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祛湿法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体会。认为湿邪是造成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重要病因之一,根据湿邪在肺、在脾、在肝、在肾之不同辨证施治。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多关节的慢性侵蚀性滑膜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当前RA的就诊率和诊断率都较低,在就诊人群中有条件接受正确治疗的仅30%左右。从中医学角度看,RA是风寒湿邪侵袭免疫系统引起关节炎症的一种疾病,对于RA的治疗,可以选择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众多,但是如何正确选择药物尚存在较大争议。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对称性小关节肿胀疼痛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病程长、难以治愈、病情易反复等特点,病情进展可导致骨破坏,引起关节畸形,致残率高。RA属于中医“痹病”的范畴。湿邪是引起RA发病的重要因素,影响着机体气血变化。湿伤气血是RA的关键病机,深刻影响着RA的病程与预后,贯穿于RA发病过程的始终。本文基于湿伤气血探讨RA的病机、病程与预后、发病过程中免疫调节机制以及健脾除湿活血法治疗的有效性,阐述湿伤气血在RA发病中的关键地位,为临床防治RA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原因未明、常见的高发病及高致残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正气虚弱,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正气为邪所阻,气血运行不畅,痹阻不通而成痹。为了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痹病的作用机理,我们用三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为脾胃虚弱,湿邪为患,故祛湿是其主要治则。根据湿邪相兼邪气的不同,总结祛湿四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临证运用清热化湿法、温阳祛湿法、苦辛燥湿法、健脾运湿法时,应明确其适应症,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灵活运用上述四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湿邪为病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湿邪之为病,其性重着、黏滞,易阻遏阳气,易伤脾胃。临证治疗时应根据湿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分别予以治疗,湿邪在表,用"表散微汗以解之";湿邪在中焦者,可用芳香苦燥以化之;湿邪在下者,可甘淡渗湿以利之。  相似文献   

7.
芳香化湿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4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芳香化湿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42例334000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人民医院谭永东慢性肾炎绝大部分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笔者根据南方多湿的地理环境特点,针对该类患者久病体质下降、易感湿邪的情况,以芳香化湿法为主,辨证结合它法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炎症性多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RA病程长,在不同的阶段其病机各异,急性期以寒热错杂、湿毒痹阻为主;稳定期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主;晚期以痰瘀互结、痹阻经络为主.而瘀血阻络则贯穿疾病的始终,故临床上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对其进行辨证论治。分阶段治疗RA,体现了中医药治疗RA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顾护脾胃和调节情志。  相似文献   

9.
从湿论治小儿肾病基因性蛋白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湿邪的致病特点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角度探讨小儿肾病蛋白尿发生、发展与湿邪的关系,湿邪贯穿于小儿肾病的始终,指出益气化湿法是治疗小儿肾病的大法。  相似文献   

10.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称为"痹证",《素问·痹论》对RA的定义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RA是风、寒、湿邪入侵身体,正气不足,从而引起关节肿胀和疼痛,甚至畸形等。在临床上,我国传统治疗RA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而在治疗方式上,通常是以内服药为主,外治法为辅,笔者在患病前10 a,采用我国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以内服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养阴清热、化湿通络中草药日1剂口服加中药外敷和对照组养阴清热、化湿通络中草药日1剂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91.3%、73.9%,对照组分别为77.3%、36.4%,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症状体征及主要化验指标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应用内服外敷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上安全可靠。结论:中药内服加外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清痹颗粒冲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黎明 《新中医》2001,33(8):14-15
目的:观察清痹颗粒冲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湿热阻络型)患者60例,以自拟有痹颗粒冲剂治疗,观察6项主症、副反应、血沉、类风湿因子、免疫3项等指标。结果:临床治愈11例,显效42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100%,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目、双手握力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关节疼痛数目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痹颗粒冲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险显、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RA活动期疗铲肯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是临床常见病,病程长、治疗难、易反复,最后导致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RA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是由于风、寒、湿邪入侵,导致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而引起的肢体关节病变。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同见、痰瘀互结,病程缠绵难愈。近年来滑膜细胞成为中药治疗RA的主要靶向,许多中药通过调节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分泌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滑膜细胞达到治疗RA的目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转录信号转导因子1(STAT 1)、细胞因子信号负调控因子(SOCS)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艾灸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红外组,每组8只。采用"病证结合"的造模方法复制RA模型。艾灸组造模3d后开始艾灸两侧"肾俞"穴,针刺组造模3d后开始针刺两侧"肾俞"穴,红外组造模3d后用改装后远红外线理疗仪照射两侧"肾俞"穴,均隔日1次,共治疗10次,每次20min。测量各组大鼠足跖肿胀度,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RT-PCR法检测关节滑膜组织STAT 1、SOCS mRNA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足跖与踝部呈急性炎性红肿,跖围较正常组明显增粗,血清中IL-1含量升高,IL-2水平降低,关节滑膜组织STAT 1、SOCS mRNA表达下降(均P0.01)。经治疗后,艾灸组、针刺组和红外组跖围减小,血清中IL-1含量降低,IL-2水平升高,关节滑膜组织STAT 1、SOCS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针刺组、红外组IL-2含量,STAT 1、SOCS mRNA表达明显低于艾灸组(均P0.01)。结论:艾灸"肾俞"穴能抑制RA大鼠继发性足肿胀,与其抑制血清中致炎因子IL-1的释放,提高免疫调节因子IL-2含量,增强R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的STAT 1和SOCS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中医证素特点及规律。方法:选取74例UC患者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病性证素以湿为主,其次为气滞;病位以大肠为主,其次为脾;②诱发或加重因素以饮食最常见,其中以寒凉食物为主;③青年者病位主要在大肠、脾,病性以湿、气滞、热为主,中年者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气虚、气滞为主,老年者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以湿、气虚、血瘀为主。④0~5年病程段病位主要在大肠、脾,病性以湿、气滞、热为主,5~10年病程段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气虚、气滞为主,≥10年病程段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以湿、气虚、阳虚为主。⑤轻度者病位主要在大肠、脾,病性以湿、气滞、热为主,中度者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气滞、气虚为主,重度者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以气虚、湿、血瘀为主。⑥病变在直肠者病位主要在大肠,病性以湿、气滞为主,直、乙结肠者病位主要在大肠、脾,病性以湿、气滞、热为主,左半结肠者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气滞、气虚为主,全结肠者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以气虚、湿、血瘀为主,区域结肠者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为主。结论:UC病位证素以大肠、脾为主,病性证素以湿、气滞、热最常见;病机多为虚实夹杂。病情初期,证素以大肠、湿、气滞、热多见,随着年龄增长、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及病变范围扩大,证素以脾、肾、湿、气虚为主。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研究针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开展临床证候学研究,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规范化辨证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04例,采集信息,录入数据,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4例DR患者中,证候出现频率:痰湿证〉血瘀证〉阴虚证〉气郁证〉湿热证〉气虚证出现频率均超过50%,表明此次研究样本在证候分布上正虚以阴虚、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湿、血瘀、气郁、湿热为主。结论:1)DR病情与患者年龄关系不大,而与DM病程长短呈密切相关性。2)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与DR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3)多证组合、虚实夹杂是DR显著的证候特点。证候演变符合阴虚一气阴两虚一阴阳两虚,阴虚贯穿病变的始终。4)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DR痰湿证、湿热证程度有正向联系,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DR患者阳虚证、痰湿证程度有正向联系。出血、硬渗、软渗眼底微观改变与阳虚证表现程度呈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识别糖调节受损(IGR)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预防IGR向糖尿病进展,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IGR患者中医体质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以及中医体质是否可以独立预测IGR的糖尿病风险。方法 :294例IGR患者采集血液样本,使用体质问卷评估体质类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随访3年以上,记录糖尿病发病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不同中医体质的糖尿病比值比(OR)。结果:痰湿、湿热和气虚是IGR患者三种最常见的不平衡体质。痰湿、湿热体质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瘦素水平显著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气虚体质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血清脂联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抑胃肽(GIP)水平显著降低(P0.05)。痰湿或湿热体质者表现出显著升高的糖尿病风险(P0.05)。结论:IGR患者中医体质、炎症反应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确定患者的痰湿或湿热体质可以帮助识别具有较高糖尿病进展风险的IGR群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舌苔上清液中相关蛋白变化与慢性肾衰中医湿证的相关性。方法:临床收集慢性肾衰患者舌苔样本102例,其中湿证组76例,非湿证组26例;另有正常对照组38例,对所有样本采用1500r/min的离心转速,离心2min后取上清液,选用NP20蛋白芯片点样,经SELDI-TOF-MS技术测定得到蛋白质谱峰,通过Biomarker Wizard软件比较湿证组、非湿证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蛋白质谱峰的差异,利用层次聚类算法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慢性肾衰中医湿证决策树模型。结果:(1)慢性肾衰湿证76例、非湿证26例及正常对照组38例舌苔样本经SELDI-TOF-MS技术测定,质荷比1000~20000范围内共检测到136个蛋白峰,经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有11个差异质谱峰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Z2434.53、M/Z3672.89、M/Z7118.00和M/Z8411.134个差异质谱峰在湿证组和非湿证组呈高表达,M/Z3333.52、M/Z4619.83、M/Z4711.35和M/Z10664.24个差异质谱峰在湿证组和非湿证组呈低表达,M/Z5142.52、M/Z5231.98和M/Z5272.633个差异质谱峰在湿证组呈高表达,在非湿证组呈低表达;(2)利用层次聚类算法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慢性肾衰湿证组、非湿证组与正常对照组两两之间均有明显的区分度,但都存在部分重叠;(3)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慢性肾衰中医湿证决策树模型,最终得到M/Z5231.98、M/Z2325.41、M/Z4558.86和M/Z3491.894个差异质谱峰组成的生物标记物可以将湿证组和非湿证组样品较好的分类(最终决策树模型对所有样品分组判别的正确率为83.33%,灵敏度为81.58%,特异性为88.46%)。结论:该研究从生物学角度来探讨中医湿证,为中医湿证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彭晋  王良  黄秀深  陈钢 《中医杂志》2011,22(21):1856-1858
目的探讨平胃散对湿阻中焦证模型的干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空白组、空白给药组、模型组、平胃散组和自然恢复组,每组10只。模拟外湿过盛、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三大致湿病因,建立湿阻中焦证模型。空白给药组和平胃散组给予平胃散汤剂灌胃10ml/kg,空白组和自然恢复组给予0.9%生理盐水灌胃10ml/kg,3天后取材。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胃肠组织AQP2的分布,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胃肠组织AQP2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AQP2在胃体中间黏膜、大肠中段黏膜下组织表达减少,在小肠中段组织、大肠黏膜、大肠末端黏膜下组织表达增加。平胃散增强湿阻中焦证胃体中间黏膜、大肠中段的黏膜AQP2的表达,抑制湿阻中焦证大肠中段黏膜下组织AQP2的表达。结论 AQP2在湿阻中焦证胃肠特征性表达分布谱可能是湿阻中焦证的分子基础之一;平胃散对其表达的干预可能是该方治疗湿阻中焦证的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临床证型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的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为中医规范化诊治本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了154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的人口学、中医症状及证候学资料,探索CKD3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CKD3期患者以肾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为基本中医证候,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存在肾气阴(血)虚证;辨证分型以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最多(29.8%),其次为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22.7%)、气阴(血)虚+肾络瘀痹+湿热内蕴(16.2%)和气阴(血)虚+风湿内扰+湿热内蕴(11%)。结论:肾气阴(血)虚证、肾络瘀痹证、风湿内扰证、湿热内蕴证在CKD3期患者整个病程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