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稳定斑块的特点是斑块破裂、溃疡及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不稳定性斑块所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属于中医“心痛”、“胸痹“、“真心痛”的范畴。导师刘永家教授、四川省名老中医,从事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多年,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旭晖  王昌俊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2):1522-1523,1527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递增,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60%~70%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而引起的。这些易于破裂的斑块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在其基础上形成血栓是引起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斑块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可导致高比例的致死或致残率。根据病理解剖和冠脉造影资料的统计分析,大部分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患者,其冠脉内径狭窄程度〈50%,提示管腔狭窄的严重程度并不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相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不稳定斑块(“易损”斑块)发生破裂或糜烂,在此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可导致管腔的急性完全或不完全闭塞,由此造成ACS的病理基础。若能及时检出和治疗不稳定斑块,同时改变易损斑块中的有害成分,将减少“易损”患者的心梗发生率;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即不稳定斑块,是指冠脉粥样斑块中不稳定、易于破裂、易形成血栓而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斑块,其破裂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脑梗死等心脑血管急症的主要原因,亦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现就易损斑块中西医诊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易损斑块与斑块内血管新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的不稳定可导致斑块破裂,进而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对稳定易损斑块可能起着关键性作用。中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全方位治疗特点在稳定AS斑块方面有潜在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与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包括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即“不稳定斑块”)两大类,后者的破裂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急症的主要内因。因此关于易损斑块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对于防治ACS等心脑血管病急症、改善其预后有着极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ACS主要由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管腔所致.但是,近年来经过大量研究发现,易损斑块破裂及其继发病变是引起临床事件的罪魁祸首.因此,如何稳定斑块成为防治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关键问题.研究表明,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是造成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抗炎成为稳定斑块的一个新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机制是冠脉内原有的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导致心肌血供减少的综合症。近年来,我科在给予调脂药物、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氯毗格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的同时,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5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冠脉临界病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于此阶段识别稳定斑块对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等心脏事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现代医学对冠脉临界斑块的识别及干预研究相对成熟,而中医药对其研究尚未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As)斑块破裂(rupture)或糜烂(erosion)[1],引起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而斑块中胶原含量,特别是覆盖斑块脂质坏死核心的纤维帽中胶原含量[2]对斑块稳定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发生机制中,“斑块侵蚀”与易损斑块引发的斑块破裂有本质区别,具有完整纤维帽的“斑块侵蚀”导致了约1/3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高达2/3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精准分辨斑块侵蚀,辨证运用中西医结合诊疗可使斑块侵蚀患者有更大获益。动脉粥样硬化源于内皮受损,可从疮疡论之,疮疡之毒有阴阳之分,阴毒发于肝肾郁火,郁极发越,扰动气血,可能是斑块侵蚀的一类病机,治宜散轻而补重。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斑块破裂是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病理关键。如何检测不稳定斑块及稳定斑块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目前中医、西医对不稳定斑块病因病机、检测方法、治疗方法的研究成果,提出中医在稳定兜块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的重要机制,稳定易损斑块对防治ACS意义重大,中药多靶点干预的作用在稳定斑块方面已露出可喜苗头,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对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斑块的稳定性是影响ACS发病的关键因素,加强对易损斑块特点、检测及治疗的研究对预防ACS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是指所有易于发生血栓形成,以及可能快速进展为“罪犯”斑块的粥样病变,部分未破裂斑块亦可发生血栓性事件。易损斑块含平滑肌细胞较少,细胞外基质合成减少,  相似文献   

15.
三七总皂苷改善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动脉粥样硬化(A S)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60%~75%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 e,ACS)是由于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引起的。不稳定斑块虽然不易导致严重的管腔狭窄,却容易发生破裂、糜烂、钙化等情况而易于继发血栓而引起ACS[1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心肌严重缺血产生的一组进展性的临床综合征.本文系统概述了国内外近几年来有关中医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尤其是基于ACS不稳定斑块和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阐述了中医药干预ACS的优势,并对未来中医药干预治疗ACS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针对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2.5(PM2.5)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有效的干预已成为医药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NOD样受体(NLRs)是在先天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细胞内模式识别受体家族。该文基于国际上“细颗粒物暴露为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可改变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结合目前对PM2.5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肺源性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的认识,从PM2.5-炎症-As斑块稳定性角度,思考PM2.5作为颗粒状异物入血后诱发血管炎症的初始环节,深入探讨PM2.5诱发心血管急性事件的深层机制,提出NOD受体家族NLRP3可能是感知PM血管损伤信号,诱发炎症反应,最终导致As斑块失稳定的关键分子。同时分析PM2.5暴露诱发As斑块失稳定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病机,探讨中医药干预可能的策略,为积极应对社会公共卫生焦点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也为PM2.5诱发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胡欣妍 《中医杂志》2011,52(4):333-334
不稳定粥样斑块是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1]。本研究旨在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枳实薤白桂枝汤能否有效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部软斑块的发生、发展,从而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我国心脏病人的重要死因。70%-80%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在易损斑块破裂和溃破,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损伤、坏死的病理基础上。稳固易损斑块的治疗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本文就中西医治疗易损斑块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或溃疡继发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管腔严重狭窄甚至完全闭塞,从而引起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等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