);②应对方式中男护生积极应对得分低于男医学生,而消极应对得分高于男医学生(t=2.401,P0.05),消极应对与SCL-90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576,P0.01);③男护生在社会支持利用度上低于男医学生,客观支持得分高于男医学生,主观支持得分上差别无意义。男护生社会支持各维度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结论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影响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高等护理院校应重视男护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社会支持,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以及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应对方式问卷对148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护理专业学生的SCL-90总均分(t=2.79,P<0.05)及躯体化(t=2.43,P<0.05)、强迫(t=4.12,P<0.05)、抑郁(t=2.11,P<0.05)、焦虑(t=2.59,P<0.05)、恐怖(t=3.45,P<0.05)、精神病性(t=4.95,P<0.05)多个因子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护理专业学生消极应对总均分显著高于一般人群(t=5.45,P<0.05);③SCL-90总分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310,P<0.05),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427,P<0.05).结论 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武警部队战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心理满意度,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情感量表(A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生活事件量表(LES)对武警某部300名战士进行测查。结果①症状自评量表除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分外,其它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5.990,-14.566,-9.676,-7.731,-6.413,-8.988,-5.026;P均0.01)。EPQ-RSC的E和L维度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4.429,2.627;P均0.01),P、N维度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4.854,-9.648;P均0.01)。消极应对方式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21.502,P0.01)。士官的EPQ-RSC-L维度极显著高于义务兵(t=2.814,P0.01);②EPQ-RSC、应对方式、生活事件均与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满意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367~0.664,P0.05或0.01)。结论武警部队战士性格属于外向稳定型,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士官的掩饰性较义务兵高。外向型性格者、采用积极应对者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满意度高。消极应对、生活事件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多则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满意度低。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对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王极盛编写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陕西省宝鸡市4个地区15所学校的618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52%(非留守儿童为41.13%);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的强迫(t=2.22,P0.05)、偏执(t=4.27,P0.01)、敌对(t=2.96,P0.01)、人际关系(t=2.21,P0.05)、适应不良(t=3.50,P0.01)、心理不平衡(t=2.65,P0.05)等6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中,男性在偏执(t=2.44,P0.05)和情绪稳定性(t=2.70,P0.01)上明显不如女性;父母双双监护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单亲监护,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双亲外出。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武警医院护士和通信女兵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武警某医院127名护士和通信女兵进行测查。结果①护士消极应对和EPQ-RSC-P显著高于通信女兵(t=2.353,3.848;P0.05)。护士积极应对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2.873,P0.01),护士和通信女兵消极应对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8.672,-7.452;P均0.01)。护士和通信女兵EPQ-RSC-P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4.275,-0.345;P均0.01)。护士EPQ-RSC-E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2.035,P0.05),EPQ-RSC-N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2.709,P0.01),护士和通信女兵EPQ-RSC-L均极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6.608,3.280;P均0.01);②护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5.784,-2.838,-2.001,-2.612,-2.188;P0.01或0.05);③护士和通信女兵客观支持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5.867,3.445;P均0.01)。通信女兵支持总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2.256,P0.05);④通信女兵消极应对显著低于合同制护士(F=3.342,P0.05)。通信女兵EPQ-RSC-P显著低于军护和合同制护士(F=8.138,P0.05)。合同制护士主观支持、支持总分均显著低于军护(F=3.649,5.758,P均0.05)。合同制护士对支持利用度显著低于军护和通信女兵(F=7.884,P0.01);⑤护士和通信女兵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应对方式和EPQ-RSC-N(t=-3.105,5.773,6.075;P均0.01)。结论①护士和通信女兵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应对方式恰当,人格特征外向稳定,社会支持良好;②护士精神质较通信女兵高,合同制护士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方面不如军护和通信女兵;③消极应对和神经质者心理健康状况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非洲三国尼日利亚、加纳、纳米比亚维和官兵适应不良的疗效并分析其与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干预前、后观测军人适应不良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并对以上人员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对心理干预前、后适应不良各因子进行分析,并分析其与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心理干预后,尼日利亚维和官兵除环境适应因子分外,其适应不良总分及其它各因子分均显著降低(t=4.62,5.38,5.01,6.31;P0.05);加纳维和官兵除行为问题和人际关系不良因子外,其适应不良总分及其它各因子分均显著降低(t=3.82,4.96,5.78;P0.05)。尼日利亚、加纳、纳米比亚三国维和官兵的适应不良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军人适应不良常模(t=3.87~7.86;P0.05)。年龄、军龄、职别、教育年限、社会支持等与适应不良无明显相关关系(r=-121~161,P0.05)。年龄、军龄、婚姻状况等进入维和官兵适应不良的回归方程(t=-2.177,3.091,2.727;P0.05)。结论尼日利亚、加纳、纳米比亚三国维和官兵出现明显的适应不良,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和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明显减少适应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师范大学生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师范大学生压力应对的特点及社会支持、主观压力和人口学等特征对师范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分为人口资料,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辽宁师范大学学生进行测量,并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师范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较多采用的应对方式为有计划地直接行动(-x=2.8061)、较少采用的应对方式为否认性心理解脱(-x=1.9722);②师范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否认性心理解脱"(t=2.163,P〈0.05),"抑制无关活动"(t=2.254,P〈0.05)和"接受现状"(t=2.320,P〈0.05)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5);③性别和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P〈0.05),年级与主观压力间相关显著(P〈0.05)。结论师范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总体上是积极的,应对方式在性别和年级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