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年老气血本虚,内伤积损或久病气血耗伤或劳倦过度使气血再衰;气虚则血行不畅,脑脉瘀阻;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情志过极,肝郁血滞致瘀;或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瘀阻滞脑脉,脑髓神机失调,清窍失用。气虚为其本,痰浊瘀滞为其标,气虚生痰致瘀,痰瘀互结闭塞脑脉为其主要病机关键,气虚、血瘀、痰浊是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证候要素,治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窍。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陈银玲痰浊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瘀血则是气血失调,血行不畅或血离经脉所酿成,由于津血同源,津血输布运行均赖气的推动,故而痰瘀同源。痰浊、血瘀各自有相应病证,同时痰瘀可互化并见,如气滞致血瘀,脉道阻塞,津血运行不畅,即是瘀血生痰...  相似文献   

3.
杨凯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6):114-114
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是气血失调、供血障碍。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应注重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证分别采取气血同治、痰瘀同治、心脑同治或气血痰瘀并治等方法。  相似文献   

4.
论痰瘀证治     
痰和瘀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津血为病所导致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津血之间在生理上为津血同源,互相生化,在病理上痰瘀同源,均属阴邪,两者同出一源,异句而同类,关系密切,互为因果:津液凝滞成痰,痰聚气阻成瘀,形成痰瘀互结,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四肢,所敛病证千奇百怿,顽固难疗。笔者就痰瘀互结的证治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痰和瘀是阴精为病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表现,阳气失调则阴精为病。"怪病多见于痰""百病多兼痰";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畅则痰消,气结则痰生。痰水与瘀血胶凝即为痰瘀。慢性支气管炎与痰的关系固然十分密切,与瘀血的关系更不可忽视;长期咳嗽、气喘,日久累及心脏,可伴紫绀、青紫舌等;初病在气,肺病气滞,滋生痰浊,日久由气及血,久病伤血,形成瘀血;久病入络,痰浊与气血相结,壅塞肺络。痰瘀胶凝,互化、互患有3条途经:1痰→气滞→瘀;2瘀→气滞→痰;3气滞→瘀→痰,故须痰瘀同治。临证有时虽只表现出痰或瘀,因痰瘀互化互患,故须痰瘀兼顾,治痰为主佐以治瘀,治瘀为主佐以治痰,或两者并治;当以辨证处方为基础,加入桃仁、郁金、丹参、虎杖、地龙等活血祛瘀通络之品。  相似文献   

6.
笔者曾就学于数位名老中医,承前辈之验,结合个人久事临床所悟,对脾胃病的治疗有如下认识。 气血痰瘀同治 脾胃之病以郁为多,凡气血不调所致病证都属郁。气机不畅,迁延日久继而生痰致瘀,痰瘀互结使病情缠绵,宜用平性药和之,调气理血,祛痰化瘀,因势利导,安正祛邪。可选用四七汤、四逆散等,酌加当归、丹参、泽兰、红花等药。  相似文献   

7.
<正>痰属阴质之邪,其滑利之性易渗于血液中,可随血液流动;其胶黏之性可附着于脉管壁上,影响气血运行,成为"瘀"血的致病因子。即痰饮停滞日久,必致瘀血;瘀血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变生痰饮,或加重痰饮。鉴于此,临床上对痰饮停滞日久的病证要注重化瘀,对于瘀血严重的病证,亦要兼而化痰。1痰瘀同源互根痰瘀同源是以"津血同源"为生理基础的,津血均来源于水谷精微,生理上可以相互转化,病理上可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中医学关于“痰”“瘀”的古、今文献,厘清“痰瘀互结证”的证治源流,对“痰瘀互生互变,共同致病”的病理机制进行深入探析,提出痰、瘀既是气血津液代谢失司的病理产物,又可以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二者同源共生、互生互化、交互同病,全程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及演变,成为高血压中医病机的关键环节,为中医临床从痰瘀互结辨治高血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 ,从而继发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病变。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笔者就其辨治作初步探讨如下。1 脾肾亏损为本 痰瘀互积为标高脂血症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人至中年肾气渐亏 ,脾气渐衰。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 ,或劳思过度 ,均可伤及脾胃。脾虚运化失健 ,无以升清降浊 ,致痰浊内生 ;肾阳虚亏 ,失于温煦 ,水浊不化 ,凝聚成痰 ;更因年老气血亏虚 ,气不行血 ,致血脉瘀滞 ;也有肝肾阴亏 ,虚火内燔 ,或素体阳亢 ,或七情所伤 ,肝郁化火 ,均可灼津炼液生痰。痰瘀互结胶着于脉…  相似文献   

10.
散结法在临床上的应用祁爱菊北京石景山区八角医院散结法应首先认清气血痰结的辨证关系,气行脉外属表,血行脉中属里。气病及血,使血行不利必瘀,血病及气,气行不畅必阻,瘀为血滞而成,痰为津液所化,津液同源,故津血为病,则有痰瘀并结情况。《景岳全书》云:“块乃...  相似文献   

11.
下肢静脉曲张辨治一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建华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0):936-936
下肢静脉曲张 ,属中医“脉痹”范畴。笔者运用益气化瘀外洗浴足疗法治疗本病 ,取得满意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本病证见下肢脉络曲张如蚯蚓、如乱索、如绳结 ,不耐久站 ,劳累后加重。此乃气虚血瘀之明证。因由劳逸失节 ,或七情内伤 ,或恣食膏粱厚味 ,导致正气内虚 ,气血失畅 ,气虚生痰 ,血滞成瘀 ,痰浊内阻 ,瘀阻脉络 ,而成本病。《医林改错》说 :“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瘀。”血瘀可导致气滞 ,痰湿等也可引起血瘀。故气虚、气滞、痰阻、血瘀在本病中互为因果 ,相互影响 ,但以气虚为其根本原因。脾虚气陷 …  相似文献   

12.
痰瘀互结的发生有痰瘀同生与痰瘀互生两个方面,痰瘀互生又包括痰瘀间的直接和间接转化。当痰瘀互结化热,则易酿生毒邪,蚀脉伤肌,发生心血管事件。因此治疗上,应详细辨析痰瘀互结的病机,或痰瘀同治,或痰瘀互治,根据痰瘀的偏重灵活用药。同时依据气血津液相关及证候动态演变,恰当配伍应用理气、补气和清热解毒药物。  相似文献   

13.
脾胃病治疗体会陕西省安康地区中医院(725000)周会鼎笔者曾就学于数位名老中医,承前辈之验,结合个人久事临床所悟,对脾胃病的治疗有如下认识。气血痰瘀同治儿气血不调所致病证都属郁,脾胃之病以郁为多。其初在气,及至迁延难免累及血分,继而生痰、致瘀,盖气...  相似文献   

14.
倪宣化根据气血互根互用,"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离经之血便是瘀"等经典理论,提出"治血必治气""血贵在运治血以活"等学术主张,指导血证的治疗。倪老论治咯血、紫斑、便血、崩漏等血证时,重视气血的相互关系,提倡气血同治;善用化瘀止血药,止血不留瘀;注意脾胃的生血统血功能,尤其对长期慢性出血者务必顾护脾胃;血证变化快,变症多,临证必须审时度势,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15.
李家生 《国医论坛》2007,22(6):25-25
疑难杂证亦称疑难病证,是指病情复杂,临床上辨证"疑",论治"难",颇感棘手的病证.笔者根据疑难病证"百病多由诸郁生"、"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和瘀"、"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入络,久病归肾"的临床病理特点,探究"证"的本质,辨"疑"不惑,治"难"不乱,灵活运用中医理法方药,化疑难为可辨可治之证,每收理想之效.兹择2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风、火、痰、瘀、虚五个方面探讨眩晕的证治。因风致眩,有肝阳化风、阴虚生风之别;因火致眩,有肝郁化火、痰火上扰之分;因痰致眩,有风痰、痰饮、热痰、湿痰之异;因瘀致眩,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阻络之差;因虚致眩,有气虚清阳不升、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肾精不足之不同。治疗应把握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分清标本,权衡缓急;动态观察,圆机活法:病证结合,随证治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张伯礼教授提出冠心病“痰瘀互生”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临床采取痰瘀并治方略,并擅长根据冠心病痰瘀病证程度、性质等的不同处方遣药,尤其善用治疗痰瘀互结证之系列对药,常能协同增效.总结介绍张伯礼教授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对药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虽然历代医家为我们创制的众多经世名方有着严谨的组方法度及显著的疗效,然而疾病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所以应用古方时不能墨守成规,当因病、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变通,使方药与病证吻合,即“师其法,不泥其方”,以确保方剂的疗效。笔者将应用古方治疗脑中风时如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调整药物配伍及用量的经验介绍如下。1痰瘀互结为脑中风的主要发病机理,方药配伍当注意痰瘀同治脑中风是本虚标实之病证,其本在阴阳气血亏虚、脏腑虚损,病之标为风、火、痰、瘀。我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认识到脑中风的发病诱因虽有多种,而发病时“痰瘀互结…  相似文献   

19.
痰瘀互结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其病机复杂,表现多端,治疗棘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以下对痰瘀互结的病机证治做初步的探讨。一、痰瘀可同源相生而互结这里所谓痰瘀同源相生,主要指痰瘀都可因气的改变而生成。痰瘀乃津血之变,而津血的生成和运行,必须依靠气的生化布达。所倘气有病变,可使津血随之改变生痰生瘀。下面从气的虚实论述之。  相似文献   

20.
痰饮与瘀血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但又能倒果为因,成为致病因素。许多研究指出瘀血形成之时必有痰浊形成,痰瘀同源而互衍,交互为患。痰瘀互结常见于中医学的中风、胸痹、癫狂、痹证、膨胀、症瘕、瘿瘤等疾病的过程中。因此,医学家们提出痰瘀同治的理论。本文就痰瘀同治法的临床应用规律作一初步探析。1疲瘀同治当以治气为先人身之气血津液贵于流畅,而津血的运行又与“气”息息相关。其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运血无力而瘀;其二,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为患。气滞、气虚则津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