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章可吟 《中外医疗》2023,(5):171-174+179
目的 探讨研究单通道内镜下荷包缝合下的结肠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术护理配合情况。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宁德市中医院行结肠ESD术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予以单通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术进行手术创面缝合,根据护理方法进行分组,3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为对照组;30例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5);观察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7、9.402、19.607、11.543,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00%,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1,P<0.05)。结论 针对行结肠ESD术治疗患者,采取单通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术进行创面缝合,同时配合针对性护理措施不仅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金属夹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穿孔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内镜中心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因胃底固有肌层肿瘤行ESD治疗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25例治疗过程中穿孔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结果 256例诊断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行ESD治疗过程中共有25例发生穿孔,穿孔发生率为9.77%(25/256)。穿孔位置均位于胃底,切除标本直径为0.5~3.56cm,平均(2.37±0.7)cm,病理诊断间质瘤16例,平滑肌瘤9例,操作时间为30~150min,平均(56.34±23.27)min,穿孔后均于内镜术中金属夹闭合创面,共用4~15枚,成功率100%。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金属夹在ESD穿孔后能有效缝合创面,保证了内镜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金属钛夹联合尼龙绳圈套器操作的荷包缝合法在胃间质瘤患者内镜下治疗时穿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7例行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时发生穿孔的患者,采用金属钛夹联合尼龙绳圈套器的荷包缝合法对穿孔进行缝合,分析其疗效。结果 17例患者病变均完整切除或挖除,手术时间(116.7±19.1)min,术中出血量为(11.5±7.8)m L,荷包缝合法闭合穿孔耗时(16.2±3.5)min,使用金属钛夹(5.3±1.8)枚,术后住院时间(6.1±2.2)d,术后均未出现迟发性出血、胃壁再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随访4周,患者无特殊并发症,3个月后复查胃镜,创面愈合良好。结论金属钛夹联合尼龙绳圈套器的荷包缝合法能安全有效地闭合内镜下治疗时胃穿孔,耗时短,操作难度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具有内镜治疗指征的消化道早癌患者22例,择期进行ESD.术前采用超声内镜检查确认所有患者病变部位仅局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结果 22例患者均完成ESD,其中21例患者病灶达到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为95.45%.术中均成功止血.术后出血1例,使用金属钛夹止血后出血停止,未见穿孔或食管狭窄病例.术后6个月21例患者复查内镜,显示创面已基本愈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安全有效,具有外科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60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其侵犯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卢戈氏液碘染色明确病变边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剥离病变。观察ESD成功率、剥离病变大小、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60例64处食管黏膜病变接受了ESD治疗。其中2例病变术中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抬举差,术中黏连不易剥离且易出血转外科手术。另1例术后病理证实癌变且基底有癌变组织残留,行外科根治手术。ESD成功率95.0%(57/60)。病变直径为1.9~6.5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为35~118 min,平均59 min。2例患者术后胃管引流有暗红色血性液体,内镜下见术后创面活动性出血,电凝成功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3.4%(2/58)。3例在ESD术中发现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术后保守治疗成功,未转外科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5.2%(3/58)。术后57例患者均随访,创面基本愈合,染色内镜及病理证实无病变残留和复发。5例环周剥离病变患者,术中术后给予激素治疗,其中4例术后创面无明显狭窄,1例术后3个月发生食管狭窄,给予3次(间隔2周)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结论:ESD治疗食管粘膜病变疗效可靠。出血和穿孔是其主要的短期并发症,食管狭窄是其主要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和黏膜下病变患者68例.ESD手术时间50~ 160 min.病变直径1.0~5.5 cm,病变部位于食管53例,胃12例,十二指肠1例,结肠2例.所有病例均无大量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2例发生术后食管狭窄予扩张治疗.ESD术后随访1~16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于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开展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内镜下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手术治疗发生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病例的治疗分析,旨在提高我院内镜下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食管、胃、结肠ESE、ESD、EPMR、EMR手术患者,16例术中有出血,1例发生迟发性上消化道出血,2例术中主动穿孔、1例术后结肠穿孔,均予术中、术后内镜下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未行外科手术干预。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熟练的操作技巧及高度责任心、术后密切观察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同时积极、及时处理,有效地降低并发症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右江医学》2016,(4):422-425
目的探讨内镜下闭合技术在医源性胃肠穿孔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在内镜室实施医源性穿孔修补的患者42例,总结手术完成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完成42例患者43个部位的穿孔修补,修补成功率为100%,术后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病例,闭合术后无转外科手术治疗病例。结论内镜下闭合技术能有效闭合胃肠道穿孔缺损创面,减少穿孔并发症所致的影响,降低外科手术率,为内镜诊疗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浅表病变的临床安全性和效果,并对ESD治疗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处理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胃黏膜浅表病变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观察ESD的治疗情况和效果,分析术中及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情况.结果 116例胃黏膜浅表病变全部完成ESD治疗,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9.1%(115/116),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95.7%(111/116),肿瘤平均最大径为(25.0±11.6) mm,平均手术时间(56.6±20.5)min;术中急性少量出血发生率为3.4% (4/116),无急性大量出血发生,延迟性出血发生率为0.9%(1/116);5例出血病例均应用电凝止血和止血夹联合内镜下止血成功;术中穿孔发生率为2.6%(3/116),3例穿孔病例在术中应用钛夹夹闭,穿孔患者无气腹发生,均保守治疗成功.ESD术后2个月时复查,创面溃疡愈合率为100%,术后平均随访(20.3±5.1)个月.术中出血和穿孔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胃角(x2=7.937,P=0.01)及术后病理结果为早期胃癌(x2=9.145,P=0.005).结论 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胃黏膜浅表病变微创治疗方法,手术操作成功率高;强调ESD术中和术后应注意预防性止血.强调早期术中发现穿孔,大多能完成内镜下穿孔的有效闭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非乳头十二指肠黏膜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行ESD的十二指肠黏膜病变患者32例。评价ESD剥离效果,记录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分析剥离标本的病理学结果。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剥离标本行全瘤病理检查,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黏膜内腺癌5例,绒毛管状及管状腺瘤9例,淋巴瘤2例,Brunner腺瘤2例。手术操作时间45~112 min,平均(60.7±25.4)min,切除标本长径1.0~3.5 cm。ESD术中发生小穿孔3例,均经内镜下软组织夹成功闭合,未发生气腹、腹膜炎、胆瘘、胰瘘等并发症。1例术中穿孔创口较大,内镜缝合未成功行外科腹腔镜修补,2例患者术后第3、4 d出现大出血,经再次内镜止血夹治疗后出血停止。患者术后5~10 d出院,术后3、6及12月内镜检查观察创面情况,随访3~30个月,3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失访,其余患者随访病变无残留及复发。结论ESD是一种治疗非乳头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大部分病变都能完整剥离,由于十二指肠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更要警惕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钳道内镜跨越式荷包缝合法在封闭医源性胃肠黏膜缺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我科消化内镜中心对胃肠道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形成较大创面的患者资料,其中42例采用我科自创的单钳道内镜跨越式荷包缝合(研究组),余21例创面旷置(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创面愈合情况,评估单钳道内镜跨越式荷包缝合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研究组ESD术后创面直径(1.4±0.8)cm,对照组创面直径(1.2±1.0)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单钳道内镜跨越式荷包缝合创面,每个患者平均使用金属夹4~6个,尼龙绳1~2个,创面缝合满意,成功率100%,术后5例(5/42,11.9%)出现一过性发热,4例(4/42,9.5%)出现腹痛、腹胀;对照组中4例(4/21,19.0%)出现发热,6例(6/21,28.6%)出现腹痛、腹胀,2例(2/21,9.5%)术后创面出血,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4.52±1.27)d,对照组住院时间(6.94±1.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研究组1个月后创面均愈合良好,可见疤痕形成,有6例患者金属夹及尼龙绳未脱落,2个月后复查内镜,创面光滑,愈合良好,仅1例患者金属夹及尼龙绳未脱落;对照组1个月后随访,3例患者创面形成巨大溃疡,2个月后复查内镜,其中1例患者溃疡面愈合较差.结论 单钳道内镜跨越式荷包缝合法修补ESD术后较大创面术后并发症率低、住院时间短、创面愈合好;该法安全而有效,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制双钳道内镜在ESD术后并发穿孔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固有肌层胃黏膜下肿瘤患者12例,对其中行ESD术后并发穿孔直径2 cm穿孔的患者行内镜下手术干预治疗,利用改制双钳道内镜配合尼龙圈和钛夹对穿孔行荷包式缝合。观察缝合成功率,评估该方法的可操作性。结果单钳道内镜通过添加简易管道改制成双钳道内镜,配合尼龙圈和钛夹缝合技术成功修补直径2~3 cm的ESD术后穿孔。术后完整随访11例,随访时间为3~6个月,经内镜复查切口均愈合良好。结论改制后双钳道内镜下进行荷包式缝合、修补ESD术后大穿孔并发症操作简单,是一种经济、简便、快速、安全有效的辅助方式。在拥有普通单钳道内镜的医院即可开展此项技术,缩短手术时间,尽快安全、有效地修复穿孔,避免行二次外科手术,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有助于更广泛深入地开展消化道病变的EMR和ESD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3年11月间常规普通内镜发现的24例消化道SMT(食管7例,胃13例,直肠4例),先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及起源,再进行ESD治疗,获取术后病理及详细记录相关资料,评价ESD治疗SMT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4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1例病变因起源于固有肌层,辅以尼龙绳套扎,未能获取术后病理。切除病变直径0.5~2.0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30~105 min,平均55 min。1例胃底病变术中出现穿孔,经金属钛夹夹闭创面及保守治疗痊愈。所有病例术中少量出血应用氩离子凝固术及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未发生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病例。所有ESD剥离的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及切缘干净,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既可以完整切除病变,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明确病变性质。但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因并发穿孔、出血概率大应慎行ES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5例消化道内镜下粘膜剥离患者进行治疗、护理与配合。结果接受ESD治疗的25例消化道病变患者中,有22例情绪不稳定,不同程度产生焦虑、恐慌不安的心理,经针对性心理护理后全部缓解。病灶切除完整,没有复发病例。其中2例术中创面出血,给予IT刀、热活钳电凝止血后止血成功。无穿孔及消化道不适症状,术后随访全部患者均痊愈。结论在ESD术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做好术前准备和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护理观察、健康指导,保证了整个治疗过程的顺利结束,提高了手术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与护理方法。方法本样本回顾分析2010年1~12月采用ESD治疗的3例消化道疾病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3例患者入院后情绪不稳定,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悲观失望的心理,针对性护理后全部缓解。本组ESD术的患者手术基本成功,病灶都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中创面少许出血,给予APC电凝止血后未见出血。3例患者术后均无出血、穿孔及其他消化道不适症状,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ESD术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做好手术前的准备、手术前和术中的护理及配合,以及术后护理观察,可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物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SD治疗的29例胃底黏膜下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疗效。结果接受ESD治疗的29例患者中,术中出血较多者2例,最大出血量约20 mL,术中发生穿孔4例。29例胃底黏膜下病变均完全切除,无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70.1±29.3)min,术后住院时间(5.3±1.2)d。术后病理诊断25例为胃肠道间质瘤、4例平滑肌瘤。所有患者经随访4周,无特殊并发症,3个月后复查胃镜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结论 ESD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物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恢复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金属钛夹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y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行EMR及ESD治疗的病例78例,EMR全部应用钛夹封闭创面,ESD有选择地部分或全部封闭创面,并对术中较大血管的出血行钛夹止血治疗,观察术后出血及穿孔的发生情况。结果:ESD发生1例术中穿孔,钛夹术中封闭创面,其余病例未发生穿孔。术后出血3例,1例再次内镜下钛夹止血治疗,2例内科保守治疗后恢复。结论:钛夹在EMR及ESD治疗中能有效减少穿孔及出血发生率,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平红  姚礼庆  秦新裕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2):945-94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来源于肌层、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诊断GIST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肌层GIST,1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0例来源于肌层的GIST,6例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窦,1例位于胃体,2例位于直肠。病变最大直径0.5~2.0cm(平均1.3cm)。1例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其余9例病变全部完整剥离。ESD完整剥离病变成功率90.0%(9/10)。ESD手术时间60~150min,平均87.5min。全组未出现ESD术后出血。1例ESD治疗中发现1.0cm裂孔,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裂孔,未转开腹手术修补。ESD穿孔发生率10.0%(1/10)。术后随访期2~12m,除手术病例外其余9例无病变复发。结论ESD治疗小的来源于肌层的GIS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钳道内镜跨越式荷包缝合术在内镜治疗中医源性穿孔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消化内镜中心2015年2月至2016年9月对40例术前经超声内镜及CT等检查明确源于固有肌层或双向生长的胃肠黏膜下肿瘤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后形成医源性穿孔,采用自创的单钳道内镜跨越式荷包缝合术修补,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等,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40例瘤体平均直径(1.6±0.3)cm,均成功完成穿孔修补,平均缝合时间为(5.6±1.5) min,术后4例出现腹痛、腹胀(10.0%),5例出现一过性发热(12.5%),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中转外科病例,术后住院时间4~7d,术后1个月随访内镜创面均愈合良好,可见瘢痕形成,2个月后复查内镜,创面愈合良好,无瘤体复发.结论 改良单钳道内镜跨越式荷包缝合术能有效修补EFTR术后穿孔,该方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全层剥离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消化科住院治疗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人197例,均接受ESD或EFR手术,统计治疗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穿孔率、术后出血率及术后病理情况。结果197例中154例起源于黏膜下层,行ESD治疗,均完整剥离病灶,ESD平均手术时间(病灶标记至完整剥离成功)为(24.0±3.6)min;所有ESD病人术后均无出血发生,术中均无穿孔,均经金属钛夹成功封闭创面。43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及与浆膜层紧密粘连,遂行EFR。42例一次完整剥离成功,均经胃镜下金属钛夹及尼龙绳荷包缝合成功封闭创面;1例因瘤体较大,病变粘连、剥离困难,改用外科手术。EFR平均手术时间为(52.0±9.7)min,术后均无出血发生,术中均主动穿孔。ESD或EFR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平滑肌瘤75例、异位胰腺43例,间质瘤39例、脂肪瘤26例,囊肿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神经鞘瘤3例、腺肌瘤2例,血管瘤1例、淋巴管1例。术后随访3~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个月,均未复发。结论ESD及EFR技术可以安全完整切除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并提供完整可靠的病理诊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