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峰 《大家健康》2016,(11):270-271
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危险因素,从而为早期干预与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肺栓塞患者41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分析,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呼吸困难、发热、心悸、肺部湿啰音、咯血、胸痛、胸腔积液等,临床特征具有叠加性。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手术及外伤、长期卧床、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险因素具有叠加性。治疗及预后:患者接受了抗凝及溶栓治疗,随访一年后,4例死亡,2例再发。结论: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均具有叠加性,临床医师应准确把握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危险因素,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为肺栓塞患者的初步评估、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住院的肺栓塞患者202例(肺栓塞组),及同期住院的非肺栓塞患者201例(非肺栓塞组),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卧床时间、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低白蛋白血症、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恶性肿瘤、骨折史、手术史、外伤史、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既往有无肺栓塞病史等可能导致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60岁、卧床时间≥7 d、慢性阻塞性肺病、外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既往有肺栓塞病史与发生肺栓塞有显著性关联(P<0.05),而性别、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恶性肿瘤、感染、低白蛋白血症、肥胖与发生肺栓塞无显著性关联.结论:临床工作中肺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应该引起重视并予以初步评估,做到尽早完善相关检查,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吴永红 《新疆医学》2013,43(8):64-67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人与中青年人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确诊住院PTE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中青年组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骨折及外伤史、手术史、糖尿病史、DVT等;老年组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心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卧床与制动、DVT等。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青年和老年组PTE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心悸;老年组肺部湿性罗音、胸腔积液与下肢水肿较中青年组高(P〈0.05);(3)两组在D-二聚体、TNT、CRP变化,以及肺栓塞的不同部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发生PTE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与中青年组不同,提高诊断意识,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西肺栓塞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构成。方法在广西不同地区选择当地医疗技术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13所综合医院进行调查,获得性危险因素分类参照国内外肺栓塞指南。编制印刷病例报告表,调查2009~2011年肺栓塞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结果202例肺栓塞患者中21例(10.4%)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1例(20.3%)无危险因素,75例(37.1%)具有1个高危因素,86例(42.6%)具有2个或以上危险因素。前5位危险因素分别为年龄≥60岁103例(51.0%)、卧床>5 d/长时间静坐38例(18.8%)、外科手术27例(13.4%)、血小板增高26例(12.9%)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10.9%)。结论高龄、制动、外科手术、血小板增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广西地区肺栓塞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非老年患者比较,分析老年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分层。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64例老年肺栓塞患者和39例非老年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和30 d死亡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下肢静脉血栓和制动是两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老年组中糖尿病、心律失常、外伤或骨折及高血压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咳嗽及晕厥的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血气分析氧分压低于非老年组[(67.2±32.6)mm Hg vs(85.1±25.3)mm Hg)(1 mm Hg=0.133 kPa)],动脉氧饱和度低于非老年组[(84.4±16.4)%vs(92.1±9.4)%],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老年组[(3 178.4±308.6)μg/L vs(2 019.4±282.7)μ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组心电图发生完全或不完全右束支阻滞的患者比例高于非老年组(17.2%vs 2.6%),超声心动图出现右房、右室扩大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48.4%vs 23.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SI适用于老年肺栓塞患者的危险评估,两组患者30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肺栓塞患者合并危险因素多,临床表现不典型,存在较明显的低氧血症,D-二聚体增高,所以当老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时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武警河南总队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180例,并发肺栓塞患者34例为观察组,其他患者为对照组,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60岁肺栓塞发生率为9.8%,年龄≥60岁为32.1%,两组年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伴随肿瘤及制动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下肢骨折发生肺栓塞共11例(9.5%),骨性关节炎发生肺栓塞共21例(39.6%)。结论:年龄在60岁以上、伴有肿瘤、制动及骨科疾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发肺栓塞风险较高,应定期行影像学检查,尽可能减少并发肺栓塞的概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科围术期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外科围术期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 23例患者在围术期发生急性肺栓塞时主要表现为晕厥的占30%,存在呼吸困难的占65%;高龄、肿瘤、围术期卧床及腹盆腔手术等是围术期急性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外科围术期急性肺栓塞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围术期不明原因的晕厥或者呼吸困难合并持续低氧血症时,需要警惕急性肺栓塞可能。动态监测血气分析、D-二聚体有助于筛查围术期肺栓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攘讨围手术期患者发生急性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8年14例围手术期肺栓塞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结果:14例肺栓塞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氧分压下降,呼吸困难是急性肺栓塞,5例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只有4例出现心电图的典型改变(SⅠ、QⅢ、TⅢ),5例D-2二聚体检查阳性C有鉴别诊断价值)。7例CT及肺灌注扫描确诊。结论:高龄、肿瘤、长期卧床、孕产妇、麻醉及手术等是导致围手术期发生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主要因素;加强CT及肺灌注扫描是安全、可行的检查项目,具有诊断价值;围手术期加强监测及积极的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临床医师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王丹  赫兰学  王雁先  杜伟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6):152+155-152,155
目的:探索肺栓塞(PE)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0年8月我院确诊的肺血栓栓塞28例的临床表现、相关危险因素和疗效。确诊方法以心脏、下肢静脉彩超和肺部CT造影(CTPA)为主要依据。结果:确诊肺栓塞28例,患者平均年龄62.8岁,有相关基础疾病者26例,占92.9%。低分子肝素和(或)华法林治疗11例,尿激酶(UK)溶栓治疗17例。抗凝治疗患者10d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溶栓治疗患者48h内临床症状和血气分析均有明显改善,但最终4例因心肺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肺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复杂,与基础疾病密切相关。肺栓塞的标准治疗方法有效,应当重视发病危险因素,及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探讨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AECOPD肺栓塞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住院的AECOPD合并肺栓塞患者218例作为肺栓塞组,同期入院的AECOPD无肺栓塞患者12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AECOPD住院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Caprini评分,探讨Caprini评分与AECOPD肺栓塞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肺栓塞组糖尿病、恶性肿瘤史、下肢外伤史、6周内手术史、脑血管意外史、长期卧床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史、恶性肿瘤史、6周内手术史、下肢外伤史、脑血管意外史、长期卧床均为肺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肺栓塞组患者Caprin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肺栓塞组患者极高危117例(53.67%),高危53例(24.31%),高危及以上合计占77.98%。对照组患者中高危66例(52.37%),低危36例(28.57%)。两组患者危险度分级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rini危险度分级为极高危和高危的AECOPD患者为肺栓塞的高危人群。随Caprini危险度分级的升高,患者肺栓塞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P<0.05)。 结论: AECOPD住院患者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史、恶性肿瘤史、6周内手术史、下肢外伤史、脑血管意外史、长期卧床等。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可用于评估AECOPD肺栓塞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与肺栓塞(PE)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来我院住院治疗的下肢DVT引起的非高危型PE患者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DVT的诊断方式为HDI 5000超声诊断仪。结果 PE危险分层、性别等因素的DVT引起非高危PE患者CT阻塞系数(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obstruction in-dex,CTOI)的相关因素,其中上述两个因素中PE危险分层是非高危PE患者CTOI的危险因素,性别是非高危PE患者CTOI的保护因素。结论 DVT引发PE的几率甚高,需予以重视,特别对于PE危险分层级别高的人和女性患者而言。对于已经确诊的由下肢静脉血栓引发的有症状性PE的患者而言,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简便、客观、无创的检查方法来分析不同面积肺栓塞患者危险因素与临床指标相关性,从而为不同面积肺血栓栓塞的初步诊断提供依据,并合理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方法:将确诊的肺栓塞患者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肺血栓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分为大面积和小面积两组,将次大面积组归入大面积组。其中大面积组患者48例,小面积组患者51例。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危险因素、血常规及生化指标、D-二聚体、凝血功能、血气分析、住院天数、治疗效果等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在呼吸困难、心悸症状及血压下降、肺部口,音、胸腔积液、下肢肿胀等体征发生率上均高于小面积组肺栓塞患者,且两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发生率上高于小面积组肺栓塞患者,且两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大面积组患者在D一二聚体值、胛值及APTT值指标上高于小面积组患者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面积组患者在PaO2及PaCO2指标上低于小面积组患者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面积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4.96天,小面积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7.18天;大面积肺栓塞患者预后比小面积肺栓塞患者预后差,且死亡的危险性高。结论:1.应结合患者呼吸困难、心悸症状及血压下降、肺部口,音、胸腔积液、下肢肿胀等体征以及DVT、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等危险因素,对大面积肺栓塞的发生提高警惕性;2.血气分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凝指标是反应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较好的指标,有利于评估患者病情预后及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96例急性肺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本病的危险因素、症状、年龄以及性别的特点,得出相关的护理策略。方法:将2005年至2011年间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肺栓塞症患者的危险因素、年龄与性别关系以及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96例患者存在不同危险因素,以血栓性静脉炎占61%、慢性心肺疾病占3.1%,手术及外伤各10.4%,恶性肿瘤占4.1%;糖尿病占6.2%;无明显诱因占4.2%;②发病高峰为61--70岁。其中女性患者占59.3%,男性患者占27.1%;③临床症状以不明原因的气促或者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结论:①危险因素以血栓静脉炎多见;②男性较女性好友,随着年龄的增长肺栓塞的发病率随之增加;③临床症状以不明原因的气促或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居多。通过对肺栓塞的各种危险因素,早期症状、体征的,正确评估,提出了相关的整体护理和出院指导,对肺栓塞患者的诊治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回顾肺栓塞病例的诊断情况,以提高肺栓塞的诊断意识。方法对30例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诊断情况、症状及辅助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0%(27/30)患者有危险因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者确诊率高;80%(24/30)患者有呼吸困难症状,反复发作性晕厥对诊断有意义;90%(27/30)患者心电图出现Ⅰ导联S或s波、Ⅲ导联Q或q波;60%患者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增宽或肺动脉压力升高。结论肺栓塞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多为非特异性,但只要临床医生对于有危险因素患者提高此病的诊断意识,将会减少更多的误诊,提高肺栓塞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5.
王佩军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2):207-207
目的:了解脑梗死的发病年龄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统计1995~2006年脑梗死病人的发病年龄及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不同年龄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从而为有效预防提供依据。结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超重等可控制的危险因素能明显使脑梗死的发病年龄提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肺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肺栓塞患者60例 ,对肺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发生肺栓塞的主要原因有手术创伤、心肺疾患、高龄、深静脉血栓、吸烟以及恶性肿瘤.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抗凝以及血栓等护理后 ,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护理满意度高达98.33%.结论:对肺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掌握 ,并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 ,不仅能有效预防以及减少肺栓塞的发生 ,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减少病死率 ,让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7.
尹燕春  洪卫华  宁明 《黑龙江医学》2010,34(7):481-483,490
目的调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老年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08~2009-08间,收治的老年肺栓塞患者,探寻发病的危险因素。对确诊的患者如适合抗凝治疗则给予低分子肝素及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本组26例入选患者中,24例适合抗凝治疗,除1例患者在口服华法林第3 d出现痔疮出血,于第4 d停用华法林外,余23例口服华法林达6个月,均达到了消除肺栓塞的症状,预防肺栓塞复发的治疗目标。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老年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适合抗凝治疗的老年肺栓塞患者依年龄及INR调整华法林的剂量,可以达到早期足量抗凝、预防肺栓塞复发的治疗目标,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6年1月~2020年12月肺栓塞患者118例,对其临床基本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所有肺栓塞患者经CT肺动脉血管造影证实机体内肺部内部存在阻塞或充盈缺损.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将118例肺栓塞患者分为低危组60例,中高危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开胸手术术后并发肺栓塞的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患病情况等,并以同期接受开胸手术治疗,但术后未发生肺栓塞的患者65例作为对照,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类型、既往患病史、吸烟史、术后卧床时间等因素对肺栓塞发生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肺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年龄>50岁、伴发恶性肿瘤、伴发心肺疾病、伴发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伴发深静脉血栓、术后卧床时间≥3d等是影响开胸手术患者术后肺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影响开胸手术患者术后肺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把握这些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对于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的制定以及肺栓塞的发生率的降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老年抑郁症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为尿路感染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宁波市康宁医院21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对发生尿路感染患者危险因素病及原菌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1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中有41例发生尿路感染,感染率为19.52%,分别取清洁中段尿培养后分离出5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9.23%;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性别、每日饮水量<2000ml、每日户外活动<1h、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留置导尿管、长期卧床、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抑郁症状控制差是导致老年抑郁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每日饮水量<2000ml、抑郁症状控制差、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留置导尿管、长期卧床、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是导致老年抑郁症患者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老年抑郁症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与患者生活习惯、长期卧床、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抑郁症状控制差、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应针对老年抑郁症尿路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做好相关防治工作,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