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核心,四性理论在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四性主要指中药的寒、热、温和凉四种属性,温与热、寒与凉是本质相同、程度有别的同一药性属性,寒热二性可作为中药的首要药性。中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其“寒热”二性是否也参与药效的发挥?机体是否存在有感受药性“寒热”之基因或蛋白群?结合近现代对于中药药性理论及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的研究,发现中药寒热药性与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密切相关,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有可能成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温度型哺乳动物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s,TRPs)家族离子通道相关受体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参与机体的基础代谢调节,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等的潜在治疗靶点。现描述不同TRPs家族离子通道感受温度的变化和生理功能;通过比较中药药性中的四气理论、五味理论(辛味)和不同TRPs家族通道对温度敏感差异的特性,分析四气理论中寒、凉、温、热和辛味药性与TRPs家族之间生理功能的关系,提出中药药性与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预电针“曲池”“血海”对荨麻疹大鼠的防治作用,以及对瞬时受体电位(TRP)离子通道相关蛋白三磷酸肌醇(IP3)、活性氧(ROS)、TRPM2、钙调蛋白(CaM)介导肥大细胞(MCs)脱颗粒的影响,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预电针组、阳性药物组,每组8只。造模前10 d,预电针组给予“曲池”“血海”预电针干预,20 min/次,1次/d,连续10 d;阳性药物组每天给予氯雷他定片稀释液灌胃(1 mg/kg),1次/d,连续10 d。采用卵白蛋白与免疫佐剂稀释液联合注射法制备大鼠抗卵白蛋白血清,皮肤被动过敏反应法制备荨麻疹大鼠模型。计数大鼠背部致敏皮肤搔抓次数,测量大鼠皮肤致敏蓝斑的直径,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并计数大鼠皮肤MCs脱颗粒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皮肤组织IP3、ROS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皮肤组织TRPM2、CaM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搔抓次数、皮肤致敏蓝斑直径均增加(P<0.01),MCs脱颗粒率升高(P<0.01),皮肤组织中IP3、ROS阳性表达及TRPM2、CaM蛋白表达水... 相似文献
5.
6.
中药药性与中药药性物组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对中药药性理论加以现代诠释,让全人类共享中华文明的成果,是当务之急。作者首次提出中药药性物组学的新概念,认为中药药性物组学是研究中药药性物质组组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并对中药药性物组学的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相互关系等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科学研究,最终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通过电生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和动物行为学实验观察芫花对热敏通道瞬时变体电位香草素受体1(TRPV1)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以电生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不同浓度中药芫花的75%乙醇提取物对瞬染人源TRPV1的HEK293细胞(h TRPV1/HEK293细胞)诱导产生的跨膜电流,运用TRPV1特异性拮抗剂辣椒平,观察其是否可以抑制中药芫花诱导产生的跨膜电流;行为学检测使用雄性C57BL/6小鼠30只,将其分为空白组6只,芫花高剂量组6只,芫花中剂量组6只和芫花低剂量组6只,布洛芬组6只。芫花治疗组以低、中、高(0. 195,0. 39,0. 78 g·kg~(-1)·d~(-1)) 3个剂量进行灌胃,1 h后,观察在(0±2)℃冷板和(55±1)℃热板中小鼠冷痛、热痛行为潜伏期的变化。结果:全细胞膜片钳实验显示在h TRPV1/HEK293细胞上芫花75%乙醇提取物可以激活TRPV1通道产生明显的跨膜电流,该跨膜电流与TRPV1激动剂辣椒素诱发的电流在电流密度和电流-电压关系各方面均类似;量效实验显示,与细胞外液对比,10 g·L~(-1)芫花醇提物能够激活h TRPV1/HEK293细胞诱导其产生明显的跨膜电流(P 0. 01)。10 g·L~(-1)芫花醇提物产生的跨膜电流 3 g·L~(-1)(P 0. 01)。TRPV1特异性拮抗剂辣椒平可以完全抑制10 g·L~(-1)芫花醇提物诱导产生的跨膜电流;小鼠冷热板实验中,芫花延长小鼠的冷痛和热痛行为潜伏期,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冷板实验中,与空白组小鼠比较,芫花中剂量组小鼠冷痛行为潜伏期延长(P 0. 01),与空白组比较,芫花高剂量组冷痛时间也显著延长(P 0. 01),布洛芬组小鼠冷痛行为潜伏期较空白组延长(P 0. 01)。在热板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芫花高剂量组热痛行为潜伏期显著延长(P 0. 01),布洛芬组的热痛行为潜伏期明显延长(P 0. 05)。结论:芫花的75%乙醇提物中含有TRPV1的激动剂,芫花所具备的温性、止痛和抗炎功效可能是热敏通道TRPV1活化后产生的系列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从"中药的药性与药性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药性多维性的研究"、"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中药药性的基因组学研究"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中药药性与功效进行归纳分析,寻求药性与功效之间的规律性。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中药功效与药性的关系出发,建立肝经归经的预测模型。基于生物热动力学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以热动力学参数反映中药复方的寒热药性。用电子得失理论研究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用红外成像扫描技术研究中药的寒热属性,用斑点免疫印迹技术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以支持向量机用于中药药性识别的可行性考察,以微量元素含量水平探讨与中药四性的关系,并以食用菌总糖含量测定方法(费林氏容量法)探讨总糖含量与寒热药性关系。结论:多学科的渗透用于中药药性研究,为科学阐释中药药性的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与组分药性数字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认为:寒热药性是中药物质的宏观属性,中药的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皆有药性。中药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且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基于中药宏观药性假说,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进而探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基于系统生物学阐释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分析近代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应用系统生物学尤其是代谢组学方法,以研究机体生物标志物及其变化规律为主线,阐释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具体思路与方法及其预期成果,并提示运用此方法建立中药性味实质及性效关联性研究技术平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系统生物学阐释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分析近代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应用系统生物学尤其是代谢组学方法,以研究机体生物标志物及其变化规律为主线,阐释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具体思路与方法及其预期成果,并提示运用此方法建立中药性味实质及性效关联性研究技术平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中风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居我国致死疾病之首,缺血性中风(IS)占70%以上。因时间窗窄、适应证严格等原因,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临床实际受益人群极为有限,寻求特异性有效药物仍是临床迫切需求,深入探索相关机制、发掘治疗新靶点是创新药物研发的关键。近年来,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通过非谷氨酸机制调控中风后钙离子稳态,并参与中风后多种复杂机制,有望成为中风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新兴靶点。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已有临床研究证实在中风不同阶段应用中药治疗均有良好疗效,目前已在许多中药如吴茱萸、生姜、天然冰片中发现TRPV1激动剂/抑制剂。现从TRPV1参与调控钙超载、兴奋性毒性、神经炎症等病理机制出发,厘清其具体作用,并归纳可能作用于TRPV1治疗中风的中药成分,以期为中风研究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药物研发过程与中医诊疗过程的一致性,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存在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关系。作者利用中医药的思想和系统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研究中药药性的系统学意义,建立基于药性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对于中药新药研发和中医药学在医药学转型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杨允爱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5):134-134
药性是指药物性质和作用基本属性。中药药性物质组是中药药性在四维空间(长、宽、高、时间)对特定生物体的作用、是中药中发挥特定药性作用的分子集合。从中药药性物组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中药药性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炮制可使入药的药原物成为药材,并可采用多种炮制方法使药材的药性得到提升或消减以满足不同用药要求,只有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性产生的不同影响,才能更好地用药于临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