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探究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数据:血管再通成功率、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治疗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9 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与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与GCS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临床效果明显,患者神经缺损情况改善,恢复较好,且患者比较认可该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和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分析该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1—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进行本次研究,患者均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均行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入院时测定所有患者血中白细胞计数以及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以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淋巴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并计算NLR、PLR,经治疗后24~48 h内再次测定患者血中上述指标情况。比较两次测定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后患者NLR和PLR比例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后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比例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炎症反应增强,凝血相关的血小板功能异常,术后管理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3.
王东红 《现代养生》2024,(4):263-265
目的 观察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严重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严重脑梗死(中重度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选择其中接受常规治疗方案的62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0例患者为介入组。对照组在积极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介入组在积极内科治疗基础上行血管内介入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后,介入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85.48%;介入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42.50%,高于对照组的38.71%,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介入组患者早期恢复良好率为17.50%,高于对照组的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发病72h颅内出血发生率10.00%,高于对照组的4.84%;治疗3个月后,介入组患者病死率为7.50%,高于对照组的3.23%,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前循...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选择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共计102例,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6月—2019年12月,按照盲选方式予以随机分组,分为甲组(n=51)和乙组(n=51).采用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甲组,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乙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相似文献   

5.
董桂琴 《药物与人》2014,(6):100-100
目的:分析研究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中抽选出127例,分别给予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复发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以覆治疗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八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其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可用于临床治疗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疾病而选择适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接取栓与桥接治疗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82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直接取栓治疗40例,采用桥接治疗42例,对比分析直接取栓与桥接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天、7天两组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0.05,但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取栓与桥接治疗在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老年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的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的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对所有患者实施电解质平衡、血压控制等基础治疗以及血管内治疗,对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经分析,年龄≥80岁、高血压史、低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临床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介入治疗与护理配合。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介入治疗、护理配合。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与护理,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介入治疗与护理配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多时相CTA(m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侧支循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1月~2022年5月就诊的60例AIS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头颈CTA+颅脑多时相扫描。以DSA评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DSA、单时相CTA(sCTA)、mCTA的侧支循环评级情况(良好、中等或者较差);对比sCTA、mCTA诊断效能。结果:sCTA、mCTA、DSA评分诊断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mCTA与DSA诊断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DSA评分中侧支循环评级良好14例,侧支循环评级异常(中等及较差)46例;sCTA中侧支循环评级良好10例,异常46例,漏诊4例;mCTA中侧支循环评级良好13例,异常46例,漏诊1例。sCTA、mCTA诊断技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以DSA评分为金标准,mCTA诊断敏感度、准确性均高于sCTA。结论:相较于单纯sCTA,多时相CTA扫描诊断AIS侧支循环效果更显著,诊断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血管外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诊治的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均49例。对照组应用血管外显微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进行治疗。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score,GOS)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术后半年复发率,美波士顿健康调查表(SF-36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对比术后3个月并发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恢复良好36例,残疾11例,植物状态2例;观察组恢复良好46例,残疾3例;观察组恢复良好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复发率2.04%较对照组18.37%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76.58±10.60)、(79.42±12.75)、(75.68±13.32)分]及总分[(85.02±14.66)分]均高于对照组[(64.45±9.40)、(61.23±10.31)、(66.55±12.27)、(65.37±13.02)分](均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24%,观察组为8.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血管外显微手术治疗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能够改善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32例临床初诊急性脑梗塞病人,出现症状后2~24h内分别行CT平扫、常规MRI、液体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结果 CT平扫对急性脑梗塞征象的显示率为37.5%,常规MRI结合FLAIR和DWI扫描显示所有脑梗塞病灶。结论常规MRI结合FLAIR和DWI扫描对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显示比CT平扫敏感性高,对临床及时治疗有指导意义,有助于尽早溶栓治疗,减轻症状,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上海市某三甲医院缺血性脑卒中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情况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以NIHSS评分为疗效评价依据,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组和未实施组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在2组基线资料均衡的情况下,缺血性脑卒中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组的疗效显著优于未实施组,尤其是发病初始疾病严重程度一般者的疗效最好。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单病种质量管理通过对诊疗过程的质量控制,规范了诊疗行为,改善了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电图改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诊断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AIS患者,均在入院24 h完成脑电图检查,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并在2周内进行NIHSS评分.结果 120例AIS患者经脑电图检查均检出异常情况,检出异常率:小卒中<中卒中<大卒中,比较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替普酶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AIS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阿替普酶联合瑞舒伐他汀,观察组给予小剂量阿替普酶联合瑞舒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系统损伤情况及临床疗效、溶栓后出血、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CSS评分、治疗总有效率、溶栓后出血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MR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14 d、 30 d、 90 d后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小剂量阿替普酶联合瑞舒伐他汀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AIS患者的神经系统损伤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溶栓后出血率相当,但前者在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is indispensable for both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However, there is subtyp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i.e., pos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 that is difficult to diagnose using the NIHSS. The authors report the limits of NIHSS in this stroke subtype, suggesting thereby the need to modify and render it more appropriate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neurological signs occurring in pos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丁苯肽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CI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CIS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丁苯肽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肽联合吡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 d后的认知功能、神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丁苯酞胶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丁苯酞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胶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3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3例,对照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采用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hs-CRP、S100β、N...  相似文献   

19.
冯慧玲  杨冠涛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1689-1690
目的评价阿司匹林联合缓释型双嘧达莫防治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脑血管缺血事件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2年1月清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使用情况分为A组33例和B组30例,A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缓释型双嘧达莫治疗,B组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对脑血管缺血事件的防治作用。结果 A、B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改善,以A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随访6个月,A组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为3.0%,B组为2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司匹林联合缓释型双嘧达莫防治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脑血管缺血事件的临床作用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并且安全性好,是临床首选的药物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指导抗生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90例,均按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5例,根据PCT水平指导使用抗生素治疗HAP;对照组45例,按照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治疗指南进行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费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相关临床终点。结果实验组的抗生素使用时间、费用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临床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15天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低(P<0.01);两组的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入住率和15天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CT指导抗生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及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减少细菌耐药菌株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