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共聚焦显微内镜下Barrett食管(BE)上皮类型的分布特点.方法 选取胃镜检查疑诊为BE的112例患者纳入研究,对食管下段柱状上皮进行共聚焦内镜检查,实时预测BE上皮类型、判断肠上皮化生的累及范围,随后对所检查部位黏膜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普通内镜和共聚焦显微内镜表现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的关系.结果 共计94例患者被确诊为BE,普通内镜下以岛型最为常见(54.3%),短段BE比例显著高于长段BE(86.2%比13.8%),共聚焦显微内镜下可分辨特殊肠上皮化生、贲门腺和胃底腺上皮,其准确度分别为94.7%、89.4%和91.5%.靶向活组织病理检查发现长段BE中的肠上皮化生比例(9/13)高于短段BE(33.3%,x2=4.684,P=0.039),环周型和舌型BE的肠上皮化生比例(11/17和65.4%)均显著高于岛型(15.7%,x2值分别=15.217和19.399,P值均<0.01).短段BE与长段BE间,岛型、环周型和舌型BE间的肠上皮化生范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共聚焦显微内镜可准确分辨BE上皮的组织类型,镜下形态以岛型多见,但环周型和舌型的肠上皮化生比例更高,长段BE中的肠上皮化生比例高于短段BE.  相似文献   

2.
正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BE)是指食管与胃黏膜交界处的连接线(齿状线或Z线)2 cm以上的食管下段黏膜复层磷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多数患者有反酸、胸骨后疼痛、烧心、咽下困难等症状,食管吞钡检查和内镜检查可发现病变,内镜下病理活检可确诊。近年来随着我国内镜医师对BE的深入认识,BE检出率有上升的趋势。为了解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酗酒/幽门螺杆菌感染/食管裂孔疝等)及其相关性,本研究拟分析广州市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经内镜检查并经病理诊断为BE的262例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食管下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本身并不引起症状,内镜检查结合黏膜活检是其最可靠的诊断手段。近年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考虑到肠上皮化生与癌变的潜在关系,对BE进行及时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内镜检查技术的发展,对BE的识别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临床处理中,我们应首先诊断出BE,然后再确定出癌变高危人群,并将其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进行严密随访,控制食管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拟诊为Barrett食管(BE)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类型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4例内镜下拟诊为BE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估,HE染色行病理组织学分析。并对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类型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内镜下拟诊184例BE患者,反酸33例次,反食7例次,烧心23例次,胸骨后疼痛13例次,上腹痛70例次,上腹胀38例次,其中10例患者有食管外症状(咳嗽、咽炎等);37例无明显症状。内镜表现类型岛型128例,环周型43例,舌型13例。活检证实有柱状上皮化生88例(占47.8%),其中有46例可见肠上皮化生,发现1例不典型增生。病理确诊的46例肠化BE和42例非肠化BE患者的反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BE患者,其他临床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内镜下拟诊的3种类型的BE患者临床主要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内镜表现为环周型、岛型和舌型BE的柱状上皮化生和肠化生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1)病理确诊的BE患者反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BE患者。(2)BE患者内镜表现类型与症状无关。(3)内镜表现以岛状多见,柱状上皮化生和肠上皮化生在3型BE中检出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刘军浩 《胃肠病学》2012,17(8):488-490
Barrett食管(BE)为公认的食管癌前病变,有发展成为食管腺癌的风险。内镜治疗是目前临床上BE的主要治疗手段。目的:探讨内镜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短段BE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经内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于2010年6月一2011年12月在嵊泗县人民医院接受内镜30WAPC治疗辅以雷贝拉唑口服维持的短段BE患者,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12例短段BE患者纳入研究,11例完成内镜随访。9例患者首次APC治疗即完全清除病灶,2例患者接受2次APC治疗,按意向治疗分析总有效率为91.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灶完全清除后6个月、12个月内镜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内镜APC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维持治疗对清除短段BE近期疗效显著、安全,易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洛阳地区Barrett''''s食管的发病情况、内镜和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洛阳地区一组Barrett’s食管(BE)的发病情况、内镜和病理学特点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普通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对洛阳地区有消化道症状的一组BE患者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尿素[14C]呼气试验药盒检查H.pylori感染对BE发病学的影响。结果2006年8月~2007年4月共有593例接受胃镜检查,有22例诊断为BE,BE发病率为3.71%;以短段、舌型发病率最高,分别占81.81%和77.27%;7例(31.8%)有典型反流症状;伴有低度异型性增生3例(13.64%),重度异型性增生1例(4.55%),并发腺癌1例(4.55%),其中伴有重度异型性增生的1例随访1年后并发腺癌;对其中的10例进行H.pylori检查,阳性率为90%。结论洛阳地区BE发病率较高,以短段、舌型为主,有典型反流症状者较少,伴有异型性增生、腺癌者及并发H.pylori感染者常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西方国家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许多研究发现,食管腺癌可由Bar-rett食管(BE)发展而来,BE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因此BE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BE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最近研究发现,BE的恶变过程中亦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改变,这些变化对BE的发生发展有一定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Barrett食管黏膜微细形态改变和CDX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食管黏膜微细形态的改变和CDX2蛋白表达在Barrett食管(BE)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高清晰内镜观察BE及非BE的胃食管反流疾病(GERD)患者的齿状线附近黏膜的小凹及微细血管形态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X2蛋白的表达。结果 48例BE中,40例可观察到食管下段的栅状血管末端有不同程度的下移现象,而60例非BE的GERD患者均未发现有血管下移现象;放大内镜下BE黏膜可分为绒毛型、条纹型和小点型,绒毛型肠上皮化生(肠化)检出率显著高于条纹型及点状(P〈0.01);CDX2蛋白不但在肠化的杯状细胞表达,而且在BE和非BE的柱状上皮中亦有表达,绒毛状上皮CDX2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条纹状(P〈0.01)和点状上皮(P〈0.05)。结论 观察食管黏膜微细形态有助于对BE的诊断、分型及了解其相关病理背景,CDX2蛋白是一种具有较高敏感性的肠上皮特异标志物,有助于判断早期肠化的发生,对BE的早期诊断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窄波成像(NBI)下Barrett食管(BE)上皮形态变化特点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的符合率。[方法]选取胃镜检查疑诊为BE的102例患者,NBI模式下实时观测BE上皮形态变化特点,判断肠上皮化生类型,随后对所检查部位黏膜靶向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两者诊断结果的相符率。[结果]91例患者被确诊为BE,NBI模式下根据小凹的形态特点分成规则无增粗型、规则增粗型、紊乱增粗型,与之相对应的为胃底腺型、贲门腺型、特殊肠上皮化生型,经靶向活组织病理检查后证实其准确度分别为85.7%、86.6%、88.4%。[结论]NBI可准确分辨BE上皮形态变化的组织类型,靶向活检提高组织病理学准确性,两者诊断符合率达≥85%。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胸痛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GERD分为内镜检查未发现病理损害但有明显反流症状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在GERD中最多见;内镜检查有病理损害的糜烂性食管炎(EE)或称反流性食管炎(RE)则次之,EE可以合并食管狭窄、食管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还有较少见的Barrett食管(BE),是指在食管粘膜修复过程中,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BE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但很少变为食管腺癌.  相似文献   

11.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评估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6年2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BE患者16例,在内镜下行60 W APC治疗。术后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并进行内镜及临床症状随访。[结果]15例患者经过1~3次(共治疗24次)APC治疗BE完全消除。术后5例次出现胸骨后隐痛不适。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6~14个月,平均10.5个月),3例复发,其中2例为再生鳞状上皮混有岛状柱状上皮,1例为新生BE上皮。[结论]APC治疗BE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下称BE)是指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1950年由Barrett首先提出.自纤维胃镜广泛应用以来,发现本病并非十分罕见,多认为胃食管返流(GER)所致,由BE转变为食管腺癌的机会较正常人高出30~125倍,因而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目前国内报告渐见增多,但随访逆转消失病例尚少。现将1例内镜所见经病理证实的岛型BE,从发现至消失随访复查治疗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Barrett食管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rrett食管(BE)与食管腺癌关系密切,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现对我院近2年来确诊的BE患者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特点及病理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内镜下结晶紫染色结合病理活检提高对Barrett食管(BE)的诊断准确率及肠化型BE检出率。方法选择我院近两年166例经内镜检查疑诊为BE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内镜组和色素内镜组。常规内镜组采取内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的方法。色素内镜组先用0.05%结晶紫染色液进行染色,根据染后黏膜变化选择病理活检部位,比较两组的准确率和肠化型BE的检出率。结果色素内镜组BE的诊断准确率为86.42%,肠化型BE的检出率为27.16%;常规内镜组分别为64.70%和10.5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内镜下结晶紫染色结合病理活检诊断BE的方法和传统的普通内镜结合病理活检比较,其诊断准确率和肠化型BE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检查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Barrett食管的内镜与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的病理和内镜特点。方法对152例经胃镜榆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BE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BE患者以40—60岁居多。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重叠,烧心反酸51.32%(78/152)、吞咽困难5.92%(9/152)、胸骨后疼痛7.89%(12/152)、上腹痛或不适44.08%(67/152),无症状者5.26%(8/152)。内镜下表现为LSBE者7例(4.61%)、SSBE者145例(95.39%)。可见岛型98例,占64.47%;舌型39例,占25.66%;全周型15例,占9.87%。病理检查152例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均被柱状上皮取代,68例(44.74%)有肠化。结论BE多见于中年人,临床无特殊表现,诊断依靠内镜和病理检查,以岛型多见,但岛型肠化率最低,年龄与肠化相关,伴异型增生和肠化患者应加强随访以防止癌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氩等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s食管(BE)后是否复发以及严重程度.方法 观察APC治疗后患者食管下段BE黏膜的内镜变化、BE复发率和再治疗率.结果 全年内镜检查13 926人中,检出可疑BE患者690例,占就诊人群的1.96%,占接受内镜检查患者的4.95%.接受治疗的患者265例,占可疑BE的38.41%.内镜下组织活检30例,占可疑BE例数的4.35%,全部符合BE病理诊断.术后1个月复发BE例数11例,占总治疗例数的4.15%,术后3月复发BE例数3例,占治疗总例数的1.13%;术后6月复发BE例数2例,占治疗总例数的0.75%;术后1年复发BE例数3例,占总治疗例数的1.13%,内镜下可见明显改变,病变上延最高达食管27 cm处.结论 APC治疗BE后出现柱状上皮肠化生复发率较高,非常有必要持续对这些患者进行观察随访.可疑BE的治疗指征、APC治疗BE的适应证及时机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陆红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8,13(12):765-766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柱状上皮的特殊肠型化生,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慢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可能发展成BE和食管腺癌。以上消化道内镜对这些患者行BE筛查已成为惯例,但是否有益仍不明确。BE的发生与年龄大于50岁、白种人、男性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密切相关。BE发生于酸反流性疾病早期,病变达到一定长度后即不再改变。因此.全国协会支持以上消化道内镜对慢性GERD患者,尤其是老年男性行BE筛查。一些专家建议如首次检查时未发现BE.则无需再行内镜筛查。  相似文献   

18.
Barrett食管放大内镜下分型与组织病理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的发病特点、常规及色素放大内镜下表现、病理分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2506例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和106例Barrett食管患者行电子放大内镜观察和黏膜染色,对Barrett食管病例进行放大内镜下分型,并分析内镜表现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关系。结果106例Barrett食管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胸骨后痛、反酸及吞咽梗阻感,其中27例(25.5%)患者无反流症状。Barrett黏膜放大内镜下分为点状、短棒状、绒毛状和不规则型;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胃底型、交界型和肠化型,以胃底型多见;美蓝染色阳性者多为短棒状、绒毛状和不规则型,其病理类型均为肠化上皮。结论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有助于Barrett食管中肠化上皮的检出,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及临床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Barrett食管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rrett食管(BE)是一种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密切相关。BE发病率随国家和地区差异各不相同,国内外众多报道BE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于BE的早期诊断,内镜检查及活检病理检查仍是重要而可靠的方法。但是,BE发展成腺癌的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因此对BE患者的筛选与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此文对哪些人需要进行筛选,选用什么检查方法,一旦确认BE如何跟踪调查肿瘤的进展及如何选用最适当的治疗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增强放大内镜及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的56例Barrett食管患者,进行45 W流量1.5 L/min的APC治疗,术后予以质子泵抑制剂辅助治疗.并于术后第6、12个月进行增强放大内镜随访.结果 56例BE经APC治疗均完全消除BE上皮.治疗次数共72次,平均每例1.3次,1次42例(75%),2次12例(21.4%),3次2例(3.6 %).56例患者中51例进行了临床随访,48例完成2次随访,3例完成1次随访.51例随访中4例复发(7.8%),且均为LSBE,12个月随访治疗总有效率94.1%.结论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