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我国猕猴寄生虫状况,秦田生等曾报导云南、四川、贵州3省的猕猴肠道和血液寄生虫;钱开明等报导广西、福建、安徽3省猕猴体内、外寄生虫;吴军等报导了云南地区猕猴肠道寄生虫,并对人工饲养的猕猴肠道寄生虫作了调查。我们对来自安徽、贵州2省的187只野生猕猴和本中心139只人工饲养(群养一年半以上)的猕猴肠道内寄生虫进行观察,共记录肠道原虫5种,肠道线虫6种。一、材料和方法 1.动物来源:野生猕猴来自安徽(96只)和贵洲(91只)2省。运至我中心后即按地区分室分笼饲养。  相似文献   

2.
猴虱是灵长类动物常见的体外寄生虫,属虱科、猴虱亚科,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终生寄生于宿主体,发育属不完全变态,包括卵、幼虫、成虫,幼虫和成虫都以吸血为主。在野生或卫生条件差的饲养环境下,猴易被猴虱感染。本文对某单位寄养于本中心受虱子感染实验猕猴的诊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不同猕猴群自然感染肠道寄生虫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放环境条件下饲养的实验用猕猴,自然感染寄生虫的种类较多,影响生长发育,妨碍试验结果。有些寄生虫可以感染人而致病,具有公共卫生意义。故对猕猴检测寄生虫,是实验动物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对本场饲养的不同群猕猴肠道寄生虫作了调查。  相似文献   

4.
1991年在对本中心264只1岁半左右的幼年猕猴常规检疫中,发现37只感染了阔腹猴虱。本文报告对这批幼猴感染虱的调查情况,及以速灭杀了治疗的效果。材料与方法 1.动物 264只自繁幼年猕猴,1岁半左右;分群饲养在28个笼中,每笼7~14只,已达1年。 2.方法在常规检疫中逐只对幼猴进行体外寄生虫检查。发现有虱感染者,观察记录虱分布部位、虱及卵寄生密度。采集猴虱成虫及卵,并送贵阳医学院金大雄教授鉴定。以1%速灭杀丁浸浴已感染幼猴(除面部外)。7d后,检查药浴效果。结果 1.猴虱感染率 264只幼猴分养于28个猴笼中。其中3个笼的幼猴(37只)全部感染虱,而其它25笼幼猴则无1只感染。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六次治疗恒河猴群菌痢感染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菌痢是恒河猴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难于处置的疾病。从1976年开始,作者从广西引进野生恒河猴驯养和繁殖。以后,又陆续从广西、福建、安徽引进野生猴。常年饲养量(包括自己繁殖的)保持在150-200只左右。7年来共发生菌痢6次。每次感染的病猴最少5只,最多达43只。兹将6次菌痢治疗经过报道于下。一、饲养环境及饲养方法 1979年前,利用犬舍大笼饲养。1979年开始饲  相似文献   

6.
猕猴在饲养期间,常因各种病原微生物侵袭而发病或死亡。我国所产猕猴的带菌情况,只有零星的文献报道。1985年2~10月,我们对不同饲养条件下的猕猴普查了空肠弯曲菌、志贺氏菌和沙门氏菌等肠道致病菌的带菌情况。材料及方法一、动物:外观健康的猕猴共211只。其中成年猴126只,幼猴85只。(?)93只,(?)118只。其来源为下述5个饲养繁殖点:①猴岛32只,②猴园37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国内实验恒河猴和食蟹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参考文献中的螺杆菌属16S rRNA和幽门螺杆菌16S rRNA的引物序列,和新设计的"猕猴螺杆菌"16S rRNA特异性引物,在人工养殖的45只成年恒河猴和90只成年食蟹猴粪便样本中,通过q PCR或常规PCR检测来初步调查这两种猕猴中两种螺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在恒河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率均为100%,在食蟹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100%和97.8%。结论证实我国人工繁育饲养的恒河猴和食蟹猴普遍存在"猕猴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几乎同时存在于所有人工繁育的实验猴个体中,可能会对这两种猕猴的健康以及相关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福建猕猴实验动物自然感染肠道寄生虫的调查林开铅,李友松,张榕燕,李志雄,黄秀兰(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福州)目前,国内有关猕猴肠道寄生原虫资料较缺,本文对福州地区A、B猴场长养的125只福建猕猴进行肠道寄生虫调查。检及寄生虫14种,其中原虫9种,...  相似文献   

9.
应用血凝抑制试验(HI),调查了我国A、B、C和D4个地区饲养的猕猴和食蟹猴的麻疹病毒感染情况。结果,以上4个地区猕猴的麻疹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0%(0/23)、9.3%(6/68)、0.0%(0/82)和0.0%(0/69),D地区饲养的野生食蟹猴为2%(2/98)。作者还对控制猴麻疹病毒的流行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地区的热带雨林或温带阔叶林中,气候湿润,土壤潮湿,对寄生虫的传播有利。当地猕猴的寄生虫感染很普遍。本中心对新进的52只野生的和56只笼养2年的猕猴,进行了肠道寄生虫普查。发现结肠小袋纤毛虫和结节线虫为猕猴的主要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83.3%和50%。并对其寄生虫感染的地区性差异和结节线虫的家族群集现象作了论述。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一批云南野生猕猴凶恶怖蛭(Dinobdella ferox)的感染情况。39只猴中有7只(17.9%)感染,其中2只猴双鼻孔均有感染。感染猕猴的凶恶怖蛭体型较不(40-50mm)体环99环。凶恶怖蛭在此猴群中仅见于1.5-3.5岁的青年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从南非引进普通狨猴和实验室人工繁殖饲养的狨猴进行传染病的检验,通过比较分析,以获得普通狨猴的传染性疾病的检疫指标.方法 对动物分别进行了血浆甲型肝炎病毒检测、肝脏B超检测、结核杆菌皮肤检测、肠道寄生虫检查、粪常规及肠道致病菌检查、皮肤及口腔疱疹病毒检测等.结果 所有待检狨猴均未出现甲肝、结核杆菌、肠道寄生虫致病菌、疱疹病毒的阳性感染.结论 经该传染病检验方法的检测,所有动物均未感染传染性疾病,且方法安全有效,适合作为普通狨猴的传染病初筛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广东省内3个猕猴饲养场大约3000只猕猴中的数十只,抽检体表、体内排泄物(鼻腔分泌物、粪便)或血液查找寄生虫体或虫卵,结果发现分属于9目、14科、16属的寄生虫18种,包括:犬首毛首线虫、富氏类圆形线虫、猴长刺结节虫、司氏伯特绦虫、舒氏拟泡翼线虫、有刺巷口线虫、人蛔虫、猕猴肠线虫(蛲虫)、尖(针)形结节虫、猴短刺结节虫、十二捐肠钩虫、美洲板口钩虫、缩小三齿线虫、猴疥螨、猴肺螨、猴虱、结肠小袋  相似文献   

14.
猕猴是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理想的灵长类实验动物之一。但猕猴B病毒的感染,严重威胁实验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的健康,干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为确保实验动物质量和人的安全,有助于学术交流,有必要加强对猕猴B病毒的检测。由于直接操作B病毒存在一定的风险,故一般通过测其相关抗体来了解它的感染情况。吴小闲(1989)曾报道了NT、EIA和ELISA等3种方法用于检测猴B病毒相关抗体的比较研究,认为EIA和ELISA比NT敏感,且方法简便快速,可用干大批量标本的检查。但国内迄今为止未找见间接血凝试验(IHA)用于猕猴该项试验的报道,我们引进日本医用疱诊病毒感染检测的试剂盒,用于猕猴B毒病相关抗体的检测,并与ELISA和NT作了比较。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对野生食蟹猴感染猕猴瓦特松吸虫的病例和病理解剖情况进行了描述。猕猴瓦特松吸虫的感染可引起猴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等体征。吸虫的感染部位为盲肠和结肠,可导致动物肠壁发炎增厚、粘膜脱落、出血、溃疡等。吸虫的感染密度为每只猴100~1000条。猴年龄越大,吸虫感染所引起的病症越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测定人工饲养条件下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的血液生化指标,并比较分析两种来源的恒河猴,雌、雄猴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恒河猴生化指标的差异性。 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的14个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了相同性别的野生猴与自繁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恒河猴血液生化值的差异性。结果 野生猴与自繁猴雄性的生化指标普遍高于雌性,野生猴碱性磷酸酶、甘油三脂和谷氨酰基转移酶雌雄间差异显著;自繁猴碱性磷酸酶、白蛋白、血清Ca、甘油三脂、肌酐和谷氨酰基转移酶雌雄间差异有显著性。除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和血清总胆固醇外,感染BV阳性较感染BV阴性的恒河猴所得生化指标高。结论 野生猴与自繁猴,雌雄间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猴的血液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从1973年起,我组着手开始建立周期型马来丝虫的小动物模型。在实验工作中,选择对马米丝虫感染率高,饲养又方便的蚊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中华按蚊为我国马来丝虫的重要自然媒介之一,国内曾报道用周期型马来丝虫以中华按蚊作媒介感染猫、猴获得成功。近年来上海昆虫研究所又成功地实验室饲养并驯化了该蚊种。因此,自1974年6月至1975年5月我们重点以驯化的中华按蚊为媒介进行了人工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试验,并将感染后获得的感染蚴接种于长爪沙鼠与猕猴体内,以后进行  相似文献   

18.
对甲型肝炎病毒敏感的动物,国外成功的报告只有绒猴和黑猩猩两种,并认为猕猴属的猴种是难以成功的。国内1981年报道,用红面猴实验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并传代成功。并用从第一代红面猴大便中排出的甲型肝炎病毒——杭甲1A 株在恒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摸清STLV-1感染现状,从而有效地降低STLV-1在猕猴、食蟹猴群中的的感染率。[方法]采用STLV-1ELISA法对猕猴、食蟹猴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本中心送美国BioReliance公司的2455只出口猴血清,103份血清呈STLV-1抗体阳性,19份血清呈STLV-1抗体可疑,其余血清均为STLV-1抗体阴性。[结论]猕猴、食蟹猴群中STLV-1的平均感染率为4.97%,其中猕猴STLV-1感染率为2.7%,食蟹猴STLV-1感染率为5.4%,是猕猴STLV-1感染率的2倍;随着年龄的增长,猕猴(食蟹猴)STLV-1的感染率也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在猴免疫缺陷病毒(SIV)造模之前选择适宜于制作此模型的猕猴个体的方法,以减少感染后血浆病毒水平过低的几率,从而保证实验的质量.方法测定SIV感染前实验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试管内感染SIV后的产毒水平,并与该个体在感染同一株SIV后血浆病毒载量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此法能否用于选择适于造模的实验猴.结果根据14只食蟹猴的结果,体外与体内的病毒水平符合比为10/14,体内病毒载量偏低的猴6只(6/14),体外病毒水平偏低者4只,如把这4只猴排除,则余下10只猴体内病毒载量偏低的猴为3只(3/10).结论应用检测体外PBMC病毒产量水平的方法,选择病毒水平高的猴才用于体内感染SIV.这样能部分去除体内感染的病毒载量偏低的猴.但最终的解决方法仍是建立培育遗传背景清楚的SPF实验猴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