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疗效.方法对50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药物结合脑脊液外引流、开颅手术结合药物或单纯药物的治疗方法,死亡率56%.结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锦清  惠国桢 《江苏医药》1994,20(11):607-608
报告110例头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结合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和CT征象,讨论外伤性脑肿胀的分类和发病机理,并对其治疗作一探讨。我们认为头部外伤后,脑干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失调,特别是蓝斑复合核功能障碍,引起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引起急性外伤性脑肿胀。我们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甘露醇和速尿对治疗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有一定效果,而手术治疗基本无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效果。方法将邵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患者根据影像学诊断分为三组。1组: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脑肿胀,无挫伤和血肿,且中线无位移者21例;2组:伴有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或脑挫伤单侧脑肿胀,且中线明显偏移21例;3组:伴有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或脑挫伤双侧脑胀肿21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比较其效果。结果三组存活率和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4.
报告34例创伤性弥漫性脑肿胀(TDBS),占我院同期重型脑外伤的9.2%,其发生与原发性损伤程度无关,诊断主要依据CT扫描,其特征为侧脑室、Ⅲ脑室和基底池受压、消失。本组病死亡为67.7%,是重型脑外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讨论分析了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对重型TDBS尚无有效的治疗,其预后与伤后意识状况、颅内压和治疗是否合理有关。  相似文献   

5.
唐勇  臧志忠  李杰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452-3453
目的: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9年7月-2005年2月收治的41例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病例,其中保守治疗22例,手术治疗19例。结果:保守治疗组死亡14例,死亡率61%;手术治疗组死亡13例.死亡率68%。结论:双侧弥漫性脑肿胀,不伴有或伴有硬膜外、硬膜下或脑内小血肿,中线无偏移的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对于半球性脑肿胀合并硬膜外、硬膜下或脑内血肿,中线偏移的患者,应积极手术。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 Swelling,PADBS)是一种严重脑外伤表现,预后情况差,死亡率高。本文从回顾我科自1999年3月至2000年10月收治的52例PABDS病例分析中,发现该组病例死亡率达56%且临床病程发展迅速,少数病例入院后不足12小时即告不治。而有广泛脑挫裂伤或伴脑干损伤、GCS评分低、伤后送院时间较长的病例即使采取积极治疗亦很难改善预后。本文从分析该52例病例中的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从而总结救治经验。  相似文献   

7.
8.
陈君 《首都医药》2014,(12):42-44
目的分析探讨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 swelling,PADBS)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为预防PADBS的发生提供相应的临床依据。方法对2006年3月~2013年11月天津市静海县医院脑外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颅脑外伤患者10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伤后发生PADBS患者19例,作为病例组。另外90例未发生PADBS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相关因素有无差别,分析PADBS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109例患者中发生PADBS19例,整体发生率为17.4%。单因素卡方检验显示病例组中受伤至治疗时间大于4小时(χ^2=5.89,P=0.02)、受伤后发生休克(χ^2=4.47,P=0.03)和原发性脑干损伤(χ^2=3.89,P=0.04)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受伤至治疗时间延长、伤后发生休克及原发性脑干损伤可能是颅脑外伤患者发生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急性弥温性脑肿胀是指外伤后数小时(一般4~14小时)脑组织广泛肿大或膨胀。大部分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或脑挫裂伤,部分则以大脑半球肿胀单独存在,临床较为常见,是影响愈后的重要因素。我科自92年至99年共收治小儿外伤性急性弥温性脑肿胀4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0例,占同期小儿脑外伤120例中的33.3%,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14岁。受伤机制:车祸伤25例,坠落伤10例,跌伤5例,GCS 评分3分8例,死亡6例;2例好转;4分6例,死亡3例,2例好转,1例治愈;5分12例,死亡4例,5例好转,3例治愈;6分6例,3例好转,3例治愈,8分8  相似文献   

10.
113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13例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治疗进行分析。结果保守治疗组Ⅰ级死亡36例,Ⅱ级植物生存5例,Ⅲ级重残3例,Ⅳ级中残4例,Ⅴ级良好2例;手术组Ⅰ级死亡33例,Ⅱ级植物生存7例,Ⅲ级重残2例,Ⅳ级中残5例,Ⅴ级良好15例。总死亡率为61%。结论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综合治疗,有手术指征的,尽早积极手术,能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弥漫性脑肿胀术中出现急剧脑膨出的治疗方法。方法:过去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去大骨板减压,快速单层关颅:术中切除脑组织行内减压,术后病人均全部死亡,现11例病人行伤口敝开,二次手术切除膨出脑组织,结果:本组11例中死亡6例余存活。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行伤口开放二期手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向东  惠国桢 《江苏医药》1999,25(5):342-343
目的;分析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临床分类、CT征象、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结果;55例外伤性脑肿胀.16例CT扫描示两侧大脑半球肿胀,39例示一侧大脑半球肿胀,病死率分别为25%、64%。21例手术治疗,16例死亡(76%);34例保守治疗,13例死亡(38%)。结论:双侧大脑半球脑肿胀预后较好,单侧半球脑肿胀愈后较差。手术治疗效果不佳,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甘露醇和速尿对治疗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与弥漫性脑肿胀,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发生率逐渐增加,死亡率极高,然而近年来不断发现一些文章将两者混淆一起,为说明两者的关系,综述如下: 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过去只能在尸检时作出病理诊断,由于CT与MRI的应用,使DAI有了临床诊断,1982年Adams等提出DAI病理学名词。他认为脑内各种组织的质量不同,  相似文献   

16.
<正>脑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在严重脑挫伤或广泛性脑损伤之后所发生的急性继发损伤,发生率约为10.5%29.0%,以青少年多见[1]。常见于伤后229.0%,以青少年多见[1]。常见于伤后24h或稍长时间内出现一侧或双侧脑组织广泛肿胀,病情恶化迅速,处理比较困难,往往于短期内死于不能遏制的颅内高压,病死率高达80%以上[2]。我院于2010年10月至2013年9月收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对65例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患者临床具体情况,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和开颅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死亡31例,死亡率为47.69%。结论及时有效的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肿胀的大脑半球及全脑的血液循环,是进一步降低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张海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4):537-538
目的 探讨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的相关治疗和预后.结果 30例患者经治疗恢复良好8例,中、重度致残8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2例.结论 对创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采用综合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救治的研究。方法对本院1998年12月至2007年12月救治的100例PADBS患者的回顾性研究。结果100例患者治愈18例,遗留头痛、头昏或劳动下降者52例,生活基本自理17例,长期昏迷3例,死亡10例。结论PADBS是由于外伤后钯性脑血管扩张,广泛脑肿胀及脑缺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致。抢救治疗中以脱水剂疗法、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过度换气疗法、巴比妥疗法及亚低温和手术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我们回顾分析29例临床最后诊断为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CT资料 ,旨在探讨CT对PADBS的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本组29例 ,男17例 ,女12例 ,年龄6~56岁 ,伤后首次检查时间 :<30分钟15例 ,<1小时10例 ,<3小时4例。所有病例外伤后 ,临床表现为神智不清或昏迷 ,大多无呕吐。其中15例经6月~2年随访。1 2方法 :采用Shimaduz4500T型全身CT扫描仪 ,常规扫描 ,层厚10mm ,层距10mm ,部分病例在兴趣区加5mm薄层扫描。2结果将29例PADBS患者根据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