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冠状位重建图像与轴位薄层CT图像在评价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判定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收集68例病理证实的直径不超过3 cm的SPN,常规轴位薄层CT(1.25 mm准直层厚,FOV 20 cm)扫描SPN与16层螺旋CT(10mm准直,重建间隔1.25 mm,FOV 36 cm,螺距1.75:1.骨算法重建)全肺扫描,全肺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冠状位MPR(2.5 mm层厚)重建对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研究分析3名观察者轴位薄层CT与冠状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在结节良恶性判定置信度水平的效能,并记录每个病例的疾病诊断.两组图像的诊断准确卒与McNemer检验的比较.结果:对于病变良恶性的判定方面,两组图像之间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冠状住MPR和轴位薄层CT图像各自平均Az=0.853和0.854);病变诊断准确率方面,冠状位MPR图像(74%)与轴位薄层CT图像(71%)几乎相等(P=0.3).结论:在SPN的评价中,冠状位MPR图像诊断效能可与轴位薄层CT图像相媲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能量CT技术检测肺孤立性结节(SPN)内钙质含量,评价SPN良、恶性的价值。方法用多层CT双能量(140 kV、80 kV)对氯化钙模体、SPN行靶区轴向扫描,图像数据使用CT Perfusion 3软件处理,分析18例SPN患者CT值变化与钙盐含量关系,评价SPN钙盐含量,判断其良、恶性。结果氯化钙模体浓度与低能量(80 kV)比高能量(140 kV)时CT值的增加值呈正相关(P<0.001);SPN中以低能量比高能量时的CT值增加判断其良、恶性的敏感率为82%,特异性为86%,P<0.005。结论双能量CT技术判断SPN的良、恶性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HRCT与PET/CT相结合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的价值.方法 88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SPN接受PET/CT显像和HRCT检查;PET/CT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法判断病灶的良恶性,HRCT根据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判断其良恶性;比较单纯HRCT、PET/CT和联合诊断对SPN的判断结果.结果 88例SPN中,44例良性,44例恶性.HRCT和PET/CT对恶性SPN内部和周围征象的检出率均高于良性SPN(P均<0.05),联合诊断的特异度和准确率均高于单独HRCT和PET/CT(P均<0.05).结论 HRCT与PET/CT联合诊断SPN的特异度和准确率均较单独诊断为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T增强薄层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SPN强化程度和强化类型对良、恶性鉴别的意义.结果恶性SPN强化值(⊿CT值)≥25HU,良性强化值<25HU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增强薄层扫描能准确判断SPN的强化程度与类型,可提高SPN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肺内孤立性结节(SPN)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9例SPN行多层螺旋CT扫描、轴位HRCT扫描及薄层冠状位、矢状位MPR重建。图像分析分为2种方法,方法A为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轴位HRCT图像,方法B为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薄层冠状和矢状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判断方法A和方法B对SPN基本形态和基本征象的评价有无不同。结果:方法A和方法B对39例SPN基本形态和征象评价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螺旋CT结合轴位HRCT的方法将2例炎症误诊为肺癌,螺旋CT结合MPR图像则作出正确诊断。与MPR图像比较分析后发现,轴位图像未能真实显示病灶的基本形态。结论:薄层MPR在显示SPN的基本征象方面同HRCT的作用相同、在评价SPN的基本形态方面优于单纯轴位CT。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多层CT(MDCT)显示肺结节的细分叶征并探讨其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组共收集CT横断面SPN最大直径≤30mm的病例62例,其中周围型肺癌32例,良性SPN30例,采用四层CT扫描仪对每个病例均完成容积显示(VR)处理并使用自主调节的模式进行显示。结果:肺癌的分叶征出现率为93.8%(30/32),明显高于非肺癌结节(良性SPN)[46.7%(14/30)],(χ2=16.660,P=0.001)。7例(21.9%)肺癌结节出现典型的细分叶征,其中肺泡癌4例,腺癌3例。无一例良性SPN出现细分叶征。典型的细分叶征表现为VR上肺结节表面有5个以上的微小半球形突起(直径不超过5mm),常规CT横断面不能显示该特征。结论:MDCT的VR图像可以很好地显示肺癌结节的细分叶征,该征可能是周围型肺癌的定性诊断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成像技术的应用。方法利用美国GE公司的Hispeed CT 16排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对51例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患者病变良恶性的鉴别。结果良恶性结节灌注后具有不同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lity surface,PS)。良恶性结节的各项灌注参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结节的BV、MTT、PS均高于炎性结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BF无差异性(P>0.05),而炎性结节的BF、BV、MTT、PS均高于良性结节,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成像技术在临床正确诊断结节性质及做出恰当治疗措施方面显示出了重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判断中通过螺旋CT结合肿瘤标记物的应用价值及对肺结节良恶性生长变化的对比分析。方法:抽取本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接受诊断的SPN患者50例,均采用螺旋CT结合肿瘤标记物检查方式,观察对比受检者的诊断结果、特异度、敏感度、肺结节良恶性生长变化等。结果:相较于螺旋CT单一检测,螺旋CT结合肿瘤标记物检测SPN的特异度与敏感度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组与良性组肺结节生长部位(上、中、下叶)、边缘(浅分叶)、周围改变(支气管改变、胸膜凹陷)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组与良性组肺结节密度(部分实性、磨玻璃密度、实性)、边缘(深分叶、光滑、毛刺征)、周围改变(血管集束征)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结合肿瘤标记物检测对于判断SPN良恶性,观察肺结节的生长变化,早期予以治疗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16层Aquilion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2例肺动静脉瘘进行容积增强扫描,并行肺部血管重建(MPR,MIP,VR等影像后处理技术).结果增强扫描横断面图像示肺内病灶强化程度与肺动脉分支类同,连续的MPR重建图像可显示病灶与肺血管相延续,肺部血管MIP及VR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瘘的影像特征--供血动脉、动脉囊瘤及引流静脉,多角度和多方向的旋转观察能显示三者关系的细节.结论多层螺旋CT肺部血管成像是诊断肺静动脉瘘的首选的非侵袭性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10.
CT纹理分析技术鉴别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CT纹理分析技术鉴别诊断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7例SPN患者(恶性组54例,良性组43例)行胸部CT平扫,测量结节CT值及最大径。采用MaZda软件对肺结节进行CT纹理分析,获得纹理特征参数(熵、熵和、熵差、对比度、相关及均和)。比较2组CT值、最大径及各纹理特征参数。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纹理参数及其不同组合建立ROC曲线,计算AUC,确定阈值,评价各参数及其不同组合鉴别诊断良恶性SPN的特异度及敏感度;比较各参数组合之间AUC的差异。结果 良恶性SPN最大径、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8、1.16,P=0.079、0.087)。良性组SPN纹理特征参数熵、熵和、熵差值均低于恶性组(P均<0.05),2组对比度、相关、均和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纹理特征参数熵、熵和、熵差鉴别诊断良恶性SPN的效能均较高(AUC均>0.700);熵、熵和、熵差的阈值分别为1.564、1.212、0.987时,敏感度分别为72.70%、88.40%、63.60%。上述纹理特征参数的不同组合鉴别诊断良恶性SPN的效能均较高(AUC均>0.800),各组合间AU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基于CT平扫的纹理分析技术有助于鉴别良恶性SPN。  相似文献   

11.
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SPN先行薄层平扫,再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在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基础上,测量病灶增强的最大比值(PHSPN/PTSPN)、强化峰值(PHSPN)及达到最大峰值所需的时间(PTSPN),并测量与病灶同层的主动脉峰值(PHAA).根据以上测得数据,计算SPN增强峰值与主动脉增强峰值比(PHSPN/PHAA),SPN灌注量(ml·min-1·ml-1)=SPN增强最大比值(Hu·min-1)/动脉增强的峰值(Hu).结果恶性SPN和多血性良性SPN较少血性良性SPN有更高的强化峰值PHSPN和PHSPN/PHAA.而恶性SPN与多血性良性SPN的PHSPN和PHSPN/PHAA无显著差异.多血性良性SPN增强前密度明显低于恶性SPN.恶性SPN与多血性良性SPN的灌注量明显高于少血性良性SPN.结论CT灌注成像能反映病灶的血供信息,为孤立性肺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2.
双源CT不同后处理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源CT不同后处理技术在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证实SMA狭窄患者的双源CT血管造影(CTA)图像进行分析,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后处理技术对SMA进行显示。以手术及DSA为参考标准,统计双源CT不同后处理技术诊断SMA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双源CT各种后处理技术中,MPR、MIP、VR敏感度分别为75.00%、62.50%、43.75%,特异度分别为98.00%、92.22%、89.29%。MIP与MPR诊断SMA狭窄的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与MPR诊断SMA狭窄的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CT各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SMA狭窄各有优势,结合各种技术有助于准确诊断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实性孤立性肺结节(SPN)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5例HRCT检出的实性SPN患者,其中54例良性(良性组),181例恶性(恶性组)。比较组间HRCT表现差异,包括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征、空泡征、钙化、远端穿行血管、胸膜牵拉征、贴近胸膜及牵拉性肺气肿;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征象鉴别良、恶性SPN的效能,分析良、恶性SPN的影响因素。结果 组间毛刺征、胸膜牵拉征、钙化征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集束征鉴别良、恶性SPN的效能最高,敏感度达92.30%。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集束征是恶性SPN的危险征象,牵拉性肺气肿为其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良、恶性SPN的HRCT表现存在差异,对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ARFI)对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患者76个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ARFI检查并分析,包括声触诊组织成像技术(VTI)和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或两种增强影像学检查(CEUS、CT、MRI)确诊。采用ROC曲线评价剪切波速(SWV)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并确定临界点。结果 VTI声像图中,31个(31/40,77.50%)恶性病灶和13个(13/36,36.11%)良性病灶呈灰黑色(P<0.05);良性病灶SWV明显低于恶性病灶[(1.67±0.61)m/s vs(2.80±1.07)m/s,P<0.01)。以SWV=2.04m/s为临界点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是82.50%、80.60%和81.58%。结论 ARFI有助于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在肺内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64例肺内良、恶性肿块患者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应用CT体部灌注软件,分析肺内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灌注图像和各灌注参数值(PH、PHa /PHpm、BF、BV、PS、MTT).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肺内良、恶性肿块各灌注参数与MVD 及VEGF的相关性.结果 周围型肺癌和炎性肿块的TDC相似,二者与良性肿块的TDC明显不同.周围型肺癌与炎性肿块的PH、PHpm/PHa、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高于良性肿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的PS值大于炎性肿块和良性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表达的周围型肺癌的PH、PHpm/PHa、BF、BV、PS值和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表达者(P值均<0.05),也高于VEGF阳性表达的良性肿块者(P值均<0.05).VEGF阳性表达的周围型肺癌PH、PHpm/PHa、BF、BV、PS与MVD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及VEGF表达,提供了一种定量评价肺内肿块血流模式的非创伤性方法 ,有利于肺内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源双能CT在体碘含量定量分析技术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5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接受GE单源双能量CT平扫及增强扫描,选择甲状腺结节的实性部分、未受累正常腺体作为ROI,在专用的图像分析软件上测量其在不同单能量时平扫及增强CT值、平扫碘含量,比较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不同单能量平扫CT值、强化程度及平扫碘含量、不同单能量时CT值衰减幅度的差异。结果 平扫时甲状腺恶性结节碘含量明显低于良性结节(P< 0.00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平扫40 keV和140 keV单能量时CT值衰减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的AUC为0.92。结论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碘含量、不同单能量时CT值衰减幅度均存在差异,单源双能量CT技术可能为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与常规平扫(CNC)在纵隔淋巴结病变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临床疑诊纵隔淋巴结病变患者行双能量CT CNC和增强扫描,并重建动脉期VNC和静脉期VNC,对CNC与动、静脉期VNC图像平均CT值、SNR、图像质量评分及总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 50例患者气管杈水平胸椎椎体后方肌肉CNC及动、静脉期VNC的平均CT值、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三期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均高于双能量双期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组、良性组、正常组淋巴结CNC及动、静脉期VNC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纵隔双源CT双能量VNC与CNC图像质量无差别,均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且VNC辐射剂量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