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月强 《中外医疗》2009,28(11):80-80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冠心病猝死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4例发生冠心病患者,18例非猝死心脏性死亡冠心患者和28例存活冠心病患者入院后首次心电图QT离散度的分析。结果QT离散度与冠心病患者和存活冠心病患者相比,冠心病猝死患者的QT值显著增大(P〈0.01);而非猝死性心脏性死亡患者与存活冠心病患者相比,QT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QT离散度增大对冠心病猝死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冠心病患者程序刺激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选择 4 0例接受心脏导管手术的患者 ,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 2 0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2 0例。术前测定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 ,术中在右心室起搏刺激以诱发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探讨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 :2 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共有 6例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2 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无 1例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冠心病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较阵发性室上速患者明显增大 (85 .7± 2 4 .6msvs 34.8± 11.3ms,P <0 .0 1) ;冠心病患者中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者 ,其QT间期离散度较未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者亦明显增大 (98.7± 5 6 .2msvs 70 .4± 2 8.5ms,P <0 .0 5 )。取QT间期离散度≥ 110ms,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有一定价值。结论 :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具有相关性 ,取QTd≥ 110ms对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运动诱发心肌缺血导致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运动试验阳性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51例、运动试验阳性无室性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22例及健康人20例平板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前后、各组间运动后的QT离散度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运动可使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增大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闫培全  刘成华 《河北医学》2001,7(2):129-130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QT离散度 (QTd)与心源性猝死 (SCD)的联系。方法 :测量 34例CHF患者的QTD与LVEF ,并进行为期 36月的随访。结果 :SCD组的QTd与存活组、心力衰竭死亡组相比显著延长 ,与左室射血分数 (LVEF)成负相关。结论 :QTd可作为CHF患者猝死及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了58例AMI患者的QTd及QTcd,其中存活组48例,住院死亡组10例。AMI组QTd及QTc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AMI死亡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死亡组以室颤为主。AMI患者QTd、QTcd的延长对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预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阳军  李向平 《河北医学》2004,10(8):726-72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近期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了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 2 4h内的QT间期离散度 (QTD) ,并对比观察心梗患者一周内发生或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QT间期离散度。结果 :急性心梗患者QTD和QTcd大于冠心病对照组 (P <0 .0 5 ) ,而急性心梗患者中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显著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QTD的增大是预测短期心脏事件的较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冠心病患者QTc间期、QTd(QT离散度)、QT间期变异(QTv)改变及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和24h心电Holter测定38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48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QT间期、QTc(QTc=Q-T/R-R1/2)、QTd、QTcd(最长QTc与最短QTc之差)、QTcmax(最大QTc)、QT间期变异(QTv)以及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并与30例非糖尿病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QTd、QTcmax、QTv较对照组增加差别显著(P<0.05)。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QTd、QTcmax、QTv较单纯2型糖尿病组增加。(2)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而对照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相关性。(3)对照组QTv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糖尿病组QTv昼夜节律减小或消失。结论:QTd可作为预测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变化与 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 :2型 DM患者 68例 ,按照标准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试验的结果分成 DAN( +)及 DAN( -)组 ,51例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 ,进行 QT离散度测定。结果 :2型 DM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 59.2 % ,与对照组相比 ,2型 DM患者 QT离散度增大。 2型 DM患者分组后 QT离散度大小顺序为 DAN( +)组 >DAN( -)组 >对照组 ,DAN( +)组比 DAN( -)组有增大趋势。结论 :2型 DM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高达 59.2 %。DM病人特别是伴有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 DM病人 QT离散度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9.
刘丹  张仕玉 《中外医疗》2008,27(33):45-45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CHF)病人QT离散度(QT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350例慢性心衰患者人院时记录基础静态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QT离散度,平均随访(8.2士3.2)个月.结果:随访期间112例(34.3 %)病人死亡.QT离散度为(72.1士25.3)ms,存活者238例,QT离散度为(75.2士28.2)ms, 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生存分析显示QT离散度对总死亡率(RR 1.00,95% CI 1.00~1.00),心源性死亡率(RR l.00,95% CI 1.00~1.01)及心律失常性死亡率(RR 1.00,95%CI 1.00~1.01)均无预后价值(P>O.05).结论:QT离散度(QTd)对慢性心衰病人的总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及心律失常性死亡率均无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时QT间期离散度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0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后1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其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3例和非冠心病组27例,测量两组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前、中、后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将QT间期离散度≥50 ms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结果:冠心病组QT间期离散度平板运动试验前、后与平板运动试验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板运动试验前与平板运动试验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平板运动试验前、中、后QT间期离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T间期离散度≥50 ms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92.59%。结论:平板运动试验时QT间期离散度≥50 ms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胡春林  尹林  熊晶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6):160-161,164
目的研究QRS间期(QRSD)和QRS间期离散度(QRSd)对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120例继发于缺血性心脏病或扩张型心肌病的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病人,根据住院时情况,分成3组:存活组80例,心脏性死亡非猝死组25例,猝死组(SCD)15例。所有病人均有标准12导心电图记录,均测量QRSD、计算QRSd、QT离散度(QTd)、辨别左束之传导阻滞(CBBB)。结果心脏性死亡非猝死组QTd、QRSD、QRSd显著长于存活组,分别为(95±48)ms∶(78±31)ms、(127±34)ms∶(113±32)ms、(54±17)ms∶(46±16)ms,P均<0.05。猝死组QRSD、QRSd与存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132±36)ms∶(113±32)ms(、56±13)ms∶(46±16)ms,P均<0.05。猝死组LBB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χ2=7.44,P<0.01。结论QRSD、QRSd对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有预测价值并有可能预测死亡方式,伴有LBBB的病人猝死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QT离莠度(QTd)、JT离散度(JTd)均反映心室复极状况,是判断心肌电活动稳定状况的指标[1]。有作者认为QTd、JTd增大可作为缺血性心肌病致死心律失学和猝死发生的危险因子[2]。本文分析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JTd增大可作为铁血性心肌病致死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的危险因子[2]。本文分析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JTd及心肌梗死(AMI)后救治存活与死亡患者QTd、JTd旨在探讨手术后AMI的QTd、JTd变化的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1.1 心肌梗死组:1986年1月至1998年6月手术后AMI患者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58~76(65±7.2)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猝死Tp-e间期延长的检测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502例,其中冠心病猝死46例,设为猝死组,其余456例患者设为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Tp-e、Tp-e/姨RR、按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并判断Tp-e间期延长对冠心病猝死的临床意义。结果与存活组比较,猝死组患者Tp-e、Tp-e/姨RR和QTc明显延长(P<0.05);与存活组比较,猝死组患者LVEF明显降低(P<0.05);Tp-e延长与冠心病猝死、QTc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猝死患者Tp-e间期明显延长,Tp-e间期延长可能成为冠心病猝死的危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是心电不稳定所致。急性心肌梗塞后QT离散度(QTd)明显延长,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相关。本文通过观察3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QTd)。旨在探讨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心磁图对健康人,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脏复极时间均一性变异的测量,以了解心磁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怀疑为冠心病的116例患者,确诊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的10例患者和35例健康人的对照组进行心磁图检查,并行普通心电图,负荷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心脏复极时间变异的测量采用QT离散度及QT离散度均一性指数(smoothness indexes,SI),进行心脏复极时间均一性变异的测量。结果:显示心电图QT离散度的变异不能区分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也不能区分冠心病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心磁图QT离散度可区分冠心病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离散度均一性修正指数(SIn)可区分冠心病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也可区分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QT离散度均一性指数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78.2%,特异性为81.6%。结论:心磁图能更好地反映冠心病患者心脏复极时间均一性的变异,优于普通心电图;增加心前区导联的测量及采用QT离散度均一性指数,有助于对冠心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及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南京产ECG512C型心电工作站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仪对54例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检查,测量QT间期,计算QT离散度。结果慢性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死亡患者的QT离散度比存活患者的长,差异非常显著(P<0.01);并发心律失常的比心律正常的患者的QT离散度长,差异显著(P<0.05)。结论QT离散度可作为肺心病预后的评估指标及发生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闫培全  刘成华 《河北医学》2001,7(2):129-131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T离散度(QTd)与心源性猝死(SCD)的联系。方法:测量34例CHF患者的QTD与LVEF,并进行为期36月的随访结果:SCD组的QTd与存活组、心力衰竭死亡组相比显著延长,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成负相关。结论:QTd可作为CHF患者猝死及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8.
测定9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期度(QTd)和JT间散离散度(JTd),并以6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显示: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住院期间死亡组(12例)QTd、JTd较存活组(78例)明显增大(均P<0.05),存活组入院时QTd、JTd较出院时延长(均P<0.01),提示以QTd、JTd增大评价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Q—T离散度(Q—Td)系体表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之差异,是评价心室复极时间差异性的无创而有价值的手段。急性心肌梗塞(AMI)后猝死大都见于AMI早期,其原因绝大部分是原发性室颤。本文对20例住院期间猝死的AMI早期患者与30例存活的住院A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的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加以比较,旨在探讨Q—Td、J—Td与AMI早期猝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明  李维  关浩增  史文  苏卫红 《广西医学》2010,32(4):401-40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意义。方法非器质性心脏病对照组50例,冠心病组50例,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QTc间期(QTc)、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T波峰-T波末间期(Tp-Te)和T波峰-T波末间期离散度(Tp-Te间期离散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Tp-Te间期、Tp-Te间期离散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延长(P〈0.001)。结论 Tp-Te间期及Tp-Te间期离散度的延长对预测危险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