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共计6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对照组患者腹痛消失的时间为(98.5±21.1)h,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的时间为(98.5±21.1)h,住院时间为(15±2)d,总有效率为93.8%,复发率为34.4%,观察组患者腹痛消失的时间为(85.6±14.1)h,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的时间为(40.5±8.4)h,住院时间为(8±3)d,总有效率为71.9%,复发率为0,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治疗的过程中安全有效,且患者的复发情况较低,能够帮助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治疗的费用,值得在临床上给予关注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和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为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9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88例,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分别给予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和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结石清除效果、术后发生感染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结石完全清除率为93.18%,1次结石清除率为90.91%,与对照组的95.45%和88.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4.55%和2.27%,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8.34±1.23)d和(1.54±0.32)万元,与对照组的(8.41±1.31)d和(1.64±0.35)万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和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综合效果较好,患者术后感染及相关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奥曲肽0.6 mg/次,加入生理盐水120 ml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10 U/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2次/d。均治疗10 d后,比较两组腹膜刺激症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及疗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膜刺激症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对照组[(3.5±0.6)、(3.8±0.5)、(4.4±1.1)、(4.9±1.5)、(6.7±1.9)、(10.9±3.2)、(16.7±4.6)d]与观察组[(2.2±0.5)、(2.4±0.7)、(2.8±0.9)、(3.5±1.2)、(5.0±1.5)、(7.3±2.1)、(11.5±3.5)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231、11.959、8.273、5.356、5.161、6.912、6.611,均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5.93%,观察组为94.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7,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早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内镜治疗的效果、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行早期(48 h内)ERCP的ABP患者(内镜组),观察患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恢复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并与35例保守治疗的ABP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内镜组均成功完成ERCP,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乳头部结石嵌顿11例,胆总管结石41例,胆总管轻度扩张但未发现明确结石5例.50例患者给予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其中4例放置鼻胆管引流管;7例给予单纯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治疗.内镜组腹痛缓解时间、恢复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5.57±3.98)d比(8.12±4.33)d、(5.22±2.15)d比(8.12±1.98)d、(15.24±4.24)d比(21.78±5.47)d,P<0.05].结论 通过行早期ERCP及内镜治疗,有利于减轻ABP患者痛苦,促进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早期(72h以内)十二指肠镜治疗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SABP)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30例SABP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同时,治疗组早期(72h以内)行逆行胰胆管造影,Oddi括约肌切开术并鼻胆管引流术.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治疗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鼻胆管插管均成功,其中11例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及取石成功后,行鼻胆管引流术,4例单纯行鼻胆管引流术.鼻胆管引流7~15d,平均(10.5±3.8)d.治疗组的症状缓解天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十二指肠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治疗后3d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72h以内)十二指肠镜下鼻胆管引流治疗SABP是快速、微创和安全的,是损伤控制性理念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对比乳头括约肌大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2007—2010年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科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患者2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4例和对照组122例。两组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取石术中分别采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方法。比较两组结石取出成功率、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评估远期并发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结石取出成功率:观察组96.8%,对照组9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P>0.05)。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9.7%,对照组1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P<0.05)。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4.03%,对照组1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0,P<0.05)。平均住院日:观察组(8.0±2.9)d、对照组(9.0±3.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优于乳头括约肌大切开,是治疗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并重症胰腺炎的效果.方法 选择51例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并重症胰腺炎患者,其中26例应用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观察组),25例单用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腹痛消失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血脂肪酶恢复正常时间及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1±2.3)d比(6.3±3.1)d、(3.7±1.5)d比(4.4±2.7)d、(4.1±2.7)d比(5.8±2.3)d、(4.9±2.2)d比(6.5±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并重症胰腺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防治措施.方法 将1807例胆总管结石及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患者进行ERCP及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55例)适当改变和联合应用ERCP操作技术环节,对照组(952例)应用传统方法,对发生的胰腺炎进行病因分析及治疗.结果 观察组胰腺炎发生率为0.35%(3/855),对照组胰腺炎发生率为1.26%(12/9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48,P=0.031).结论 通过改变ERCP及EST的综合操作水平,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其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方法对878例患者行十二指肠镜检查并做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其中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者128例(憩室组),未发现憩室者750例(对照组)。每例患者详细记录ERCP指征及检查结果。结果胆石症检出率在憩室组为66.4%,对照组为41.3%(P<0.001)。以急性胰腺炎为ERCP指征在憩室组为56.3%,对照组22.3%(P<0.001)。不明原因急性胰腺炎(特发性急性胰腺炎)憩室组17.2%,对照组2.0%(P<0.001)。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与急性胰腺炎发病有关。并可以认为乳头周围憩室是急性胰腺炎发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1月90例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显效率为26.67%,有效率为55.56%,无效率为17.77%,总有效率为82.23%;观察组显效率为64.45%,有效率为31.11%,无效率为4.44%,总有效率为95.56%,两组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力衰竭纠正时间为(5.53±1.53)d、住院时间为(9.54±3.44)d、炎症消失时间为(9.44±4.84)d、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22±0.55)d、无反跳现象、二重感染1例;对照组的心力衰竭纠正时间为(9.64±2.43)d、住院时间为(15.82±3.63)d、炎症消失时间为(12.66±3.15)d、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3.83±1.72)d、反跳现象3例、二重感染5例,两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2例、发生率为4.44%,观察组不良反应1例、发生率为2.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临床效果明显,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经十二指肠镜治疗合并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和乳头扩张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经十二指肠镜治疗的胆总管结石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9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采用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乳头扩张术(EPBD)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取石球囊、机械碎石等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成功率为97.9%(47/48),对照组成功率为95.8%(46/48),两组患者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4/48),对照组为18.8%(9/4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窒的效果显著,相较于乳头扩张术安全性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粘连松解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于医院内部随机选取了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46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粘连松解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平均排便时间与平均腹痛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91%,治疗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平均排便时间与平均腹痛消失时间分别为(2.6±0.4)d、(16.8±2.8)h,治疗组患者的平均排便时间与平均腹痛消失时间分别为(3.6±1.7)d、(23.1±5.1)h,治疗组患者的平均排便时间与平均腹痛消失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粘连松解汤可以有效实现对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患者排便时间与腹痛消失时间,宜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5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6例及对照组86例,所有病例除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外,治疗组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术,与同期行保守治疗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内镜治疗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肝功好转、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行内镜下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减少重症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治疗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该院盆腔炎患者94例并将其分为治疗组(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均为47例,对比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62%、腹痛消失时间为(2.74±1.13)d、包块消失时间为(6.25±2.13)d、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4.11±0.58)d、白带恢复正常时间为(5.13±2.18)d、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4.26%同对照组患者的76.60%、(4.22±1.62)d、(8.54±2.68)d、(6.53±1.15)d、(6.98±2.65)d和23.40%相比,P〈0.05。结论在治疗盆腔炎疾病临床上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临床效果显著,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内镜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价值(附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内镜对急性重症胰腺炎(ASP)的治疗价值及应用指征。方法采用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及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等内镜技术治疗ASP26例。按下列指标评估腹痛消失时间、血淀粉酶复常时间、死亡率、平均住院日。结果腹痛消失时间内镜治疗组(治疗组)(2.5±1.5)d,而对照组(5.1±2.4)d,P<0.05;血淀粉酶复常时间治疗组(2.8±1.3)d,对照组为(4.8±1.8)d,P<0.05;病死率治疗组1/26(3.85%),对照组5/30(16.67%),P<0.05;平均住院日治疗组(17.2±5.2)d,对照组(26.2±18.2)d,P<0.05。结论ENBD加EST治疗以微小创伤达到满意外科引流效果,能够有效地降低胆胰管内压,缓解胰腺病变,起到治疗作用,不失为ASP治疗手段和方法上的一个补充,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在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63例ABP患者在入院72 h内行ERCP和EST治疗(内镜治疗组),64例ABP患者采用内科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结果 内镜治疗组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不同病因上述指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和EST能缩短ABP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天数,且能减少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产后妇女混合痔伴肛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7月收治的48例产后混合痔伴肛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观察组行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痣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疼痛、出血、水肿及手术相关指标进行对比。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疗效评分分别为(21.2±1.3)min、(8.4±1.9)d、(8.5±1.1)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2.6±6.4)min、(16.5±3.1)d、(6.2±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观察组患者的疼痛、出血、水肿评分分别为(0.81±0.24)、(0.57±0.32)、(0.51±0.1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0.31)、(1.19±0.43)、(1.06±0.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产后混合痔伴肛裂妇女行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术后疼痛、术后恢复快,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采用ERC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最近几年收治的5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收治的5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予以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联合ERC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4.36±1.32)d、住院时间(12.79±3.11)d、住院费用(4.72±0.94)万元、并发症发生率为6%、死亡率为0;对照组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11.74±2.72)d、住院时间(25.64±7.42)d、住院费用(10.12±2.26)万元、并发症发生率为48%、死亡率为12%;观察组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采用ERCP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值得各大医院的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rrjk》2017,(8)
目的:分析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接诊的患有肺炎的新生儿10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抗感染、吸氧、吸痰治疗,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进行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3次/d,对比两组新生儿的血气分析恢复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组新生儿血气分析恢复正常时间为(3.48±1.25)d、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6.12±2.25)d、住院时间(9.45±3.21)d,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新生儿血气分析恢复正常时间为(7.48±3.25)d、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9.12±4.29)d、住院时间(14.55±5.25)d,治疗总有效率为71.67%,两组新生儿的观察指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显著,可帮助新生儿血气分析快速恢复正常,缓解临床症状,快速康复出院,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小儿腹泻治疗过程中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补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入院就诊的小儿腹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临床设置研究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补锌治疗方式,组间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效果以及临床时间指标。结果 治疗前,组间对比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以及症状评分差异不显著,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组间清蛋白为(36.67±5.20)g/L,血红蛋白(96.20±4.20)g/L,IgG(9.11±2.21)g/L、IgA(1.98±0.81)g/L、症状评分(0.52±0.02)分,对照组清蛋白为(32.44±4.55)g/L,血红蛋白(92.02±4.33)g/L,IgG(8.20±2.20)g/L、IgA(1.68±0.31)g/L、症状评分(1.24±0.04)分,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时间指标,研究组显示排便频率恢复正常时间(2.02±0.20)d、水样便消失时间(2.02±0.11)d、发热消失时间(1.20±0.12)d、住院时间(6.34±1.02)d,对照组显示排便频率恢复正常时间(5.71±1.12)d、水样便消失时间(4.40±1.15)d、发热消失时间(1.97±0.31)d、住院时间(3.34±1.02)d,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小儿腹泻患者治疗中,使用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补锌方式,对患者预后效果进行改善,治疗时间有所缩短,营养情况改善后,免疫功能得到优化,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