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比较分析基础治疗及其联合应用泮托拉唑治疗胃溃疡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磐石市牛心镇卫生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并存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泮托拉唑治疗,完成1个疗程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和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40例胃溃疡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治疗前有13例患者受到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后阳性者仅有4例,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53.85%;观察组40例胃溃疡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治疗前有14例患者受到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后阳性者仅有2例,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2.86%,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17例,好转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20例,好转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0%。结论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应用泮托拉唑治疗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溃疡症状和糖尿病症状,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治疗前后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5月该院门诊和住院的405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确诊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观察组)198例,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对照组)207例,分析比较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临床特征。同时观察组成功根治幽门螺杆菌(184例)与根治前进行对比。结果 2型糖尿病感染幽门螺杆菌者的糖尿病相关指标高于无感染的2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呈正相关。而根治幽门螺杆菌后糖尿病相关指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紊乱,幽门螺杆菌的根治可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经过电子胃镜确诊的GERD患者120例及对照组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20例予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和14C呼气试验法进行H.pylori检测,对比两组H.pylori感染情况;将9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为LA-A、B组及LA-C、D组,对比两组H.pylori感染情况;将120例GERD患者分为轻度症状组、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及极重度症状组,比较组间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 GERD组H.pylori感染的阳性率(39.17%)低于对照组H.pylori感染的阳性率(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B组H.pylori感染的阳性率(60.87%)高于LA-C、D组H.pylori感染的阳性率(2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症状组、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及极重度症状组H.pylori感染的阳性率分别是40.00%、41.67%、40.63%、31.82%。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保护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GERD症状的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对2型糖尿病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9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将感染幽门螺杆菌的2型糖尿病患者45例列为观察组,将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4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列为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间的内分泌情况和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观察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例的空腹血糖、餐后2 h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的内分泌指标和HOMA-IR普遍高于单一2型糖尿病患者,易导致病症加重并引起多种并发症,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有效根治,可稳定患者的内分泌和糖类代谢,降低胰岛素抵抗,对稳定病情和延缓并发症有一定作用,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执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照组执行西医三联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根除门螺杆菌率、慢性胃炎疗效、不良反应与复发率。结果根除患者幽门螺杆菌率观察组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发率观察组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法对比,中西结合治疗的疗效更加明显,复发率不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发胃溃疡临床特点及规范治疗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2月~2014年4月本院消化内科接诊的96例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发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硝唑,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Hp根除率95.8%明显高于对照组85.4%,70.8%,复发率10.4%明显低于对照组29.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和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Hp感染并发胃溃疡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和Hp根除率,降低复发率,且未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方法 连续性收集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镜中心同时行胃镜及结加肠镜的患者共41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结直肠腺瘤者74人,正常对照组336人)。比较结直肠腺瘤组和健康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差异。并将结直肠腺瘤组分别按腺瘤的数目、最大径、病理分型分亚组,比较各亚组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与卡方检验,P < 0.05 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结直肠腺瘤组和健康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9.73%和19.34%,前者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腺瘤数目、最大径、病理分型分亚组,各亚组组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按递进分层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小于0.05)。 结论 结直肠腺瘤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直接相关,同时幽门螺杆菌对腺瘤的发展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散剂根治幽门螺杆菌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奥美拉唑、双歧三联活菌散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镁、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根治率为78%,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根治率为8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钠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散剂根除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疗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冠心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和住院部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50例,入院后均行常规尿素酶快速检测,其中幽门螺杆菌阳性者210例,阴性者40例;将21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水平,随访6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28%,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复发率为2.86%,低于对照组的5.82%(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降低其短期复发率,改善其炎性反应严重程度、血脂紊乱及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患者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幽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A组(不伴胃轻瘫)和糖尿病B组(伴胃轻瘫),计算各组HP感染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并做组间比较,用^13C呼气试验(^13C-UBT)法检测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2型糖尿病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6.3%,与正常人群感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型糖尿病胃轻瘫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8.7%,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2型糖尿病胃轻瘫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析消化道肿瘤患者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2021年于新乡市中心医院消化道肿瘤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并发术后感染的60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原菌情况,随机选取100例同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未发生感染者,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采集患者标本,经细菌培养分离后,进行病原菌鉴定。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发生感染,通过^(14)C-尿素呼气试验及临床病理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连续两周给予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治率及白介素10水平,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并发感染患者中,11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8.33%。其中,3例患者发生术中穿孔,2例患者于术后24 h内发生术后出血,2例患者术后出现食管返流,4例患者术后延迟出血。共培养分离出64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54株,革兰阳性菌8株,真菌2株。20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三联治疗法,观察组采用四联治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治率,对照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治率70%,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治率90%。两组患者IL-10水平改善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用药天数、免疫功能低下、合并糖尿病、术前白蛋白水平、侵入性操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合并高血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发生术后感染为因变量,进一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60 min、用药天数≥15 d、合并糖尿病、术前白蛋白水平<30 g/L是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患者,以大肠埃希菌和幽门螺杆菌为主要病原菌。基础治疗方案上给予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年龄大、手术时间久、用药天数长、合并糖尿病、术前白蛋白水平低是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康复新液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溃疡的作用。方法选取州市富阳区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胃溃疡患者12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康复新液。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溃疡病灶愈合情况、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以及用药不良反应率。结果根据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3.33%(P0.05);观察组患者的溃疡病灶愈合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P0.05);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率和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康复新液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溃疡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感染因素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13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将其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一般资料,调查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139例患者中有102例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占比例的73.4%,其中55例胃溃疡患者有37例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67.3%,47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34例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72.3%,37例复合性溃疡患者有31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83.8%。年龄、进餐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家族遗传史、个人卫生习惯均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P0.05。结论饮食习惯、年龄、家族史等因素均是影响患者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强患者病情监测,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5年1月所收治的97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在该院消化内科选取97例同时期单纯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恶心反酸、上腹疼痛、腹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次数及频率、溃疡部位、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发生率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恶心反酸、上腹疼痛、腹胀情况、溃疡面积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较单纯消化性溃疡面积更大,出血风险及H.pylori感染发生率更高,治疗难道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比较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的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降糖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克拉霉素缓释胶囊的三联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克拉霉素缓释胶囊的三联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及幽门螺杆菌的清除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为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7%(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的效果和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均优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理想的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在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对44例空腹糖受损/糖耐量减低、42例糖尿病和114例正常对照者的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肌酐、尿素氮和患高血压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和肌酐在糖尿病组、空腹糖受损/糖耐量减低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多因素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发现血糖和体质量指数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子(P0.05,P0.01)。[结论]糖尿病和空腹糖受损/糖耐量减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升高,空腹血糖水平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胃癌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45例与同期在本院就诊的胃癌患者45例,比较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并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胃癌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组和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发生率分别是22.22%和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68,P<0.05)。胃癌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于胃癌患者。 结论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四联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8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伴有2型糖尿病患者90例为观察组,非2型糖尿病患者9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都给予四联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HP消除率及消除HP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结果观察组溃疡愈合率为78.9%,低于对照组的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HP消除率为64.4%,低于对照组的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 Alc在6.0%以下的,HP根除率为74.1%;6.0%~8.5%以上,HP根除率为65.0%;9.0%以上,根除率为24.2%。Hb Alc越高HP越难消除。结论观察组,四联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HP阳性消化性溃疡,溃疡的愈合率及HP的根除率都比对照组非2型糖尿病患者低。因此,临床上主治医师应根据2型糖尿病特点及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疾病特点给予综合考虑后再定制合理的治疗方式,以便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及多种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冠心病组 (10 1例 )和非冠心病组 (5 3例 )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 ,确诊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法及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两组白细胞介素 6及内皮素 1,同时测定冠心病组血糖、血脂。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 (4 5 .5 %比 2 8.3% ,P <0 .0 5 ) ;冠心病组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血浆内皮素 1水平明显高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P <0 .0 5 ) ;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脂、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年龄、性别、饮酒史以及冠心病家族史无关。结论 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与冠心病有关 ,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升高 ,可能是其导致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腔异味感(俗称口臭)的病因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于我院消化科(无口腔疾病及全身疾病)的353例患者,首先进行口臭测试,根据有无口臭分为口臭组和无口臭组,所有病例均行13C呼气试验,观察各组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同时根据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观察口臭的发生率。结果353例患者中,口臭组166例,占47.03%,其中胃幽门螺杆菌阳性109例(65.66%);无口臭组187例,占52.97%,其中胃幽门螺杆菌阳性68例(36.3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9,P0.001),口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两者间相关系数r=0.29。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177例,感染率为50.14%,其中口臭134例,占75.71%;幽门螺杆菌检测阴性176例,其中口臭32例,占18.1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2,P0.001),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发生率两者间相关系数r=0.58。结论口臭的病因可能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较大的相关性,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可能是导致口臭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