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动态颅内压(ICP)变化进行总结,分析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治疗中的应用及对预测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颅脑外伤手术且术后行ICP监测的患者60例,采用侧脑室导管测压法或硬脑膜下压力测定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颅内压监测,通过监测结果指导临床治疗,并对监测结果对患者预后进行初步判断。结果短期内颅内压升高对预测术后再出血有积极意义。对患者术后第1天脱水前ICP与6个月后的预后关系进行观察,发现颅内压越高,其预后就越差。持续颅内压重度升高是患者预后较差的指标。结论动态颅内压监测不仅有助于及早发现颅内再出血,还可准确评估预后,同时对治疗措施进行有效指导和调整,起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者为研究对象,现结合患者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25例。观察组使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照组使用传统开颅减压术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临床预后。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半年后预后情况更好,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显著偏低P0.05。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外伤者,使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可促进患者疾病转归,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何建军  佘晓春 《吉林医学》2013,(34):7154-7155
目的:监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ICP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行ICP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确定救治方案。另取上一年相同时期随机选择30例入院GCS评分相同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两者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ICP监测组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根据ICP监测来指导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救治,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颅内压监测(ICP)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中的应用,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行颅内压监测,将80例STBI患者分成2组。常规组(n=4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监测组(n=4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术后ICP治疗。比较2组手术前后颅内压变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预后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7 d监测组患者的颅内压较常规组下降明显(t=2.17、7.34,P<0.05),且监测组优于常规组(t=2.17、7.34,P<0.05)。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28 d GCS均有改善(0.60、3.84,P<0.05),且术后28 d监测组患者的GCS评分改善优于常规组(t=3.67,P<0.05);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显示监测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常规组(z=2.00,P<0.05);术后6个月监测组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常规组的60.0%(χ~2=4.09,P<0.05)。结论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ICP治疗STBI可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仪对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患者预后效果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5~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78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只做单纯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在去骨瓣减压术基础上联合亚低温,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术后1周,ESS、GO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CPC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51.3%,高于对照组的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给予亚低温治疗仪辅助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方法选择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其中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用于观察组,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用于对照组。术后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格拉斯哥(GCS)评分,颅内压(ICP),脑水肿水平,中线移位水平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效果以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对7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42例行亚低温治疗(观察组),34例常温治疗(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入院后24、48、96、120小时的颅内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30天进行GCS和DRS评分。同时对比两组间严重低血压、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低钾血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在伤后24小时内两组患者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48~120小时期间亚低温组ICP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7天后观察组GCS明显高于对照组,30天后差异更明显。观察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其他并发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对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具有保护作用,能促进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而大部分并发症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重型颅脑外伤脑疝采取常规手术与脑疝复位开幕切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就诊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患者78例的病历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脑疝复位开幕切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患者采取脑疝复位开幕切开术治疗疗效要优于常规手术,改善其预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且手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组织氧分压(PbtO2)联合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治疗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4分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n=46),将治疗6个月后GOS<4分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n=16).统计并比较两组PbtO2、ICP平均监测结果,分析PbtO2联合ICP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相关性,并绘制患者ROC曲线,评估联合监测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PbtO2平均监测结果均低于预后良好组,ICP平均监测结果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PbtO2平均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分均呈正相关(r>0,P<0.05),ICP平均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分均呈负相关(r<0,P<0.05);通过绘制患者ROC曲线得知,PbtO2联合ICP检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AUC为0.904>0.9,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PbtO2平均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分呈正相关,ICP平均监测结果与患者预后评分呈负相关,且两者联合监测对患者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临床需密切关注患者PbtO2、ICP监测结果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治疗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01月-2016年0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展开分组。对50例观察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选择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实施治疗;对50例对照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临床选择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实施治疗;观察术后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完成临床治疗后,观察术后情况以及临床满意度发现,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颅脑外伤患者(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临床选择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除可以将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满意度提高之外,还能够显著提高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辅助西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使用血塞通注射液,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监测颅内压(ICP)和行,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1周、2周后,观察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IC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塞通辅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能够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及降低颅内血压,治疗效果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颅内压(ICP)监测下阶梯减压技术与常规大骨瓣减压技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效果和近期预后.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2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采用常规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ICP监测下阶梯减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儿童重型颅脑创伤(sTB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158例sTBI患儿,根据是否进行有创ICP监测将其分为监测组(80例)与对照组(78例).监测组术后24 h内安装有创ICP监测,并根据ICP水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对照组通过临床症状并根据经验判断是否需要复查头颅CT与调整治疗方案,伤后3个月按照哥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患儿预后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监测组不同ICP水平患儿预后.结果 监测组预后良好率为61.2%,对照组预后良好率为4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不同ICP水平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BI患儿及时安装有创ICP监测能够动态观察ICP变化,及早发现病情改变,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对儿童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对44例重型颅脑创伤术后的儿童采用持续有创ICP监测,按照预后评定标准(出院时病死率;哥拉斯哥预后评分),观察其疗效。结果:ICP〈7.5 mmHg者(Ⅰ组)7例;ICP 7.5~20 mmHg者(Ⅱ组)18例;ICP 20~40 mmHg者(Ⅲ组)14例;ICP〉40 mmHg者(Ⅳ组)5例。12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发现ICP急骤升高,持续超过2 min,急诊复查CT发现颅内复发血肿或对侧颅内血肿,及时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8例发生于术后6 h内。出院时,Ⅰ组患者存活6例,死亡1例;Ⅱ组患者存活13例,死亡5例;Ⅲ组患者存活8例,死亡6例;Ⅳ组患者5例全部死亡。不同ICP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内,存活者的平均ICP为(14.91±3.83)mmHg,死亡者的平均ICP为(27.16±5.62)mmHg,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伤后6个月时,不同ICP患者哥拉斯哥预后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创伤的儿童患者,持续有创ICP监测有助于客观评价创伤,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指导治疗,并可精确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5.
黄平忠 《吉林医学》2013,34(24):4898-4898
目的:研究并探讨颅脑外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例颅脑外伤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内科保守治疗,研究结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呼吸、心电图、颅内压降低以及预后等方面相比对照组患者较好,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颅脑外伤患者能够大大提供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临床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2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观察其疗效.结果:颅内压与GCS评分呈负相关性(P<0.05);7例再次手术,其中3例血肿发生在术后6 h内;预后良好者52例,预后恶劣者10例,颅内压监测结果与患者预后有关,颅内压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应及早动态观察颅内压有助于早期发现颅内复发血肿,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实施高压氧结合大骨瓣减压手术的临床效果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行开颅手术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分成观察组(高压氧结合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和对照组(单纯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每组42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和治疗结束半年后的恢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半年以后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实施高压氧结合大骨瓣减压手术有利于患者降低昏迷指数,提高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诊治的100例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照组行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术。对比分析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预后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预后优良率显著提高(P<0.05),颅内高压、脑组织切口疝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能有效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提高预后优良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在我科因颅脑损伤收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行ICP进行分组。其中62例行ICP监测作为监测组,参考ICP监测数据值作为调整治疗方案。常规组中46例根据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等临床症状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GOS评分)、甘露醇的应用情况、术后并发症等差异。结果 监测组患者预后有效率为69.35%(43/62),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监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90%(8/62),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监测组甘露醇使用剂量均值为(758.5±35.9)g,使用时间为(6.4±2.5)d,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确切,对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应及早动态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有助于指导临床脱水药物的使用,降低术后并发症,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减少病残率,并对患者临床预后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测技术对39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ICP进行动态监护,根据ICP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价ICP监测在术后诊治中的作用及评估患者预后。结果:39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ICP重度增高7例(死亡5例),中度增高21例(死亡3例),轻度增高7例,正常4例;其中2例ICP持续增高,经CT证实为迟发性脑内血肿;甘露醇平均使用时间为7天,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8例。结论:ICP动态监测有助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病情观察,及时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且能直接指导术后脱水剂的应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评价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