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螺旋CT经动脉门静脉造影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螺旋CT作经动脉门静脉造影(CTAP)是目前检出肝内肿瘤是敏感的技术之一。用CTAP作多谇闰和三维重建可以清楚显示肝内静脉系统和肝静脉系统,得到肿瘤的精确定位以及肿瘤与肝内血管的关系,并对肝脏手术的切除保留肝脏的体积进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2.
碘油门静脉造影以往多采用剖腹门脉置管来实现。笔者对18例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脾静脉灌注碘油的方法,完成门静脉造影,造影全部成功。术后没有发生脾破裂,脾出血及明显肝功能损害;18例肝肿瘤(直径1~18 cm)平片和 CT 扫描,瘤内及瘤周没有发现碘油沉积。笔者推测这是瘤内、瘤周的门脉分支高压或存在离肝血流的结果;本法有3例3 cm 以下的小结节灶检测数比常规 CT多,提示本法的敏感性可能与动门脉 CT 相似,从平片和 CT 观察瘤内及瘤周并没有象肝动脉灌注碘油那样有碘油充盈,而是呈充盈缺损,相反,正常肝组织分布碘油,这使得笔者对门脉置管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作用产生疑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经皮穿脾门静脉置管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家猪5头,穿刺针,导丝,导管,引流管等。先作腹部CT平扫,根据CT片作穿刺定位,用逆向法和进腹法作经脾门静脉置管。术中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术后3、7、14、30天分别处死实验动物,观察脾脏穿刺点情况,导管情况,以及感染情况。脾脏穿刺点作病理检查。结果 5头实验动物全部存活,处死动物时脾脏穿刺点表面情况肉眼观察:3头实验动物脾脏留置管全部脱出,2头实验动物的导管不通(分别为14天组和30天组)。血肿情况:3天组实验动物脾脏穿刺点表面有陈旧暗红色血肿块,7天组血块不明显,代之为少量纤维粘连。14天组有一个动物脾脏穿刺点表面光洁,仅见一小的穿刺疤痕。另一动物有大量纤维组织粘连。30天组的脾脏表面也为粘连的纤维组织。病理切片所见:主要为穿刺处脾组织镜下出血,除看到脾脏细胞外,主要为红细胞融合成片。随时间的推移,红细胞数减少,14天后基本趋于正常。结论 经脾穿刺门静脉置管最大的风险为脾脏穿刺置管时的损伤造成的出血。出血的最高机率为术后1周内,为防止危及生命,应该在术前作好出凝血方面的实验室检查,如有出凝血功能障碍,应予纠正。如果不能纠正就应列为脾穿刺的禁忌症。穿刺时使用细针和细导管。而且穿刺的次数不宜过多。只要术前准备充分,器械选用合适,操作熟练,经脾穿刺门静脉置管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CT脊髓造影诊断椎管内占位病变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value of omnipaque myelography and CT myelography in 77 cases of intraspinal space-occupying lesions (51 extramedullary and 26 intramedullary confirmed by operation) was reviewed. In 69 cases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was accurate, but not in the other 8 cases. It is not advisabl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experience to have both myelography and postmyelography CT scan done for all intraspinal space-occupying lesions. For most of the extramedullary tumors, myelography alone proved to be adequate. For intramedullary lesions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myelography was inconclusive and postmyelography CT scan as a supplementary procedure was necessary.  相似文献   

5.
椎管内占位病变的CT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8例椎管内占位病变(包括椎管内肿瘤24例、蛛网膜囊肿2例、硬膜外脓肿和椎同盘突出各1例)的CT表现。着重讨论了造影剂增强CT的特征。大多数增强CT可显示肿块的轮廓,有助于肿块定位。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的增强CT表现类似,但雪旺氏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脓肿具有增强CT特征;同时还对脂肪瘤、脊膜瘤和蛛网膜囊肿的增强CT特征进行了探讨。增强CT定位困难时,CTM可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经脾门静脉造影CT肝脏强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经脾门静脉造影CT肝实质灌注强化的特性。方法 以 3 0例经脾门静脉造影CT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测量扫描时间内肝实质CT值变化 ,并绘制其时间密度曲线 ,同时与肝内肿瘤的CT值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1)在扫描时间内 ,肝实质被明显灌注强化 ,强化的峰值肝左叶为 (2 18.0± 5 3 .18)HU ,肝右叶为 (2 46.0± 60 .15 )HU ,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Ρ <0 .0 5 ) ;(2 )肿瘤与其邻近的肝实质之间密度差为 (65 .3 0± 2 5 .6)HU。结论 经脾门静脉造影CT可使肝实质明显灌注强化 ,显著增加肝实质与肿瘤间的密度反差。  相似文献   

7.
8.
众所周知,肝脾病变的检查取决于病灶和肝实质之间的密度差异。平扫CT这种差异往往较小,尤其是小的占位病变,因等密度而漏检的概率较高。造影增强CT可以提高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经动脉门脉造影CT(computed tomography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仅少数国外作者进行了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诊断研究,我们共进行了25例CTAP检查,其目的为了解CTAP法在发现肝脏实质占位病灶(直径≤3.0cm)的敏感性如何,并且同其他影像诊断技术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5例小肝癌病人经手术病理证实共发现21个病灶(肿瘤直径≤3.0cm),CTAP对肿瘤直径≤3.0cm和≤1.0cm的敏感性分别为90.5%(19/21)和75%(6/8),明显高于其他影像诊断技术,我们对肝癌在CTAP图上的表现和是否存在门静脉参与供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总之CTAP在发现肝内小占位病灶(尤其直径≤1.0cm)的敏感性是目前所有影像诊断技术中最高的一种检查方法,怀疑肝内有占位病灶者,可合理选择性使用。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上腔静脉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病变的螺旋CT上腔静脉造影(HCTP)的成像质量,并分析该技术在上腔静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2例上腔静脉异常患者应用HCTP检查,对比剂注射方案为经双侧肘前静脉以2 ml/s流率同时注射浓度为75 mgI/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延迟25 s开始扫描.分析螺旋CT图像的上腔静脉强化程度、条状伪影、血流相关伪影及总体成像质量,评价HCTP的成像质量及对上腔静脉病变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所有22例患者成功完成了HCTP检查,所有病例的上腔静脉显示满意,仅2例出现头臂静脉的轻微的条状伪影,1例双上腔静脉畸形者出现奇静脉入口处假充盈缺损,2例MPR、MIP及SSD图像出现不同程度阶梯状伪影,但不足以影响诊断,19例二维与三维重建图像优质.22例患者中双上腔静脉畸形1例,上腔静脉阻塞21例,其中肺癌15例,淋巴瘤2例,右上肺癌术后复查1例,恶性胸腺瘤1例,静脉血栓1例,巨大升主动脉瘤压迫上腔静脉1例.HCTP准确显示了双上腔静脉畸形患者双侧上腔静脉的形态与流向,对上腔静脉阻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及其病因显示清楚,所有病例诊断明确,临床符合率为100%,有效地指导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结论应用经双侧肘前静脉注射低浓度(75 mgI/ml)对比剂,并延迟25 s进行HCTP可获得优良的上腔静脉图像,可准确诊断各种上腔静脉异常,发现上腔静脉阻塞部位及其程度,显示侧支静脉,并可作出病因诊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上腔静脉病变提供所需要的足够信息,有助于手术方案、介入治疗如支架放置、放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的评估,是目前上腔静脉最理想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介入性放射学的意义日趋重要。除血管成形和引流外,首先为CT辅助穿刺。但只有正确结果达足够数量,代价才是合理的。因而需要对穿刺和细胞学的,以及组织学的检查结果加以检验,以避免错误。  相似文献   

12.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脊髓造影(包括CTM)与MRI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分析脊髓造影、脊髓造影 CT及 MRI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 6 4例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病人进行了脊髓造影、CTM、MRI影像学比较研究。脊髓造影采用常规脊髓造影和 CTM相结合 (以下称脊髓造影 )。CTM在常规脊髓造影后 4~ 6 h进行。 MRI采用 SE序列加 GE序列。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病灶检出率、定位和定性准确率做一统计和分析。结果 :脊髓造影 CT与 MRI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 88.6 % ,85 .7% ,定性准确率分别为 6 6 .2 % ,79.6 % ,定位准确率分别为 90 .6 % ,92 .3% ,病变检出率及定位准确率在造影与 MRI之间无显著差异 ,而定性准确率存在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脊髓造影 CT与 MRI结合将有利于椎管内病变的检出、定位及定性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肝癌介入治疗中的门静脉和肝动脉造影CT检查及其意义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目的 评价肝动脉造影CT扫描(CTHA)和动脉性门脉造影CT扫描(CTAP)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 12例接受重复肝动脉化辣栓塞治疗的肝癌患者,利用双导管技术同时进行CTAP和CTHA检查。 CTAP和CTHA发现29个直径地10mm的新病灶;CTAP明确显示了栓塞后肿瘤周这部的不同改变;CTHA显示了病灶的血供状况,提示了侧支供血、扫绘出肝硬化结节的形态学改变及其演为过程中血供业  相似文献   

14.
肝动脉CO2-DSA和CT血管造影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肝动脉CO2-DSA和CT血管造影(CO2-CTA)在健康实验猪中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健康实验猪5头,全麻下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先行碘对比剂肝动脉DSA(5ml/s,10m1),再手推CO2 30~50ml(5~8ml/s)行CO2-DSA,然后再行CO2-CTA。全麻下处死动物,选择性获取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分析比较碘对比剂DSA和CO2-DSA和CO2-CTA的图像表现特点,以及显示动静脉瘘的能力。结果碘对比剂肝动脉DSA未显示任何动静脉瘘,而CO2-DSA显示3头猪在动脉晚期相气体进入门脉分支而使局部的段或叶门脉分支显影,并在CO2-CTA上得到证实。门脉内气体在1~3min内吸收。CO2-DSA和CO2-CTA均未见CO2气体进入肝静脉。病理检查肝组织未见明显异常病理改变。结论(1)CO2-DSA和CO2-CTA显示健康实验猪肝动脉注射CO2后气体在动脉晚期相进入局部门脉分支,于1~3min内吸收消失。(2)健康实验猪CO2肝动脉灌注后CO2不会进入肝静脉。  相似文献   

15.
动脉门脉造影CT(CTAP)研究肝癌门脉供血的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动脉门脉造影CE(CTAP)技术能够在门静脉观察肝恶性肿瘤在CT图上增强变化以及能够清楚显示门静脉4-5级细小分支。本文重点研究CTAP技术在活体状态下肝细胞癌和转移性肝癌门脉供血的情况。本组41个患者作了CTAP检查,男31例,女10例,年龄23-75岁。36例为病理证实或临床多种影像诊断技术和甲胎蛋白了性综合诊断是肝细胞癌,5例为转移性肝癌。  相似文献   

16.
肝动脉的CT血管造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龙江 《放射学实践》2003,18(9):681-684
1995年Winter等^[1]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肝脏移植前后肝动脉进行评价,认为CTA与传统血管造影同样准确,且无创价廉。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明显提高,对比剂量较单层螺旋CT节省30%~50%,能进行多期相血管扫描,多种后处理技术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三维图像,这些优势使得进行肝脏CTA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具有可靠的价值^[2-4]。本文着重介绍肝脏动脉系统CTA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脾破裂的CT诊断(附38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CT在外伤性脾破裂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脾肿瘤少见,常因其他原因作腹部CT检查时发现,其鉴别诊断较困难。本文搜集19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脾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旨在提高对脾肿瘤的CT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脾肿瘤中,男12例,女7例。年龄15~76岁,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钝性脾损伤的CT诊断正确性及探讨CT分级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钝性脾损伤的CT表现,其中19例保守治疗成功,13例行手术治疗。根据CT表现分为4级。I级:局限性包膜破裂或小的包膜下血肿;Ⅱ级:小的外周撕裂或实质内血肿小于3厘米;Ⅲ级:撕裂延伸至脾门或实质内血肿大于3厘米;Ⅳ级:广泛性脾或血管撕裂。结果:CT显示包膜下血肿9例,实质内血肿17例,脾撕裂19例,脾周血肿18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