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30例422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0.4g·L^-1。对术后浅前房100例(116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统计。结果本组330例422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均下降,发生浅前房100例116眼。原因:房水滤过过强58眼,结膜瓣渗漏30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0眼,恶性青光眼8眼。保守治疗88眼,手术治疗28眼。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后浅前房较常见,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56例(66眼)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密切观察前房深度。结果 25例(25眼)发生浅前房,针对不同发生原因进行综合保守治疗,均于术后10d内基本恢复正常前房。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虽然不能完全预防,但如果能处理好术前、术中及术后每一个环节,可以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形成浅前房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措施.方法 对100例138眼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对术后形成浅前房者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结果 术后48例50眼形成浅前房,发生率36.2%,包括滤过过强26眼(52.0%),结膜瓣渗漏12眼(24.0%),脉络膜脱离8眼(16.0%),恶性青光眼4眼(8.0%),其中48眼行药物保守治疗,2眼行手术治疗,视力及前房均恢复良好.结论 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常见原因是滤过过强、结膜瓣渗漏及脉络膜脱离等,正确分析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并及时处理,可促进前房恢复.  相似文献   

4.
周玉宽 《职业与健康》2003,19(9):158-159
低眼压性浅前房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如不及时处理常导致手术失败 ,是临床医生颇为棘手的问题。本文将 1993年 9月以来小梁切除术后低眼性浅前房病例的治疗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993年 9月~ 1995年 9月治疗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 16例 17眼 ,其中女 14例 14只眼 ,男 2例 3只眼 ;年龄 5 0~ 63岁 ;闭角型青光眼 14例 15只眼 ,其中稳性发作期 10例 10只眼 ,慢性期 4例 5只眼 ,开角型青光眼 1例 1只眼 ,继发性青光眼 1例 1只眼。根据浅前房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分类 :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11例 12只眼 ,滤道引流过畅 4…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26例(26眼)难治性青光眼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进行了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前房均形成良好.术后定期随访,眼压:16眼(1.28±0.48)Kpa,8眼(2.3±0.56)Kpa可用药物控制,2例无法控制最后眼球摘除.Ⅰ型滤过泡17眼,Ⅱ型7眼,Ⅲ型2眼.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82例(89眼)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并进行分析.结果 82例(93眼)发生浅前房15只眼,发生率16.1%,其原因主要为术后滤过过强10眼,占10.7%,结膜瓣渗漏3眼,占3.2%,脉络膜脱离1眼,占1.1%,恶性青光眼1眼,占1.1%.采用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后前房均形成.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眼压性浅前房,滤过过强是最常见的原因.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结膜瓣渗漏、恶性青光眼等引起的浅前房亦不容忽视,故应针对不同病因及时作出相应处理以形成前房.  相似文献   

7.
目前青光眼的治疗,手术仍占重要地位,活瓣式小梁切开术,是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的综合改良型手术方式。切除覆盖小梁区的一层中间巩膜片,这一步骤类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而不切除深层小梁组织,仅行小梁切开则是小梁切除术的改良,虹膜周边切除则保证了外引流的可靠性。对术后眼压恢复、前房早期形成取得了可靠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观察对象:92例(113只眼),均为原发性青光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2例(76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25只眼),开角型青光眼10例(12只眼)。其中男39例(47只眼),女53例(66只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隧道刀制作巩膜瓣联合术后早期眼球按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10月-2012年3月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1例60眼,均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术后均给予早期按摩。结果术后6月视力保持不变有53眼(88.33%),视力提高1-2行者2眼(3.33%),视力下降1-2行者5眼(8.33%)。眼压均控制在21mmHg以内55例(91.67%)。发生Ⅰ度浅前房8眼(13.33%),无Ⅱ度、Ⅲ度浅前房。功能性滤过泡52眼(86.66%),其中Ⅰ型滤过泡14眼,Ⅱ型滤过泡38眼,Ⅲ型滤过泡7眼,Ⅳ型滤过泡1眼。结论小梁切除术中隧道刀制作巩膜瓣联合术后早期按摩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有效降低眼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前房穿刺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持续高眼压状态患者45例,全部患者使用前房穿刺术,等眼压控制3~4天后进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有39例(86.67%)患者无需使用降眼压的药物,患者眼压在10~21 mm Hg之间,6例(13.33%)患者趋向瘢痕非功能性的滤过泡,使用降眼压的药物,患者眼压为10~21 mm Hg。术后1周,有38例(84.44%)患者视力明显提高,7例(15.56%)视力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联合应用前房穿刺手术与小梁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视力,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付文琴  王鑫  侯新华 《现代保健》2010,(22):132-133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手术疗效。方法68例68眼眼压控制不良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了小梁切除前房成形术。结果68眼手术顺利,无脉络膜爆发性出血等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1~3年,眼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叶伟明  师利农 《现代保健》2013,(16):105-106
目的:探讨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109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眼)和对照组(54眼),观察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眼压完全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控制跟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提高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羊膜填充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收治的12例(12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在施行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填充术,术后观察其视力、前房、滤过泡和眼压等情况。结果术后眼压稳定,视力无明显变化,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良好,并发症仅为早期浅前房和低眼压。结论羊膜填充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花文豪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7):1051-105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05例青光眼手术,其中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40例,分析其发生程度及原因。结果青光眼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的概率为15.4%。患者术后浅前房的发病率与患者的术前眼压有密切关系,术前眼压〈21mmHg时,发病率为11.5%;眼压在22~35mmHg时,发病率为41.3%,眼压〉35mmHg时,发病率为23.1%(P〈0.05)。与患者术前的疾病类型没有关系(P〉0.05)。结论青光眼手术导致的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率为19.5%,与患者术前眼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可调节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00年5月~2002年5月收治的首次接受滤过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79例(91只眼)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9例(48只眼)进行标准小梁切除术,40例(43只眼)进行可调节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并在术后根据眼压水平、前房情况、滤过泡形态适时拆除巩膜缝线,于术后第2d、1周、1月、3月、1年检查并比较两组的眼压、滤过泡、前房情况、视力。结果两种术式都可以有效地控制眼压;进行巩膜调节缝线组患者术后浅前房、低眼压的发生均低于标准术式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2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眼压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在早期可调节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减少术后超滤过引起的浅前房和低眼压等并发症,增强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出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6例(61眼),利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其治疗,对比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眼内压、前房深度、房角关闭情况。结果治疗后,68.9%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视力有所提高;眼压控制良好,而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优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后前房深度增加、房角开放。结论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人术能良好的控制眼压,迅速提高视力,而且操作安全简捷,可以作为本病的初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手术后疗效及其影响疗效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某医院2013年7月~2017年10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25眼,对其进行手术疗效比较分析。结果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不同前房深度的手术疗效存在差异(χ趋势2=5.452,P=0.020);巩膜下巩膜咬切和小梁切除术的完全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0,P=0.044);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否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手术疗效也存在明显差异(χ2=4.080,P=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巩膜咬切方式和浅前房是影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 巩膜咬切方式和浅前房是影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三联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在泰安市中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8例(70眼)。术后随访2~6个月,平均3.9个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50只眼随访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房角增宽;术前平均眼压(40.34±15.43)mmHg,术后平均眼压(12.33±4.31)mmHg;术前平均中央前房深度(2.04±0.15)mm,术后平均中央前房深度(2.97±0.28)mm。结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三联手术的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Uveal effusion syndrome describes serous detachments of the choroid and ciliary body with exudative retinal detachment. It is a complication following glaucoma filtering surgeries such as trabeculectomy especially in nanophthalmic eyes.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a 42-year-old-woman, with nanophtalmos, who developed posterior 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 and uveal effusions after trabeculectomy for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The patient was put on oral steroids with good clinical outcome. Anterior Segment OCT allowed monitoring of iridocorneal angle and anterior chamber depth, Swept Source OCT was useful for monitoring retinal reattachment and choroidal thicknes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小梁切除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1月本科室收治的93例(135眼)行小梁切除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结果:93例(135眼)术程顺利,经耐心周到的护理和术后准确、及时的抗炎、止血等治疗后,均康复出院。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理应激反应,22眼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1眼浅前房伴低眼压,10眼暂时性高眼压,1眼出现脉络膜脱离,经及时发现积极治疗护理,全部得到有效控制。术后随访3个月,眼压降至(15.94±6.05)mm Hg(1 mm Hg=0.133 kPa),与术前眼压(48.12±7.29)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33,P〈0.05),视力无进一步下降,视野无进一步缩小。93例完全成功率为71.1%(96/135),部分成功率为12.6%(17/135),总成功率为83.7%(113/135)。结论:术前的心理护理和术后并发症护理是小梁切除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