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肝细胞癌(HCC)中BLU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检测50例HCC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4个HCC细胞系,8例肝血管瘤旁和4例供肝组织,了解BLU基因在上述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间的相关性。结果4例供肝组织均未发生甲基化,8例肝血管瘤旁组织有1例发生甲基化,4个HCC细胞系有3个出现甲基化。50例HCC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分别检测到33例(66%)、18例(36%)发生甲基化;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甲基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3);肝功能Child B级患者甲基化率高于Child A级患者(P=0.041);甲基化阳性患者的肿瘤直径大于阴性患者(P=0.004);甲基化阳性患者的半年无瘤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8)。结论BLU基因甲基化是HCC中的频发事件,可能参与HCC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16、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特异性甲基化PCR(MSP)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组织和5例正常肝脏组织中p16、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组织中p16和p15基因启动子区分别有53.3%(16/30,P〈0.05)和46.7%(14/30,P〉0.05)甲基化,5例正常组织中未发现甲基化。两基因甲基化与原发性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及HBsAg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两者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中有协同性(相关性和一致性)。结论p16、p15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发生频率很高,可能对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HBsAg、AFP在肝细胞癌(HCC)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3例附癌旁肝组织的HCC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BsAg、AFP的表达,结果:HBsAg、AFP阳性细胞棕色颗粒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43例HCC和癌旁肝组织中,HBsAg阳性率分别为69.8%(30/43)和90.7%(39/43),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AFP阳性率分别为72.1%(31/43)和69。.8%(30.43),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HCC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阳性者AFP阳性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者(P<0.05)。结论:HBsAg可诱发肝细胞产生AFP,促发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ng DG  Wang SF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1):2932-2934
目的探讨Ras相关结构域家族基因1A(RASSF1A)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66例食管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分析食管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食管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的发生率分别为48.5%(32/66)、6.1%(4/66)。淋巴结转移者食管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的发生率(61.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33.3%)(χ^2=5.055,P=0.025);晚期(Ⅲ~Ⅳ期)食管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的发生率(69.2%)明显高于早期(Ⅰ~Ⅱ期)(35.0%)(χ^2=7.392,P=0.007);食管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食管癌组织中存在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甲基化与食管癌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arianttypeⅢ。EGFRvⅢ)与肝细胞癌(HCC)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5例HCC及癌旁肝组织中EGFR和EGFRvⅢ的表达情况。结果:EGFR在HCC中的阳性表达率(58.18%,32/55)高于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36.36%,20/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vⅢ在HCC中的阳性率(61.82%,34/55)高于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38.18%,51/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蛋白在HCC组织中的检出率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术后复发相关(P〈0.05),EGFRvⅢ蛋白在HCC组织中的检出率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术后复发、肿瘤大小相关(P〈0.05)。结论:EGFR、EGFRvⅢ在H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HCC复发、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 EZH2) 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非生物素两步法检测HCC42例、癌旁组织42例、正常肝组织19例EZH2蛋白的表达。结果:HCC、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EZH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7.71%(24/42)、16.67%(7/42)、10%(1/10),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P〈0.01),且EZH2蛋自在HC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χ^2=14.78,χ^2=7.19,P〈0.01)。EZH2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EZH2异常表达与HCC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16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在胃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对37例胃癌病人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P16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P16基因在手术切除的29.7%的胃癌组织和2.7%的癌旁组织发生了甲基化,且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以及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指标无相关性。结论: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肿瘤特异性的(P〈0.05),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陈江  杨柳明  赵延龙  崔彬  王丽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5):32-33,35,16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雄激素受体(AR)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8例患者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原发肝细胞癌组织(HCC)及相应癌旁组织中HBx、AR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CC和癌旁组织中HBx及AR的表达率为63.8%(37/58)、58.6%(34/58)和20.9%(12/58)、27.6%(1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x阳性和HBx阴性的HCC组织中AR的表达率分别为72.3%(27/37)和33.3%(7/21),在HCC组织中HBx表达与AR表达正相关(r=0.4532,P〈0.05)。HBx染色的阳性率与AFP水平和Edmondson分级相关;AR染色的阳性率与性别及肿瘤直径相关。结论在HCC组织中HBx蛋白可上调AR的表达,HBx—AR信号传导途径可能促进HBV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程序化细胞死亡分子5(PDCD5)启动子区 CpG岛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中的甲基化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甲基特异性PCR(MSP)法检测40例食管鳞癌患者(维吾尔族20例,汉族20例)癌组织、癌旁组织中 PDCD5基因甲基化情况。结果癌组织中PDCD5甲基化阳性率为80.0%(32/40),癌旁组织中甲基化阳性率为35.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DCD5甲基化阳性率与食管鳞癌临床分期相关(P <0.05);不同民族、性别、年龄食管鳞癌中 PDCD5甲基化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食管鳞癌癌组织中甲基化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DCD5甲基化率与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有相关性,PDCD5在食管鳞癌中的甲基化率与民族、性别、年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仲立新 《当代医学》2014,(14):18-1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上皮型钙粘素基因甲基化与肝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肝细胞癌患者53例,取手术切除肿瘤标本53分以及癌旁组织标本53份,并取30份正常人的肝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其肿瘤组织、癌旁非肿瘤组织或者正常组织中的上皮型钙粘素基因甲基化情况。结果肿瘤组织甲基化率的甲基化率为45.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11.3%(P〈0.05);正常肝组织的甲基化率为6.7%,与肿瘤组织甲基化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与癌旁组织比较无显著差异;肿瘤Ⅲ-Ⅳ期、肿瘤组织包膜不完整、HBV阳性均与甲基化密切相关(P〈0.05)。结论上皮型钙粘素基因甲基化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癌性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乙型肝炎(hepatitis B virus,HBV)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hepatitis C vims.HCV)核心抗原(HCVAg)和p53赁白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肝硬化,78例HCC及癌旁肝组织HBsAg、HCVAg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硬化,HCC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HCVAg、HBsAg并HCVAg和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5.0%、40.0%、25.0%、20.0%;9.07%、6.4%、2.6%、87.2%;80.8%、44.9%、29.5%、21.8%,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HCC与癌旁肝组织之间HBsAg、HCVAg、HBsAg并HCVAg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甜显著性差异(P〈0.01)。在肝硬化和HCC无肝艇化组,p53蛋白表达与HBsAg阳性率显著相关(P〈0.01)。HCC合并肝硬化组p53蛋白表达与HBsAg、HCVAg、HBsAg并HCVAg阳性率显著相关(P〈0.01)。结论HCC的发生与HBV和HCV的感染密切相关,肝细胞癌变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索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p53基因的突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和癌旁肝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冯德云  郑晖等 《湖南医学》2001,18(1):4-5,F00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和癌旁肝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TEN蛋白在HCC及其癌旁肝组织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在HCC中的阳性率和阳性强度均低于癌旁肝组织(P<0.01),HCC中PTEN蛋白的表达强度与患者的性别和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但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1),分化愈差,表达愈强。结果:提示检测PTEN蛋白可能对判断HCC的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16和cyclinD1蛋白表达及p16突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p16和cyclinD1蛋白表达及p16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与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技术分别检测44例HCC及癌旁肝组织p16和cyclinD1蛋白表达和12例新鲜手术肝癌组织的p16基因突变。结果:HCC中p16蛋白阳性率和阳性信号强度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P<0.01),而cyclinD1蛋白阳性率和阳性信号强度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12例新鲜HCC标本中p16基因第2 子突变率为16.7%(2/12),癌旁组织未发现p16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有p16基因突变的HCCp16蛋白表达呈阴性。结论:P16蛋白失活或/和缺乏可能是肝细胞增殖失控的重要因素之一;HCC存在P16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但不是频发事件;在HCC形成过程中,P16基因异常与cyclinD1过度表达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促凋亡基因bax在肝细胞癌(HC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4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包括其中22例肝癌伴肝硬化)、肝硬变20例和正常肝组织中bax蛋白的表达。结果:bax阳性率在HCC为2.27%(1/44)、肝硬变为30%(6/20)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为50%(6/20)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为50%(5/10)。结论:肝癌与肝硬化之间以及肝癌与正常肝组织间均有显著差别P<0.05,bax参与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PTEN表达与MAPK磷酸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及癌旁肝组织中PTEN表达与丝裂素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磷酸化的相关性。方法: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75例HCC及其癌旁肝组织中PTEN蛋白和p42/44^MAPK的表达。结果:①HCC中PTEN蛋白的阳性率(62.7%)和阳性强度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89.3%)(P<0.01),且阳性信号强度与HCC分化程度相关(P<0.01),即HCC分化愈差,PTEN蛋白表达愈弱。②HCC中p42/44^MAPK的阳性率(85.3%)和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34.7%)(P<0.01),但阳性信号强度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无关(P>0.05)。③相关性分析表明,HCC及癌旁肝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强度和MAPK磷酸化程度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提示在HCC发生中,可能是由于PTEN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不能有效抑制由致癌因子异常激活的Ras/Raf/MAPK信号转导通路,从而使肝细胞异常增殖和发生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pAkt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5例HCC组织、85例癌旁组织和26例正常肝组织中pAkt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pAkt在HCC中的表达阳性率(75.3%)高于癌旁组织(21.2%)(P〈0.01)和正常肝组织(15.4%)(P〈0.01),pAkt在HCC癌组织的表达与患者肿瘤转移有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pAkt阴性表达组(66.7%)生存率高于阳性表达组(3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pAkt在HCC中过表达,在HCC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预后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肝癌组织IGF-Ⅱ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人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分析人HCC癌灶、癌旁及正常肝脏组织IGF-Ⅱ基因P3甲基化状态及其病理学特征。结果:人癌灶、癌旁以及正常肝组织P3甲基化率分别为0%、47.5%和100%,各组之间的甲基化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癌旁组织P3甲基化率在低分化组显著低于高中分化组(P=0.000);HBsAg阳性组显著低于HBsAg阴性组(P=0.040),但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AFP之间差异未见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IGF-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降低在HCC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动态观察肝细胞癌变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II)表达及其DNA启动子2(P2)甲基化状态。方法:以2-乙酰氨基芴(2-FAA)喂饲雄性SD大鼠诱发肝细胞癌,分别观察肝细胞形态学(HE染色)改变、肝及血IGF—II动态变化;应用亚硫酸氢钠修饰基因组DNA,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扩增分析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结果:肝细胞在诱癌后从颗粒样变性、不典型增生到高分化肝细胞癌形成过程中,肝和血中IGF—II表达呈梯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P〈0.011。正常鼠、肝细胞变性鼠、癌前病变鼠和肝细胞癌变鼠肝IGF—II基因P2低甲基化率分别为0%、27.8%、88.9%和100%,肝细胞癌变过程中肝IGF—II基因P2逐步去甲基化,各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414,P〈0.001),且与肝或外周血IGF—II的异常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结论:IGF—II基因启动子逐步低甲基化改变与肝细胞的恶性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和C基因启动子基因变异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2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2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26例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HBV前C区G1896A和BCP区A1762T/G1764A的变异情况。结果HCC组和LC组前c区G1896A和BCP区A1762T/G1764A变异率均显著高于CHB组(P≤0.005),HCC组和L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和前c区基因变异与肝细胞癌、肝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肝细胞性肝癌(HCC)病人癌组织及血浆中多肿瘤抑制因子p16和结肠腺瘤样息肉基因(APC)的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状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86例HCC病人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及血浆标本中p16、AP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状态,以24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24例正常肝组织未检出p16和APC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癌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和对应的血浆标本(χ2=67.48、6.72,P<0.05)。癌组织中APC基因甲基化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和对应的血浆标本(χ2=18.03、29.16,P<0.05)。肝癌组织及对应血浆标本p16、APC基因甲基化的一致率分别为65.4%、43.3%。HBsAg阳性组肝癌组织及其对应血浆标本p16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5.67,P<0.05)。结论 p16、AP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导致的基因沉默可能与HCC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